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共4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批评

唐代文学批评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第一节陈子昂《与左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题解:陈子昂生平:661-702年,活了41岁,四川射洪县人,李白的老乡,父博学轻财、好文,子昂仗气任侠,18岁才立志读书,几年之间便“经史百家,罔不该览”,24岁中进士。

高宗死后,武则天准备把高宗陵建到西安,陈子昂上书反对,武奇其才,让他做麟台正字,管国史著作,后任拾遗,清要之职。

从24-39岁的15年中,大部分在朝庭做官,这都是在武则天当政年间。

从其表章奏文看,他政治观点主要是省刑、薄赋、节用、任贤等观点,陈还喜欢求仙访道。

他曾真诚拥护武则天,也一度得信任。

但又对武则天的一些政策不满,如黩武战争、用酷吏等。

陈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不平,曾两度从军,到大西北边境想建功立业,但常与主将意见不合。

如第二次与武攸宣不合,建议自己带一万人为前部,武不用他。

陈曾两次被关于狱中,702年被县令段问抓去,要他出钱,他交了20万缗还不行,死于狱中,现在史学家研究认为是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所害。

陈子昂由于一生生活于武则天时代,后人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对李唐不忠,清代王士祯骂他是“无忌惮的小人”,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对武则天功过认识很清,这主要是文革前的评价,范文澜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

陈子昂在政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政见也无新意和建设性,其贡献主要在于文学方面,从理论至实践反对当时诗风,提倡革新,第一个打起文学革新的旗帜,是转变一代诗风的开路人,其诗歌和理论主张在当时诗坛产生巨大影响。

《新唐书》说“子昂所论著,当时以为法”,这一点刘勰、钟嵘等都比不上他,李、杜、白、韩、柳等都受其影响,诗文中对他表示敬意。

陈子昂有文集十卷,其中诗二卷,126首,以古体诗多,偶尔夹有律句,最著名的是感遇诗、《登幽州台歌》,文八卷。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赠诗《修竹篇》前的序言,诗是赠给东方虬的,左史,官名,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东方虬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全唐诗》选诗四篇,时有名气,武则天召臣子作诗,东方虬最先交,赋赠其锦袍,后看宋之问诗写得更好,武又夺袍以赠,因为东方写古诗,讲究兴寄,宋写近体诗,武则天喜近体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初盛唐时期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1、齐梁文学的特点:(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全盘否定。

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崇尚自然清新李白的诗歌理论(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

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1)作者介绍:王昌龄:(公元698——约757年),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今西安)人,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

《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论有《诗格》一书。

《诗格》一书,真伪存在争议。

现存《诗格》见于宋代陈应行重编宋人蔡传的《吟窗杂录》,《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的论诗专著,是一部具体论诗创作的理论著作。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

第一节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一、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 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 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 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 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 也就没有唐诗的繁荣。
王勃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自微言既绝, 斯文不振。屈、宋导源于前,枚、马张 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 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 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 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 能免周陈之祸。”
三、对齐梁文学既有肯定,亦有批判
这以唐初史学家魏征、令狐德棻等人为代表。如魏征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 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徐陵、庾信,分路扬镖。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 乎!”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说:“爰逮晋氏,见称 潘陆,并黻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 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 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 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 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文学传序》“江 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如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 彬彬,尽善尽美矣。”
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 分作家有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缺点,有些作 品内容贫乏,格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 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 忽视。

唐代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唐代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唐代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文学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也享有国际声誉。

文学理论与批评在唐代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唐代文学理论中的几个方面探讨唐代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一、文学的本质及其境界唐代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的本质及其境界作出了深刻的解释。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学起源于心灵,是人类攀登精神境界的工具。

他还提出文学要讲究天人合一,有情有理,深远绵长,才能符合文学的本性。

唐代诗人李白则认为文学的境界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不能被任何限制所束缚。

在他的诗歌中,充分展现了文学在境界上的独特性,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让我们更加理解文学的超越性。

二、文学的表现形式唐代文学理论家们还对文学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们认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诗人王之涣认为,唯有在不同风格和语言的文学作品中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文学的真正境界。

唐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则更加强调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文学创作只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能达到情感的高度,并且具有创造性。

三、文学的艺术手法唐代文学理论家们还对文学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强调,良好的文学艺术手法是诗歌和散文的关键。

苏颋在《论文会要》中指出,良好的文学艺术手法不仅要有音乐和色彩上的美感,还要在内容上讲求创新和表现力。

唐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自己的诗歌中追求文学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他在用词上常常采用古代汉语句式和诗歌的句式,以表现出唯美主义的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四、批评与评价在唐代文学艺术中,批评与评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学家看重批评与评价的价值,认为它是文学美学的核心之一,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都是重要的。

唐代文学批评家刘禹锡认为,批评必须有一定的眼力、思想和胆识,并且必须以真心诚意的态度去评价文学作品。

第九章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

第九章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

3、论作文的态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故吾每为 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 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 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 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 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 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 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3、强调诗歌重在传神而不落行迹

《形容》“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冲淡》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中国诗论历来重 视神似,不重形似。早在齐梁时画家顾凯 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后来苏轼 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 此诗,定非知诗人。”
4、强调诗歌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 矫揉造作之弊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与元九书》:“自登朝来,年齿渐长, 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史 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 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时, 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 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 指言者,辄歌咏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唐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针对六朝唐初骈文 的泛滥而发的,以古文替代骈文,其性质属于语 体改革,但又包含着文风的改革,因此,对文学 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古文是指不讲骈俪对偶的 能自由流畅表达思想情感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 方式。骈文侧重于格式整齐的语言形式美,而且 是一种绚丽铿锵,和谐对称的雕饰美;古文则侧 重于语言的自由流畅表达,讲究的是一种清新自 然,生动简洁的本色美。

1、文以明道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 辞”;《送陈秀才彤书》“盖学所以为道, 文所以为理耳。”《答李秀才书》“然愈之 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 尔。” 《原道》:“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 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矣。”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唐人诗格、诗式之类佳作,于后世具有深远 影响者,大多出自释子之手,如《诗式》就是释皎 然撰写的。皎然,中唐诗僧,姓谢字清书,湖州人, 以《诗式》一书名世。诗式,指诗的法则、法式。 皎然《诗式》五卷(足本),既标举论诗宗旨,又品 评具体诗作;品评诗歌,以书中标举的五种诗格( 含十九体)为准,各自摘录汉至中唐诗歌名作丽句 为例。是书所论,触及诗歌内容、形式、风格、意 境以及复古与通变等重要论题,于意境之说尤多创 见。

唐人诗格、诗式、诗例、诗句图之类诗学人 门之作,是唐代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 诗学批评现象。基本特点:
一是重格律,强调诗歌声律的严密性; 二是重法式,讲究作诗方法的规范化。
唐人诗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 批评现象,为什么会崛起?
第一、诗歌创作本身需要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唐人对永明声律学说既有继承,又有新的改进和 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声律规则的简化, (2)对联规则的发展, (3)对用韵篇章的定型。经过唐人的努力实践, 大力创作格律诗,在中国诗史上实现了由五言古诗等 向格律严密的近体律诗的重大转变。所以,唐人诗格 、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类论诗著作的兴起, 乃是“诗唐”时代之使然。
佛教以形象教人,“象教”之理的传播,客观上促 成了唐人诗格、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作对于诗 歌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等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唐代百花 齐放,僧侣、尼姑之辈,亦以释子诗僧为荣耀,既超脱 尘世,又附庸风雅。唐代释子对唐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 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大多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以禅论诗,重韵味,贵神韵,讲究格调,追求诗歌意境 之美;于作诗、谈诗、论诗之余,他们也写诗格之作, 这就出现了皎然《诗式》、《诗议》、《诗评》、释虚 中《流类手鉴》、释齐己《风骚旨格》、《玄机分明要 览》、僧淳《诗评》、僧保暹《处囊诀》等等。

唐代文学批评

唐代文学批评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第一节陈子昂《与左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题解:陈子昂生平:661-702年,活了41岁,四川射洪县人,李白的老乡,父博学轻财、好文,子昂仗气任侠,18岁才立志读书,几年之间便“经史百家,罔不该览”,24岁中进士。

高宗死后,武则天准备把高宗陵建到西安,陈子昂上书反对,武奇其才,让他做麟台正字,管国史著作,后任拾遗,清要之职。

从24-39岁的15年中,大部分在朝庭做官,这都是在武则天当政年间。

从其表章奏文看,他政治观点主要是省刑、薄赋、节用、任贤等观点,陈还喜欢求仙访道。

他曾真诚拥护武则天,也一度得信任。

但又对武则天的一些政策不满,如黩武战争、用酷吏等。

陈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不平,曾两度从军,到大西北边境想建功立业,但常与主将意见不合。

如第二次与武攸宣不合,建议自己带一万人为前部,武不用他。

陈曾两次被关于狱中,702年被县令段问抓去,要他出钱,他交了20万缗还不行,死于狱中,现在史学家研究认为是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所害。

陈子昂由于一生生活于武则天时代,后人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对李唐不忠,清代王士祯骂他是“无忌惮的小人”,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对武则天功过认识很清,这主要是文革前的评价,范文澜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

陈子昂在政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政见也无新意和建设性,其贡献主要在于文学方面,从理论至实践反对当时诗风,提倡革新,第一个打起文学革新的旗帜,是转变一代诗风的开路人,其诗歌和理论主张在当时诗坛产生巨大影响。

《新唐书》说“子昂所论著,当时以为法”,这一点刘勰、钟嵘等都比不上他,李、杜、白、韩、柳等都受其影响,诗文中对他表示敬意。

陈子昂有文集十卷,其中诗二卷,126首,以古体诗多,偶尔夹有律句,最著名的是感遇诗、《登幽州台歌》,文八卷。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赠诗《修竹篇》前的序言,诗是赠给东方虬的,左史,官名,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东方虬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全唐诗》选诗四篇,时有名气,武则天召臣子作诗,东方虬最先交,赋赠其锦袍,后看宋之问诗写得更好,武又夺袍以赠,因为东方写古诗,讲究兴寄,宋写近体诗,武则天喜近体诗。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

唐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想
• 三教并立 :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开放 的思想文化氛围。 的思想文化氛围。 • 南北文风:南方文学重声律辞藻,北方 南北文风:南方文学重声律辞藻, 文学重风骨气质, 文学重风骨气质,唐代文学是南北文学 合流的硕果。 合流的硕果。 • 文人政治 :隋唐立科举,结束了六朝 隋唐立科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制 文学之士地位上升。 度。文学之士地位上升。
《戏为六绝句》的文学思想
• 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 运用历史主义的态度 其成就, 肯定 其成就,否定 其不足。 其不足。 • “转益多师是汝 师” 。提倡广泛学 习,兼容并蓄的诗学 精神。 精神。 • 《风》《骚》兼善 。 》《骚
李白《古风》(其一)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 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 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 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 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 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 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 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 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 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唐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 重在论诗,特别是以律诗为研究对象, 重在论诗,特别是以律诗为研究对象, 使得钟嵘《诗品》 使得钟嵘《诗品》所开拓的诗歌专门化 之路得到深入拓展。 之路得到深入拓展。 • 主要体式:以选论诗;诗格论诗;以书、 主要体式:以选论诗;诗格论诗;以书、 序体论诗;论诗诗。 序体论诗;论诗诗。 • 唐代的文艺思潮和诗学理论大致分为两 大派别:一重兴寄,主风骨。二重兴象, 大派别:一重兴寄,主风骨。二重兴象, 主神韵。 主神韵。

唐代文学批评二

唐代文学批评二
• • • • • • 欧阳修的古文理论 欧阳修:“道胜文至”(有德者必有言); “中充实而发为文者辉光”。 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 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 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易知而可发, 其言易明而可行。 “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 (现实性、实践性更强。)
• 欧阳修古文艺术论:“简而有法”;自然柔顺。 • 与韩愈比较:虽然韩愈也说过“文从字顺”,但 是总体上说韩愈“陈言务去”、“戛戛独造”这 一点对唐后期古文影响更大,当时樊宗师等人文 章以生涩奇拗著称。北宋初,石介提出怪异奇险 文风,欧阳修主张平易自然,正是针对石介而发 的。295页。也有柔弱文风的负面影响。 • 欧阳修、苏轼对待骈文的态度,与韩愈也有很大 的不同。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唐代文学批评二
• 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 • 一、前驱者萧颖士、李华、贾至、独孤及、粱 萧、柳冕等人的思想: • 1、宗经思想,政教观念。 • 2、论前代文章,推尊汉魏以上的古文(散体 文),对晋宋以降的骈体文否定较多。 • 3、对文章自身的审美属性和后代的艺术探索认 识不足。
韩愈的古文理论
意境论有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求诗歌具有 情景交融、意与境浑的意象,二是要求诗歌具有 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有韵味。中晚唐诗论对此 两个要素已经具有明晰的理论自觉。 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云:“凡所赋诗, 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 故所趣皆远。”
•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 之。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具,达于 诗者能之。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二者还相为用, 而后诗道备矣。 • 他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送归江陵引》亦云: • 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 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 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 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 遣词,故粹然以丽。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四章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第一节概述•(一)这个时期,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期,词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创作也开始兴盛。

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这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二)诗文理论的分离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兴起,扩大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空间,理论批评的形式更趋多样化。

•(三)无论唐宋,文学理论批评都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继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化的理论主张;另一轨则以艺术为中心,侧重于内部规律的探讨。

•唐代文论的特点•基本反映出两条不同的路线:•1、继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主张“文以明道”,要求诗文继承风雅传统,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

主要有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陆龟蒙、皮日休等。

•2、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着力于诗歌艺术性的探讨,以殷璠、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为代表。

特别是把“境”引入诗歌理论。

有学者说:“唐代诗学最大理论成果是‘意境’说的产生。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导言》)•或者•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从王昌龄到皎然,直到司空图,他们都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

•第二节陈子昂与杜甫的诗歌主张•唐代文学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齐梁文学。

王通主张文以载道。

•作为唐代诗歌改革的标志,陈子昂提出“风骨”的问题,“兴寄”的问题以及继承汉魏传统的问题等,实际是以复古为革新,并在创作中加以实现。

•但陈子昂没有解决好正确继承前代文学成果的问题。

李白、杜甫对六朝文学之弊给予了尖锐批评,但对其优秀成果则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继承。

杜甫主张“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老杜谈艺极重“传神”亦很重要。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

三、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
• 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一)“二为”创作原则
•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 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就是要有事实根据, 不务虚谈。 • 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又突破了儒家 “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 实意义。
3、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的意义
• 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诗歌新 貌的有力宣言。 • 卢藏用:“横掣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 陈子昂文集序》)。 •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 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 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三)理论分析
1、兴寄说
(1)思想来源 •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 郑众侧重点在于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郑玄侧重点 在于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 • 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家,一般同意郑众的解释,把比兴看 作诗歌形象的构成方法;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家,则更倾 向于发挥郑玄的思路,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内容紧紧联系在 一起。
(2)陈子昂 “兴寄说”的内涵
• “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兴寄,就是有感而作, 作而有所寄托,侧重点在有所寄托上。 • 强调诗歌创作要继承《诗经》中“国风”、“小雅”美刺 社会现实,讽刺时事政治,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把作为表现方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的内容的基本要求: 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 《感遇》既指“感于心”,又指“困于遇”(沈德潜《唐 诗别裁》),含有感而有所寄遇之意。 • 过分强调“寄”,非由感情激发而为,往往理胜于情。 • 王夫之《唐诗评选》: “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 乃不复似诗。”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1)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 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因而标志着 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进入了现代阶段。 (2)王国维的“意境”说理论虽是在总结 古典文艺思想,并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基 础上产生的,但只有到了王国维的手中,这 种意境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 阶段。 (3)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理论 和文学批评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4、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的“ 不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 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 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 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 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 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 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 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 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 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 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1、 司空图论 “ 思 ” 与 “ 境 ” 的关系 、 司空图论“ 的关系——“思与 思与 境偕” 境偕”说: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 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 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 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 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 “思”相偕(即二者同在),相互融会,这 就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思想的渊源 可以追溯到刘勰、皎然,但比他们表述得更 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 图独特的体会。
2、司空图的“韵味”说: 、司空图的“韵味”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 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 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 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 美”之味,这就是他的“韵味”。“韵味” 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 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 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就是指 诗歌要有丰富的醇美韵味,而这种韵味必须 含蓄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之外。这并不是任何 一篇作品都有的,只有有意境的作品才具有 这种韵味。他认为这种诗能“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唐代文学批评

唐代文学批评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庾信文章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基本内容: 一、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的积极社会作用。 二、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 精神。 ☆“救济人病”: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 百姓的病痛“稍稍递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 有所了解。 ☆“裨补时阙”: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 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以诗歌意境为中心。 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 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的 诗歌美学范畴。 在钟嵘论诗歌“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了诗歌的“味外味”问题。 ☆“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 《与李生论诗
☆《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 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 美,似虚而实,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故可望 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 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 存在于人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原道》)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
明确提出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争臣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 得其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 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 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 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第四章 唐代文论

第四章   唐代文论

三、韩愈的主要文学主张
(一)坚持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 一 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 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 思想,将学古道与学古文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
有志于古道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 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 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 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 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 顾;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 交。于是乎孕大合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 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 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 窦也。《与元九书》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 夏韦太守良宰》
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古风》三十五
第三节 韩愈
韩愈(768—824)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与思想家。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 黎,世称韩昌黎。 中国古代唐代中期著 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 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 其逝也有所为。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师表,一句话却成为天下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戏为六绝句(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三) 杜甫


第四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唐代的文学批评

第四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唐代的文学批评

韩愈的文学理论
• 三、韩愈的文学理论 • 古文运动的代表之家和理论家是韩愈和柳宗元,尤其是韩愈。
他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从理论上比较全面地阐述 了他的古文理论。而《答李翊书》,则是韩愈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 篇书信体论文。在这篇文章里,韩愈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理论主张。 • 1、文以载道 • 韩愈最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而他之所以提倡 古文,有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爱好古道。《答陈生书》云:“愈之志 在古道,又甚好其辞。”《答李秀才书》云:“愈之所以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题哀辞后》云:“愈之为古文,岂独 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也?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 其辞者,本志乎道也。” • 综上可见,他反复强调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恢复古道。这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文以载道。
地位

• 陈子昂旗帜鲜明地提倡兴寄、风骨,反齐梁, 追汉魏,正式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以后杜甫、 白居易重视风雅、比兴;李白、殷璠提倡风骨, 都可以说是陈子昂诗论的发展和深化。
第三节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 主义传统,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这些理论,促 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与元九书》集中反映 了他的文学思想。 一、为时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 《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白居易要求文学作品反映 当前的社会现实,批判当前社会现实,达到“救济人病, 禆补时阙”的目的。白居易强调的“时”和“事”,就 是政教的得失,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这种理论解 决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他从明确强调 诗歌要大力表现人民的疾苦,更是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文 学理论,是白居易文学理论中突出而可贵的地方,值得 我们重视。

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论隋唐的统一,消除了政治与地域的限制,使南北两种文风得以交流,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第一节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政治经济与唐文学(一)政治方面:政治开明1.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2.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3.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解放。

(二)经济方面:经济繁荣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2.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

3.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

4.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二、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文学1.国力强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

2.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三、自由的思想与唐文学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两汉时期思想定于一尊,造成了思想文化的禁锢。

然而到了唐代为何一变而为文化开放的环境了呢?一是魏晋玄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二是陈寅恪所云“种族”状况所起的作用。

2、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

(2)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3)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

3.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1)道家: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产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2)道教:给文学带来了积极的批判精神,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审美理想以及色彩绚丽、神奇诡谲的意象。

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唐文学1.文学的自觉2.文体的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

”第二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几点表现:1.唐文学的繁荣,首先表现在诗、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51页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51页
• 追求诗歌思想内容的充实,丰富和深刻,追求 艺术表现上的强烈的感染力,使风骨和兴寄相 结合,达到“金石有声”的艺术境界。
杜甫《戏为六绝句》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 “转益多师是汝 师” 。提倡广泛学 习,兼容并蓄的诗学 精神。
• 《风》《骚》兼善 。
李白《古风》(其一)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 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 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 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 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 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 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李白《古风》(其三十五)
•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 四邻;寿陵失本步, 笑杀邯郸人。一曲斐 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 精神,功成无所用, 楚楚且华身。《大雅》 思文王,《颂》声久 崩沦。安得郢中质, 一挥成斧斤。
王昌龄及其诗论简介
• 王昌龄字少伯。“诗 家天子” ,绝句之 王,边塞诗、宫怨闺 情诗、送别诗最佳。
• 南北文风:南方文学重声律辞藻,北方 文学重风骨气质,唐代文学是南北文学 合流的硕果。
• 文人政治 :隋唐立科举,结束了六朝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制 度。文学之士地位上升。
唐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 重在论诗,特别是以律诗为研究对象, 使得钟嵘《诗品》所开拓的诗歌专门化 之路得到深入拓展。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