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3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解读诗中的哲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
4.2 新课教授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背诵并理解诗的内容。
4.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背诵给家长,并与家长分享诗中的哲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2 背诵检查:教师抽取学生背诵,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3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家长的参与情况。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7.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阅读: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5.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朗读和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风波》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诗歌鉴赏: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内容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对比手法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诗歌,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交流互动。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从内容理解、感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提问:“定风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要写这首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提高创新能力。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完成作业,包括背诵诗歌、完成练习题等。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教学课件,清晰展示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1. 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背诵。
2. 第二课时: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4. 第四课时: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际遇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1.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1.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1.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1.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2.2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发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并与同学分享。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
3.3.2 教师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赏析。
3.4.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朗读和背诵:3.5.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5.2 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4.1.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4.2.1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2.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4.3 审美能力:4.3.1 学生对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水平。
4.3.2 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5.1.1 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1)芒鞋:草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3)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六、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①:此词因何事而感?--------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书写怎样的情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②:上片主要写什么?--------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
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③:下片主要写什么?-------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写法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