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
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
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
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
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
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
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
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
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5篇)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5篇)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
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节历史故事
清明节历史故事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清明节历史故事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大家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故事2多年以后,清明那天,将军来到山村。
他要祭奠满子。
两个兵将满子送回来。
回来时,满子早已死去。
他的身体甚至已经变臭,然而他的脸,却被两个兵清洗得干干净净。
陪同满子一起回来的还有一点儿钱,不多,却足以令满子的父亲和满子的女人,挺过那段最难捱的日子。
兵只待了一会儿,便匆匆赶回战场。
战场需要士兵,尽管等待他们的,可能也是死亡。
满子是战死的,兵这样说。
他们趴在战壕里,一颗手榴弹近在咫尺地炸开。
满子喊一声“我的娘啊”,就死了。
满子的娘早就死了,满子当兵以前就死了。
她是饿死的。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和典故有许多,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典故。
典故一: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
据传,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国家齐燕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浩大,烧焦了人们住宅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纪念这场火灾,人们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禁火,并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炊烟,以示对火灾的警戒和悼念。
典故二:乞巧节的由来清明节也是乞巧节,这是一个特殊而美丽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织女的姑娘,她是天帝的七女。
织女天赋聪明,擅长织布,她每天都织织停停,过着安静而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能找到一个有情有意的人与之相伴,于是她离开了天宫来到凡间。
在凡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牛郎的人,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育有两个儿女。
然而,天帝得知织女离开天宫后,非常生气,他将织女逼迫回到了天宫,与牛郎隔开了天河。
织女十分思念牛郎,每年的七月七日,乌鹊会为他们搭起一座银河桥,让他们相见。
但是,乌鹊的搭桥时间非常有限,只有一天,因此人们要在这个日子里乞巧,希望能得到乌鹊的帮助,顺利找到心仪的对象。
典故三:清明扫墓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这一天上坟扫墓,祭拜先人。
根据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供奉和慰问,才能得到安抚和庇佑。
因此,人们会将食物、衣物、纸钱等供品放在坟前,祭拜先人,并在墓前烧纸钱、纸衣、纸车、纸房等物品,以供先人使用。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的时候为逝去的亲人整理坟墓,清除墓地的杂草和残花败叶,扫墓、墓园等地也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活的尊重和珍惜,意味着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向往。
典故四:守寒寺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有一个守寒寺的故事,也与清明节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庶民的生活非常困苦,饥寒交迫。
一年的清明节,有一个名叫佟秀芹的贫苦人,为了节省食物和燃料,不吃饭、不生火,只靠吃山茶树叶来度过这个寒冷的节日。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故事:
1. 知彼见己: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名将介子推为了能够击败敌人,准备将自己的眼睛割下一片以观察敌军。
然而,当他得知敌方将在清明节与家人祭祖时前来进攻,介子推决定取消战争并以缴械表示友善,以示尊重对方的祭祀习俗。
2. 屈原投江:据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忧国忧民,不堪忍受内忧外患的压力,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蚁蚕等虫类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撒下米饭,同时划龙舟以赶走水中的鱼虾蚁蚕,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的习俗。
3. 秦始皇烧经: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严厉控制思想,烧毁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儒家学者们在清明节纪念这些被毁的文献,以表达对古书的哀思和对文明的追忆。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代表了清明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的珍视。
虽然其中的一些故事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在清明节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清明节历史典故
清明节历史典故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家人祭拜祖先、扫墓、踏青郊游的时候。
清明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
1. 青囊封侯传说清明节与当年的楚国名将——节侯有着密切关系。
据说公元前679年,楚国国君外出巡游时,途经南海(今湖南岳阳东北部),遭遇倭寇的袭击,国君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神人,他身背青囊,手持暗器,用巧妙的方式将倭寇一一击败。
由于此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楚国国君的安全感,国君任命他为节侯,奉其指示建造了一批名叫“青囊”的军舰,以应对敌袭。
此后,楚国逐渐强大,青囊船成为楚国军队的重要力量。
据传,清明节祭拜祖先的习俗便源自楚国人纪念节侯的传统。
在清明时节,人们会按照古人的习惯,背起青囊,前往祖坟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2. 百草不生另一个与清明节有关的典故是“百草不生”。
相传在清明时节,草木始发芽,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一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常情况下,早春时节正是百花齐放之时,然而,《登鹳雀楼》中描绘的是一个寂静的场景,没有活力的春天,使人感到道不尽的凄凉。
因此,这句诗成为了描述清明节的经典表达,人们把“百草不生”作为清明节的象征。
3. 鞠躬尽瘁除了节侯和百草不生的典故外,清明节还与文化名人的故事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清明节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庭坚是宋英宗时期的名臣,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黄庭坚以其文学与书法才华闻名于世,但是他的一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他在清明节与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句话意味着他将尽其全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不留遗憾。
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纪念黄庭坚,也将他的精神内核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激励自己做到鞠躬尽瘁,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三月三除了以上典故,另一个与清明节紧密相关的活动是三月三。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清明节的传说1、清明节的传说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
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书信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2、什么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3、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4、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
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
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
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
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最新)
1、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3、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5、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四号或者四月五号这天,每年都有一两天的差异,这一天人们都要上坟扫墓,祭典已故的亲人、先辈。
这样的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说清明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传说清明节是用来纪念一位古人的,而这个人就是春秋时候的晋国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发生政变,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
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四处逃窜。
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独自逃跑,还追随公子重耳出逃,期间经历了多种苦难艰险。
逃窜的日子很是可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
有次路中他们的干粮被土匪抢走,公子重耳因为饥寒交迫晕了过去。
介子推见状就忍痛割下身上的肉给重耳吃。
重耳因为这事非常感动,觉得介子推是一个忠君爱主的人,许诺以后当上君王一定会好好报答他。
在十九年的生死逃亡中,重耳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光束。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历史典故(通用1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篇1白头山腹地有个地区叫赫尔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坟,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时在棺木周围栽种一圈人参。
等到三年后的清明节这天,后人才在坟地处筑起一座高高的坟墓,并举办隆重的发丧仪式,而那些人参已经长大了。
说起这个风俗的由来,里面可有着一个奇特的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康熙年间,赫尔里这个地方是满人聚集地,当地有个人家男主人叫额尔敦·郭罗,膝下只有一子叫汉青,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这天汉青进山狩猎,意外地采获了一颗野生六品叶大人参,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宝贝!汉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体虚气弱,有了这宝贝人参,定能益寿延年!汉青飞跑回家,兴冲冲叫着:“爹,我挖到一颗大人参!给您做六十岁的生辰贺礼吧!”郭罗看见人参,眼睛一下子熠熠闪光,连声叫着:“宝贝!宝贝啊!”汉青把人参交给爹,走进内室去见娘,扔下了几只才打回来的山鸡,娘连忙吩咐厨子做汉青最爱吃的山鸡炖鲜野蘑。
晚上,汉青忽然肚子疼痛,想来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鲜的都带三分毒性,他起夜回来忽然看到爹爹的门吱呀开了,爹打躬作揖出来送客。
汉青大为奇怪,这时已经深夜了,谁会来呢?再一细看,出来的竟然是县令大老爷,只见他得意地笑着,拍拍父亲的肩头说:“郭罗,算你识时务,圣上三十岁生辰,你把这颗宝参献上,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了!”爹爹满脸笑纹,连连作揖说是。
汉青气得头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宝参送给皇帝!原来这郭罗虽然是旗人,但汉青的娘却是汉人,是郭罗当年随清廷出兵江南,在“扬州十日”中救下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
这小姐性格刚烈,感恩嫁给郭罗之余,坚决不肯让郭罗受封住在京城,还给儿子起了一个思念故乡的汉名,平时也没少给儿子灌输对江南的思念、对清廷的仇恨。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怀念祖先,追思历史,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索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礼仪风俗。
在当时,人们根据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将每年的清明时期定为祭祀祖先的特定时间。
这个节日原本被称为“寒食节”,后来才被更名为“清明节”。
据传说,寒食节这个名称源于《史记·慎子》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慎到晋国,晋国国君接见了他,但齐国人却因为托梦预知到晋国将要发生灾祸,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跑到自己的故里,没有参加晋国国君的宴会,而晋国果然发生了大火。
齐国人慎的行为在表面上是晚上筵席,实际上是为了不违反了禁火的法令,而且就连躲在屋子里面也只蹲着不敢另外采取行动,怕屋子里冒烟了也会被官府遣返。
清明节的习俗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影响,人们在这个时候会禁止使用火,以此来缅怀这位慎国公。
另一个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是关于著名文学家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挽救楚国陷入的危机,经历了很多困苦和挫折。
最终,他因为被陷害而选择了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划船出海,不惜沉船来打捞他的尸体。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也乘船划桨,纵情歌舞,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传统风俗。
清明节时的扫墓活动,也可以追溯到人们祭拜屈原的行为。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农耕典故与之相关。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农事节气,它标志着春季农作物的开始种植。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清明是“雨水后第二十四节气,太阳位于黄经15°。
清明得名于天空整洁明净,草木清新;到此节气,雨水也相对较少,是种植农作物的好时机。
”在这一时期,人们会赶往田野,进行春耕春种,扫平田地,为一年的丰收做准备。
清明期间的农事活动,也逐渐演变为了一种节日习俗,与祭祀祖先的仪式结合起来。
清明节的来历与相关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来历与相关历史典故清明节,即汉族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祭扫祖先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插柳祭祖、踏青祈福、扬人风俗等一系列活动的时机。
那么,清明节的来历和相关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贤士,他在楚国受封后,倡导推崇寒食节,禁止燃火煮食,以纪念他的好友介子推。
介子推为救楚国君主而弃身火坑,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怀念。
此后,介子推的忠诚精神被传承并与寒食节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清明节。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官方将寒食节由农历三月初三延至初四,并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正式定名为“清明节”。
自此以后,清明节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和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
例如,最为著名的清明典故之一就是《楚辞·九谏》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句。
这句诗用来描述一个哀伤的故事背景,这是楚国名将屈原的悲剧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为失去了君主的信任,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屈原的死日正好在清明节前的一个月,因此人们也将这句诗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另外一个跟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是著名的“扫墓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当时有一个名叫韩非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感到非常寂寞和孤独,于是他决定去扫墓。
他四处走访,希望能找到和他一起扫墓的伴侣,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同前往。
最终,他只好独自去扫墓。
当他回来的时候,却看到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都在扫墓。
于是,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原来他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自那以后,人们就用“一个人独自扫墓”来形容清明节的氛围。
总的来说,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较为丰富的来历和历史典故。
通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相关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的典故4篇
清明节的典故4篇刘邦特别的难受,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全部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终,刘邦从衣袖口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很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请告知孩儿你们在哪里吧。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天空中一掷,纸片随风飘落在一座坟墓上,不管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认真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真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兴奋得不得了,立刻情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今以后,每年的清明节肯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典故2每逢清明,广东北部山区的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风俗。
大人们让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种草,将草连根拔起后洗洁净,只嚼它的根。
这种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们个个嚼得有滋有味,当地人管这种草叫清明根。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婆婆,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
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戏弄。
这天,庆明和刘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
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
那人行色匆忙,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快。
那人一抬头,观察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婆婆抓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
我叫姚望,在山里住。
”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四周还满是稀奇奇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
”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婆婆,“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艳丽美丽。
”刘婆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
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爱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每天好起来。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助他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之时,介子推却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深感愧疚,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还有着丰富的习俗。
其中,饮食方面就颇有讲究,比如笋菜汤就是清明节时许多地方会食用的一道美食。
笋,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菜中珍品”。
在清明节吃笋菜汤,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清明节正值春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
此时的春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选择用笋来制作汤品,既能够品尝到笋的鲜美,又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其次,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季气候多变,人体需要调养。
笋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消渴利水等功效。
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笋菜汤,能够帮助人们清除体内的燥热,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应季节的变化。
再者,笋菜汤的制作过程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准备食材,烹饪笋菜汤,这种场景充满了温馨与亲情。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在清明节品尝这道汤品,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力量。
制作笋菜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新鲜的春笋和各种配菜。
常见的配菜有青菜、香菇、豆腐等。
将春笋洗净切片,与配菜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用小火慢慢炖煮。
直至笋片变软,汤汁浓郁,香气扑鼻。
品尝一口笋菜汤,笋的鲜嫩与配菜的清香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历史典故(通用6篇)清明节的历史典故1一、清明节的历史典故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
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无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当然,还要学习介子推宁死不屈的气节。
二、清明节风俗1) 扫墓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
无锡的传统民俗较有代表性。
扫墓时要挑些新士壅坟茔,而且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
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
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
后用干果糕点等替代。
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成为清明节里很重要的内容,在祭炎黄二祖、悼念自己的先祖的同时,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使今天的清明活动具有了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踏青清明时节,气候温暖和煦,大地皆春,处处鲜花嫩草,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外出踏青。
在无锡,踏青的最好场所莫过于惠山。
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
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
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发展历程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时节,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
《逸周书》中说:“清明之日,萍始生。
又五日,鸣鸠拂其羽。
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气象特征。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的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节令,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作为节气,则单纯反映物候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而作为节日,则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一定的纪念意义。
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在一起的。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亦称“禁火节”、“禁烟节”、“冷节”。
清明节典故
1、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被重耳逐出晋国后,便到了有“狐兔”藏身之地的西南方,有一棵老柳树,晋文公每天都去砍伐它,而这棵柳树却没有死,后来重耳为怀念他的臣子清明节那天不能吃冷食的教训和民间禁火冷食的习俗,便把这棵柳树命为“思柳”。
又因重耳是在农历三月三被烧死的,便改为“清明”。
2、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清明节就是在清明节前一天。
那时人们因天气寒冷而不愿出门,便禁火三天以示惩戒。
古时曾有在“禁火三日”之内是可以不带任何烟火(饭)进入居室的规矩。
但禁火后难免死灰复燃。
因此逐渐衍成另一种风俗:禁火三日后百姓人家要到野外去踏青、郊游。
于是清明节逐渐演变成清明节了3、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五日)传说,当时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曾下令这天不准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于是就有了“清明节”):所以清明节也称“禁烟节”4、清明时节天气晴明,大地空旷而明净时,各种花草树木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结伴而行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同时也借此表达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5、清明节:“清明”与“四月”同音;而“三月三”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因为古人认为:农历三月三是鬼月、鬼节。
鬼因为阴气重而怕火。
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驱鬼辟邪以确保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
因此有了清明节这个习俗。
6、清明节:农历三月十五日;清明节相传为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而设。
晋文公被臣介子推从绵山请回后曾封其为清明节介子推拒不赴任。
晋文公便亲自登门拜访介之推,却遭拒之门外。
文公遂下令放火烧山,结果被介之推背出了山;介之推后亦自焚而死。
晋文公见状十分悲痛与懊悔、于是下令“寒食上墓”以示悼念。
于是便有了吃冷食的习俗;同时也为纪念介之推从绵山抱树丛中出来到人间做了官——“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因为人们觉得在这一天吃冷食不吉利所以便把这天叫做“清明节”;而在那天晋文公烧起纸钱来给死去的亲人买东西吃所以也叫“火葬节”;因为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也不能动烟火因此这一天也叫“禁烟区”;又因为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而要吃冷食所以也叫“冷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简述
清明节的由来简述
清明节的起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说,清明节起源于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
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
白头山腹地有个地区叫赫尔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坟,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时在棺木周围栽种一圈人参。
等到三年后的清明节这天,后人才在坟地处筑起一座高高的坟墓,并举办隆重的发丧仪式,而那些人参已经长大了。
说起这个风俗的由来,里面可有着一个奇特的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康熙年间,赫尔里这个地方是满人聚集地,当地有个人家男主人叫额尔敦·郭罗,膝下只有一子叫汉青,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这天汉青进山狩猎,意外地采获了一颗野生六品叶大人参,这不过难得一见的宝贝!汉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体虚气弱,有了这宝贝人参,定能益寿延年!
汉青飞跑回家,兴冲冲叫着:“爹,我挖到一颗大人参!给您做六十岁的生辰贺礼吧!”
郭罗看见人参,眼睛一下子熠熠闪光,连声叫着:“宝贝!宝贝啊!”
汉青把人参交给爹,走进内室去见娘,扔下了几只才打回来的山鸡,娘连忙吩咐厨子做汉青最爱吃的山鸡炖鲜野蘑。
晚上,汉青忽然肚子疼痛,想来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鲜的都带三分毒性,他起夜回来忽然看到爹爹的门吱呀开了,爹打躬作揖出来送客。
汉青大为奇怪,这时已经深夜了,谁会来呢?再一细看,出来的竟然是县令大老爷,只见他得意地笑着,拍拍父亲的肩头说:“郭罗,算你识时务,圣上三十岁生辰,你把这颗宝参献上,荣华富
贵指日可待了!”爹爹满脸笑纹,连连作揖说是。
汉青气得头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宝参送给皇帝!
原来这郭罗虽然是旗人,但汉青的娘却是汉人,是郭罗当年随清
廷出兵江南,在“扬州十日”中救下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全家
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
这小姐性格刚烈,感恩嫁给郭罗之余,坚决不
肯让郭罗受封住在京城,还给儿子起了一个思念故乡的汉名,平时也
没少给儿子灌输对江南的思念、对清廷的仇恨。
汉青自小受母亲的影响,此刻听到爹要把自己辛苦得来的宝贝献给朝廷献媚邀宠,哪受得了?当时就要冲进去理论,又一想爹爹年老多病,吵吵闹闹会伤了老人
的心。
汉青左思右想,有了!我干脆来个釜底抽薪。
汉青偷偷拿走了那颗大人参,跑到朋友家里住了一个月才回家,
料想爹找不到宝参也就只好罢手了,他当年有战功在身,那小小县令
也奈何不得他。
没想到远远地看见家门,大门口竟然素幔低垂,家里有丧事!汉
青吓得心胆俱裂,急匆匆跑进房间,只见娘一身丧服,见了汉青,指
着他说了句:“不孝子……”竟昏过去了!
汉青和丫鬟抱着娘大呼小叫,好半天娘才悠悠醒来,眼含热泪说:“你这孽障,可害死你爹了!”
原来汉青带着宝参逃走以后,爹到处找不到汉青,急得团团转,
娘出主意让他说宝参被贼偷去了,爹却说什么也不肯,说怕那县令大
肆追捕,牵连无辜,于是到县衙门自首,说是自己年老昏聩,误把宝
参服用了,千万不要上报朝廷,没想到县令邀功心切,奏折已经进京
了!
康熙皇上得到消息,龙颜震怒,念在郭罗当初开国有功,赐他一死,没有祸及家人。
不过,皇上传旨,从此郭罗族人的坟墓三年之内
不能起坟,要人马牲畜践踏够了,才能够立坟刻碑。
汉青听到这里放声痛哭,哭过了才说:“我从小就听娘的教诲,实在不愿意把这宝贝献给朝廷,爹若不是贪图富贵,也不会惹这大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