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我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拟行路难 其四》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古辞和袁辞都不存。
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断绝,停止。
(4)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作品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译意】:
华丽的闺房,玉石砌的台阶,弥漫着椒香的阁楼,饰有花纹的窗户,垂挂着用罗绮制的窗帷。
屋里面有一个叫金兰的女子,穿着丝罗的衣服,身上散发出藿香的香气。
春燕翩翩飞舞,尾翼舒张不齐,风吹落了一地梅花,她掀开窗帘,对着和煦春光,欣赏各种春雀。
她口中念着歌词,却无法唱出来,抹了抹眼泪,怀着满腹忧愁,这一生能有多少时候能够快乐开怀呢。
宁肯像野田里的两只野鸭一样在一起过贫贱的生活,也不愿像云中的孤鹤那样富贵而孤栖。
【点评】: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本篇是第三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另据《晋书·袁瑰传》记载,晋人袁山松曾改变其乐调,润制新辞。
《拟行路
难》是鲍照学习乐府诗歌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六句写住处、衣着和春景,后四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文辞华美秀丽,形象生动。
诗中双凫、别鹤之妙用,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佳句。
诗词2.拟行路难(其六)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 D(ABC都是对诗歌局部的理解)
5.试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 这首诗层次富于变化。前四句写当下的内心感受,中间六句是个 转折,或回忆或想象,写到“还家自休息”的情景,与官场生活 形成强烈反差。然而诗人不甘于闲居,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 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最终深化了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意境。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⑥弄:逗弄。戏:玩耍。⑦孤且直:孤寒并且耿直。
文化常识 孤 诗中的“孤”,是指孤门细族,也称为寒门庶族,这是跟当 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而言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 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的等级 制度。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施行科举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羲之,谢安,谢道韫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注释 ④丈夫生世会几时: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会,能。 ⑤安能蹀躞垂羽翼: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安能,怎能。 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 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答案 处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
3.下列对“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两句,理解不正 确的是( )。 A.用古圣贤的经历来嘲讽自己 B.表明怀才不遇并非个别现象 C.揭示当时官场不合理的现状 D.点明志士坎坷的社会根源
《拟行路难》
《书愤》
【译文】:年青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 难;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 如山。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 宋的楼船;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 中飒爽酣战。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 城自许,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 《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 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
《书愤》主旨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 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 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一剪梅》译文
•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 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 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 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 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 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 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漂流,一种离别 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 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拟行路难》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 实行的是士族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制度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 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 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 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 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和抗争精神。
主题
抒发了作者因门第观念而怀才 不遇的既愤懑不平,又无可奈 何的复杂感情。
《蜀相》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 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 国忧民的文人。 •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 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 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 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 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颔 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 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 思人的情怀。颈联写他雄才大略 (“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 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 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 竟者的共鸣。
古诗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作者为南北朝诗人沈约。
其古诗全文如下: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前言】《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是南朝宋诗人鲍照所作。
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
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碗”(碗)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赏析】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
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
《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是南朝宋诗人鲍照所作。
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
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④,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⑤!作品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作品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作品鉴赏: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四首。
诗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来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
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进。
作品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鉴赏: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
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
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
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拟行路难·其六》原文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二、《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三、《拟行路难·其六》作者介绍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
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
究对仗和辞藻。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诗词译文及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诗词译文及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由鲍照所创作的,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拟行路难·其四》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兴
▪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
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
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Fra bibliotek“起兴”示例: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延伸拓展 ▪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对比阅读
▪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 余的心情。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 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本诗的主旨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 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修辞)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 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 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请举例 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行路难鲍照我
1
拟
行
路
南 朝
难 ( 其
宋
四
·
鲍 照
解题
▪ 《行路难》: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 ▪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1.知人
鉴赏诗歌之知人论世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 二人有很大不同。
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
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鲍照
写作缘由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李白
写作缘由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情感
抒悲愤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语言风格
深受乐府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 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 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 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 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 悲其愁的沉郁了。)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 再多说什么。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可是入京后,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
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
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 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 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