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诺贝尔奖
2009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奖牌2009年诺贝尔奖(Nobel Prize 2009)诺贝尔奖网站网址:/2009年诺贝尔奖揭晓时间[1]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于10月5日起陆续举行。
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据诺贝尔基金会介绍,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1、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尼治时间5日9时30分(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2、物理学奖:格林尼治时间6日9时45分(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3、化学奖:格林尼治时间7日9时45分(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4、文学奖:格林尼治时间8日11时00分(北京时间8日19时00分);5、和平奖:格林尼治时间9日9时(北京时间9日17时);6、经济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
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2009年诺贝尔奖获奖者∙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6日报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科学家高锟、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译人类“生命时钟”
出根据细胞 分裂 的次数来推 算动
物的寿命。人 体细胞 分裂 的周期 大约是 2 . , 4年 照此 计算 , 的寿 人
命应 为 1 O岁。 目前 , 2 但 人类的最 高平均 年龄只 能达到 生理 寿命 的
得从生命 的基本单位 细胞说 起。
o细胞 寿命 有定 制 。
学过 生物学 的人都知道 ,生 物 体 是 由细胞 构成 的 , 细胞 是生物体 的基 本 结构 和 功 能位 。科 学 家发 现, 细胞 在成 长过程 中分 裂的次数
> 卡 萝尔 ・ 雷德 > 格
是有规律 的 , 到一 定阶段 细胞就 出
能 的研 究 ” 获 奖 , 糖体 是进 而 核 行 蛋 白质 合 成 的 重 要 细 胞 器 ,
痛 和 拯救 生 命 。 拉 马 克里 希 南 15 9 2年 出生于 印度 金 奈 ;施泰
茨 14 9 0年 出生于美 国威斯 康 星 州 ; 纳特 1 3 约 9年 出生 于 耶 路 9 撒 冷。他们 将平 分 1 0 0 0万瑞 典 克朗( 约合 1 0万 美 元 ) 4 的诺 贝
位 获 得诺 贝尔 化 学 奖 的 女科 学
用 X射 线 蛋 白质 晶体 学 方法 绘
制出 3 D模 型 来 体 现 合 成 核 糖
体 成 千上 万个 原子 的位 置 , 们 他
绘 制 的模 型 已被 广 泛 应 用于 新
抗 生 素 的 研 制 , 减 少 患 者 的 病 以
家。三人 因对 “ 核糖体 结 构和功
将 20 0 9年诺 贝尔生理 学或 医学 奖 授予 美国科学家伊 丽莎 白・ 布莱 克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言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了由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的荣誉。
他们通过对细胞生物学和遗传调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类健康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尔和杰克·沙泌尔共同获得。
他们的研究突破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重要难题,为后续研究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发现和功能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罗尔·格雷德尔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的研究上。
端粒酶逆转录酶是一种能够延长染色体末端的酶,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尔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存在,并揭示了它与细胞衰老和癌症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尔发现了一种叫做“端粒”的结构。
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能够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衰老。
他们的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的稳定性和细胞衰老的机制。
RNA干扰的发现与应用杰克·沙泌尔的工作则集中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的研究上。
RNA干扰是一种基因调控的机制,通过介导特定RNA分子的降解或抑制,来控制靶基因的表达。
沙泌尔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叫做“小干扰RNA”的分子,它们能够干扰靶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
这项发现不仅揭示了RNA干扰机制的存在,还为科学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基因治疗途径。
利用小干扰RNA可以有效地靶向控制基因表达,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为细胞生物学和遗传调控领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1~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汇编
1901~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汇编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 发现端粒的一种独特DNA序列能保护 染色体免于退化。卡罗尔-格雷德和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确定了端粒酶, 端粒酶是形成端粒DNA的成分。这些 发现解释了染色体的末端是如何受到 端粒的保护的,而且端粒是由端粒酶 形成的。 如果端粒缩短了,细胞就会老化。
相反,如果端粒酶的活动显著,端粒 的长度也就能得以保持,并且细胞衰 老也将延后。癌细胞就是一个例子, 癌细胞被认为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 相反,某些特定的遗传疾病,会出现 一些有缺陷的端粒酶这样的特征,导 致损害细胞。对此诺贝尔奖颁给这一 细胞基本机制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助 于新的治疗措施的发展。
端粒酶简介 1、概念: 端粒酶是一种 RNA与蛋白的复 合体,它以自 身RNA上的一个 片段为模板通 过逆转录合成 端粒重复序列, 并通过一
种RNA依赖性聚合酶(如逆转录酶)机制加 到染色体3’末端以延伸端粒。 2、组成:RNA(作为模板) 蛋白质(反转录酶) 3、作用机制: 在端粒DNA的复制时,端粒酶既有模板, 又有逆转录酶这两方面的作用。其与端粒3´ 端结合后,以其RNA为模板,经反转录延长 端粒,从而保护DNA双链末段免遭降解及相 互融合。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授予解开 DNA谜团的研究
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 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 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美 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 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及霍 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表彰他们发现了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因学术成就卓著曾 被美《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 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布莱克本曾在 美国耶鲁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并曾任 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自1990年开始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旧金山分校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介绍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介绍摘要: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本文主要介绍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染色体Elizabeth Blackburn教授1948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市,毕业于墨尔本大学,1975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而后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1990年至今在加州大学任教。
Jack Szostak教授195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77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和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
这两位科学家合作证实了真核生物的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作用。
Carol Greider教授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1987年在加州大学Black—burn教授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而后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博士后,1997年至今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Greider教授与Blackbum教授合作发现了催化延伸端粒结构的端粒酶。
1端粒能保护染色体末端以下仅以哺乳动物的端粒为例加以介绍。
哺乳动物端粒的重复序列为(TTAGGG/AATCCC),其中G链3’端是一段单链的悬突(overhang),C链5’端以序列(ATC)结束。
电镜观察发现,端粒结构是一个双环结构,称为T环(T—loop),3’端的悬突替代G链的一段序列与C链配对,形成D环(D-loop),T环的形成使得染色体的末端被包裹保护起来而免遭破坏。
哺乳动物的端粒与一个6种蛋白构成的复合物shelterin结合,这6种蛋白分别为TRFl、TRF2、POTl、TIN2、Rapl和TPPl。
关于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了解与认识
关于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了解与认识李想1042043010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610225摘要三位美国科学家(Elizabeth H.Blackburn,Carol W.Greider和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键词端粒端粒酶1.关于获奖者1.1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布莱克本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她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1.2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卡萝尔·格雷德,美国人。
她于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格雷德曾在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7年起她开始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
1.3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杰克·绍斯塔克,美国人。
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
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2.关于研究的成果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
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
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
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_癌症的潜在关系_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孔令平① 汪华侨②①副教授,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510182;②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脑研究室,广州510080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细胞 衰老 癌症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
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
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 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 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
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
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这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X和Y染色体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
在染色体的末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
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相对稳固、防止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色体不受损害。
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
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概内容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概内容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一项重要奖项,以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三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赖德和杰克·施托尔。
他们因在端粒和酶的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了这一殊荣。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是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并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她和卡洛尔·格赖德共同发现了端粒酶的存在,并且研究了端粒在细胞分裂和老化中的作用。
她们的研究成果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细胞不老现象的核心。
卡罗尔·格赖德是一位德国生物学家,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任教,并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她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一起发现了端粒酶,并证实了端粒酶在控制端粒长度和保护端粒免于被切断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项发现被认为是细胞不老的关键因素,对细胞老化和癌症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杰克·施托尔是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他也参与并贡献了与端粒酶相关的研究。
他在研究中发现了端粒酶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并证实了端粒酶在细胞分裂和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对癌症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细胞老化、癌症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发现和贡献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们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高荣誉。
端粒是一种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它在细胞分裂和细胞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端粒在保护染色体免于被切断和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端粒酶是一种能够保护端粒完整性的酶,它的活性和水平影响着端粒的长度和细胞的生命周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骤锔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k型的毒杀型T细胞杀死。这与已知免疫系统的功用玩全吻合,免疫细胞只攻击病毒感染的细胞,而不会影响正常细胞。而实验出乎他们意料的部分是,被病毒感染的k型标的细胞,并不会被b型老鼠的毒杀型T细胞所杀死。T细胞在辨认外来抗原时,很明显地受限于自己的组织抗原。这样的结果,在他们以多种不同纯种老鼠及多种不同的细胞实验中得到玩全确认。因此他们提出一个模型,指出T细胞的辨识病毒需要双重承认,一个是自己细胞上的组织抗原,另一个是外来病毒抗原。单独的组织抗原,或是单独的病毒抗原,不会引起T细胞反应。如果病毒与不是自身的组织抗原同时出现,也不会被T细胞辨认。这也就是说T细胞辨识的是自己(self)加上异己(nonself)。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区分自己和异己,而对异己予以摧毁。因此杜赫堤和辛克纳吉的「自己加异己」辨认,引起极大的回响。尤其又带了几分哲理推敲,令人印象鲜明。他们的T细胞辨认模式,在几年内得到玩全的证实。杜赫堤利辛克纳吉的发现,也是第一个展示组织抗原免疫机能的报告。我们身体细胞上的组织抗原,原来是引发T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以后二十年来T细胞免疫研究的基础。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双重承认事实上是病毒其中一段胜肽与组织抗原结合的复合体被辨识,T细胞则是以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来辨认搭宕合体(图四)。如果T细胞受体与组织抗原及病毒胜 的复合体可以吻合,则其结合力会使毒杀型T细胞活化,进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这也是辅助型T细胞用以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辨认方式。辅助型T细胞借着表面抗体辨识含有特定抗原胜 的组织抗原,而与该特定B细胞结合。因此T细胞受体、病原胜肽与组织抗原三者之作用,可以说是对抗外来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抗体和毒杀性T细胞)之根本。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杜赫堤和辛克纳吉的实验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2009诺贝尔奖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 2月1日-),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 术与科学院院士。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 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汉族,1952年生 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 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基于核糖体研究的有关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细菌 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 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 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 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 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第四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以色列女生物学家阿达· 尤纳斯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 家共享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她之前,诺贝尔化学奖 只有3名女性得奖人,而且从1964年英国女生物化学家多 罗西· 克劳富特· 霍奇金获得该奖项之后,就再无女性上榜。 阿达· 尤纳斯在2008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以色 列人。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出生,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 照市涛雒。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3个月 后随父母回中国。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 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 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 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 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 优秀。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生于台湾 省新竹市,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李远哲1959年台湾 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 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 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D.Herschbach)从事分 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 教,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 年后在柏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 斯· 柏克利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士。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 赫(Dudley R. Herschbach)及约翰· 波兰伊(John C. Polanyi) 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 获奖国籍为美国籍;李远哲的特别贡献在于将交叉分子束 方法应用于研究一般化学反应。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 “中央研究院”院长。
历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奖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1901-2009)
颁奖年份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获奖科学家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 尔(美国人) H.施佩曼(德国人)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C.海曼斯(比利时人) G.多马克(德国人)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 (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 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R.F.福尔荷格特 L.J.依格那罗和 F.穆莱德 Gunter Blobel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 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 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 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 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研究项目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 发现维生素 K 的化学性质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2008-200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
获奖理由: 获奖理由:
这三人" 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 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 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 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 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 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 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 冠制造的端粒酶 是染色体 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 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 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 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 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 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 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 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 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 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 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 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 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 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 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 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吕克蒙塔尼在迪拜向媒体发表讲 吕克 蒙塔尼在迪拜向媒体发表讲 话的资料照片( 月摄) 话的资料照片(2007年12月摄) 年 月摄
获奖理由: 获奖理由:
巴尔- 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 奖成就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HIV),他们将分享另 (HIV),他们将分享另 一半奖金.巴尔- 一半奖金.巴尔-西诺西是 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 女性获得者之一. 女性获得者之一. 巴尔- 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成 功复制出一型艾滋病病毒 (HIV-1)基因组片段, (HIV- )基因组片段, 最终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循 环复制及与主体病毒相互 配合的病理, 配合的病理,由此确立了 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 方式. 方式.
百年诺贝尔 之 2009年诺贝尔奖
•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 夫(E.chargaff)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 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 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 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 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 的概念。
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James Dewey Watson and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living material".
百年诺贝尔 之 诺贝尔医学奖简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述
• 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 晰的了解到生物机体的生物活动现象、 功能、机理,对人体自身的认识也在 不断加深,为攻克人类疾病提供了基 础。本节内容重点简述历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的成果,如DNA双螺旋 结构的阐明,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和 信号学说,爱因托芬发现心电图的机 理,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等。
09诺贝尔——端粒酶机理的 发现及意义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主要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生物学试验班马福林辅导教师:丁显平教授内容摘要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对于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名美国科学家Elizabeth.Blackburn、Carol W. Greider以及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冠制造的端粒酶,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关键词端粒 端粒酶 染色体 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延缓衰老 治疗癌症1. 简述获奖者成果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因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得该奖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
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
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
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
Elizabeth H. Blackburn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换句话说,正常的细胞,每次复制时都会发生端粒的缩短,因此,细胞复制的次数是有限的,一般50次左右。
但是这三人发现癌细胞发现了一种酶,因为这种酶的关系,癌细胞的端粒不会发生正常细胞中的缩短现象。
2009年度诺贝奖揭晓
查 尔斯 高 的获 奖原 因 是 “ 在光 学通 信领域 中光
的传输
明了
成像半导 体 电路一
电荷耦 合器件 图像传 感 器
c CD ” 获 此 殊 荣 ;
该 奖项 同样 被 3 位 科 学 家 共 同分 享 , 他 们堤 英 国 科 学 家 文 卡 特 拉 曼 拉 马 克 里 希 南 、 美 国剥 学家托 马 斯 施 泰茨和 以色 列 女科 学 家 阿 达一约 绨 特 , 获 奖 原 因 是 他 们 在 核 糖 体 的 结 构 和 功 能研 霸 中做 出突 出贡 献 。
令人惊喜 的是 , 2 0 0 9 年 的诺 贝 尔奖所 有6 巧 奖 , 共产生 了5 位 女性获奖者 ( 另两位获奖者贫 别 属 于 文 学 奖 和 经 济 奖 ) , 这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文卡特拉曼
托马斯 施泰茨
叉
个不 同的国家。 生理 与医学奖 : 来 自美 国 的3 位 美 国 科 学 家 伊 丽 莎 白 布莱 克
本、 卡 罗尔 格雷德和 杰克 绍斯塔克获奖, 以表 彰他们 “ 发现端粒和 端粒酶 是如何保 护染色体 的 ” 。 其中, 前两位女科学家是 师生 关系。
该 奖 由英 国华裔科 学家 查 尔斯 高 (高锟 ) 、 美 国 的韦拉德 博伊 尔和 乔治 史密斯3 人分 享 。
2009诺贝尔生理学奖背后的故事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颁奖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项医学突破所获得的奖项,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人类健康之路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深远意义。
一、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是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和Jack W. Szostak。
他们因在端粒和酶的研究中做出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结构,与细胞老化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成果为人类对癌症和衰老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端粒和酶的研究意义端粒和酶的研究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
端粒的保护功能使得细胞可以更加健康地进行分裂,延缓了细胞老化的过程,对人类长寿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酶的作用则在于帮助维持端粒的完整性,防止端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丢失。
这些重要发现为人类的基因治疗和抗衰老疗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有望在未来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而言,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背后故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故事。
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对人类健康的深刻关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也提醒着我们,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支持医学科研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的健康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全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总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背后故事充满着感人和值得思考的内容。
端粒和酶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对癌症和衰老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重大发现将会被更多有效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奇迹。
通过对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及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的探讨,我相信您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已经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2009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揭晓
2009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揭晓 3名美国科学家获此殊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名美国科学家。
据国外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0月5日17点30分(格林尼治时间10月5日9点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美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
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他们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奖项。
三人共享千万瑞典克朗今年的揭晓仪式按惯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举行,可容纳200人的大厅同往年一样座无虚席。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松用不同语种宣读了获奖者名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1.Telomere
2.Telomerase
3.hTERT 4.hTR
端粒 端粒酶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人端粒酶RNA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uman telomerase RNA
5.TRF (1,2)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facter
• • • • •
各式各样的通知方式
• 午夜凶铃 • 1998年经济学奖印度得主沈恩,由于身处地球的另一端,收到委员会的 “午夜凶铃”通知得奖,他起初还担心“一定是发生了令人非常悲痛的事”。 • 美国的查尔费去年半夜听到电话铃响,以为是邻居打来,没爬起来接听, 早上起床上网才知道自己夺得化学奖。 • 机师相告 • 1991年瑞士籍化学奖得主恩士特,就是在莫斯科飞往纽约的客机上,由 机师亲自走到座位告诉他得奖的消息。 • 1998年美籍医学奖得主伊格纳洛忆述,当时身在法国尼斯机场,一名地 勤人员请他接一个“从美国打来的重要电话”,他接过电话后,同事通知他 得奖,他还以为是恶作剧。 • 记者追车 • 1997年获文学奖的意大利剧作家达利奥· 福,则要电视节目记者开车追着 他的车来通知他。记者当时拿着标语牌贴在车窗,上面写着“达利奥,你得 了诺贝尔奖”。
卡罗尔-格雷德
•
卡罗尔-格雷德是美国人,1961年出生在圣地亚哥, 距离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不远,她的父亲是该校的一名 物理学教授。 • 卡罗尔-格雷德198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赢得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完成 博士后研究后,卡罗尔-格雷德1997年被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任命为教授。 • 卡罗尔-格雷德同他人共同发现了端粒酶,这种酶 有助于端粒保持长度和完整。 • 卡罗尔-格雷德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杰克-绍斯塔 克在2006年因基础性医学研究获得美国艾伯特-拉斯克 医学奖。
人的端粒重复序列为 TTAGGG
• A sufficient number of repeats and • telomere associated proteins • (dependent on species and cell type) • need to be present to have a capped • chromosome end. • • • • The protein-DNA complexes forming the capping structures stabilize the ends and prevent double stranded break repair mechanisms from being initiated
Electron micrograph of the DNA at the end of an interphase human chromosome. The chromosome was fixed, deproteinated, and artificially thickened before viewing. The loop seen here is approximately 15,000 nucleotide pairs in
Telomeres
• The physical ends of linear chromosomes
• Made up of a thousand or more G-rich short tandem repeats
• The repeated human sequence is GGGTTA
几乎所有生物的端粒 重复序列可以写成: Cn(A/T)m的形式。
•
•
•
• 获奖者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
因为对小布什政府限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提出批评, 2004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被小布什政府的生物 伦理委员会解职。 今年早些时候,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说:“前政府 给人以非常奇怪的印象,他们认为科学是道德的 敌人。” 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因学术成就卓著曾被美国《时 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之一。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1970年本科毕业于墨尔本大学,1971年获得墨 尔本大学理科硕士学位。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75年获 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在剑桥大学上学期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遇到并同约翰-赛达特结婚。约翰-赛达特是美国人,在英国攻读 生物学博士后学位。之后由于职业发展和个人原因,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前往美国。 到美国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展开了端粒研究。端粒有助于染色体 保持稳定和完整,保证DNA自我复制过程的完整性。1978年, 她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理教授。正是在这所大学工 作期间,她做出了有关染色体和DNA的开创性发现。 1990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目前 她是旧金山大学莫里斯· 赫尔兹斯坦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
• 人群围屋 • 德国的赛尔登4年前获经济学奖,他当时购物后回家,看到屋外一大群人 包围着,还以为寓所遭爆窃,后来有人上前道贺,才得知获奖。
二.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
• • • • • • • • Telomeres Telomerase Significance with Cancer PAPERS: 1.Telomeres and DNA damage: Blackburn 2.Telomeres and Cancer: Meeker & De Marzo 3.Telomerase enhances cell proliferation
杰克-绍斯塔克
•
杰克-绍斯塔克1952年出生在英国,在加拿 大长大。 • 杰克-绍斯塔克曾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学 习,1977年在美国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 • 自1979年起,杰克-绍斯塔克一直在美国哈 佛医学院工作,目前是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 院遗传学教授。他还供职于哈佛休斯医学研究所。 • 杰克-绍斯塔克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 贡献。他努力制造出一种按照达尔文理论进化的、 自我复制的原生细胞,来研究生命起源和最初的 演化。
近几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 楚尔· 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 巴尔-西诺西和吕克· 蒙 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 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 卡佩基、奥利弗· 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 埃文斯。他们的一 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 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
端粒的结构
端粒是由简单重复序列组成的一段核酸。
端粒以GT富集的形式延伸在CA富集链上。 G尾部由于CA富集链的有限降解而产生。
没有游离的末端可能是使染色体末端稳定的关键
右图真实 的显示出 端粒在染 色体末端 形成一个 特殊的 DNA环。
T-loops at the end of mammalian chromosomes
•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 因为他们的研究对癌症和衰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
颁奖词
•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三名科学家,他们解决了生物学的一 个重大问题: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完整地自我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受到 保护以免于退化。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向我们展示,解决办法存在于 染色体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携带基因信息的DNA线状长分子挤压形成染色体,端粒就像一顶高帽 子置于染色体头上。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的一种独特 DNA序列能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卡罗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确定 了端粒酶,端粒酶是形成端粒DNA的成分。这些发现解释了染色体的末端是 如何受到端粒的保护的,而且端粒是由端粒酶形成的。” “如果端粒缩短了,细胞就会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的活动显著,端 粒的长度也就能得以保持,并且细胞衰老也将延后。癌细胞就是一个例子, 癌细胞被认为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相反,某些特定的遗传疾病,会出现一 些有缺陷的端粒酶这样的特征,导致损害细胞。对此诺贝尔奖颁给这一细胞 基本机制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助于新的治疗措施的发展。” 总之,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以及杰克-绍斯塔克的发现提 高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理解的深度,阐明了疾病机制,有助于未来新治疗方法 的发展。
得主感言
•
•
杰克· 绍斯塔克
•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是一名分子生物学 家和生物化学家,她在DNA和细胞分裂方面进 行了开创性研究,这为弄清楚生命的化学基础提 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 她发现了一种关键性的酶,端粒酶。端粒酶 对于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进行自我复制是必需的, 已经用于染色体行为和一些疾病的研究,比如真 菌感染和癌症。 •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 重国籍,1948年11月出生在澳大利亚霍巴特。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的父母都是内科医生,她对 医学和生物学的兴趣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
因为对小布什政府限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提出批评,2004年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被小布什政府的生物伦理委员会解职。今年早些时候,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说:“前政府给人以非常奇怪的印象,他们 认为科学是道德的敌人。” 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因学术成就卓著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
•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 法尔和克雷格· 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 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 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 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 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 阿克塞尔和琳达· 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 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 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 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 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 布雷内、约翰· 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霍维茨。他们为研 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 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 纳斯和蒂莫西· 亨特。他们发现了导 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