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应用与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后答案(刘金岭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习题 1 1-1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点?答: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有 5 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数据面向应用;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1-2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答:主要有 3 个缺陷: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数据联系弱。
例如学校里教务处、财务处、保健处建立的文件中都有学生详细资料,如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
这就是“数据”冗余;如果某个学生搬家,就要修改 3 个部门文件中的数据,否则会引起同一数据在 3 个部门中不一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这 3 个部门的文件中数据没有联系。
1-3 数据库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色?答:主要有 5 个特点:采用数据模型可以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了 4 个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对数据的操作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1-4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中有哪两级独立性?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 DB 的数据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
在物理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为物理独立性;在逻辑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之为逻辑数据独立性。
1-5 试解释 DB、DBMS 和 DBS 三个概念。
答:DB 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MS 是位于用户与 0S 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 DB 的方法。
DBS 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1-6 SQL Server 2005 有哪些数据类型?答:SQL Server 中数据类型分为整型、浮点型、二进制数据型、逻辑型、字符型、文本型、图形型、日期时间型、货币型、自定义类型、可变数据类型和表数据类型。
1-7 列举 SQL Server 2005 中新增的主要功能。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版)课后答案-第2章-数据模型
数 据 模 型2。
1 练习题2及参考答案1。
什么是关系?什么是关系框架?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什么?什么是关系数据库?答:关系是一张二维表,即元组的集合.关系框架是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
形式化表示为:R (A1,A2,…,An),其中:R 为关系名,Ai 为关系的属性名。
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通过关系之间的公共属性来实现联系。
关系数据库是指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
2. 某医院病房计算机管理中需如下信息:科室:科名、科地址、科电话、医生姓名 病房:病房号、床位数、所属科室名医生:姓名、职称、所属科室名、年龄、工作证号 病人:病历号、姓名、性别、诊断医生、病房号其中,一个科室有多个病房、多个医生;一个病房只能属于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只属于一个科室,但可负责多个病人的诊治;一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只有一个。
设计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E-R 图.答:对应的E —R 图如图2。
1所示.第 章2图2.1 E—R图3。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名教师和学生;每个教师可以教授若干门课程,并参加多个项目;每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
请设计某学校的教学管理的E-R模型,要求给出每个实体、联系的属性。
答:该学校的教学管理E-R模型有以下实体:系、教师、学生、项目、课程。
各实体属性如下:系(系编号,系名,系主任)教师(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职称)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号)项目(项目编号,名称,负责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学分)各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教师担任课程的1:n“任课”联系教师参加项目的n:m“参加"联系学生选修课程的n:m“选修"联系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所属关系的1:m:n“领导”联系对应的E—R模型如图2。
2所示。
第2章 数据模型3系领导项目 系编号 系名 课程编号 系主任 学生 姓名 学号 性别班号选修 教师课程任课课程名学分成绩职称参加 项目编号 负责人名称 教师编号教师姓名1m nmn 1nnm 图2。
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习题答案(根据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改的)
习题11.名词解释:DB:数据库。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借口,是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局部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内模式: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达方式。
实体:可以是现实世界存在的一个具体事物。
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一个属性。
实体标识符: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标识符。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数据组成的,这组数据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计算机上,网络中的每个结点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称为场地自治),可以执行局部应用。
同时,每个结点也能通过网络通信子系统执行全局应用。
2.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点?答: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有5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数据面向应用;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3.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答:主要有3个缺陷: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数据联系弱。
例如学校里教务处、财务处、保健处建立的文件中都有学生详细资料,如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
这就是“数据”冗余;如果某个学生搬家,就要修改3个部门文件中的数据,否则会引起同一数据在3个部门中不一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这3个部门的文件中数据没有联系。
4.数据库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色?答:主要有5个特点:采用数据模型可以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了4个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对数据的操作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5.实体之间联系有哪几种?分别举例说明?答:1:1联系:如果实体集El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习,反之亦然,那么El和E2的联系称为“l:1联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第一章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①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④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差别往往很大,为了实现这3个抽3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模式结构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二章4.实体的联系有哪三种?答: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 : M)和多对多联系(M : N)。
数据库应用与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答案
《数据库应用与设计》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设备上、相互关联的、可以被用户共享的数据集合。
2、答案: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带来如下好处:低冗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易于扩充。
但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可能会引起并发访问的冲突,这就需要采用并发控制来避免。
3、答案:因为概念数据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被人们所理解。
它是创建数据模型的第一个阶段。
4、答案:5、答案:因为多对多联系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联系,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也不直接支持多对多联系(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多对多联系通常需要转换成一对多联系的。
6、答案:存储数据独立性指当改变存储文件的组织方式或存储结构时,应用程序无需修改。
概念数据独立性指当概念文件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无需修改。
这两种数据独立性是通过三层结构获得的。
在三层结构的方案中,CONCEPTUAL-ROUTINE保证了概念数据的独立性,而STORAGE-ROUTINE则保证了存储数据独立性。
7、答案:数据库模式是用数据描述语言对数据库结构的每一层的框架及结构进行的精确定义。
数据库模式分为存储模式(内模式)、概念模式(模式)、外部模式(子模式)。
存储模式(内模式)定义了存储数据库结构,概念模式(模式)定义了概念数据库结构,外部模式(子模式)定义了外部数据库结构。
8、答案:用户程序通过DBMS修改一条记录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下:(1)用户程序A向DBMS发出修改一条记录的指令,这时,用户程序要给出外部文件名、记录的关键字值和要修改的信息。
(2)DBCS分析所接到的指令,访问对应的外部模式。
(3)DBCS完成外部模式到概念模式的转换,决定访问哪个(些)概念文件。
(4)由DBSS完成概念模式到存储模式的转换,并决定访问哪个(些)存储文件。
(5)DBSS调用修改方法,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相应的存储文件。
(6)用户程序从系统缓冲区中获得DBMS返回的状态信息。
数据库实用教程答案(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实用教程答案(第三版).doc第1、2章1.1 名词解释:◆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 概念数据模型:它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 结构数据模型:它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
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局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后答案(刘金岭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习题 1 1-1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点?答: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有 5 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数据面向应用;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1-2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答:主要有 3 个缺陷: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数据联系弱。
例如学校里教务处、财务处、保健处建立的文件中都有学生详细资料,如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
这就是“数据”冗余;如果某个学生搬家,就要修改 3 个部门文件中的数据,否则会引起同一数据在 3 个部门中不一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这 3 个部门的文件中数据没有联系。
1-3 数据库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色?答:主要有 5 个特点:采用数据模型可以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了 4 个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对数据的操作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1-4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中有哪两级独立性?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 DB 的数据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
在物理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为物理独立性;在逻辑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之为逻辑数据独立性。
1-5 试解释 DB、DBMS 和 DBS 三个概念。
答:DB 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MS 是位于用户与 0S 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 DB 的方法。
DBS 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1-6 SQL Server 2005 有哪些数据类型?答:SQL Server 中数据类型分为整型、浮点型、二进制数据型、逻辑型、字符型、文本型、图形型、日期时间型、货币型、自定义类型、可变数据类型和表数据类型。
1-7 列举 SQL Server 2005 中新增的主要功能。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答案 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差别往往很大,为了实现这3个抽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模式结构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二章4.实体的联系有哪三种?答: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 : M)和多对多联系(M : N)。
7.设某工厂数据库中有四个实体集。
一是“仓库”实体集,属性有仓库号、仓库面积等;二是“零件”实体集,属性有零件号、零件名、规格、单价等;三是“供应商”实体集,属性有供应商号、供应商名、地址等;四是“保管员”实体集,属性有职工号、姓名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张俊玲)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数据库原理与应⽤第⼆版(张俊玲)清华⼤学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数据库原理与应⽤习题答案第⼀章⼀、填空题1.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Visual FoxPro 和Microsoft Access。
2.中⽂Microsoft Access 2003的基本⼯作界⾯包括主窗⼝(外⾯的⼤窗⼝)和数据库窗⼝(⾥⾯的⼩窗⼝)两部分。
3.数据库像⼀个电⼦表格,其中每⼀⾏称为记录,每⼀列称为字段。
4. 从数据库窗⼝可以看出,Access 2000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其中对象有7种,它们分别是数据表、查询、窗体、报表、Web页、宏和模块。
⼆、简答题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称为数据,它是数据库存储的基本对象。
⼴义的数据包括数字、⽂字、图形和声⾳等。
数据库(DataBase,DB):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指在计算机中引⼊数据库后的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具、应⽤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户构成。
2.使⽤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答:使⽤数据库系统可以将现实中的⼤量有⽤信息,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本⾝可被看作是⼀种电⼦⽂件柜,它是收集计算机数据⽂件的仓库或容器,系统⽤户可以对这些⽂件执⾏⼀系列操作,如向数据库中增加新的空⽂件、向现有⽂件中插⼊数据、更改现有⽂件中的数据及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等。
并能达到数据结构化、共享性⾼、冗余度低、独⽴性⾼的要求,提⾼了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管理及数据库的建⽴与维护功能。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版)课后答案-第3章 关系数据库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机械原理课后题答案电视原理课后答案清华大学数据库清华大学电路原理微机原理课后答案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微机原理清华大学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
第
3
章
关系数据库
3.1 练习题 3 及参考答案
1. 简述等值连接与自然连接的区别。 答:等值连接与自然连接的区别是: 自然连接一定是等值连接,但等值连接不一定是自然连接,因为自然连接要求相等的 分量必须是公共属性,而等值连接要求相等的分量不一定是公共属性;等值连接不把重复 属性去掉,而自然连接要把重复属性去掉。 2. 设有关系 R 和 S:
A=C(R
S) C a c d
S.B b b b b
R.B b b e
S.B e b b
3. 设有关系 R、S:
R A B C S A B C
a b c
b a b
c f d
b d
a a
f f
计算 R1=R-S、R2=R∪S、R3=R∩S 和 R4=R S。 答:计算结果如下:
R1 A a c B b b C c d A a b c d R2 B b a b a C c f d f A b R3 B a C f R.A a a b b c c R.B b b a a b b R.C c c f f d d R4 S.A b d b d b d S.B a a a a a a S.C f f f f f f
R A a c d B b b e S B b e b C c a d
计算 R
S、R
[2]<[2 ]
S 和σ
A=C(R
S)。
答:计算结果如下:
R A a a c c d B b b b b e S C c d c d a A a a c c R R.B b b b b S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ISBN:978-7-302-32906-0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习题一数据库系统概述一、选择题1-5.BCAAA 6-10.DBDBA 11-15.CABDC 16-20.DDADB 21-25.ACABC二、填空题1.数据库系统2.数据库3.逻辑模型4.概念5.物理模式6.多对多7.元组8.外模式/模式映像9.上下分层(树状)10.数据操纵11.硬件12.网状模型13.实体14.关键字15.数据库16.网状模型17.E-R图18.用户19. 文件20.实体习题二关系数据库数学模型一、填空题1-5BDBBB 6-10CAAAA 11-15DBDBC 16-20ABCAD二、选择题1. 32. 备用码3. 外键4. 参照完整性和实体完整性5. 不能6. BCNF7. 1,18. 全外连接9.关系模式10.关系型11.主键12.自然13. .关系14.子集15. θ连接16. 参照17. 关系18. C X S 19. π学号(X) S20.SQL三、计算题1.A B Cg 5 da 4 hb 6 hc 3 e2.A B Ca 4 hb 6 hb 2 h3.(1)R1={XYZ|R(XYZ)∧Y≤5∧Z=f)}A B Ca 2 fg 3 f(2)R2={XYZ|R(XYZ)∨S(XYZ)∧Y≠6∧Z≠7)}A B Ca 2 fd 5 hg 3 fb 7 fd 5 hb 4 fg 8 e(3)R3={YZVU|(?X)(S(XYZ)∧W(UV)∧Y≤6∧V=7)}B C E D6 E7 e5 h 7 e4 f 7 e习题三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一、选择题1. A2. B3. D4. A5. B6. B7. D8. A9. A 10. B11. B 12. C 13. B 14. B 15. C 16. B 17. C 18. B 19. B 20. D21-25BAA AA二、填空题1.无损连接2. 数据冗余3.传递律4. 自反律、伪传递律5. 冗余度大6. 第一范式7. 2NF 8. BCNF 9. 单一属性10. 2NF 3NF 11. 数据依赖 12.学号系主任13. BCNF 决定因素14.3NF 15.传递 16. 增广律17.(A,C) 18. 平凡的多值依赖19. BCNF 20完全三、计算题1.(1)主码:(教师号、课程号)(2)第一范式,因为存在部分函数依赖(3)分解方法为:教师表(教师号,姓名,职称)课程表(课程号,课程名,学分,教科书名)教师授课表(教师号,课程号)2.因为R1∩R2=A,R1-R2=BC,A→BC属于F,故R1∩R2→R1-R2,所以该分解具有无损连接性。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版)课后答案第11章 索引
索 引 11.1 练习题11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索引?索引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答:索引是为了加速对表中数据行的检索而创建的一种分散的存储结构。
根据索引的顺序与数据表的物理顺序是否相同,可以把索引分成两种类型:∙ 聚簇索引:数据表的物理顺序和索引表的顺序相同,它根据表中的一列或多列值的组合排列记录。
∙ 非聚簇索引:数据表的物理顺序和索引表的顺序不相同,索引表仅仅包含指向数据表的指针,这些指针本身是有序的,用于在表中快速定位数据。
2.创建索引有什么优、缺点?答:创建索引的优点如下:(1)加速数据检索。
(2)加快表与表之间的联接。
(3)在使用ORDER BY 和GROUP BY 等子句进行数据检索的时候,可以减少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4)有利于SQL Server 对查询进行优化。
(5)强制实施行的惟一性。
创建索引的缺点如下:(1)创建索引要花费时间和占用存储空间。
(2)建立索引加快了数据检索速度,却减慢了数据修改速度。
3.哪些列上适合创建索引?哪些列上不适合创建索引?答:一般来说,以下的列适合创建索引:(1)主键:通常检索、存取表是通过主键来进行的,因此,应该考虑在主键上建立索引。
(2)连接中频繁使用的列:用于连接的列若按顺序存放,则系统可以很快地执行连接。
如外键,除用于实现参照完整性外,还经常用于进行表的连接。
(3)在某一范围内频繁搜索的列和按排序顺序频繁检索的列。
以下的列不适合创建索引:第 章11(1)很少或从来不在查询中引用的列,因为系统很少或从来不根据这个列的值去查找数据行。
(2)只有两个或很少几个值的列(如性别,只有两个值“男”或“女”),以这样的列创建索引并不能得到建立索引的好处。
(3)以bit、text、image数据类型定义的列。
(4)数据行数很少的小表一般也没有必要创建索引。
4.创建索引时须考虑哪些事项?答:使用CREA TE INDEX语句创建索引。
默认情况下,如果未指定聚集选项,将创建非聚集索引。
大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问题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①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④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差别往往很大,为了实现这3个抽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模式结构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二章4.实体的联系有哪三种?答: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 : M)和多对多联系(M : N)。
7.设某工厂数据库中有四个实体集。
一是“仓库”实体集,属性有仓库号、仓库面积等;二是“零件”实体集,属性有零件号、零件名、规格、单价等;三是“供应商”实体集,属性有供应商号、供应商名、地址等;四是“保管员”实体集,属性有职工号、姓名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版)课后答案-第5章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5.1 练习题5及参考答案1.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答: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提供一个确定的最优数据模型与处理模式的逻辑设计,以及一个确定的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物理设计,建立起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联系,满足用户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又能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库的过程。
2. 试述采用E-R 方法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
答:采用E-R 方法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可以分成3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 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 模式综合成一个全局的E-R 模式,最后对全局E-R 模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E-R 模式,即概念模式。
3. 假定一个部门的数据库包括以下信息:职工的信息:职工号、姓名、地址和所在部门。
部门的信息:部门所有职工、部门名、经理和销售的产品。
产品的信息:产品名、制造商、价格、型号及产品内部编号。
制造商的信息:制造商名称、地址、生产的产品名和价格。
试画出这个数据库的E-R 图。
答:对应的E-R 图如图5.1所示。
第 章5图5.1 一个E-R 图4. 如图5.2所示给出(a )、(b )和(c )3个不同的局部模型,将其合并成一个全局信息结构,并设置联系实体中的属性(允许增加认为必要的属性,也可将有关基本实体的属性选作联系实体的属性)。
各实体构成如下:部门:部门号、部门名、电话、地址职员:职员号、职员名、职务(干部/工人)、年龄、性别设备处:单位号、电话、地址工人:工人编号、姓名、年龄、性别 设备:设备号、名称、规格、价格 零件:零件号、名称、规格、价格 厂商:单位号、名称、电话、地址 (c )(a ) (b )图5.2 局部的E-R 图答:汇总后的E-R图如图5.3所示。
各类实体的属性为:部门:部门号、部门名、电话、地址职员:职员号、职员名、职务、年龄、性别设备:设备号、名称、规格、价格零件:零件号、名称、规格、价格图5.3 汇总后的E-R图3。
数据库实用教程 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2章1.1 名词解释:◆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 概念数据模型:它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 结构数据模型:它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
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
它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
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课后答案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①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④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差别往往很大,为了实现这3个抽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模式结构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二章4.实体的联系有哪三种?答: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 : M)和多对多联系(M : N)。
7.设某工厂数据库中有四个实体集。
一是“仓库”实体集,属性有仓库号、仓库面积等;二是“零件”实体集,属性有零件号、零件名、规格、单价等;三是“供应商”实体集,属性有供应商号、供应商名、地址等;四是“保管员”实体集,属性有职工号、姓名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精修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章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差别往往很大,为了实现这3个抽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模式结构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二章4.实体的联系有哪三种答: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 : M)和多对多联系(M : N)。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版)课后答案-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系统概述1.1 练习题1及参考答案1. 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与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有何本质上的不同?答: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面向应用的,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数据冗余大,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文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减少了数据冗余,实现了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性高。
2. 对数据库的3种不同数据观是如何划分的?答:概念模式体现了数据库的总体观,称DBA 视图;内模式体现了数据库的存储观,称为系统程序员视图;外模式体现了数据库的用户观,称为用户视图。
用户视图有多个,而其他视图只有一个。
3.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系统是如何实现数据独立性的?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即数据结构的修改不引起应用程序修改的特性。
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
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不必修改现有的应用程序。
逻辑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逻辑结构改变时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 的二级映象功能来保证的。
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外模式/模式和模式/内模式两层映象,当整个系统要求改变模式时(增加记录类型、增加数据项)时,由DBMS 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DBMS 对模式/内模式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第 章1。
数据库实用教程答案第三版董健全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实用教程答案(第三版).d o c 第1、2章1.1 名词解释:◆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 概念数据模型:它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 结构数据模型:它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
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应用与设计》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设备上、相互关联的、可以被用户共享的数据集合。
2、答案: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带来如下好处:低冗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易于扩充。
但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可能会引起并发访问的冲突,这就需要采用并发控制来避免。
3、答案:因为概念数据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被人们所理解。
它是创建数据模型的第一个阶段。
4、答案:5、答案:因为多对多联系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联系,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也不直接支持多对多联系(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多对多联系通常需要转换成一对多联系的。
6、答案:存储数据独立性指当改变存储文件的组织方式或存储结构时,应用程序无需修改。
概念数据独立性指当概念文件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无需修改。
这两种数据独立性是通过三层结构获得的。
在三层结构的方案中,CONCEPTUAL-ROUTINE保证了概念数据的独立性,而STORAGE-ROUTINE则保证了存储数据独立性。
7、答案:数据库模式是用数据描述语言对数据库结构的每一层的框架及结构进行的精确定义。
数据库模式分为存储模式(内模式)、概念模式(模式)、外部模式(子模式)。
存储模式(内模式)定义了存储数据库结构,概念模式(模式)定义了概念数据库结构,外部模式(子模式)定义了外部数据库结构。
8、答案:用户程序通过DBMS修改一条记录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下:(1)用户程序A向DBMS发出修改一条记录的指令,这时,用户程序要给出外部文件名、记录的关键字值和要修改的信息。
(2)DBCS分析所接到的指令,访问对应的外部模式。
(3)DBCS完成外部模式到概念模式的转换,决定访问哪个(些)概念文件。
(4)由DBSS完成概念模式到存储模式的转换,并决定访问哪个(些)存储文件。
(5)DBSS调用修改方法,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相应的存储文件。
(6)用户程序从系统缓冲区中获得DBMS返回的状态信息。
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1)学生关系(学号、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院)其中,主关键字为“学号”。
“学号”的值域为含2个英文字符的字符串;“姓名”的值域为最多含4个中文字符的字符串;“性别”的值域为含1个中文字符的字符串,只能取“男”或“女”;“年龄”的值域为0-100之间的整数;“所在学院”的值域为最多含10个中文字符的字符串。
课程关系(课程号,课程名,类别,学分)其中,主关键字为“课程号”。
“课程号”的值域为含2个英文字符的字符串;“课程名”的值域为最多含10个中文字符的字符串;“类别”的值域为含2个中文字符的字符串,只能取“必修”或“选修”;“学分”的值域为1-9之间的整数。
选课关系(学号,课程号,成绩)其中,主关键字为(学号、课程号)。
“学号”的值域为含2个英文字符的字符串;“课程号”的值域为含2个英文字符的字符串;“成绩”的值域为0-100之间的整数。
(2)3个关系之间有参照和被参照关系。
学生关系和课程关系属于被参照关系,选课关系属于参照关系。
选课关系中的学号参照了学生关系中的学号,选课关系中的课程号参照了课程关系中的课程号。
实现参照的方法如下:在选课关系中定义学号为参照了学生关系中的学号的外部关键字,在选课关系中定义课程号为参照了课程关系中的课程号的外部关键字。
2、答案:(1)σ职称=”教授”(教师)(2)π名称,学时(课程)(3)π姓名(σ名称=”操作系统”(课程) 教师)(4)π责任教师,类型(课程)÷(“必修”,”选修”)3、答案:“CREATE DATABASE database_name”后面的“ON”短语指定用来存储数据库的操作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文件),该关键字后跟以逗号分隔的<filespec>项列表。
“Log”后面的“ON”指定用来存储数据库日志的操作系统文件(日志文件),该关键字后跟以逗号分隔的<filespec>项列表。
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SQL是一种一体化、高度非过程化、简洁的语言,它可以直接以命令方式交互使用,也可以嵌入到程序设计语言中以程序方式使用。
2、答案:模式(SCHEMA)是根据应用的需要,将数据库中的一组各种对象逻辑组织在一起的逻辑结构。
模式的使用可以使数据库管理更加方便。
3、答案:列级约束的定义语法格式为: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 <数据类型> [CONSTRAINT约束名] PRIMARY KEY...)表级约束的定义语法格式为: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数据类型>,...[CONSTRAINT约束名] PRIMARY KEY (<列名>[,...n])当主关键字由一个列组成时,既可以使用列级约束的定义,也可以使用表级约束的定义;当主关键字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列组成时,则必须用表级约束定义。
4、答案:在关系数据库中可以通过外部关键字使两个关系关联,这种联系通常是一对多(1:n)的,其中主(父)关系(1方)称为被参照关系(被参照表),从(子)关系(n方)称为参照关系(参照表)。
如果定义的是参照表,则定义参照完整性约束的方法如下:(1)列级约束的定义语法格式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 <数据类型> [CONSTRAINT约束名] [FOREIGN KEY] REFERENCES 被参照表表名(<列名>)[ON DELETE {NO ACTION | CASCADE | SET NULL | SET DEFAULT}][ON UPDA TE {NO ACTION | CASCADE | SET NULL | SET DEFAULT}]...)(2)表级约束的定义语法格式为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数据类型>,...[CONSTRAINT约束名] FOREIGN KEY (<列名>) REFERENCES被参照表表名(<列名>)[ON DELETE {NO ACTION | CASCADE | SET NULL | SET DEFAULT}][ON UPDA TE {NO ACTION | CASCADE | SET NULL | SET DEFAULT}])5、答案:CHECK约束即域完整性约束,用来说明该列的取值范围。
6、答案:略。
分别参见3.4.1、3.4.2、3.4.3。
7、答案:作用是说明在被参照表的被参照记录上发生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时的处理方法。
NO ACTION说明禁止删除或更新被参照记录,CASCADE说明进行级联处理(删除或更新),SET NULL说明将参照记录的对应字段设置为空值,SET DEFAULT说明参照记录的对应字段设置为默认值。
8、答案:略。
参见3.5.1。
9、答案:GROUP BY分组查询只能显示分组后的计算结果。
COMPUTE BY分组查询不仅能显示分组后的计算结果,还能显示明细信息;可以计算子组的汇总值,也可以同时计算整个结果集的汇总值。
10、答案:为了保证分组查询的正确性,GROUP BY不需要ORDER BY的配合,因为GROUPBY只显示分组后的计算结果。
而COMPUTE BY则需要ORDER BY的配合,这样的语法规定是为了使明细信息能够和分组汇总信息对应起来。
11、答案:基本表是指独立存在的表,即用CREATE TABLE命令建立的表。
视图是虚拟表,本身并不真正存在数据,视图的内容是由SQL SELECT查询定义的。
二者区别如下:基本表是独立存在的,里面包含数据。
视图是虚拟表,里面不包含数据,只有其定义。
视图可以源自一个表或多个表。
二者的相同之处和联系:二者都包含一系列命名的列和行,对视图的查询和对基本表的查询基本相同,通过视图查询到的数据与基本表的数据同步更新。
第4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嵌入识别问题、宿主语言与SQL语言的数据交互问题、宿主语言的单记录与SQL的多记录的问题。
2、答案:游标的作用是能够每次处理查询结果集中的一条或一部分记录。
相关语句及用途如下:定义游标的语句(DECLARE CURSOR)、打开游标的语句(OPEN)、从游标中读取记录的语句(FETCH)、关闭游标的语句(Close)、释放游标的语句(DEALLOCATE)。
3、答案:存储过程是指以数据库对象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程序。
使用存储过程可以避免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传送无用的数据,提高系统性能;使用存储过程还可以实现一些安全控制功能。
4、答案:触发器是一类特殊的存储过程,它在满足某个特定条件时自动触发执行。
使用触发器可以实现强制业务规则、数据完整性和一些提示服务。
第5章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工作主要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分为2个阶段。
第1个阶段是数据库实施前,即数据库规划和设计阶段的管理问题;第2个阶段是数据库实施后,即数据库实施、运行和维护阶段的管理问题。
2、答案:一般数据库访问认证分为3个级别:系统登录、数据库访问和数据操作。
3、答案: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安装时都有一个默认的系统管理员用户。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某个具体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由系统管理员授权。
4、答案:角色管理主要是对相同权限或相似权限的用户进行便捷、清晰的权限管理。
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创建角色,然后为角色赋予相应的权限,并对角色进行动态管理。
5、答案:登录用户管理指管理登录或注册到正在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上的用户,登录用户管理由系统管理员管理。
登录用户管理包括创建登录用户、修改登录用户和删除登录用户。
6、答案:数据库用户管理指对某个具体数据库用户的管理,数据库用户的管理通常是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也可以由系统管理员代行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数据库用户管理包括建立新的数据库用户、修改已有数据库用户和删除数据库用户。
7、答案:系统管理员通常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定数据库管理员:(1)用户被授权可以执行CREATE DATABASE 命令或被指定为Dbcreator角色的成员。
(2)用户可以被指定为已有数据库的DB_owner角色的成员。
8、答案:授权命令GRANT分为:授予创建对象的权限和授予在对象上的操作权限。
创建对象的权限包括:备份数据库、日志的权限,创建数据库、默认值、函数、存储过程、规则、视图、表的权限。
在对象上的操作权限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引用表,执行存储过程的权限。
9、答案:WITH GRANT OPTION短语的作用是说明被授予权限的用户或角色也可以行使同样的GRANT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