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中脘 神阙 足三里 )三个有益肠胃,缓解腹泻腹痛的穴位

合集下载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艾灸8句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艾灸8句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艾灸8句口诀!蕲艾柱丨蕲艾条丨蕲艾绒丨蕲艾精油丨蕲艾根第一句,“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句,“腰背委中求”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中穴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句,“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缺穴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足三里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怎么找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足三里穴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

有胫前动、静脉。

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

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上脘中脘下脘 每天按按瘦全身

上脘中脘下脘 每天按按瘦全身

上脘中脘下脘每天按按瘦全身每个人都想拥有令人称羡的完美曲线。

于是,运动、控制饮食、瘦身SPA成为了每日必做的三部曲,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那么,您不妨试试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每天常按上脘中脘和下脘等3大养生穴位,可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上脘穴:按揉为食道减负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肠道蠕动,经常刺激此穴位,是对食道的最佳保护,避免饮食过快,造成食物淤积于胃部,产生消化不良,从而导致体重上升。

该穴位置:此养生穴位在胃的上部,在肚脐上方5寸的位置。

养穴方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的同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中脘穴:艾灸加快胃蠕动常刺激中脘穴,胃部蠕动会加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也会增强,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扎杨,食物在胃部就可进行有效咀嚼,增强消化能力,促进全身脂肪的燃烧。

该穴位置:肚脐上方4寸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中脘穴。

养穴方法:除了按摩此养生穴位外,艾灸是刺激中脘穴的最佳方法。

具体方法为:将姜切薄片,并将其熏烤,姜汁通过热度渗入皮肤,中脘穴便得到刺激。

下脘穴:按压让毒素不滞留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

如果此处不通畅,则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让女人显得多余粗重。

该穴位置:在肚脐上方的2寸处就可以找到它哦!养穴方法:不妨每日用双手大拇指按压此养生穴位,让食物顺利完成初步切碎到彻底消化的全过程,有助于全身的减肥。

辰时(清晨7点~9点)按摩效果最佳辰时,胃经正在工作,消化系统异常旺盛。

此时,正是控制体重的黄金时段。

最佳的减肥法是为了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以促进肠胃道的蠕动,补充一整天的能量,并且还要刺激号称“健胃三宝”的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才能加快身体代谢,加速血液循环,逐步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艾灸指南

艾灸指南

一.常见病艾灸穴位1.感冒:迎香穴+印堂穴+太阳穴2.头疼:四神聪穴+太冲穴+血海穴+足三里穴3.失眠:安眠穴+涌泉穴+神门穴4.咳嗽:第一组肺俞穴+孔最穴+太溪第二组天突穴+膻中穴+中府穴第三组足三里穴+丰隆穴5.支气管哮喘:第一组天突穴 +膻中穴+列缺穴第二组定喘穴+风门穴第三组肺俞穴+气海穴+足三里穴6.便秘:第一组天枢穴+支沟穴+上巨虚穴第二组大横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第三组大肠俞穴+气海穴+太冲穴7.呕吐:第一组膻中穴+中脘穴+神阙穴第二组脾俞穴+胃俞穴第三组足三里穴+内关穴8.腹泻:第一组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第二组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第三组关元穴+命门穴+神阙穴9.鼻炎:迎香穴+印堂穴+大椎穴+肺俞穴10.上火:大椎穴+曲池穴11.水肿:第一组脾俞穴+肾俞穴+水分穴第二组风门穴+肺俞穴+阴陵泉穴第三组关元穴+委阳穴12.食欲不振:章门穴+梁门穴+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13.神经衰弱:内关穴+神门穴+百会穴+涌泉穴14.口腔异味:上巨虚穴+中脘穴+脾俞穴+胆俞穴+阳陵泉穴15.水土不服:神阙穴+太冲穴+三阴交穴16.晕车晕船:百会穴+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二.上班族常见病1.颈椎病:灸颈部痛点2.肩周炎:整个肩部。

3.落枕:大杼穴+京骨穴+肩外俞穴+局部痛点4.网球肘:肘部痛点5.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痛点+环跳穴+委中穴+肾俞穴+腰阳关穴6.膝关节痛:疼痛部位+肾俞穴+命门穴7.跟腱炎:跟腱部阿是穴(痛点)8.空调病:关元穴+中脘穴+大椎穴+涌泉穴三.男性常见病1.外痔:肛门2.肾病:第一组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第二组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3.男性不育症:神阙穴+关元穴+太溪穴4.前列腺炎:第一组三阴交穴+曲骨穴+关元穴第二组肾俞穴+腰眼穴+然谷穴5.早泄:第一组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第二组中极穴+曲骨穴+小肠俞穴6.遗精:第一组心俞穴+肾俞穴+太溪穴第二组命门穴+志室穴+腰阳关穴7.阳痿:第一组命门穴+肾俞穴+中极穴第二组肝俞穴+期门穴+丰隆穴8.前列腺增生:第一组中极穴+归来穴第二组三阴交穴+太溪穴+肾俞穴第三组膀胱俞穴+次髎穴+委中穴四.女性常见病1.痛经:内关穴+中极穴+天枢穴+子宫穴2.闭经:第一组中极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第二组关元穴+血海穴+太冲穴3.月经不调:第一组足三里穴+气海穴+命门穴第二组血海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4.乳腺增生:乳房肿块处+肩井穴+天突穴+肝俞穴+三阴交穴5.不孕症:命门穴+中脘穴+中极穴+子宫穴6.盆腔炎:中脘穴+关元穴+子宫穴+归来穴+八髎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腹部+腰骶部穴位7.阴道炎:中极穴+次髎穴+归来穴8.宫颈炎:关元穴+横骨穴+气海穴9.附件炎:中极穴+关元穴+三阴交穴+气海穴10.子宫脱垂:百会穴+中脘穴+子宫穴11.子宫肌瘤:关元穴+子宫穴+归来穴+子宫区域12.功能性子宫出血:隐白穴+三阴交穴+中极穴+关元穴13.卵巢囊肿:曲骨穴+中极穴+三阴交穴14.外阴瘙痒症: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归来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15.产后腹痛:第一组气海穴+关元穴第二组血海穴+三阴交穴+太冲穴16.产后恶露不尽:子宫穴+关元穴+次髎穴17.更年期眩晕:神庭穴+百会穴+肝俞穴+大椎穴18.更年期综合征:涌泉穴+太溪穴+中注穴+复溜穴五.小儿疾病1.小儿便秘:天枢穴+关元俞穴+大肠俞穴+支沟穴+承山穴2.小儿咳嗽:肺俞穴+风门穴+尺泽穴+合谷穴3.小儿哮喘:第一组膻中穴+列缺穴第二组肺俞穴+ 足三里穴4.小儿营养不良: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第二组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5.小儿肠胃不好:身柱穴+天枢穴6.小儿遗尿:关元穴+肾俞穴+外关穴+三阴交穴7.小儿多动症:第一组心俞穴+内关穴+神门穴第二组合谷穴+太冲穴8.小儿盗汗: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9.小儿发热:大椎穴+身柱穴+肺俞穴六.老年人疾病1.糖尿病: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2.风湿:命门穴+腰阳关穴+肾俞穴+腰眼穴及受累关节3.高血压病:第一组曲池穴+内关穴+大椎穴第二组百会穴+印堂穴+足三里第三组悬钟穴+太冲穴+涌泉穴4.高脂血症:第一组中脘穴+足三里+丰隆穴第二组脾俞穴+胃俞穴+合谷穴第三组内关穴+曲池穴+三阴交穴5.支气管炎:第一组膻中穴+天突穴+风门穴第二组定喘穴+肺俞穴+肾俞穴第三组列缺穴+气海穴+足三里6.心脏病:第一组神门穴+心俞穴+肾俞穴第二组太溪穴+关元穴+厥阴俞穴第三组膈俞穴+膻中穴+巨阙穴7.中风:第一组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第二组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穴第三组足三里+悬钟穴+昆仑穴8.耳鸣耳聋:第一组翳风穴+听会穴+侠溪穴第二组中渚穴+太冲穴+丘墟穴第三组太溪穴+丰隆穴+足三里穴艾灸须知一.施灸禁忌1.不宜施灸:饭前饭后1小时内;晚上十点之后(百脉要休养);极度疲劳;过度饥渴;醉酒;妇女经期。

针灸 八总穴歌要

针灸 八总穴歌要

八总穴歌要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40个字。

每一句话5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

第一句话,“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病,像胃热、胃寒、胃痛等,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等,这个部位所产生的病症,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足三里穴位在人腿的膝盖上、叫“半月板”的下面。

半月板下面有凹陷,从凹陷再往后下面量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第二个穴位,“腰背委中求”。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

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后部中间,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象腰痛、腰酸、腰麻木不仁等。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腰椎键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第三个穴位,“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第四个穴位,“面口合谷收”,是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第五个穴位,“心胸取内关”,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内侧横纹上两指。

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第六个穴位,“小腹三阴谋”,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

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

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疗,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胃痛针灸的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

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

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

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

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

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

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

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 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

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 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

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关于《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季里的湿寒气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冬季的天气积累下来的,到了春天就发生在身体上,进行湿气的发生。

艾灸是中医疗法的一种,春季人们若是感觉体内有湿气,那么就可以通过艾灸来祛湿,下面就给大家推荐5个能除湿的穴位,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艾灸5个穴位能祛湿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我们都很常听,它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

坚持艾灸足三里10-15分钟可以快速祛湿。

2.丰隆穴:这个穴位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相对鼓起的位置,每天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坚持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可以祛痰祛湿,并解除下肢水肿问题。

4.关元穴:关元穴有助养生保健,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

坚持对这个穴位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每日艾灸10-15分钟可帮助祛湿。

5.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多喝养生茶也可以祛湿第一,绿茶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绿茶。

因为绿茶不发酵,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

湿气重的人不妨多喝一些绿茶,像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都是绿茶中的上品。

但是要注意,绿茶性寒,不宜多饮和长饮,体质一旦有所改善,就要选择饮用其它茶类。

第二,枸杞薏米茶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薏米具有消肿去湿、舒筋除痹的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仁枸杞茶能够养肝明目、利水祛湿,很适合春季养生。

第三,普洱熟茶泡一壶普洱熟茶,慢慢喝,喝到手脚发烫,额间后背微微出汗,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

第四,大麦茶大麦茶的祛湿功效非常好,沸水中放入炒好的大麦,之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后熄火,就可以入杯饮用了。

[针灸]-八总穴歌要

[针灸]-八总穴歌要

[针灸]八总穴歌要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40个字。

每一句话5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

第一句话,“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病,像胃热、胃寒、胃痛等,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等,这个部位所产生的病症,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足三里穴位在人腿的膝盖上、叫“半月板”的下面。

半月板下面有凹陷,从凹陷再往后下面量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第二个穴位,“腰背委中求”。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

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后部中间,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象腰痛、腰酸、腰麻木不仁等。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腰椎键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第三个穴位,“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第四个穴位,“面口合谷收”,是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第五个穴位,“心胸取内关”,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内侧横纹上两指。

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第六个穴位,“小腹三阴谋”,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

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

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疗,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艾灸会阴穴

艾灸会阴穴

艾灸会阴穴现在有很多人都喜爱上了艾灸,然后就会天天去艾灸,但这不好,那么艾灸几天做一次最好最有效果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艾灸几天做一次最好最有效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艾灸做一次间隔的时间1、首先,我们要根据情况去分析,如果身体的症状比较严重,那么我们可以灸的时间灸一些,一天灸一次到两次左右,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自己的身体能吃得消!艾灸的时候心态要放好一些,毕竟艾灸是一个慢性调理过程。

2、其次,如果某种疾病困扰我们很多年了,也就是慢性疾病,小编觉得刚开始艾灸的时候要慢慢来,讲究循序渐进。

刚开始可以天天艾灸,灸半个月左右,也就是十五天,之后中间休息两天,之后在天天艾灸。

如果前半个月艾灸感觉身体好很多,或者时间不充足,那么可以选择隔天艾灸的方法,或者一个星期灸两次到三次。

3、最后,如果是单纯的为了保健而艾灸,那么选几个扶正的穴位,例如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每次灸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坚持艾灸会慢慢的感觉的效果的。

艾灸的注意事项1、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2、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3、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4、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温中健胃助消食,后天之本是中脘。

中脘穴的位置非常特殊,足阳明胃经在这里。

手太阳小肠经在这里,腑会也在这里。

中脘穴还称胃的募穴,即胃的精气反应到胸腹部的特殊部位。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里的腑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汇的穴位。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取穴】先找到胸骨,将胸骨向下按下去,在这个地方肋骨开始分叉,这里叫做剑突。

从剑突的位置开始到肚脐的中央。

取中点。

这个穴位就是中脘穴。

找到中脘穴以后,通过是否有酸痛感,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取穴是否正确。

有酸痛感说明取穴正确。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按摩中脘的作用健胃消食:按摩中脘可以改善胃腑运动无力所造成的消化不良、胃口不佳、胃胀等症状。

降逆和胃:按摩中脘时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恶心、呕吐、泛酸等,都有明显效果。

艾灸中脘的作用温中健胃:艾灸中脘对于胃阳不足导致的胃寒、呕吐、泛吐清水,甚至是不消化食物都有明显作用。

贴敷中脘的作用滋养胃阴:用滋养胃阴类药物贴敷在中脘,可以在不刺激胃黏膜的前提下达到养胃阴的目的,从而解决胃部泛酸、不思饮食等问题。

中脘作用广泛,地位重要,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古至今的医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从传统的思路出发来应用中脘,更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中脘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摸索和擴大,使其更加物尽其用,这其中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

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利用中脘的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比较频繁,大多数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

在现在山西省的地方,有一户比较富庶的人家,为人谦和,好做善事。

一天早上,家里的下人在打扫庭院时,发现大门口躺着一个人。

这个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而且已经奄奄一息了。

下人立刻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主人,主人忙命人把门口的这个人抬进屋里,一面热粥给他,一面命人赶快去请大夫。

不一会儿,大夫就请来了。

正好这时粥也温了,下人拿着粥就往这个人嘴里送,结果被大夫给拦下了。

艾灸 关元 神阙 足三里的顺序?

艾灸 关元 神阙 足三里的顺序?
7.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 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4.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 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宋代的一幅“艾灸图”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艾灸注意事项】
1. 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偏离穴位。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 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关元也是常用的针灸穴位,适合艾条灸,有壮阳的效果。
冬天时最适合灸的了,可以温通经脉,散寒,起到温阳的作用。

浅探艾灸神阙穴对泄泻和肠蠕动的影响

浅探艾灸神阙穴对泄泻和肠蠕动的影响
灸神 阙 穴对 肠 蠕 动 的 影 响 。 【 关键 词 】 神 阙 穴 :艾 灸 :腹 泻 ;肠 蠕 动
[ s a t T i p p rcn eso ei p  ̄ n eo h n u c p it n mmai st eu a e o ep iti bif M a l Ab t c ] h s a e e t n t m o a c f e q ea u on d s r r h S a u r e sg f h on r . i y z h t n e n
《 问・ 穴 论 》中 的 “ 一 穴 ”[便 是 古代 文献 对 神 阙穴 素 气 齐 1 1 的 最 早 描 述 ,但 《 问》并 没 有 正 式 提 出 “ 阙穴 ”这 个 穴 名 , 素 神 不 过 可 以通 过 定位 得 知 “ ( ‘ ’ )一 穴 ”就 是 指 后 来 的 齐 通 脐
“ 补 ”二 字 。清 代 吴谦 《 调 医宗 金 鉴 》指 出神 阙 主 治 许 多 病 , 如 老 人 虚泻 、产 后 腹 胀 、小 便 不 通 、d J 脱 肛 。清 代 吴 亦 鼎 ,L
唐代孙思邈 《 干金翼方》写道用盐灸神阙穴可 以治疗霍乱【 3 1 久而未愈 ,而霍乱 以腹泻作为重要临床表现之 一,通 过药王的 描述 ,我们可 以大胆推断他 已经意识到艾灸神阙穴可 以治疗腹 泻 ,这一 点为将来丰富神阙穴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
验都可表 明,艾灸神阙穴对腹泻有着一定治疗效果。十分有趣 的是 ,虽然大部分医者 都认为神 阙为禁针穴位 ,但是仍然有部
分 医者 认 为 脐 窝 虽 较深 ,污 垢 易存 ,但 若 治疗 疾病 时伴 发 不 同症 状 时 ,以 艾灸 神 阙穴 为 主 要 治 疗 方 法 ,再
加选穴位,腹泻伴发热者、腹泻腹痛伴 呕吐等等 ,均 可通过艾 灸神阙穴取得疗效【】 。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悬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15个超级有效穴位:1、百会穴2、风池穴3、攒竹穴4、迎香穴5、合谷穴6、内关元7、天宗穴8、中渚穴9、关元穴10、长强穴11、足三里12、三阴交穴13、委中穴、14、内庭穴、15、涌泉穴巧找穴位,巧用穴位:2、百会穴: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属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端连线的交点处。

取穴技巧:正坐、举双手,虎口张开,大拇指指尖碰触耳尖,掌心向头,四指朝上。

双手中指在头顶正中相碰触所在穴位即是。

主治:(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开窍宁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神经衰弱;(2)长期按压这个穴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中风失语、脑贫血、鼻孔闭塞等疾患;(3)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还有升阳固脱的作用,能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这个穴位,有酸胀感、刺痛的感觉;每次按揉1-3分钟。

3、风池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位置: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取穴技巧:正坐,举臂抬肘,肘约与肩同高,屈肘向头,双手置于耳后,掌心向内,指尖朝上,四指轻扶头(耳上两侧)。

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即是。

作用:(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调理的功效;(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3)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麻疹也有治疗效果。

自我按摩: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左右两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约1-3分钟4、攒竹穴:消除疲劳眼睛好属足膀胱经经脉的穴道,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主治:(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2)按摩此穴,能够缓解视力不清、眼睛红肿等症状;(3)长期按摩此位,对风热、痰湿引起的脑昏头痛、眉棱骨痛等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单桂敏艾灸嗳气穴位整理

单桂敏艾灸嗳气穴位整理

中脘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
神阙穴主治:腹痛肠鸣、水肿膨胀、中风脱症
足三里主治: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便秘、消化吸收不良
期门穴主治:期门穴,在第6肋间隙中,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它一方面疏解肝气,对于爱生闷气的人有缓解情绪抑郁的作用,它同时还能缓解因为肝气不疏导致的胃气不降,因此还能调理消化不良。方法: 坐位或仰卧,中指指腹按在期门穴上,用力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宜,顺时针方向揉按2到3分钟。每晚临睡前按摩1次。
平”则平肝敛降,重用白芍,以制肝气横逆,使中焦升降自主。
“健脾”培中,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使升降协调,则诸证可除。
1.和降胃气慎用开破
嗳气一证,总由胃气上逆而成,故和降胃气为其基本治法。胃为水谷之海,嗳气之发生与饮食关系最为密切,多于进食后加重。胃为阳腑,与脾互为表里,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降为其生理特点,降则和,不降则滞,滞则嗳气作。《景岳全书》指出:“嗳气多由滞逆,滞逆多由气不行”。《古今医统·脾胃不和有痰有火》曰:“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嗳气的主病机。慢性胃炎患者出现嗳气时,多伴胃脘胀满或疼痛、早饱、纳呆等,舌质淡红或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治疗应以和胃降逆为主。临证之时常用清半夏、瓜蒌、厚朴、枳实、橘皮、蒲公英、砂仁等和胃降逆、通腑化浊而不伤正之品;同时可加鸡内金、茯苓、炒谷麦芽、炒山药等顾护胃气之属。清半夏辛、温,主“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名医别录》),且能“大和胃气……进饮食”(《医学启源》)。蒲公英入肝、胃经,味苦泄降,甘寒解毒,有“解食毒,散滞气”之功(《本草衍义补遗》)。砂仁辛、温,归脾、胃经,“治宿食不消……下气”(《开宝本草》)。此时应慎用三棱、莪术等开破之剂,以防耗伤气血;且对于龙骨、磁石、代赭石等金石重剂,不宜妄用,恐重镇之品损伤胃气。

二十四总穴歌

二十四总穴歌

二十四总穴歌在中医的经络穴位学说中,“二十四总穴歌”是一份极具价值的瑰宝。

它以简洁明了的口诀形式,概括了人体上一些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和功效,为中医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四句是二十四总穴歌的开篇,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部分。

足三里这个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

当我们出现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肚腹方面的问题时,刺激足三里往往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现代人由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容易出现腰背疼痛的问题,按摩委中穴可以有效缓解这种不适。

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桡骨茎突上方。

当感到头痛、颈项僵硬时,按压列缺穴能够帮助疏通经络,减轻症状。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对于面部和口腔的病症,如牙痛、面瘫等,合谷穴常常能发挥神奇的效果。

“心胸取内关,胁肋用支沟,上肢曲池好,下肢阳陵优。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

当感到心胸烦闷、心慌心悸时,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气血,宁心安神。

支沟穴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 寸。

对于胁肋部的胀痛、疝气等问题,支沟穴有着不错的疗效。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上肢的疼痛、麻木,通过按摩曲池穴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它是治疗下肢病症的重要穴位,如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

“少腹三阴交,踝痛找悬钟,胃痛觅梁丘,腹痛公孙收。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

对于女性的妇科疾病、男性的生殖系统问题以及小腹疼痛等,三阴交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悬钟穴在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前缘。

当脚踝疼痛时,刺激悬钟穴能够活血通络,减轻疼痛。

梁丘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 寸。

胃痛发作时,按摩梁丘穴可以快速缓解疼痛。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 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腹痛时,刺激公孙穴能够调理脾胃,止痛止泻。

家庭如何使用艾灸来对慢性肠胃炎进行改善和治疗

家庭如何使用艾灸来对慢性肠胃炎进行改善和治疗

23家庭如何使用艾灸来对慢性肠胃炎进行改善和治疗安树凡,江志康,王志恒(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摘 要:慢性肠胃炎是现代工作压力大的人群的高发疾病,其实质是胃粘膜与肠黏膜发生的慢性炎症。

该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上腹部不适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

由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命名不同,可分为慢性肠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本文将介绍在家庭中可以使用的简易艾灸方法,来简单而有效的改善和治疗慢性肠胃炎。

关键词:慢性肠胃炎;艾灸治疗;简易方法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安树凡,山东英才学院。

1 慢性肠胃炎1.1 病因慢性肠胃炎泛指肠胃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疾病,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均可能是其病因,还可能是由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导致。

该病的临床表现大体是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肠胃痛,以及腹泻及消化不良。

该病明面危害并不严重,但常因只经短期治疗无法达到治愈目的而不能彻底消除,随后时间积累,炎症进一步加重而患者却不自知,导致临床上每位患者的病症以及感受都大不相同[1,2]。

1.2 临床表现1.2.1 肠胃局部症状患者常呈现间断性或持续性的腹部隐痛。

而腹痛,腹内气胀、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症状。

而患者在遇到冰冷、油腻食物、劳累后以及受到刺激而情绪大幅度波动尤易发病。

大便(拉稀)每日数次甚至数十次,便出不爽,肛门肿痛。

1.2.2 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的症状,患者毫无食欲,精神不振,面无血色,肢体无力,怕冷喜温,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而不自知。

在急性炎症发作期,患者机体除发热外,常见表现还有失水过多,酸中毒甚至休克失血等症状。

1.2.3 体征方面患者腹部长期不适,表现为肿胀,疼痛,气感等。

患者腹部,脐周有轻度压痛、伴有肠鸣音亢进,有的还可能存在脱肛的情况。

2 艾灸2.1 作用目的利用穴位处受效快,敏感度高的特点,使用艾条燃烧的纯阳热力透入穴位内,加强改善各穴位自身功能应激,以求达到舒经通络,调和阴阳,调动血气,温润脏腑的效果,以此来缓解腹痛,治疗慢性肠胃炎。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前言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组,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得五味之养,全赖脾胃功能健全;脏腑及躯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

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脾胃机能不振则人体气血来源匮乏,正气虚衰。

与此同时,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一身气机的升降调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升降。

脾胃升降失常则人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中、下三焦都可能因此出现病变。

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脾胃伤则百病生”,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护脾胃,养出一个健康的脾胃。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有关脾胃伤的几大表现,并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养好脾胃的妙招!1脾胃伤的几大表现1.1腹胀脾虚引起腹胀。

因为脾胃虚弱,就可以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会导致胃肠胀气。

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是体内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脏具有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以及调节气机、输布精微物质于周身的功效。

如果脾气亏虚,升降功能失调而导致中焦气机郁滞,则会出现腹胀,同时会伴有饮食后症状加重,或者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大便不成形、矢气频频等症状。

1.2纳呆纳呆,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属于胃病。

释义: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

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纳是容纳的意思。

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

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

1.3腹泻脾虚会引起腹泻,从中医来看是因为脾虚运化功能不足之后,导致水湿停聚,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和大小肠的转输都相关,脾虚导致大小肠的运化和转输的功能都不足,容易出现最后排出的粪便中水分残余过多,导致腹泻。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输布水液,脾还有统摄血液的作用。

灸足三里

灸足三里

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一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在古代的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

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

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

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

”德川听后,很是感慨。

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之脍炙人口,并进而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

其实,日本人善灸法的习俗来自于中国,特别是其中“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足三里”的定位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

如何找“足三里”呢?有两个方法: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脚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

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其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

它和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

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

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

以上说的尺寸是按骨度法从外踝尖至膝眼折作一尺六寸计算的。

“足三里”的特性“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

“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

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廪之官。

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

“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