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节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3地域联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3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一、教材依据本节内容属于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根据理论联系实际,要想联系实际,首先要学好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再将理论运用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先进行理论的学习,然后适当的融入到实践,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社会实际,以学促进生活实践趋于合理化。

2.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三章的第三节,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地域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所以教材在前两节分别介绍了农业和工业这两种基本生产活动之后,安排了地域联系这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第一部分的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方式中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

这部分内容先举例说明社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再分别介绍各种方式再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与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

3.学情分析:基于初中升学考试不考地理,学生对地理亦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更多的是不学或者应付了事,更有学校占用地理教学时间,出现学生地理知识欠缺的现状,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例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期望逐步完善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1.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强化,所一地域联系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了解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交通运输方式中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形式层次和发展趋势。

4.通过比较分析能简单的描述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异同。

5.运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邮政通信以及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进行区别、分析说明。

四、教学重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各自的优缺点比较以及两种通信方式的区别。

五、教学难点从经济角度分析,评价并且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六、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王民主编,地理必修2教材及地图册配套练习册网上地域联系的相关资料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淘宝网购过程,引导学生领会现代社会生产的特点,体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地域联系”的兴趣。

中图版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三章3.3地域联系 学案-word

中图版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三章3.3地域联系 学案-word

第二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考纲要求】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问题1理解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通过问题2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3.通过问题3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4.通过问题4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5.通过问题5理解交通线的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情境导入牛仔裤的“生命历程”。

自学、展学、点学内容阅读本节教材要求1.依据知识标题及段落内容能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2.能够对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初步讲解自学、互学、展学、点学内容:思考探究本部分问题要求:1.能在自习时间独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并写下结论2.能在课上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活动3.能在课上主动参与组间评议活动1.根据“牛仔裤的生命历程”说明现代生产的特点实现这种生产的条件和方式,理解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结合各自特点和货物特点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原则:选择方法:3.阅读南昆铁路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

(2)总结南昆铁路修建的地理意义。

4.说明商业贸易的区别,商业与城市的关系,商业中心城市的形成。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随时代发展有什么样的变化?(2)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成与空间形态的影响。

6.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说明商业网点的组成及其形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2)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a.小麦:从中国到美国选用③b.鲜花:从中国到日本选用①c.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②d.铁矿: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用⑤A.ab B.bc C.cd D.bd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3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讲解学习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讲解学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教具准备: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复习课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导入,例如:“为什么苹果手机选择在深圳设立生产基地?为什么很多汽车制造企业选择在武汉布局?”引发学生对产业区位因素的思考。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产业区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出问题:“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产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要点,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产业区位因素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当堂完成。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产业区位因素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对产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6.参考教材和课外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产业区位因素知识,制作一份关于产业区位因素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形式美观,条理清晰。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提高自己的分析、论述能力。
2.作业提交前,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4.通过对产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2.增强学生对产业区位因素与区域发展的认识,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产业区位因素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地域联系 精品课件

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地域联系 精品课件

运量大、 损耗小、 平稳安全 、易管理
居中 最好 好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投资大 、占地
广
投资 投资 较大 大
投资大
[思维拓展]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首先要看货物性质和运输需 求,其次要明确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最适用的范围,最后 综合运距、运费等要素,选出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具体 如下所示:
(2)国际贸易: ①内容和形式: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 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②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四种运输方式的运费比较图。
(1)说明与 O—A、A—B、B—C 三段相对应的最佳运 输方式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2)在图中展示的四种运输方式当中,公路运输的费 用最高。以上说法是否正确?请阐明你判断的理由。
影响 发展水平、人口 济因素 数量和人口密度等
3.商业贸易
项目
内容
概念
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 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环节 收购、调运、储存、出售
商业 分类 商业(对内商务)、贸易(对外商务 )
意义
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下列贸易中,选择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集成块:硅谷—渥太华选④ 解析:第(1)题,从图 1 中可知甲的运输方式运速最 快,运量最小,应为航空运输;乙运输方式的运速和运量 都较大,应为铁路运输;丁运输方式的运速最慢,运量最
[思维拓展] 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1)看城市地价高低: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 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3《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3《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确定依据】(一)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课程标准: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举出恰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形态,其实质是指城市内各服务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相互间的空间组合。

城市用地类型和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往往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大型商场、政府办公机构和大公司的办公大楼、大银行等多位于城市的中心,构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

在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休闲和绿化用地等分布都相对集中,它们分别构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公众绿地和城市广场等。

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组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同种功能的服务在同一地区组合,不同功能的服务产生地区分离,便在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服务功能区。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是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城市功能区”,首先讲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然后详细介绍了三种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分布特点。

中心商务区是大城市的核心地区,因有许多高大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教材用知识窗的形式对其作了详细介绍。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只是用地的相对集中,在复杂的大城市,还会有行政区、文化区。

最后通过活动把城市功能区与学生生活的城市联系起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功能区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深人分析了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材在介绍了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普遍影响着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还强调政府行为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三章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三章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基础自主初探 基图础表自诱主思初点探拨 要点探究归纳 要教点材探活究动归点纳拨 图图知表表能诱诱达思思标点演点拨练拨 教教材材活活动动点点拨拨
知知能能达达标标演演练练

【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4.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由本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一部分人就会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就会在城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

而在城市中,随着新建项目(包括新的工矿企业)的不断增加,城市中行业分工的深化、细化,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中的人口就会逐渐增多,由于城市建设,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会逐渐增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教师可举学校附近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为例子,来说明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城市化(板书)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较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地域城市化——较大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板书)(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含答案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含答案

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2.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功能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方式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衡量指标运费的多少,经济上的多、快、好、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占地多少,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新兴方式高速公路、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温馨提示]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确定3.通信(1)概念:把实物和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

(2)分类:①邮政通信:利用各地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②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3)发展变化:电信通信发展迅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商业贸易(1)商业:①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②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③与城市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国际贸易:①内容和形式: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②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陆路交通与城市的发展(1)车站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

(2)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3.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1)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

(2)由单一到多方向发展。

(3)由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1)商业网点:“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2)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学案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学案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学案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知识要点: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

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

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

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

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

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

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

(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教学案(85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教学案(85页)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了解农业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学会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和辛克莱模式分析城市周围农业的布局特点。

本课时内容主要研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可结合教材内容来分组讨论《主题1》中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认识:农业区位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其中某个因素往往会成为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的聚居地,城市周围农业的发展可结合教材中的“杜能农业区位论”和“辛克莱模式”来分析,最后结合基础探究中的问题落实。

1.利用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和辛克莱模式分析城市周围农业的布局特点。

本课时在《主题1》中设置了一个生动的案例——《正确选择区位,打造成功人生》,让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去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教师要引申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自然因素要重点分析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要重点分析市场、交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总结影响某地农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因素,自然因素的变化小,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被改造,而社会经济因素则经常变化,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规模与类型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城市周围农业的发展影响尤其明显。

本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就是研究城市周围农业的分布规律,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教材图3-1-1和图3-1-3分析《主题2》中的问题,最后结合教材图3-1-20探讨欧洲的农业模型,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欧洲农业的分布特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影响农作物①与②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a.光热条件(温度):受地球表面温度带的影响,农作物的③分布十分明显。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2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2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学习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条件与的关系密切;降水条件对也有影响东北农业(热量)北旱南水(差异)地形平原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汉中盆地发展;秦巴山地发展土壤土壤肥力影响农业;土壤酸碱性影响农业东北适合种植(碱性土壤);南方丘陵种植(酸性土壤)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新疆的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影响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的交通园艺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农业生产德国补贴种植提高食用油产量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提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提高产量二、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1、含义: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技术水平2、分类:(13中农业地狱类型)分类依据分类主要农业类型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传统农业稻作、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混合、式农业现代农业种植园、、、、市场园艺业、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稻作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稻作农业、旱作农业、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现代农业自己农业传统农业3、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原始迁移农业条件地广人稀、森林茂盛特点刀耕火种、(不使用蓄力)、很少使用、生产技术、无固定土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沿岸、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河平原、东南亚)传统旱作谷物特点精耕细作、耕地、建筑,形成、饲养分布温带(温带季风)及亚热带山地;具体地区是源地条件光照充足,降水较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现代混合农业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人少帝舵,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优势(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场是一个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可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生产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课堂感悟】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善待农田!【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7、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D、流动人口的变化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9、农业投入包括()①劳动力②基本生产资料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关于农业投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B、无法改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C、热量属于人类对农业的投入D、生产技术投入属于自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以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为例,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结合资料,分析我国主要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大牧场放牧业1.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分布:(1)牧牛国家:美国、阿根廷。

(2)牧羊国家:澳大利亚、南非。

3.成因: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发展措施: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等。

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二、乳畜业1.特点: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及产品: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3.主要分布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1)饲料因素。

(2)市场因素。

【思考】1.近年来,蒙牛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周围建设乳牛场,发展奶制品加工业,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接近消费市场。

2. 目前我国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牧场能否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为什么?提示不能。

我国西北牧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还无法满足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需要。

[预习效果自测]1.下列关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B.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C.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D.交通运输条件对大牧场放牧业影响不大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属于商品农业,对市场依赖程度较高,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

答案 D2.下列国家不存在大牧场放牧业的是()A.美国B.澳大利亚C.阿根廷D.日本解析日本地狭物贫,且以山地为主,不具备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

答案 D3.下列不属于发展潘帕斯草原牧牛业所采取的措施是()A.发明海上冷冻船B.改善交通运输条件C.开辟水源D.种植饲料作物解析潘帕斯草原采取的措施: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作物、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牛等。

答案 A4.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B.市场与饲料供应C.饮食习惯D.政策与科技解析市场与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不是关键因素。

答案 B5.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有()①北美五大湖周围②西欧③澳大利亚④印度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答案 A探究点一大牧场放牧业【探究活动】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牛的“天堂”牛的“地狱”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东临大西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7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这里的草类生长茂盛,质量好,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一年四季都可放牧,不需建防寒防冻的圈棚。

阿根廷每年牛的存栏数为5 550万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潘帕斯草原是“牛的天堂”。

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 000万头牛,除供国内食用外,还大量冷藏出口,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这里似乎又是“牛的地狱”。

下图为阿根廷牧牛带的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路西先生的牧牛场有770头牛,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北250千米的地方。

这里纯粹属草原地区,拥有广阔的田野。

路西先生手臂上挟着记事簿四处巡视,电脑里贮存着农场所有的资料,如果他一时遇到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立即从电脑上核查,几秒钟就能得到准确的信息。

在过去的两年里,该牧牛场刻意要用来自荷兰的精液,饲养良种牛。

牧场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另一方面还种植饲料,加强交通建设,扩大了牧牛规模。

路西先生的牧牛场是阿根廷牧牛业的一个缩影。

材料三我国牧区存在着“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等问题。

在我国草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草地进行掠夺式利用和人为破坏,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资源面临枯竭危机。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达8 667万公顷,每年有133万公顷草原发生退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7.5%。

(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何成为牛的“天堂”,其发展牧牛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阿根廷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具体改良措施有哪些?(3)我国牧区畜牧业应如何借鉴阿根廷牧牛业的经验?答案(1)①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优良;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③距海港近,便于商品性经营。

(2)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市场);围栏放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在草原上打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3)建设人工草场;划区轮牧,围栏放牧;培育良种,种植饲料;加强牧区交通建设,以形成商品化、专业化、高度地域化生产体系。

【反思归纳】1.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水源不足→适宜草类生长――→形成大牧场放牧业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我国放牧业的借鉴意义【即时巩固】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

据此回答1~2题。

1.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①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大牧场放牧业的基本特征是()①生产规模大②能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科技水平低④密集型的商品农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第2题,由于该农业主要分布于地广人稀的地区,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故其生产规模大,属于密集型的商品农业。

答案 1.B 2.B读下面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3~4题。

3.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草场面积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③地区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商品率较高,应为大牧场放牧业。

第4题,美国东北部为乳畜业,而①为混合农业,故A项错误;②为季风水田农业,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旱涝灾害频繁,故B项错误;③为大牧场放牧业,其发展方向主要是发展畜牧业,故C项错误;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是提高草场质量,提高土地载畜量。

答案 3.C 4.D探究点二乳畜业【探究活动】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地农业集约度示意图”,集约度指数越高,表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集约度在150以上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该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的气候类型对应下图中的________。

(2)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试简要分析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因。

(3)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乳畜业的发展,请你谈谈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

(4)试从草场、分布、市场三个方面列表对比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答案(1)乳畜业②(2)市场和饲料供应。

该地温凉潮湿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英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占重要地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因而乳畜业发达。

(3)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奶牛;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现代化水平。

(4)见下表。

【反思归纳】乳畜业的形成(以西欧为例)特别提醒乳畜业类似于城郊农业,在我国的大城市周围分布较广,一是因为城市需求量大,二是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储藏,不易保鲜。

但随着高速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乳畜业产品也开始走向外地市场。

如我国蒙牛乳业产品遍及全国,新西兰的乳产品端上了欧洲人的餐桌。

思维拓展 1.我国大中城市周围的乳畜业与美国五大湖地区乳畜业比较(1)区位比较:①美国五大湖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期短但降水较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形成以牛奶生产为主的乳畜带。

②我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自然条件较好,但相对比较分散,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

(2)借鉴之处:我国大中城市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及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结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2.大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的异同【即时巩固】 1.下列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畜业是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B.乳畜业的生产对象是牛奶C.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北美、东南亚、西欧、中欧等地D.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周围发展了乳畜业解析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酪、黄油和奶粉等。

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目前,世界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但不仅限于北京、上海。

答案 A2.读欧洲区域图,完成以下问题。

(1)M 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2012年该国黄油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4%、奶酪占8.1%、肉类占5.6%。

该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B.乳畜业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2)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①光热资源丰富②城市化程度高③机械化程度较高④精饲料的种植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下列有关该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乳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只有市场B.乳畜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关C.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D.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解析第(1)题,M国地处欧洲西部,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品中牛奶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大,故为乳畜业。

第(2)、(3)题,影响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市场因素又有饲料因素。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对乳产品需求量大,乳畜业发达。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