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湖南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难
“本大学继承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寸瓦片石几皆于文化史有重 大之价值……今强敌一举而焚烧炸毁之,于吾人之损失为何如!于世界 文化之损失为何如……”
“1938年4月10日,日军飞 机轰炸长沙,湖南大学校区被 夷为平地,图书馆大楼被毁, 仅存数根花岗岩大门柱”。 “整个图书馆都倒塌了,冲 天的火光肆虐。在现场,唯一 站立着的只有图书馆大厅前的 四根立柱,附近躺着尸体,有 的人被炸碎了,肠子挂在电线 杆上。大火整整烧了5个多小时 才渐渐熄灭。” 像这样的轰炸,日军在 湖南大学有5次。百余师生罹 难,图书馆、科学馆、岳麓 书院、校舍,烈火冲天,典 籍无存,古迹尽毁,生灵涂 炭。

学生刻苦读书,教师也潜心学术。 西迁期间,湖大教授的学术研究兴趣 不减反增。教授的日常生活,除了有 警报及上课外,其余的时间都是闭户 自修,研究学问。如中文系教授杨树 达,他“一生两见倭侵国”,“迫于 迟暮,不能执干戈卫国,以《春秋》 一经设教”,撰《春秋大义述》一书, 阐述“复仇”、“攘夷”大义。在 “晴空啸警笛,奔走不遑驻”的寇机 威胁下,在“纸窗灯火微如豆,板屋 规模小似舟”的艰难困苦中,夜以继 日地读书著述,乐英才而教育,即使 避敌机入防空洞,仍手不释卷。青年 教师周荫棠撰写了《台湾郡县建置 志》、张秀勤撰写了《日本史正名篇》 等。此外,基本上每个学科都有学术 会,各学会出版的刊物更是百花似锦, 彰显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抗日战争中 的 湖 南 大 学
湖南抗战局面
蒙难 西迁 浴火重生 胡校长毕业赠言
湖南抗战局面
抗战伊始:作战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一带,湖南是 靠近战区的后方基地。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的全面爆发, 中国军队的作战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一带,湖南是靠近 战区的后方基地;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将地理位置十分重 要、资源丰富的湖南作为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来建设。 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抗战的前哨阵地,是战斗最多、最惨 烈的主战场之一。长沙、衡阳、常德是通往西南的门户和枢纽, 被日军视为进入西南、直捣陪都重庆的必经之地;湖南又是湘鄂 两省几十万部队军粮及湖南周边几个省区几千万人民口粮的重要 来源地。同时,湖南还是日军发动的旨在打通平汉、粤汉及湘桂 铁路线和保护此一交通线的“一号作战”的重要战场。因此,中 日双方均制定了以争夺湖南为中心的战略作战计划。日军在武汉、 广东地区集结了10个师团、4个独立旅团的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 力的35%,使湖南处于南北夹击之中。国民政府在以湖南为主要 辖区的第九战区部署了53个步兵师,占国民党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1945年12月10日,湖南大学召开复员长沙后的第一次校务会议,做出了一 个郑重决定:为景仰长衡区受降典礼起见,特在科学馆内设受降堂,陈列受降时 各种纪念物品及战利品,并在科学馆前面建立奏凯亭,竖碑以纪其事。日后如能 建一较大之科学馆时,即将现在之科学馆,改为胜利博物馆。
1945年底,湖南大学全部从辰溪复员长沙。由于校舍损毁严重,师生们就 用从辰溪拆迁过来的木料搭建临时校舍。“复临舍”,意谓“复员后的临时校 舍”,这也就是今天湖大复临舍教学楼名字的由来。
胡校长毕业赠言
需改 掉自视太高、责任心薄等毛病,负起挽救民族危 亡使命。
斯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 处于惶惶然中。这份赠言,有这 位年近半 百的校长的慎思明辨,也有他给学生指的 方向:做事别计较工资、 到农村去、研究 学问、当社会领袖。顿挫之间,是他和他 那一代学人的特 殊关切。 学兼中西的胡庶华虽然是湖大校长, 但对1933年湖大毕业生的毛病看 在眼里, 他在《毕业赠言》里直截了当地批评毕业 生:自视太高、欲望过 奢、经验欠缺、责 任心薄、学业荒废。 比如自视太高,“初离学校,颇有不可 一世之气概”,认为学生看天下 事超容易, 对人不谦和,“甚至飞扬跋扈”。 又如欲望过奢,“宁可无事,不欲屈就 小事”,眼高手低,认为做小事丢大 学生的 面子。 还有经验欠缺,“以夤缘请托之故,骤 负重任”,靠着关系拿到了关键 职位,因为 没有经验,交给你的大事往往做不好。 再有责任心薄,“因位置太低、薪资微 薄,责任心不强”,做事推卸责 任,苟且偷 安,不求进步。志气消沉,甚至违法。 最后学业荒废,“唯图奔竞,不复从事 学问。或专务应酬,不暇伏案探 讨。”数年 之后,新知没有,旧业倒全部抛弃。 胡庶华进而说,基于这些缺点,大学 生“不为社会所重视”,各机关、 学校、工 厂、银行、公司“多有宁用较大学生程度稍 低者,而不敢用大学 生。”
浴火重生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秦汉无此雄,宋元无此壮;写三楚文章, 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1945年9月15日正午, 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 第四方面军长衡地区受降仪 式在湖南大学科学馆举行, 侵华日军第二十军司令坂西 一良代表长衡地区日军,向 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王 耀武呈递投降书。当年报纸 曾如此评述:“这其实不只 是岳麓山下湖南大学一所学 校的荣誉,更是我们这座城 市的骄傲。”
wk.baidu.com
《春秋大义述》
《台湾郡县建置志》
教育救国
以文学支援抗战。西迁期间,湖南大学师生校友以笔杆为武器,创作了大量 诗词、楹联、文赋,用富含民族韵味、极具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真实记录日本 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更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 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1940年4月,杨树达、曾星笠、王啸苏、熊正 理、赵曾俦、曾威谋、吴绍熙、陈兆畴、谭云鹤等教授成立了五溪诗社,以吟咏 宣其忧思,同仇敌忾,佳作甚多,堪称“抗战诗史”。 以公演支援抗战。1941 年前后,湖大学生自治会组织歌咏戏剧队,排练演 出《放下你的鞭子》、《雷雨》等话剧。一些抗日戏剧,把敌后抗日斗争的勇敢 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时观众如云如潮,出现了轰动效应。雅礼中学的“冰 社”多次在沅陵街头公演抗日题材的话剧,大大激励了群众和同学们同仇敌汽之 心。值得一提的,长沙市私立育英小学,在中共湖南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 “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通过演唱抗日歌曲、表演小剧等一系列活动,在省内 外坚持了两年流动抗日宣传,被誉为“抗战烽火下的一簇奇花”。
抗战期间,湖大学生在辰溪街头教唱爱国歌曲
张 德 忱 老 师 画 笔 下 的 湖 南 大 学 辰 溪 旧 址
闻一多曾说:“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 课》。”此言非虚。坚强勇敢的中国人,特别是“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 自古以来就有那种“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气概和豪迈,他们绝不允许自己 的民族走上毁灭的道路。也唯其如此,才能在战火纷飞的苦难中毅然造就 出湖南教育的一段辉煌。
西迁
“本大学虽罹此浩劫,却以血染为荣;虽不在前方,却以与前方将士 及我民众分受牺牲为幸。全体师生决本百折不回之精神,誓与倭寇相周 旋,不迁校,不辍课,使我华中仅存之国立大学,不因暴力而炸毁……”
西迁辰溪
1938 年7 月,日寇侵华的 战火逼近湖南,省会长沙、机关 学校纷纷搬迁,由于辰溪能源充 足,水陆交通方便,经考察比较, 湖南大学校方最后决定迁往辰溪。 1938年10月中旬起,湖南 大学1000多名师生分批到达湘西 的辰溪县垅头垴。 1938 年12 月,湖南大学师 生们坐着大帆船, 经过湘江、洞 庭湖、沅水,唱着救亡歌,风餐 露宿,千里迢迢来到湘西辰溪, 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据统计,1938年西迁辰溪 学生数为535人,到返校的1945 年达1341人,增加了2.5倍,7年 间毕业人数总计1273名,其中, 不乏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主要创 始人慈云桂、第一个登上南极的 中国人张逢铿、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和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卢滨峰、 著名新闻工作者苏仲湘等校友。
水路西迁镜头
陆路西迁镜头

“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各位教授及全校学生都能体谅一切,于行装甫卸之日 即展开书本,从事研究。那时的教室,是枯黄的草地上或大树底下用木板子做几 块小黑板,背起便走,好比传教士传教一般,一面晒太阳,一面谈学理,一组一 组、一群一群,布满了龙头垴,这种艰苦奋斗、努力研究的精神,湖大师生可以 引以自慰。” ——《抗战以来的湖南大学》1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