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欧洲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下面将重点论述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注重综合规划。
伦敦都市圈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发展战略。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不仅注重当下的需求,还注重长期发展的方向,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伦敦都市圈积极进行城市更新和再生。
伦敦都市圈注重利用旧有的城市设施和资源,进行城市更新和再生,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吸引力。
伦敦东部的皇家码头区就经历了成功的城市再生,现在已经成为了伦敦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伦敦都市圈重视公共交通建设。
伦敦都市圈有着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和轻轨等,方便市民的出行。
伦敦的地铁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和最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为都市圈的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
第四,伦敦都市圈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
伦敦都市圈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如泰晤士河、伦敦塔等,这些都受到了保护和管理。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强调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绿色空间、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以保护自然环境和减少碳排放。
伦敦都市圈重视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决策过程中,会积极听取市民和社区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的做法,有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的成功在于其注重综合规划、城市更新和再生、公共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和历史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经验对其他城市的规划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英国的小城镇发展历程与规划取向
英国政府成立了“城乡规划部”,并将小城镇作为 战后重建和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载体 [4]。二战刚结
英国城市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一方面,农村人 束,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主持了“大
口源源不断地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 伦敦规划”,并借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了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传统城市缺乏面向高 提出在伦敦周围建立 8 个新城,英国进入了“新城” 度集聚城镇人口的科学规划,导致城镇设施不足、 (New Town)开发的鼎盛阶段 [5]。约翰·里思(John
图,制定关于新城开发机构、立法、规划原则等支 撑政策 [6]。1945 年至 1970 年 25 年间,英国共建成
报告,该报告推动了 1848 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 生条例》的诞生和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的建立 [3]。
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34 个新城,共容纳了 180 万人口,提供了逾百万 的 工 作 岗 位,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英 国 战 后 的 经 济 社 会 发展 [5],较为知名的例如哈罗(Harlow)、朗科恩
of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local culture, they sti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Being aware of
this, in the reform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2004 and 2011, including housing, public affairs and facilities
人居环境恶劣,并引发了一系列公共卫生和公共安 Reith)作为战后第一任城乡规划部部长,成立了专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英国哈罗新城
英国哈罗新城背景:二战后英、法、北欧等国所掀起了建设新城的运动。
英国于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并组织了新城建设公司。
1946年至1950年间英国建设了第一批新城,较多地体现了原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其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伦敦的卫星城哈罗是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概况: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为6万,后改为8万。
规划结构: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有丘陵和林地。
河谷、铁路和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
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
城市中心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
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
居住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
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辅助性商业中心。
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
在空地上布置小学和休息体育场地。
道路交通: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
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
自行车路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走同一路线。
这在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
保护了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乔灌木。
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
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
组织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所包围的市中心。
大部分区域可以允许车辆进入,有大型的停车场。
市中心内部有市场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
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教堂、大会堂、市政院和法庭。
主要建筑里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
城市景观: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
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保卫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伸入城市的锲形农地,把城市分为4个居住区。
英国大伦敦规划00
英国大伦敦规划规划内容
绿带圈的宽度约16公里,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 格控制建设,作为制止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绿带圈 内原有的小镇和村子要保存其特点。
外圈计划在距离伦敦中心城区40-50公里的地方建设8 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主要用于接纳从伦 敦市区疏散出来的剩余人口和工业,从中心地区疏散 40万人到新城去(每个新城平均容纳5万人),另外还 计划疏散60万人到外圈地区现有小城镇去。新城具有 较强的独立性,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 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 地解决。
伦敦地区用一系列环形和放射公路联接,根据艾伯克 罗比的理论,把过境交通和抵达伦敦城内的交通分隔 开来。共有四条环路: 第一条联系主要铁路线各火车站,保卫市中心区; 第二条环绕着原维多利亚郊区; 第三条围绕在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起来的低密度地区; 最后一条环路保卫了整个伦敦建成区。
英国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
区域规划实例分析
------英国大伦敦规划
英国大伦敦规划
一、历史背景 二、思想来源 三、规划内容 四、新城建设
英国大伦敦规划历史背景
1930~1945年经济大萧条使英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 地区差异,南部和中部由于新工业发展出现繁荣的景 象,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则持续萧条。 1937年,英 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 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 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 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 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 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
辖.包括了伦敦旧城地区的
密尔顿·凯恩斯
密尔顿 · 凯恩斯的商业(一)
在网格的每个交叉口都配有商业设施,
但是以一种商业功能为主,配备其他的
辅助设施 如密尔顿· 凯恩斯大剧院周围,就分布有
MK大剧院
各餐饮店、酒吧、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
施,以达到与大剧院的功能协调互补
在MK,建起欧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购物中心,使只有20万人口的MK每周吸引60万人
密尔顿 · 凯恩斯
密尔顿 · 凯恩斯
位于伦敦附近的密尔顿· 凯恩斯(Milton Keynes)新城,是20世纪英国规模最大 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也是英国最后一批第3代新城
密尔顿· 凯恩斯于1967年开始规划,1970年开始建设,在3个小镇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原有人口4万,规划人口25万
MK距英国2个最大城市伦敦和伯明翰的距离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钟的(开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置与机动车道互不干扰的、单独的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
在居住区日常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上,一改过去安排在地理中心 位置、内向布置的方式。日常服务设施、学校安排在贴近主要道
路、距两端交叉口各一半距离的地方,与公共汽车站、地下人行
横道结合起来,横跨干道两侧,形成活动中心 这种布置方式为每一住户提供了至少四种选择,每个家庭可按不 同目的自由选择去哪个中心,距离都在 500 m左右。由于活动中 心处于环境区的边缘,相邻环境区的居民可以共同使用,加强了 相邻环境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
1970年总体规划
密尔顿 · 凯恩斯的规划设计(二)
新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有一个自北向南的长
条形公园,公园内包括一条联合大运河和乌
兹尔河,沿河开辟有多块水面 此外,规划坚持传统花园城市的特色,保留 并保护好全部现有的森林,注意绿化空间的 组织,使每个路段各有特色,避免雷同 各个环境区内,注意保持原有的地方特 色,使新建筑与保留的古建筑相互协调 在城市中心,把建筑物、出人道路作为 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通过合理的交通 组织为私人、政府和商业单位提供了自 由、方便的活动场所,创造出市中心应 有的繁荣与丰富多彩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欧洲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其规划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以下将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几个方面介绍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一、城市规划伦敦都市圈规划首先强调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伦敦都市圈主要推崇「泛城市规划」的理念,即不仅仅关注城市内部规划,还要关注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伦敦都市圈制定了「2020年愿景和策略」,力求在城市规划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 确定市区内主要区域的用途,明确城市中心区和社区的边界。
2. 发展住宅区和商业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更紧密的社区。
3. 支持和促进社区内小型企业的发展,建立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体系。
4. 发展更多的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
5. 保护历史遗产,并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敦都市圈将其土地分为开发用地、农业用地、自然保护区和军用保护区四类。
伦敦都市圈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严格规定了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此外,为了控制城市化进程,伦敦都市圈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的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可以用来为农作物、畜牧业和林地等提供用地。
伦敦都市圈还将推行以保护土地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并注重垃圾处理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三、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规划设计的决策因素之一。
伦敦都市圈将交通规划制定为全框架规划,以协调和规划联合王国道路和交通系统的发展。
为保证交通运输更高效、更环保,伦敦都市圈提出了有关「交通计划」的政策。
其中包括:1. 确定交通流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2. 制定公路系统建设和改进计划。
3. 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而减少单独交通模式的使用。
4. 鼓励经济活动在地区分散发展,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综上所述,伦敦都市圈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规划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在未来,其策略将会更加注重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米尔顿·凯恩斯新城坐落在伦敦和伯明翰之间,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点建设的27个新城镇的典范。
1967年开始规划,规划人口为25万人,面积88.7平方公里。
与其他战后新城相比,米尔顿·凯恩斯有更多绿色空间,却又有巨大的网格状扩张的道路,现代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开始设计米尔顿凯恩斯的时候,该地区人口不到5万,如今早已突破25万人,完成了当初规划的目标。
米尔顿·凯恩斯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诸多最受人尊敬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包括诺曼·福斯特爵士,理查德麦考麦先生,拉尔夫·厄斯金,亨宁·拉森,马丁·理查德森和约翰·温特创建的设计。
他们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所用的方格系统布局。
原镇设计还考虑了其他主要功能,包括密集种植、绿地和湖泊;而这些都成为今天的米尔顿·凯恩斯吸引人来居住的原因之一。
原计划最早规定城镇里不能有建筑比当地最高的树高,但这一条后来有被修订。
米尔顿·凯恩斯已经成为英格兰中部一个区域性的居住、营商和购物中心城镇。
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改造为了缓解伦敦传统金融城的压力,英国政府在1980年之后,开始提出改造1960年代之后因为伦敦东区港口码头衰退而几乎荒芜的金丝雀码头地区,作为第二金融城。
金丝雀码头而今已经成为伦敦最重要的金融区和购物区,位于古老的西印度码头(West India Docks)和船坞区(Docklands)。
已经云集了英国数座最高的大楼,已经成为新贵们住房首选地之一和公司商务办公的绝佳场所。
金融业、出版业、教育业等及各种配套的服务产业开始入驻并促进了东伦敦的繁荣,复兴了区域经济,也为政府缓解了就业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DLR的贯通和城市机场的修建是本区得以复兴经济的强心针,及时带动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剑桥科技园区英国剑桥科技园及配套居民区是老城延伸扩建的典范。
最终版 英国新城
(二)新城开发公司的任务就是编制新城总体规划和完成新城开发计划。新城开发公司 必须向议会提交年度报告。
政府部分是主导力量,开发公司独立运作。
4
五、第三代新城
(一)概况
第三代新城一般是指从1967年起建设的新城,大致止于1980年代。大部分是在老镇基础 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总共有10个。
1964年《东南部研究报告》认为过去的新城建设作用不大,提出了建立更强有力的反磁 力中心的主张,强调区域性中心城镇的作用。
英国二战后新城建设概况
图1.11 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 新城规划 图片来源:
英国二战后新城建设概况
图2.2 莱奇沃思鸟瞰图,1913年 图片来源:
二、开发特点
战后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基本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的三项基本要求。 第一,新城纠正了战前英国大多数城市不经规划便任意开发的混乱局面; 第二,新城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大规模重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三,新城通过开发实践,提供了完整的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验。
二、新城总况
自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地区新建8个卫星城镇以接纳从伦敦疏散出来的人 口和工业以后,至1974年,英国先后设立了32个新城。(不包括由地方政府兴建的两个新城克 兰姆林顿(Arlington)新城和基林华斯(Killing worth)新城)
英国新城的建设目的各有不同: (一)伦敦地区建新城的目的是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经济衰败的问题; (三)其它地区则都是针对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包括了英格兰东南部大部分的城镇和市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整体规划思路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特别注重整体性思路。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和可持续的规划方案。
2. 统筹协调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进行统筹协调。
为了避免各个城市和地区之间出现竞争和矛盾,需要制定全面的规划,共同协作,确保各地的城市功能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3. 公众参与伦敦都市圈的规划与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公众参与。
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 建筑环境保护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还需要注意建筑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城市交通规划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重视城市交通规划。
伦敦都市圈作为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交通问题一直是其发展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通过规划和管理对城市交通进行优化和改进。
6. 政府引导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主导。
政府必须制定出全面、科学、可执行的规划方案,并切实落实,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
总之,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注重整体性思路、统筹协调、公众参与、建筑环境保护、城市交通规划和政府引导。
通过这些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伦敦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田园城市——英国新城
3
英国新城建设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三代新城是1961 年~1970 年期间在英 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的11 个新城。除了 1967 年为了促进人口向威尔士中部地区人 口稀少的山区迁移所建设的新城外, 其他所 , 有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大都市地区人 口过多的问题。以密尔顿~凯恩斯为代表。
4
具有英国第一代新城典型特征的汉 莫尔城
6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 —密尔顿·凯恩斯 密尔顿·
• (2)城市规模 • 该城是基于老镇发展起来的, ,
原有人口 4 万,规划在城市规 模方面仍采用较 低指标,规划 人口 25 万人,规划总用地 89 平方公里,2800 平方公里,2800 人/平方公里。 密尔 顿·凯恩斯的地势平坦,在 开发初期,汽车已经成为一种 主导交通方式,因此规 划引入 了美国的网格道路布局模式, 每个网格 1 平方公里,即每 1 公里就有一个 交叉口,1 个网 交叉口,1 格就构成一个社区。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ppt课件
1946年,中央政府连续发布了三份新城开发研究报告,强调了新城开发的三个特点:
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 1940年),关于工业人口重新分布的研究报告; 尤特沃特报告(Justice Uthwa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土地开发地价控制和土地
开发补偿、赔偿政策的研究报告; 斯科特报告(Leslies Sco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农业区开发方面的研究报告。 三份报告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及实践进程。
英国新城的建设目的各有所不同:
伦敦地区建新城的目的是疏解中心城市人口 和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经济衰败的问 题;
其它地区则都是针对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
业等。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 想的百年实践
13
6、英国新城的开发特点
194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新城法》(New Town Act,1946),1952年进一步通过《新城开 发法》(New Town Development Act,1952)。
森奈赛/雷德朋花园城、威斯康/新泽西/俄亥俄/马里兰绿带城 提出小城市以邻里住宅为单位而组成的想法 大赫尔辛基方案,1918 《城市发展,公园、花园和文化机构的研究》,1904 《城市演进: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1915
中心地理论,1933
代表人物
霍华德,1850~1928 泰勒,1880~1942
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重要,打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3)12-0078-04【中图分类号】TU98413(561) 【文献标识码】B 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英]迈克尔・布鲁顿 [英]希拉・布鲁顿 于立胡伶倩(译)表1 第一代新城的开发建设目的、名称及开发建设时间开发建设目的名称及开发建设时间以疏解伦敦过份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斯蒂夫尼奇(Stevenage)1946克劳利(Crawley)1947赫默尔亨普斯特德(Hemel Hempstead)1947哈洛(Harlow)1947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48韦林花园城(Welwyn G arden City)1948巴西尔登(Basildon)1949布拉克内尔(Bracknell)1949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新城纽敦艾克利夫(Newton Aycliffe)1947彼得利(Peterlee)1948昆布兰(Cwmbran)1949科比(Corby)1950【摘要】英国的新城运动起源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新城项目的实施是将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程序,英国的新城开发虽然被划分为三代,但实际上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和第三代的新城建设上。
第二代只有一个新城。
第一代新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城忧郁症”。
新城的开发建设,最佳机制是设置一个新的、专门的机构来建设新城。
地方政府的机制不适合承担新城这样规模的建设。
新城发展公司的资金来源完全来自中央政府,通过中央统一基金提供预付款项。
这些预付款实际上是贷款,需要偿还。
尽管英国目前已不再有政府资助的新城开发建设运动,但私营机构仍然计划进行所谓的“花园郊区”或者新居住区的开发。
然而至今为止,这些新城开发建设的建议未得到地方或中央政府的批准。
【关键词】新城运动;新城忧郁症;英国DE VE LOPME NT AND CON2 STR UCTI ON OF BRITISH NEW TOW NSM.J Bruton;Sheila Bruton;YU Li ABSTRACT:New towns move2 ment in Britain is originated from Ebenezer H oward’s G arden C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own projects is to turn a simple idea to a great social process.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new towns falls into three stages with focus on the first and third ones.Only one city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sec2ond stage.The major problem ofnew towns in the first stage is“new city hypochondria”.For de2veloping a new town,it is better tofound a special institute in chargeof the construction.Whereas,itmentions that,local government isnot suitable for administering theconstruction of an area as large as anew town.The reimbursable capi2tal of the new town developmentcompany totally comes from thecentral government.AlthoughBritish government is no longergrant financial support to newtown development,private sectorsstill plan to develop so2called“gar2den suburb”or new residentialarea.Y et,their plans have notbeen approved by the central or lo2cal government.KEY WORDS:new town move2ment;new city hypochondria;Britain1 英格兰和威尔士新城项目(1946-1990年代)英国新城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起源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Reith委员会引导了新城运动。
英国 克劳利新城发展路径梳理
英国克劳利·新城发展路径梳理克劳利(Crawley)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区域,是西苏塞克斯郡的二级行政区,拥有自治市镇地位。
有100,100人口,占地44.96平方公里。
克劳利小镇的历史可追溯到5世纪,最初由撒克逊人建立。
克劳利发展史上的三重动力18世纪中期海滨度假兴起二战后伦敦新城建设1958年盖特威克机场开放第一重动力:18世纪中期海滨度假兴起18世纪中期,英国南部海滩度假资源的流行,克劳利因其刚好位于伦敦和著名海边小镇克莱顿之间的地理位置而广为人知。
克劳利 伦敦布莱顿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海边度假开始成为英国人追捧的休闲方式。
而当时英国国内最为流行的海边度假地则是其南部海滨小镇布莱顿。
克劳利距离伦敦约45公里,距布莱顿29公里,往来马车常在这里稍作停顿,旅馆、餐饮业也随之兴起。
19世纪初,连接伦敦和布莱顿的铁路从克劳利维多利亚时期骑马到海滨度假的英国妇女45公里29公里克劳利著名的乔治酒店,该酒店是克劳利十大历史建筑之一。
据说始建于17世纪,18-19世纪时期作为伦敦和克莱顿之间的马车旅社,是其发展历史上的顶峰。
今天,酒店门口仍矗立着旧时的绞刑架,让人们想起那个人们会被当众实行绞刑的年代。
为迎合往来于伦敦和布莱顿之间的度假人群,克劳利积极打造马车驿站、餐饮服务,并由此而逐渐发展为发达的酒店和餐饮业。
为迎合往来于伦敦和布莱顿之间的度假人群,克劳利积极打造马车驿站、餐饮服务,并由此而逐渐发展为发达的酒店和餐饮业。
克劳利著名的乔治酒店,该酒店是克劳利十大历史建筑之一。
据说始建于17世纪,18-19世纪时期作为伦敦和克莱顿之间的马车旅社,是其发展历史上的顶峰。
今天,酒店门口仍矗立着旧时的绞刑架,让人们想起那个人们会被当众实行绞刑的年代。
第二重动力:二战后伦敦新城建设二战后,为疏散伦敦等大城市过分集中的工业和人口,英国议会于1946年 8月通过《新城法》,决定建设一系列新城。
克劳利便是伦敦周边八个新城之一。
田园城市——英国新城
21
新城法案
• 在Lord Reith的指导下,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十分详 尽的计划提供给政府指定的负责新城建设的开发 公司。政府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视,除将新城建设 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以外,还在1946年通 过了新城法案(New Rowns Act),这是新议会 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规之一。 • 1952 年 , 进 一 步 通 过 《 新 城 开 发 法 》 ( New Town Development Act)。在这两个法案推动下, 将中心城市人口有计划的迁往新城。
24
目标 原则
• 平衡 • 独立自足 • 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
25
第一代新城的代表:斯蒂文乃奇 (Stevenage)
26
27
28
29
15
Letchworth-covered arcade along central street, July '01
16
Letchworth-view of central street from civic heart, July '01
17
Letchworth-3 magnets pub (4th magnet!), July '01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田园城市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讨论
报告人:张捷·同济大学博士
(由赵民教授和张捷博士共同准备)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一、导论
理想城市 世外桃源
1、理想城市的溯源
代表作 《桃花源记》 代表人物 陶渊明,365~427
乌托邦设想
《乌托邦》,1516
《太阳城》,1623 《乌有乡消息》,1890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大伦敦规划,1945 年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模式,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 直交的交通网。
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岗位。按这一规划至少可疏解内城100万 人口的居民迁至郊区和新城。 规划的期限为20年。
第三,新城通过开发实践,提供了完整的大规模的开发建 设经验。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7、英国新城的政策目标
英国新城建设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 和独立自足的新城”。 “平衡”有三层含义: ① 指总人口中要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就业人员; ② 新城的工业岗位不能是单一性的,以防止经济上的过分依赖性和单一 企业造成垄断; ③ 新城的阶级及阶层应该是混合型的,要能吸收不同层次的人来居住和 工作。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5、英国新城的总况
自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地 区新建8个卫星城镇以接纳从伦敦疏散出来 的人口和工业以后,至1974年,英国先后
设立了32个新城。(不包括由地方政府兴 建的两个新城克兰姆林顿(Cramlington) 新城和基林华斯(Killingworth)新城) 英国新城的建设目的各有所不同:
(如何制定公共政策?)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3、城市规划机构的改革
1940年至1942年三份国家研究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 三份报告准备和完成过程中,英国对中央政府的机构进行了改组,以适 应即将开始的新的城市开发计划的实施和需要。 1940年 9月,原工程部(Office of Works)改成了工程与建筑部 (Ministry of Work and Building)与卫生部协同工作。 1943年,根据《城市规划大臣任命法》(the Minister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1943)成立了工程和规划部(Ministry of Work and Planning)。
凡购买田园城市用地范围内土地的购买者,必须先加入该股份公司,方可以低于4%的借款 股份股息(Mortgage Debentures Bearing Interest)获取购买土地的贷款。田园城市内全部地 租(Ground Rents)必须上交给股份公司的受托管理人员(Trustees),然后,受托管理人按 规定将其中一部分交给当地政府。 第三,田园城市的规模控制在32,000人左右。 每个建成的田园城市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公用设施和符合标准的住宅。 第四,田园城市的用地范围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地。 如大型农场、小块农田(Smallholdings:指出卖或出租的50英亩以下的小块农田)以及牧 场。田园城市内的农业地区人口不超过2,000人。 第五,田园城市如需要扩延,则允许其在相应的附近地区,按照上述基本原则再建一处新 的田园城市。各田园城市之间可以考虑用公路和铁路相互联结。
第三,新城的开发是由政府组建的开发公司进行。(公共开发 发挥主导作用)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战后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基本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的三项基 本要求。 第一,新城纠正了战前英国大多数城市不经规划便任意开 发的混乱局面;
第二,新城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大规模 重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线型城市
现代城市 广亩城市
马德里的线形城,1890
《明天城市》,1922 《光辉城市》,1931 《消失中的城市》,1933
索里亚· 玛塔,l844~1920
勒· 柯布西耶,1887~1965 赖特,1867-1959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2、新城思想的早期理论
1943年既是战争的转折点,城市规划机构经过改革,成立了一个为适应 战后形势而建立的新的城镇规划机构——城乡规划部(Ministry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取代了卫生部行使城市规划的权力。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4、大伦敦规划
根据大伦敦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 内城、城郊、绿带与外围乡村四个地域圈层。其要点是:
第一,规划所确定的内城环〔Inner Urban Ring),需要向外迁移工业,以 降低人口密度;(疏解区) 第二,规划所确定的城郊带(Suburban Belt),不再考虑增设新的开发项 目;(限建区) 第三,介于郊区和农业区之间的绿带区(Green Belt),作为城市建成区 的边界线;(禁建区) 第四,最外围的一圈为外围乡村圈(Outer Country),布置了若干处居住 区(以后实施时改为8个新城),解决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选 择建设区)
伦敦地区建新城的目的是疏解中心城市 人口和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经济衰败 的问题; 其它地区则都是针对当地特殊问题,如 增加就业等。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6、英国新城的开发特点
194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新城法》(New Town Act,1946),1952年进一步通过 《新城开发法》(New Town Development Act,1952)。 《新城法》是战后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律之一。该法详尽地阐述了二战 之后的政府开发新城的政策要点,具体规定了新城选址,建立新城开发公司(New 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及新城管理授权等问题。
托马斯· 莫尔,1478~1535
马斯· 康帕内拉,1568~1639 威廉· 莫里斯,1834~1896 查里斯· 傅立叶,1772~1837 罗伯特· 欧文,1771~1858 布农维尔镇,1879 索尔泰尔工人新村,1853 阳光工业村,1887
空想社会主义
法郎吉,1802 新协和村,1825 工业村/公司城
代表人物
霍华德,1850~1928 泰勒,1880~1942
雷德朋/绿带城 邻里单位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区域学说
佩利,1872~1944 伊利尔· 沙里宁,1873~1950 帕特里克盖迪斯, 1854~1932 克里斯泰勒,1893~1969
城市—区域 规划理论和实践
从企业区位的角度以纯理论推导的方法完成了不同等级市场中心地 数目的研究,解释了城市影响地域及相互作用的理论形态 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城市区域的观点及对城市经济行为的 分析和中心地理论,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A form of urban planning designed to relocate populations away from large cities by grouping homes, hospitals, industry and cultural, recreational, and shopping centers to form entirely new, relatively autonomous communities. 二战以后,“田园城市”成为英国政府大规模兴建新城的标准模式。从更广泛 的意义上说,英国的新城运动为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指令开展战后重建问题的研讨。帕特里克· 艾伯 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和弗斯肖(J. H. Forsham)受命准备整个大伦敦地 区的规划。 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 规划。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50万人,涉及 134个地方政府。它不只是伦敦市区的规划而是整个集合型大伦敦市区域的规划。
大伦敦规划汲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当时伦敦市区的 自发性蔓延、改善原先混乱的城区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伦敦规划只是在静态的区域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它所提出的缓解人口拥挤、加 快建设卫星城和阻止工业用地扩张等建议有积极意义;但没有考虑到伦敦产业功 能的变化趋势,也没有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复杂性。
尤特沃特报告(Justice Uthwa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土地开发地价控 制和土地开发补偿、赔偿政策的研究报告;
斯科特报告(Leslies Sco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农业区开发方面的研 究报告。 三份报告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及实践进程。
廖士,1904~1992
贝里,等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3、社会改良及田园城市构想
出于社会改良的考虑,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构想。(《明天,一条通 向正真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
空间开发范型:
第一,田园城市选址必须尽量利用不能用于耕作的农业用地。 第二,成立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