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七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简述近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历史阶段。 (1)中国近代文论的发展,受到近代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和制约也显示出近代化的新气息。 (2)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始变萌发期。时间大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 甲午之战结束。近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并不始于中西文学观念的直接撞击,而是出于一批立志改革的先进士 人,从自我调节现有政体的文化机制出发,强调文学适应变革的时势。为瓦解旧文学体系,迎接新理论观念 的诞生作了必要的准备,包含了若干资产阶级的新质。第二,突变完成期。时间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文论的近代化,从形式言,外国论著的译介、专题论文的出现,思维方式的改变,理论色彩的 浓厚,都与古代文论不同。至于从文学思想、观念而言,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4)白话运动的开展。 (5)文体结构的改观。 (6)典型化原则的输入。 (7)创作方法的新识。 (8)悲剧观的确立。 (9)开创了新的中国文学史学。 (10)开始了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 6.简述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
第1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趋势,梁启超等在文学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全面的革新运动,大力引进欧 美、日本文学的新质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学,掀起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努力 寻找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场革新运动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并 规定了它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方向。 (3)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2.简述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发展至清代已构建了相当完整的体系。近代既有主张继承传统,恪守家法,在艺术上 多作推敲和总结的一派;也有主张打破传统束缚,解放个性,面对现实,用新的时代精神来改造旧文体、创 建新格局。 (2)开创近代诗文理论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和魏源。龚自珍重在“尊情”,注重主体精神和个性解放; 魏源突出“经世”,强调客观实用,有功于世。他们虽没有形成完整的新文学观念,但对后世有启蒙意义。 (3)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表现的近代化倾向已较为明显。发展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如梁启超等,则以其一 系列“革命”为诗文理论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3.简述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及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出现翻译小说,但总体跳不出传统范围,小说评论所用术语和方 法也几乎全是传统的。 (3)后期即戊戌变法以后,小说界革命开始,以梁启超为核心,团结了一批新小说理论的鼓吹者和创作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与之呼应。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艺术特征、创作规律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形式上 出现了独立的论文和小说话等专门著作。对于确立我国的纯文学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4.简述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 (1)近代戏剧理论在戏剧发展变化的浪潮中,以对京剧的改革为开端,形成了戏曲改良运动。 (2)随着话剧、电影等新兴戏曲样式的出现,近代的戏剧理论批评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3)王国维与吴梅,在总结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和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有一些戏剧批论家能用比较新颖的观点与当时的戏剧实践相结合,使剧评和演出同观众息息相关,出现 了一种新的气象。 (5)有一些学者致力于中西戏剧与戏剧理论的比较,并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付之实践,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 出了贡献。 (6)五四前后,胡适等人倡导易卜生的伦理会问题剧,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 2011
第七章 近代文学理论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基本知识
1、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始变萌发期和突变完成期。始变萌发期大致从鸦片战争 开始到中日甲午之战结束,突变完成期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 2、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3、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的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 4、在鸦片战争期间,在诗论界独树一帜的有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射鹰”即“射英”的谐音。 5、清末四大词人是指: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 6、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 出现翻译小说;后期则以梁启超为代表,兴起了小说界革命。 7、中国传统文论的体系,是在杂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的。 8、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 文论著作主要有《艺概》和《游艺约言》。 9、《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组成。 10、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辩证法精神。 11、“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刘熙载关于创作规律中主客观关系的重要论述。 12、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三个方面,其中在理论 上鼓吹最力、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 1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14、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15、梁启超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16、“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具体是在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 时提到的。 17、“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 1902 年正式提出的。其理论主要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 治之关系》、《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篇。 18、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于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 19、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 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著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 学说》、《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 曲史》等。 20、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学来作为文论框架结构的学者,他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美学观念为建立文 论体系的坐标。 21、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起源上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 22、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 23、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是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他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隔与不隔等。
第3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人工创造而达于自然的。 11.简析“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于《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著名观点。 (2)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 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 (3)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 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12.简析“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 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 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 (3)刘熙载还注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 载追求的是“神”,而非“形”。 13.简析“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 (3)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14.简析“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 (3)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5.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 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 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的。 (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 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 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 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 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16.名词解释:《饮冰室诗话》 (1)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主要记载了关于“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 (2)《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 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 (3)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 前发展、不断进步的。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 17.简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 (1)此论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 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 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2)梁启超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 “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中国近代文论在关系到接受对象、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三大方面,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纲领性的 意义,犹如三大支柱,影响了近代文论的整体构架。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第2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7.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 (1)白话运动的开展。由于近代文学在接受对象、文学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一些理论家从文学的普及性 和通俗性角度出发,提出了“言文合一”的主张,要求变革文学语言,甚至有人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 的口号。文学语言的变革成为近代艺术思维的突破口。 (2)文体结构的改观。在西方文学思想影响下,小说和戏曲在纯文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提高而诗歌的地位则 转而为下。 (3)典型化原则的输入。古代诗文和小说戏曲理论中都有若干关于典型化的理论,但还不够全面深入,近代 随着西方文论的传入,在王国维、鲁迅、吕思勉等人的宣扬下,文学的典型化原则也被大家所承认和接受。 (4)创作方法的新识。主要在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能结合中西文学理论, 加以交融,并上升为理论Biblioteka Baidu态。 (5)悲剧观的确立。结合中西悲剧理论,确立“悲剧”的审美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理论内涵。 8.名词解释:《艺概》 (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 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 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9.简述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等,他在思维和方法上主要 通过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 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体道 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人工创造而 达于自然的。 (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 “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 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 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 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 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刘熙载还注 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载追求的是“神”, 而非“形”。 (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 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 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6)在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 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 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0.简析“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本质和特点的著名论点。 (2)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 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 (3)体道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