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发表时间:2014-04-30T09:32: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何德恒[导读] 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3-01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本人2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58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例;40~50岁者38例,50岁以上者10例。

患者以城市居多。

病程1~10年68例,10~20年者8例,20年以上者3例。

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并痛引胸背,右上腹拒痛、拒按、恶心、呕吐、纳呆厌油,口渴喜饮,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数等症状。

全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超探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症者48例,占60.8%。

2 辩证分型施治2.1 肝郁气滞型右胁上腹钝痛,痛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或兼微热,伴有咽干、口苦、无黄疸,舌苔白微黄,脉弦。

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加减:柴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延胡索、金钱草。

加减:右肋痛甚加姜黄;气郁甚者加佛手片;痛如针刺,病久屡发者加三棱、莪术、紫丹参;便秘加用大黄;舌苔白腻夹湿者加用炒苍术、制川朴、陈皮、薏苡仁等。

2.2 肝胆湿热型右肋上腹疼痛,发热不高,畏寒,恶心呕吐,脘痞纳呆,黄疸,小溲黄,大便不畅或秘,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金钱草、茵陈、虎杖、枳壳、木香、延胡索、黄苓、大黄。

加减:合血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首乌、当归;肝肾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川续断;夹瘀加丹参、丹皮、赤芍;纳呆食滞加砂仁、鸡内金;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黄莲、竹茹等;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 ,中医妙方搞定它胆囊炎作为发病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疾病与微生物感染、结石刺激、胆固醇代谢异常相关一旦发生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绞痛、钝痛,患者也会发生嗳气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西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抗炎及解痉镇痛治疗,症状虽然能缓解,但短时间可能还会复发,病程周期较长。

若患者疾病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愈,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术后发生胆囊综合征的概率高。

中医自整体观治疗疾病,综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中医治疗胆囊炎方法比较科学,人们可以尝试中医治疗方法,有效改变自身的症状。

一、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黄疸”、“胁痛”范围,中医将胆囊炎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多种症候。

通过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根据人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及体质因素,适当加减药物用量,也能降低药物毒性,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质量胆囊炎的优势已经不断凸显,但医务人员发现胆囊炎反复发作,根除胆囊炎也是中医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医的病机、病因理论不断完善,疾病理论体系随之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包括样本量不足及疗效标准不统一等,缺乏循证依据支持,且中医并未建立起诊疗框架,也无统一的诊治标准。

二、胆囊炎有什么表演急性及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表现不同,轻度疾病患者上腹部出现疼痛感,重度疾病患者全身均出现症状。

胆囊炎早期的症状是腹部右上侧疼痛,疼痛逐渐向左肩部放射,人们食用大量的脂肪食品后,上腹部疼痛加重,或者在夜间加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夜间发作率高,开始时山腹部有不适感,逐渐发生阵发性疼痛,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逐渐对患者右肩产生影响,甚至放射到肩胛部及背部,患者在饱餐时突然发病。

一旦病情进展,会发生持续性疼痛。

按压患者上腹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部分患者出现寒战及高热症状,发生此类症状代表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被称之为胆胀病,胆胀病始见于《内经》、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该病症有虚实之分,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治疗。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胆囊疾病,慢性胆囊炎会伴有胆结石或无结石,且根据临床研究表明,无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少之甚少。

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甚至部分患者还会感觉到右肩胛下出现隐痛,在站立或者运动之后更为明显。

在中医学上,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病的范畴,所谓的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其治疗原则是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腹为主,需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虚实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下文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针对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治疗进行简单概述。

1、慢性胆囊炎的病因1.1气滞、血瘀、湿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肝主调畅气机,假如患者情志不遂,那么会导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出现肝郁气滞。

气为血帅,气滞日久,行血不畅,会转变为血虚,在生活当中,如果饮食不洁会对脾胃造成影响,出现湿热,这样一来则会引起肋痛。

此外还会形成结石,易于化火伤阴,脉络失养。

1.2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肝居斜下,附于胆,常有胆汁,肝经属于肝络胆,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胆汁则促进脾胃的消化,如果生活当中饮食不当或者情志所伤,那么则会形成血瘀,引发肝胆疏泄不利,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进而引发疼痛。

2、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分型与治疗2.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右肋胀满疼痛,受情绪的影响容易生气、恶心、呕吐频繁,苔白腻,脉弦大。

临床中医治疗主要以舒肝利胆与理气通降为主,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作为主要的药方,药方内所包含的中药材有柴胡、川穹、白芍,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疏肝利胆的作用,枳壳、香附、陈皮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大便郁结,还要添加大黄或槟榔,如果患者感到腹部胀痛,要添加草寇,如果患者平时比较烦躁需添加栀子、黄芪。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标签:胆囊炎;辨证;治疗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多样,以右胁胀痛、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早在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灵柩·胀论》中就有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病当根据患者情绪障碍、心理因素、体质的强弱、病机的虚实、阴阳的区别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施治,不可一见B超诊断胆囊炎,就给患者口服苦寒败胃的消炎利胆药。

现根据个人临床辨治胆囊炎的粗浅体会,叙述如下:1肝胆气滞治当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此证见于一些轻度胆囊炎或症状较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症见:右上腹胀痛,连及右肩,平素性情急躁,遇怒加重,不能忍耐,语音高亢,独断专行,嗳气频作,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大,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磨饮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川芎、沉香、木香。

气郁甚者,加苏梗、青皮、郁金;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槟榔;口苦心烦者加黄芩、山栀;嗳气呕吐者,加代赭石、制半夏;伴有胆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对此类患者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将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嘱患者调节情绪,使其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2气滞血瘀宜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症见右上腹刺通,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暗晦,口干口苦,或口干漱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瘀斑脉弦细涩,方选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赤芍、甘草、五灵脂、生蒲黄。

若血瘀较甚加制香附、丹参、制乳香、制没药、郁金;口苦、心烦者,加大黄、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3 肝胆湿热当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阵阵加剧,胸闷纳呆,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黏滞或干结,或见黄疸,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

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

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口苦、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1]。

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

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胆气郁、气滞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虚证有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辩证治疗介绍如下:辩证论治:1.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金文忠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延吉133000)关键词:胆囊炎;胁痛;中医药疗法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0.066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0-1852-01慢性胆囊炎时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临床多见。

自2005年笔者用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2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病人。

患者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胃部灼热,右上腹有轻度压痛或叩痛,墨菲征阳性。

其中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病程最常23年,最短20天。

1.2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

1.2.1肝胆气滞症状:右肋部隐痛或胀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脘腹胀满,或伴有口苦恶心;胃纳减少;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枳壳10g,白芍药15g,木香10g,甘草5g。

加减:①胁痛明显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②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10g,牡丹皮10g,黄芩10g,夏枯草10g;③肠鸣,腹泻,腹胀加茯苓15g,白术15g;④恶心呕吐加半夏10g同,陈皮10g,生姜10g,旋复花10g。

1.2.2肝胆湿热症状:胁肋疼痛,或钝痛,或胀痛;腹胀纳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

或伴有身目发黄;嗳腐吞酸;身重肢倦;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脉弦滑数。

治法:清胆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2g,栀子12g,车前子10g,通草10g,泽泻10g,生地黄15g,当归15g,柴胡10g,大黄10g(后下)。

加减:①发热,黄疸加茵陈10g,黄柏10g;②大便不通,腹胀腹满加芒硝10g。

1.2.3气滞血瘀症状:右胁部时有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黯红;病程长,久痛不已;脉沉或涩。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
21 0 2年 1 月
通 阳等法 。本虚 为主者 , 当以培 本为 主 , 用 益气 、 血 、 阴 、 采 养 滋 温 阳等法 。 本病 又多虚 实夹 杂 , 故在 治疗 上需 审虚 实 孰轻 孰重 , 抑或 虚实并重 , 给予补中寓通 、 中寓补、 通 通补兼施等法。临床分型辨 治如下 。 心血 瘀 阻 : 证状 : 刺 通 , 有定 处 , 痛引 肩背 内侧 , 情 心胸 通 或 遇 志不 畅或暴 怒而诱 发 、 剧 。舌 质暗 红 、 暗或 有 瘀斑 , 弦细 或 加 紫 脉 结 代 。 以活 血化瘀 、 络止 痛 。 用 活血通 络 汤加 成 : 治 通 方 当归 1g 0, 川芎 l , g o 赤芍 1g红花 1g桃仁 1g 降香 1g 乳香 lg没药 5, 0, 0, O, 0, 1g 痛引肩背者 , 0, 加葛根 、 鸡血藤 ; 兼有气滞者 , 加郁金、 枳壳 ; 血 瘀 水停 浮肿 者 , 益母草 、 泻 、 防 已 。 加 泽 汉 痰浊痹阻 : 证状 : 闷痛如窒 , 胸 感寒疼痛加重 , 痰多 , 肢体沉 重, 食少 , 腹胀 , 纳呆 , 舌苔 白腻 、 滑 。治 以祛 痰化 浊 , 通 阳 。 脉 宣痹 方 用 化痰 通痹 汤 加减 : 萎 2 , 白 1g法 半 夏 1g枳 实 1g 瓜 g o 薤 0, 0, 0, 郁 金 1g茯 苓 1g石菖 蒲 1g胆 南腥 l , 白术 1g 0, 5, 2, g o 苍 5。胸 阳不 振 , 寒胸 痛 尤甚 者 , 桂 枝 1g炮 附子 6 ; 浊 化 热 , 闷 、 感 加 0, g痰 胸 心 痛时作灼痛 , 口干 , 心烦 苔黄腻, 脉滑数者 , 加黄连、 竹茹。 心 气不 足 : 状 : 闷 隐痛 , 动后 加 重 , 疲 乏 力 , 悸气 证 胸 活 神 心 短 , 色少 华 , 质淡 胖 , 白, 面 舌 苔 脉虚 弱 无力 或结 代 。治 以益 气 养 心。方用养心汤加减 : 黄芪 3g人参 1g茯苓 1g五味子 1g 0, 0, 5, 0, 炙 甘草 1g当归 1g川 芎 lg酸 枣仁 1g 炙远 志 1g 自汗 多 0, 0, 0, 5, 0。 者, 加煅龙骨、 煅牡蛎 、 浮小麦。 兼血虚 , 脉结代者 , 重用炙甘草 , 加 阿胶 、 地 、 子仁 。 熟 麻 心 阴不 足 : 证状 : 闷 痛 , 胸 心悸 盗汗 , 眠 多 梦 , 失 五心 烦热 , 舌 红 少津 , 脉细数 。 以滋阴 清火 , 安神 。 治 养心 方用 滋 阴养 心 汤加 减 : 丹参 3g 当归 1g玄参 2 g麦冬 1g 五味子 1g酸枣仁 1g 0, 0, 0, 5, 0, 5, 柏子仁 1g鸡血藤 2g 0, o。阴虚阳亢者 , 加怀牛膝、 钩藤、 制鳖甲。 阳气虚脱 : : 证状 胸痛 , 面色苍 白, 大汗出, 四肢厥冷 , 舌质淡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本文从辨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两方面对近几年来慢性胆囊炎的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标签:慢性胆囊炎辩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胆囊会因炎症反复发作使胆囊壁发生纤维增生增厚,失去正常的功能而演变成萎缩性胆囊炎,直至完全丧失功能。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消炎、利胆、解痉、止痛来缓解症状,效果不够理想。

中医把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的范畴,从病程的阶段性以及病证的动态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阐述如下。

1.辨证分型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胆,涉及肝与脾胃。

由于平素饮食偏嗜,情志失调,湿热未尽,邪著胆腑,以致肝气郁滞,胆腑气机通降失调,气血淤阻,湿热蕴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现右胁痞胀、疼痛、纳呆腹胀等症反复发作。

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上各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4种证型[1]。

近几年来,各中医工作者又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永华[2]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的范畴,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不足型、脾虚型以及血瘀型。

要求在治療该病时应该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合针对性的药物。

王波[3]将慢性胆囊炎分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徐文拓[4]认为慢性胆囊炎可分为两型辨证施治:胆胃不和型:其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恶心、呃逆、口苦纳少、大便时干时稀,右上腹隐隐作痛,上述症状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舌红,苔白,脉弦。

当疏肝利胆、和胃止痛。

肝胆气结型:此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可向右腰背部放射,病人常有口苦纳呆、腹胀、恶心欲吐,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加重。

舌淡,边尖多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病变,多由炎症、结石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右肩胛区疼痛等为主症,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等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辩证论治缪正亮[2]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三型治疗: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I号方: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0g、白芍15g、甘草5g、青皮10g、郁金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②肝胆实(湿)热型,治以清利肝胆实(湿)热,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Ⅱ号方:金钱草30g、茵陈20g、川楝子15g、玄胡索15g、郁金15g、金银花20g、黄芩10g、山栀10g、蒲公荚15g、紫花地丁15g、焦山楂20g;③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Ⅲ号方:紫丹参20g、姜黄10g、玄胡索15g、川楝子15g、桃仁10g、柴胡10g、香附10g、焦山楂20g、青皮10g、枳壳10g、穿山甲10g。

李晓林[4]将本病分为发作期、慢性迁延期、顽固疼痛期分别治疗,认为发作期:重在疏肝利胆、泻热止痛,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期:立足整体,辨证论治,分为四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②肝郁脾虚型,治以养血柔肝健脾,以逍遥散为主方;③胆经痰热型,治以清利胆经痰热,以温胆汤为主方;④肝阴不足型,治以养阴柔肝止痛,以一贯煎加味为主方;疼痛顽固期:当重视厥阴肝经及瘀血,分为三型:①血瘀胁下型,治以活血化瘀止痛,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②上热下寒型,治以平调厥阴寒热,以乌梅丸为主方;③阴虚肝旺型,治以养阴平肝潜阳,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
1g甘草 5 , 附 1g枳 壳 1g红 花 1g 加 减 : 0, g香 0, 5, 0。 胁
肋 下 有 瘕 块 , 气 未 虚 加 三 棱 1 g 莪 术 1 g 地 鳖 虫 正 0, 0,
1 g。 0
1 24 肝 阴 不 足 ..
症 状 : 肋 隐 痛 , 劳 加 重 ; 红 苔 胁 遇 舌
1 1 临 床 资料 .
5 2例病 例 均来 源 于本 院 门诊 病 人 。
枣仁 1g 炒 栀子 1 g 合 欢 皮 1 g 5, 0, 0 。③ 肝 肾 阴虚 , 目 头
失养 , 而见头晕 目眩 , 加菊 花 1 g 女 贞 子 1 g 熟地 黄 0, 5, 1g 5 。④ 阴虚火 旺加 黄柏 1 g 知母 1 g 地骨 皮 1g 0, 0, 0。 13 典 型病例 李 某 某 , . 女性 ,7岁 , 计 。2 0 4 会 0 1年
要 表现 为胁肋 隐痛 , 头晕 目眩, 五心烦热 , 干咽燥 , 1 : 7 舌
红 少苔 , 细 弦而数 , 脉 B超 示 : 囊 炎。 用抗 生素 静 点 胆
症 状 时好 时 坏 , 劳 加 重 。 辨 证 为肝 阴 不足 , 药 为 生 遏 用
地 黄 1 g 麦 冬 1g 当 归 1 g枸 杞 子 1 g 川 楝 子 1g 5, 5, 5, 0, 0, 佛 手 1g 菊 花 1 g 女 贞 子 1 g 熟 地 黄 1 g 地 骨 皮 0, 0, 0, 5, 1 g 服 用 7剂 后 症 状 明显 改 善 , 又 略 加 减 服 1 0。 后 5剂 ,
成 胆囊感染 性 炎症 。本 病 属 中 医 “ 胀 ” “ 痛 ” 胆 、胁 范 畴。其病 位 在肝 胆 , 与脾 、 、 胃 肾关 系密切 。其基 本病 机 是气郁 和 湿热 痰 郁 阻 滞 肝胆 , 疏 泄 失 常 , 致 气机 不 畅 。在临床 实践证 明用 中医辨 证 治疗 慢 性胆 囊炎 , 其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利胆通腑法治愈自身胁痛病案:余自1977年夏季开始,经常感觉右胁下隐痛,满闷不舒。

每于进食豆制品、奶制品或蛋类而痛重,痛剧时向右肩背放散,并常引起恶心、呕吐,往往需注射杜冷丁止痛。

与同道们谈及,均认为可能是胆道疾患,劝余系统检查。

1978年春,在京开会期间又复发作。

经解放军总后医院做胆囊超声及X线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内充满结石,状如石榴子;脂餐试验胆囊几无收缩,遂诊断为“胆囊结石”。

欲留住院手术治疗。

因考虑会议任务未完成,故而推辞。

返哈后,自忖行医五十余载,可为他人解除病忧,何不自己服药尝试?于是自处方如下:处方:软柴胡15g 清半夏10g 醋青皮10g 瓜蒌仁15g 虎杖根15g 广木香5g 枳壳10g 生大黄10g 元明粉5g 海金沙20g 金钱草20g 酒白芍15g服药至20剂时,除疼痛稍轻外,余无著变。

服至50剂时,偶觉右胸胁中水声辘辘,随之嗳嗝数次,胸胁胀满感觉顿失。

此后,胁痛仅发数次,痛势极微,试食前述豆制品等食物亦未见发作,故继服前方药数剂而作罢。

11979年末,余到南宁江滨医院疗养,经超声波及X线复查,胆囊结石已荡然无存,胆囊收缩及排空功能良好,结石之恙遂告痊愈。

按语胁痛一症,古今多有论述。

早在《内经》中就已明确其发生多由肝胆为患。

其因不外情志不遂,饮食不调,痰积血凝,虚劳病损,致发气郁、血淤、湿热、阴虚等诸变。

胆结石一病即属此范畴,且非单一因素所致,临床见症亦多复杂。

古人治肝胆病喜服柴胡、青皮。

二者入肝胆经,散邪理气实为良药。

然此二药久用有耗气耗血之虞,需佐以白芍。

仲景先师善用白芍治疗拘挛诸疾,所设方剂甚多;诸家本草对白芍亦多详述,既养血柔肝,又泻肝缓急,实乃治肝胆病之圣药。

大金钱草清热化湿并解毒消肿;海金沙甘寒下行并清热解毒;虎杖根利湿活血并通络止痛。

三药配伍,益胆排石甚佳。

老中医: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老中医: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1.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炎发病率较高,常常伴有胆绞痛、胆结石等病证。

中医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分别将胁痛为主者,称为胁痛;胃脘痞满者,称为痞满;胃脘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胃痛;黄疸者,称之为黄疸。

中医目前对该病证在理论和病因学上无法展开,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是无法确保每次治疗都有良好的疗效,而西医用微创手术治疗较为先进,所以对于中医来讲只是偶尔试之。

但我接触过的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认为如果服中药可以治好,还是首选中医,其实患者的要求就是我们中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病案举例]李某,女,48岁,2003年8月诊。

患者以右胁下绞痛,痛彻腰背,被某院诊为急性胆囊炎。

由于疼痛注射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后,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大夫们建议其手术治疗,但因其畏惧手术,求中药试之。

症见其面色青紫,因剧烈疼痛而致面容扭曲,右上腹疼痛,发热,目珠微黄,舌淡白而瘀暗,脉沉紧而弦。

认为是寒凝实结之证,处方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大黄10克,附子10克,细辛5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

嘱其24小时内连服两剂,次日痛止。

又服两剂,热退症消,B超检查示其胆囊正常。

按:思恩师朱公进忠先生,广泛应用中药治疗胆囊炎,手法各异而效若桴鼓,应手而愈,屡屡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曾记得朱老用宣肺理气的方法,治愈一例久治不愈的胆囊炎患者。

胆囊炎从肝论治者居多,并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从肝论治而久久不效者。

朱老思其证在右胁,而右胁属肺,即从宣肺理气而论治。

仅服用15剂中药,困扰患者多年的疑难病证得以痊愈。

2.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由于暴饮暴食而诱发,治疗不善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中医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将上腹疼痛者,称为胃痛、胃脘痛或者心痛,在治疗手段上,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病案举例]邢某,男,38岁,2006年5月诊。

患者饮酒过量后,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而入院治疗,被诊为急性胰腺炎。

胆囊息肉的中医辨证施治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中医辨证施治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中医辨证施治经验分享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它指的是胆囊内黏膜上的肿瘤性息肉病变。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胆囊息肉多与肝胆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相关。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医辨证施治胆囊息肉的经验。

一、辨证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是寻找疾病本质和病因的关键步骤。

针对胆囊息肉,辨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肝胆湿热症状:胆囊息肉常伴有肝胆湿热症状,如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滞等。

2. 血瘀症状:胆囊息肉有时也会伴随血瘀症状,如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细等。

3. 肝郁气滞症状:肝郁气滞是导致胆囊息肉的一种常见病因,其症状有胸闷、胁痛、易怒等。

二、施治根据辨证结果,中医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中药和一些辅助疗法。

1. 中药治疗:a. 清热解毒:选用黄连、黄芩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缓解肝胆湿热症状。

b. 活血化瘀:运用川芎、当归等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胆囊的血液循环。

c. 理气舒肝:采用柴胡、香附等中药,可以舒肝解郁,缓解肝郁气滞症状。

d. 燥湿化痰:给予茯苓、泽泻等中药,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减轻肝胆湿热症状。

2. 辅助疗法:a.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纤维食物和水果,保持清淡饮食。

b. 心理疏导:胆囊息肉与情绪有一定的关联,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对胆囊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c.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腹部的穴位,促进胆囊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三、注意事项在辨证施治胆囊息肉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是因人而异的,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平衡治疗:中医注重平衡,既要解决胆囊息肉的病因和症状,又要注意调理全身的阴阳平衡。

3. 定期随访:中医治疗较为缓慢,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定期随访以了解治疗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施治胆囊息肉可根据个体的辨证情况,采用中药治疗和辅助疗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求达到病因和症状的双重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方案

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方案

一、概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属于胆囊良性肿瘤范畴。

中医认为,胆囊腺肌症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的方案。

二、中医诊断1. 主症(1)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可放射至肩背部;(2)恶心、呕吐、食欲不振;(3)黄疸,皮肤、巩膜黄染;(4)发热、寒战等。

2. 伴随症状(1)情绪波动、易怒;(2)大便溏薄,小便黄赤;(3)面色晦暗,肌肤甲错。

3. 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型;(2)湿热蕴结型;(3)脾胃虚弱型;(4)瘀血阻络型。

三、治疗方案1. 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1)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0g,川芎10g,甘草6g;(2)郁金10g,延胡索10g,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

2. 湿热蕴结型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1)茵陈20g,黄芩10g,栀子10g,大黄10g,柴胡15g,白芍15g;(2)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鸡内金10g。

3. 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解郁。

方药:健脾丸加减。

(1)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2)砂仁6g,山药15g,薏苡仁15g,柴胡15g,白芍15g。

4. 瘀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1)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2)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郁金10g,延胡索10g。

四、治疗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1)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2)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 生活调摄(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最新资料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最新资料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囊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逐渐增所的趋势,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迁延,易复发,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者可危及生命。

对于该病西医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张尊敬等[1]将本病分为6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常用药物:茵陈蒿、柴胡、金钱草、大黄(后下)、郁金、融芍、积壳、广木香、青皮、香附、金桔时、茯苓、甘草。

有黄疸者加栀子、车前草清热利湿退黄;呕恶加竹茹、法半夏化湿止呕;胁肋痛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②肝胆湿热型,治以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常用药物:茵陈蒿、黄芩、大黄(后下)、栀子、金钱草、柴胡、白芍、制半夏、枳壳、蒲公英、延胡索。

右上腹痛甚者加木香(后下)、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热胜者加金银花、青蒿、板蓝根清热解毒;③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常用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党参、茯苓、陈皮、香附、茵陈蒿、大黄(后下)、炒谷麦芽、鸡内金、炙甘草、延胡索。

阳虚者加吴茱萸、炮姜温运中阳;湿浊内盛,苔白腻者加白蔻仁(后下)化湿降浊;右上腹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④脾胃气滞型,常用药物:柴胡、黄芪、党参生其脾气,半夏、佛手、枳壳、白豆蔻、茯苓降其胃气以止呕逆,大黄(后下)泄热降浊,茵陈蒿利胆。

纳呆甚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神曲、莱菔子以促进饮食;痰多者加青皮、陈皮。

⑤气滞血瘀型,治以化瘀通络,通利胆气。

常用药物:鳖甲、地鳖虫、炮穿山甲、桃仁、红花、大黄(后下)、赤芍、茵陈蒿、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当归、香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发表时间:2019-11-29T15:27:04.373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作者:周活力1 李翌萌2 [导读] 【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1.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2.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13)【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

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

”《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

”及“络虚则痛是也。

”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

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

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

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

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

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

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

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

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

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

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

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

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

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

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

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

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

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

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

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