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公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同时,我还会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我国地形为例,创设趣味性的案例,如:长江三峡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演变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掌握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我国地形为例,创设趣味性的案例,如:长江三峡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演变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掌握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如: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等。

完整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公开课

完整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公开课
沉积 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 ——风力堆积作用
2.3 堆积作用
风力沉积
? 具有分选性
? 形成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 具有分选性 ? 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 如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洲、
? 水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36
喀斯特峰林(张家界)
喀斯特石林(路南石林)
喀斯特溶洞、石笋、石钟乳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冰川侵蚀
? 形成冰蚀地貌
? 如冰斗、角峰、U形谷
搬运作用
2.1 风化作用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花岗岩球状风化
石蛋地貌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等 机械风化示意图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外力作用 侵蚀
? 风蚀地貌
? 风蚀地貌
? 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 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2 侵蚀作用
12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能和重力能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基拉伟厄火山大爆发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这节主要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所以在这节的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

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表形态有初步了解,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不多。

2.能力基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适当引导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照片判断其形成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流程:一、丝绸之路欣赏美(一)认真观看照片,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张,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它美。

设计意图:1.老师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拍过的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直观、多样的展示了各样的地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最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

最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最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内容,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

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 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 雕刻” 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该条标准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该条标准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岩石,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其次要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要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需要把握循环的过程。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借助媒体,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显示]陆地上 5 大基本地形的图片——陆地上各种地表形态略影。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地理人教1师1优课必修1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Word含答案

地理人教1师1优课必修1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Word含答案

“超级资源 +学科”看看能搜出什么!!《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联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根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互相关系,试试辨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一样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变过程。

4、培育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剖析概括的能力, 培育学生与其余同学沟通、表达的能力。

教课要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由剖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看法对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课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其实不是自地球出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何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进地表形态在不停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地壳是不停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生:略板书:一、内力作用当你的经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那你就应当扎实的去做!“超级资源 +学科”看看能搜出什么!!师:学习内力作用的看法,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停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虑:这些或迟缓,或强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主假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师:播放一段相关内力作用的介绍。

学生思虑: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含哪几种?②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一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小结:内力作用包含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此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够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 ——风力堆积作用
2.3
堆积作用
具有分选性 形成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风力堆积
• •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
• • • 具有分选性 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如三角洲、冲积平原、 沙洲、冲积扇、海滩
• 流水沉积
沙 洲
冲积平原
外力作用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向平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泡
沉积岩
• 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 •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
地表形态又称地形 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 的起伏状态。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起伏和缓的东南丘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 • 地表形态的塑造
预习思考:
•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几 种?
• 2 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 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 内部放射 性元素衰 变的能量
探究活动: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 的痕迹。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 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
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 有鱼类、海螺、海藻的化石,而台湾海 峡的海底存在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是为什 么呢?
2.外力作用



外力 作用




外力作用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冰川侵蚀
• 形成冰蚀地貌 • 如冰斗、角峰、U形谷
外力作用 侵蚀
流水侵蚀
• • • 包括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 形成水蚀地貌 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沟谷
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
角峰 冰斗
海水侵蚀 海水作用形成的积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搬运作用
2.1
风化作用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石蛋地貌
花岗岩球状风化
2.2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 侵蚀
• 风蚀地貌
• 风蚀地貌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外力作用 侵蚀
流水侵蚀
• 包括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 • 形成水蚀地貌 • 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沟谷
对岩层 产生 的影响 地貌
实例
褶皱 喜马拉 水平 山脉,雅山、 位移, 裂谷 东非大 弯曲 或海 裂谷、 变形 大西洋 洋 隆起, 地表 华山、 高低 泰山、 凹陷 台湾海 起伏, 海陆 峡 变迁
关 系
相伴发 生,在 一定范 围内以 其中一 种为主, 多以水 平运动 为主。
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瀑 布
峡 谷
• 水蚀地貌
丹霞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 水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30
喀斯特峰林(张家界)
喀斯特石林(路南石林)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B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3.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D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C 作用形成的。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1 2
能量主要 来自太阳 辐射能和 重力能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 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 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 地表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 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 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 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 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 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 1960年,基拉韦厄火 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 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 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两 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 型 水平 运动 运动 方向 产生 地貌 水平 褶皱 位移, 山脉, 弯曲 裂谷 变形 或海 洋
对岩层 的影响
实例 喜马拉 雅山、 东非大 裂谷
关系
垂直 运动
挤压形成褶皱山脉
东 非 大 裂 谷
张裂形成断裂带
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 型 水 平 运 动 垂 直 运 动 运动 方向
4.黄土高原是 形成的。 C A.内力作用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流水侵蚀
峡谷
风蚀蘑菇
角峰
三角洲
(1)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 B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 A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 C D (4)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