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 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时间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东早西晚推导出在同一时刻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时间数值东边的地点大于西边即东加西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已知经时(计算的首要条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地方时时间和对应的经度。

②同减异加(已知点和所求点经度差的计算):已知点和所求点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一度四分(根据1小时15度)④东加西减(计算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即同为东经,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和值,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3.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除得的商加1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②已知区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时区和对应的区时。

③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④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合值,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1.日期范围计算原理人为日界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点(24点)经线。

新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自然日界线;旧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人为日界线★2.新一天和旧一天计算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进入旧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24减几小时。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炼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炼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复习考点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类型: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

2、判别天体的三个条件:①宇宙物质存在形式②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③独立个体,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

3、天体系统级别:一共分为4级,(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可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注:可观测宇宙≠宇宙)4、判别天体系统的两个条件: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二者缺一不可。

5、八大行星分类分类运动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宜);②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原因: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③存在液态水外部条件:①太阳处于壮年,状态稳定;②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的现象;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②太阳能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直接转化成热能、电能。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由里到外)A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周期:11年B色球日珥和耀斑。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多与黑子活动相关)C日冕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两极地区)等现象;②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③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的种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级关系:二、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1)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②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③有液态水可观测宇宙 河外星系银河系地月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1)组成成分:氢和氦(2)表面温度:约6000K(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分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为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光照和热量。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①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间接利用太阳能: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光球层:最底层,可见光最强,肉眼观测到的太阳表面。

(2)色球层:中间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及类型: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离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长(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与日常生活有关)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约15度每小时。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大气 (2)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9)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1)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1)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2)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20)第一节水循环 (20)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23)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27)第四章地貌 (30)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30)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34)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37)第一节植被 (37)第二节土壤 (41)第六章自然灾害 (47)第一节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47)第二节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 (53)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4)第一章 宇宙中的大气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 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

星云、恒星(如 太阳 )、行星(如 地球 )、卫星(如 月球 )、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 船等)。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从总星系到地月系共4级,天体系统的层次由 高 到 低 ,。

[常考点对练]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

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B )A. AB. BC. CD. D3.太阳系(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 太阳总星系 也称为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地球月球地月系(2)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颗行星,从a-h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颗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4)八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土星(巨行星);八颗行星中属于远日行星的是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复习必背)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复习必背)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 地球自转时, 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赤道(1670km/h ), 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 也无线速度。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 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 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慢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 热、寒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2.直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两次2.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 无直射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 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昼夜等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全册知识总结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宇宙物质组成(举例)特点恒星炽热气体质■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气体和尘埃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金星、地球等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月球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尘粒、固体块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彗星冰物质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去雾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1)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 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 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1) 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夭体系统。

(2) 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地月总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天体系统组成特别说明ms地球和月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虹的天然卫星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 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 千米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 体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数以亿计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目前所认识的豪高级别的夭体系统4.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1)结构特征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近------------高------------短------------快------------巨行星 -距离太阳—-表面温度— -公转周期—平均公转速度-远日行星-——.远—-低—-长——-慢⑵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5.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2)存在生命的条件:条件原因影响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命自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身SA 生物的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条大气的演化件有液态内部温度升高T 产生水汽T 形成海的水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氨。

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6.2地质灾害(主要知识点)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结构:3.地震类型:(1)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①构造地震:由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②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③塌陷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④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売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①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米的地震;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③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地震。

4.震级与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5.危害: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6.分布规律: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1)世界: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2)我国: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特点:西多东少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③分布规律: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问题:唐山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灾情,原因是?自然原因:①此次地震位于华北地震带,震中位于市区②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处于睡眠中,逃生机会少人为原因:②唐山是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②城市中房屋抗震系数小③人们的防震意识差二.滑坡和泥石流:1.概念 2.形成条件3.危害 4.分布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5.我国的状况: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问题: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位于地震带,构造活跃②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地表不稳③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④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问题:我国为什么多自然灾害?①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②季风环流不稳定,促成水旱灾害的形成③人口稠密,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大④我国经济基础薄弱,防灾减灾的投入不足⑤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

活动探究—化石形成过程和特性
✓ 思考上中下层的岩层新老关系?
岩 层 下 沉
岩 ✓ 思考A、B两地是否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层 上 ✓ 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 升 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 岩层上新下老。 ➢ 具有,A、B两地有同一时代的地层,自上而下,A地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对应B地第
一层、第二层。 ➢ 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环境变迁导致海
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根据地质年代表说出主要地质年代的大致时间和主
运用地质年代 表等资料,简要 描述地球的演
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简史。(综合思维) 3.依据地质年代简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 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 发现地球演化呈明显的阶段性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化石?
只有那些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 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叫标准化石。
化石可以用来指示古地理环境,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 称指向化石。
标准化石和指向化石结合起来,是确定地层时代、岩相和重塑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化过程。
1.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其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能够从生物演化、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等方面说明
地球的演化历程。(综合思维)
阅读思考
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 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它们体型巨大, 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 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 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 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 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大气 (2)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9)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1)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1)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2)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20)第一节水循环 (20)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23)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27)第四章地貌 (30)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30)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34)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37)第一节植被 (37)第二节土壤 (41)第六章自然灾害 (47)第一节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47)第二节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 (53)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4)第一章 宇宙中的大气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 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

星云、恒星(如 太阳 )、行星(如 地球 )、卫星(如 月球 )、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 船等)。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从总星系到地月系共4级,天体系统的层次由 高 到 低 ,。

[常考点对练]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

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B )A. AB. BC. CD. D3.太阳系(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 太阳总星系 也称为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地球月球地月系(2)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颗行星,从a-h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颗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4)八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土星(巨行星);八颗行星中属于远日行星的是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时间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东早西晚推导出在同一时刻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时间数值东边的地点大于西边即东加西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已知经时(计算的首要条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地方时时间和对应的经度。

②同减异加(已知点和所求点经度差的计算):已知点和所求点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一度四分(根据1小时15度)④东加西减(计算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即同为东经,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和值,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3.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除得的商加1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②已知区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时区和对应的区时。

③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④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合值,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1.日期范围计算原理人为日界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点(24点)经线。

新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自然日界线;旧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人为日界线★2.新一天和旧一天计算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进入旧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24减几小时。

三、★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③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④出现极昼的地方(极点除外):北半球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注意:强调学生空间动作位置的熟悉。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①昼长=昼弧所跨越的经度/15°;夜长=夜弧所跨越的经度/15°。

★②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计算昼长、夜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③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一地昼长=另一地夜长。

★④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五、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即分布看“远近”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①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说明: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是两地纬度距离的纬度间隔。

计算也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注意:做题时一定要在草纸是画出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准确位置(展现形式是三线图)。

②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

③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六、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七、大气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注意:地面增温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大气增温是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保温是大气的逆辐射。

④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实例的原因★①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的原因: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多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热量容易散失气温低。

②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光照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九、热力环流★1、概念①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根本原因由于地面受热不均,首先导致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即气流的垂直运动),其次导致在近地面和高空面两个平面上分别出现高压和低压(即在同一平面上出现气压的差异),最后导致在同一平面上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即气流的水平运动)。

②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则气温和气压越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A B③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DC④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翘),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垂)。

★注意:1.风的风向和性质是由风的来源决定的,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方向的风;风来自海洋必然是湿润的。

★2、风向的判读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箭头(用虚线箭头表示),画法是高压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或最近那一条等压线)垂直;然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风向箭头起笔点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箭头起笔点)向左(或向右)偏45度画出风向箭头(用实线箭头表示)。

★注意:向左(或向右)偏根据南北半球,是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标准判断左右。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十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天气是多雨的;凡是高压(反气旋)天气是少雨的。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3、风在全球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风带风包括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一种是季风主要包括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南季风为主西南季风为辅。

2.风向以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季风为标准,以夏季风和冬季风风向相反为基础举一反三记忆。

3.中南半岛位置在东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毗邻。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大气环流(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七点纬大地海洋下人)★注意:大气环流的展现形式是时间上受气压带控制风带的控制或受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夏季风(或冬季风)的影响。

西岸 替控制 西岸沿海、澳大利亚中西部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成因)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悉尼一带分布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伯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开普敦一带以及智利中部。

温 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成因)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内部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智利南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的最南端。

★注意:1、地中海气候是除南极洲六大洲都有的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是雨热相反的气候(冬雨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三种季风气候都是大陆东岸都是雨热同期(夏雨型),旱涝灾害频繁。

3、雨热同期(即夏季高温多雨)是指气温高时降水多,气温低时降水少,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三十九、★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图(12种气候自然带位置规律图)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侯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 带 雨 林 气 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荒漠 带 冰 原 带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温 带 草 原 带 热 带 草 原 带 热 带 雨 林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 带 荒 漠 带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东岸★注意:1.记忆时要配合画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图。

纬度位置个位数大陆东岸多为5度,大陆西岸多为0度。

海陆位置分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月7月份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最冷月温度定温度带每一个温度带相差15℃,大于15℃热带;0℃~15℃亚热带;-15℃~0℃温带;小于15℃亚寒带和寒带。

3.以水定型以降水集中的当地季节(要注意当地季节)定降水的季节类型。

4、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也是集中在当地的夏季,但由于年降水量太少(降水量少于400毫米)因此属于少雨型。

5、降水按其成因分为四种,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

其中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为锋面雨,热带地区主要的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6、降水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降温、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其中降温是主导因素。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不回撤为冷锋。

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注意:1、凡是低压近地面平面气流是辐合的,垂直方向气流是上升的,天气是阴雨的;凡是高压近地面平面气流是辐散的,垂直方向气流是下沉的,天气是晴朗的。

2、以北半球低压气旋近地面平面气流是逆时针辐合的,垂直方向气流是上升的,天气是阴雨的为标准举一反三记忆南半球低压气旋、北半球高压反气旋和南半球高压反气旋。

南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不同只变顺逆时针,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天气系统近地面气流和垂直方向气流方向都要变。

十九、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2)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