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3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建安时期,化为一片荒原。
医学课件
14
资料记载:
王仲宣:七哀诗 曹丕:与吴质书:
与王朗书: 曹植: 南阳:疫病频起,民户顿减 仲景家:不能幸免
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 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 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 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 医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5
《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 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 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 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医学课件
7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生平
少年:天赋聪明:《何顒别传》:君用思 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卒如其言。
医学课件
15
民众的灾难,亲人的苦痛,激励了张仲 景著书济世的决心。
而疫疬的流行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 机会。
于是:
医学课件
16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心
属
手经
肾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伤寒论ppt课件
太阳病提纲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 脉浮 ▪ 头项强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额,交
巅,入络脑,还出别颈,连风府。 ▪ 恶寒
▪ 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7)
▪ 阳:太阳(阳盛) ▪ 阴:少阴(阳虚) ▪ 《灵枢•九针论》:“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 六,七为阴阳之度数。
▪ 注:太阳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
桃仁承气汤临床应用
▪ 1、因下焦蓄血而致腹痛,并上扰神明所引 起的如狂、发狂病证。 2、因瘀血阻滞而致血溢脉外,引起的吐血, 衄血,以及妇女的崩漏等病证。 3、妇女因瘀血引起的痛经等病证。 4、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喘息欲死,或腹中 疼痛和胎死腹中。
麻杏石甘汤证
▪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 注:过汗,导致心阳虚。欲得按为虚证。
▪水气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 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注: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未作奔豚。 ▪ 脐下悸:肚脐下跳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 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67
▪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 (39)
▪ 注:浮缓主湿,非中风。湿者困重,乍有轻时,湿入里之症状,当有 无汗烦躁。无少阴证,当和少阴烦躁鉴别。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
伤寒论十讲最新PPT课件
服汤已渴者
常—辛燥伤津 变—水饮乍化,津难上承
【临床应用】 1、张歧山小青龙汤治胃病案 胃炎,呕吐大量清稀水,诸药不效。 辨证思维提示:突破治肺之方,治喘之方的线性思维。(仲景明示:心下有 水气)
太阳病兼证—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重点】项背强几几、葛根 【疑点】1、葛根汤组方 2、逆流挽舟之法 【释义】 太阳病重证: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兼项背强几几:重遏经输,津液失布,筋肉失养。 兼自利:太阳表邪郁闭过重—津液不能外散皮毛—被迫下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63)
〖重点〗 烦 躁、麻石配伍
〖疑点〗 1 、太阳中风 2 、青龙之义 3 、麻石配伍之治
〖释义〗
身痛
伤寒三大主症 无汗
寒闭肌表
外寒 内热
脉浮紧
兼症:烦躁
寒郁卫阳,阳郁化热、热扰心神
〖方 解〗
倍麻黄
麻
黄
汤
加石膏
生姜、大枣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宣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 麻黄利水之变
– 麻黄味辛为何利水?(开提与肃降)
– 麻黄利水与云苓、猪苓有何不同?(宣肺与淡 渗)
– 临床什么情况下当用麻黄利水(皮水、溢饮淡 渗不效)
[临床应用] 1、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2、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提示: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提壶揭盖,麻黄汤加车前子)
3、老人前列腺肥大癃闭误治案 一诊五苓散不效;二诊加麻黄、黄芪取效。 辨治思维提示: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史载之用紫苑治蔡京便秘案)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优秀精选PPT
※ 要求掌握的名词解释
(共99个)
1、头项强痛 2、风温
4、啬啬恶寒 5、瘛疭
7、淅淅恶风 8、须臾
10、先其时 11、温覆
13、小便难 14、将息
16、恍惚心乱 17、眴
19、噎
20、厥逆
22、清便欲自可 23、怫郁
3、消渴 6、失溲 9、翕翕发热 12、周时 15、目瞑 18、寒慄而振 21、筋惕肉瞤 24、面色缘缘正赤
49、平旦
50、下利清谷 51、清便自调
52、脾约
53、饥不能食 54、不更衣
55、心愦愦 56、心怵惕 57、汗出濈濈然
45、试述阳明腹满与太阴腹满的病机和证候鉴
58、客气 汤证均可见喘,其证治病机有何不同?
为什么?请从病机及治疗选方叙述之。
59、口不仁
34、试述三承气汤证的证候要点、病机、治法、方
9、简述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病机、证候 要点与治疗的异同。
10、试述蓄水证的主证、病机及治法方药。 11、试分析蓄水重证“水逆”的发生机理。 12、简述太阳蓄血证轻重缓急不同的类型及主证特
征及代表方剂。 13、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14、 《伤寒论》中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5、麻黄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甘石 汤证均可见喘,其证治病机有何不同?
(包括病机与主证特点)。 2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候、病机
(共12例) 7、张某,男,19岁。
传”? 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
舒,泛恶欲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1.六经的概念
①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②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 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 阳三阴” ③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
ppt课件 14
《伤寒论》总论
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
ppt课件 5
《伤寒论》总论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 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 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 姓名、师授、官职等。
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 郡张伯祖。”
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
ppt课件 3
《伤寒论》总论
《伤寒论》的评价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 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外感病及杂病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ppt课件 4
《伤寒论》总论
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 1.《伤寒论》的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 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后世 尊称为医圣。
ppt课件 11
《伤寒论》总论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 自序》 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 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 群方之冠; 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6
《伤寒论》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医学课件
24
传变: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
病,也称“直犯”。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伤寒论》讲义
医学课件
1
欢迎进入《伤寒论》课程学习
“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 尤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 也。……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 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伤寒论》的意义
1、伤寒多名家 2、属于提高课:方剂、诊 断等为基础课 3、具广泛实践性,历代注 家500余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医学课件
23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 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 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4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
白虎汤 化斑汤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三承气汤 五个加减承气汤 栀子豉汤 凉膈散
医学课件
15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 在温,而在利小便”
由“先解表后治里”发展为“表里同 治”
医学课件
12
第四节 伤寒与各经典学科的关系
理论基础
奠基作用
《内经》
《伤寒论》
《温病学》
姐妹篇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13
《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
明确提出了“温病”
论述了大量温热证
肺热咳喘证、肠热下利证、湿热发黄证
有适用于温病的治法
清泄热邪、育阴清热、急下存阴、清热生津
有适用于温病的方剂
白虎汤、承气汤、陷胸汤、白头翁汤、麻杏 甘石汤、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65年)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版本: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已不复见)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医学课件
9
第三节《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 《内经》《难经》 3、药物: 《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 4、方剂: 《汤液经》 5、亲身反复临床实践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医学课件
10
附:《伤寒论》原文内容
辨脉法第一
辨可发汗第十六
平脉法第二
辨汗后脉证并治第十七
伤寒例第三
辨不可吐第十八
痉湿暍第四
辨可吐第十九
六经病篇 伤
霍乱病篇
寒 十
劳复病篇 篇
辨不可下第二十 辨可下第二十一 辨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
辨不可发汗第十五 二十二
医学课件
11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确立了若干基本治则与治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众方之祖陶弘景语)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医学课件
17
第六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
暑气为热病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
称“疫病”。
医学课件
18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推后于第七节)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