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e-3技术互作
柠檬酸为配位剂对Pr_3_掺杂CaTiO_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
第24卷第4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Vol 124No .42008年10月JOURNAL OF S UZHOU UN I V ERSI TY (NAT URAL SC I E NCE ED I TI O N )Oct .20083收稿日期:2008-05-10作者简介:李 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柠檬酸为配位剂对Pr 3+掺杂CaT iO 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3李 涛,沈明荣,袁小芳(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摘 要:主要研究了配位剂柠檬酸对溶胶-凝胶法制备CaTi O 3:Pr 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以乙酸、乙二醇甲醚为溶剂,合成了加入柠檬酸为配位剂和未加入柠檬酸的Pr 3+掺杂CaTi O 3溶胶,并使用旋涂法在硅基片上制备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的CaTi O 3:Pr 3+发光薄膜.用X 射线衍射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薄膜的相组成及表面形貌,并使用荧光光谱仪对薄膜的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硅基上制备CaTi O 3:Pr 3+薄膜在1000℃发光性能最佳,而柠檬酸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薄膜的表面形貌,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和较大的颗粒大小使得CaTi O 3:Pr 3+薄膜具有更好的发光性能.关键词:溶胶-凝胶法;柠檬酸;发光性能;CaTi O 3:Pr 3+中图分类号:O4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73(2008)04-0057-060 引 言场发射显示器(FE D )由于其制造工艺简单、响应速率高、寿命长、分辨率高、亮度高和视角宽等优势在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抗电子辐射和提高发光效率的优点使得氧化物发光材料在FE D 制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稀土掺杂的氧化物发光体在化学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自从1996年SrTi O 3:Pr 3+发光材料在FE D 中的成功应用以来[1],钙钛矿相MTi O 3:Pr 3+(M 为Ca 、Sr 、Ba )发光材料由于其红光发射的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基色系统坐标为x =0.680,y =0.311,非常接近“理想红光”,故备受关注[2].据报道,Pr 3+掺杂CaTi O 3发光材料由于Pr 3+4f →5d 的电子跃迁引起的1D 2→3H 4的跃迁,使其在611nm 具有很强的红光发射[4-12].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从改变稀土元素的掺杂量[3]、电荷补偿[5,6,12]、改善表面形貌[4,9]以及不同的制备方法[9,11,12]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提高其发光特性.传统的固相烧结法所制备的发光材料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球磨工艺则导致粉末颗粒过小,从而影响其发光性能.薄膜由于在物理化学稳定性、工艺流程等上的优势在平板显示器中广泛应用,因此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心也逐渐从粉末转向薄膜.薄膜的发光特性较粉末要差很多,主要原因是薄膜的二维平面结构、内在缺陷以及与基底间的相互作用等,因此制备工艺、发光薄膜与基片间的相互作用、薄膜的表面形貌等对于薄膜的发光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在制备氧化物发光薄膜的诸多方法中,溶胶-凝胶法显示出许多独特的优点:(1)精确控制掺杂量;(2)前驱体在低温下混合搅拌,使反应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达到高度的均匀性;(3)制备温度底;(4)工艺简单、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柠檬酸由于其三羧基结构可作为表面改性剂,在Zn O 、Y AG:Ce 3+等发光材料中都有应用.而柠檬酸对溶胶-凝胶法制备CaTi O 3:Pr 3+薄膜微结构等的影响还未见有报道.本文主要研究柠檬酸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aTi O 3:Pr 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使用溶胶-凝胶法在硅基片上制备CaTi O 3:Pr 3+发光薄膜,前驱体中添加柠檬酸配位剂进行表面改性,提高了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了薄膜表面的颗粒大小,增强了CaTi O 3:Pr 3+薄膜的发光性能.58 苏 州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1 实验方法1.1 样品制备图1 制备CaT i O 3:Pr 3+发光薄膜工艺流程图溶胶2凝胶法制备Ca 1-x Ti O 3:Pr 3+x (x =0.0025)前驱体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前驱体A (简称A 胶)是将Pr (NO 3)3・6H 2O 和Ca (NO 3)2・4H 2O 按化学摩尔计量比混合,完全溶解后得到透明澄清的溶液.适量的柠檬酸(C 6H 8O 7)与钛酸四丁酯(Ti (OC 4H 9)4)按化学摩尔计量比混合溶解,室温下搅拌至透明澄清的淡黄色溶液.将Pr (NO 3)3和Ca (NO 3)2的混合溶液缓慢加入钛酸四丁酯有机溶液中,并不停搅拌直至获得淡黄色前驱体溶液.前驱体B (简称B 胶)则未加入柠檬酸作为配位剂.采用旋涂技术制备CaTi O 3:Pr 3+薄膜.在硅基底上,以4000r pm 的速度均匀涂胶25s,所得湿膜于150℃在烘烤炉上静置5m in,之后放入管式炉在400℃下空气中热解10m in 去除有机质,重复上述过程20次以得到所需厚度的薄膜.再将薄膜以每分钟4℃的升温速率升至所需退火温度,退火2h 后得到最终薄膜.我们所选取的退火温度为500℃~1000℃.1.2 样品的表征采用理学R igaku D /MAX 3C X 射线衍射仪对CaTi O 3:Pr 3+薄膜进行了物相分析,用NT 2MDT s olver P472PRO 型扫描式探针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薄膜的表面形貌,用Jasco FP 26500型荧光光谱仪测量了薄膜的发射光谱,激发波长为322nm.2 结果和讨论2.1 薄膜XRD分析 图2 S i 基底上不同退火温度下制备的CaT i O 3:Pr 3+薄膜X 射线衍射图(a )A 胶薄膜,(b )B 胶薄膜我们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分别制备出A 胶和B 胶的CaTi O 3:Pr 3+薄膜.图2给出两种不同胶体所制备的CaTi O 3:Pr 3+发光薄膜的X 射线衍射图.由图2可以看出两种胶体均可制备出具有纯钙钛矿相的CaTi O 3:Pr 3+发光薄膜.CaTi O 3:Pr 3+薄膜在500℃下是非晶的,600℃时开始结晶.由于是硅基片,单晶硅2θ=32.90°的(100)峰与CaTi O 3:Pr 3+2θ=33.14°的(121)峰略微重合,将XRD 图放大后可以清楚地看到32.14°(121)峰,且随退火温度升高逐渐增强.900℃退火时仍为纯钙钛矿相,当退火温度上升到1000℃,如图2(b )所示,在3位置2θ=29.72°处出现一个较小的杂质峰,我们将退火温度继续升高到1100℃,发现薄膜钙钛矿相CaTi O 3:Pr 3+的特征峰完全消失,29.72°的杂峰急剧增强,并在42.78°和43.8°位置出现两个峰.经P DF 卡对比,发现这些峰位与钛酸盐CaTi O (Si O 4)一致,我们认为原因是在1000℃及以上的高温下,CaTi O 3:Pr 3+薄膜开始与硅基底发生反应,温度上升到1100℃后薄膜中主要以CaTi O (Si O 4)的形式存在,Phili ppe Boutinaud 等同样发现了CaTi O (Si O 4)的生成,但并未就其生成对发光性能的影响作出讨论[11,13].第4期 李 涛,沈明荣,袁小芳:柠檬酸为配位剂对Pr 3+掺杂CaTi O 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59 图3 CaT i O 3:Pr 3+薄膜室温下的 激发光谱(a)和发射光谱(b)2.2 薄膜的发光性能室温下,通过荧光光谱仪的测量,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两种CaTi O 3:Pr 3+薄膜均有很强的红光发射.图3为A 胶于900℃退火后典型的CaTi O 3:Pr 3+薄膜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图,在322n m 处观察到较宽的吸收峰(a ),这是由于Pr 3+-O-Ti 4+∴Pr 4+-O -Ti 3+而引起的电子O (2p )→Ti (3d )的带间跃迁,611n m 发射峰(b )对应于Pr 3+离子1D 2→3H 4特征发射[5-8,12].图4给出了不同退火温度下CaTi O 3:Pr 3+薄膜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两种薄膜的发光强度都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提升[9,11,13].但当温度达到1100℃时发光强度急剧下降,这是由于退火温度过高,使得基底与薄膜间发生反应产生CaTi O (Si O 4)的缘故.1000℃以下时,相同退火温度的A 胶薄膜的发光强度均高于B 胶薄膜,这一点在图5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它显示了611nm 谱线的强度与退火温度的变化关系.经过比较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两种薄膜的光强差由700℃下的2.64增加到1000℃下的44.69(arb .units ). (a )A 胶 (b )B 胶图4 不同退火温度下制备的CaT i O 3:Pr 3+薄膜室温发射光谱图5 A 、B 胶制备的CaT i O 3:Pr 3+薄膜室温光强与退火温度T 关系比较(■为A 胶薄膜,□为B 胶薄膜)2.3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图6中(a )、(c )和(b )、(d )分别为A 胶和B 胶薄膜在700℃、1000℃下的AF M 三维形貌图,(e )为1100℃下A 胶薄膜的AF M 三维形貌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下,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薄膜平均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A 胶颗粒由125nm 增大到155n m ,表面粗糙度由16.6nm 增加到64.4nm ,B 胶颗粒由100n m 增大到155n m ,表面粗糙度由15.4n m 增加到54.4n m.1100℃时过高的温度使得薄膜与基底间发生反应生成CaTi O (Si O 4)超大颗粒.颗粒大小在靠近退火温度1000℃时逐渐接近,颗粒的生长存在极限值155nm.相同退火温度下A 胶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平均颗粒大小均大于B 胶薄膜.这可能是由于A 胶体加入了有机配位剂柠檬酸(别名为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由于1羟基和3个羧基的存在,是一种多齿配体,同时具有配位和螯合作用,柠檬酸中的羟基与羧基中的双键氧容易形成较强的氢键(-O …H …O =),脱氢后的羟基氧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并围绕在金属离子周围生成三维网状聚合物,如图7(b )所示[15,20].溶胶过程中柠檬酸的加入可以有效控制由静电排斥所引起的纳米颗粒的扩散[16],在搅拌过程中随着Ca 2+缓慢进入柠檬酸溶液中,柠檬酸极易与Ca 2+结合并迅速包围在Ca 2+周围,使得胶体内部形成离子分布均匀、松散的分子级络合物[14].退火过程中三羧基结构的柠檬酸比单一结构更难从薄膜表面去除,从而使得薄膜表面较为疏松,容易出现较粗糙的结构[10,17,18].另外,胶体内离子分布均匀,以及低成键能,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晶温度[8],因此,同一退火温度下加入柠檬酸胶体的薄膜颗粒成长更充分.同时,由于柠檬酸的三个配位键,粒子 苏 州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60间会产生桥接作用,促使纳米级粒子发生聚集,如图7(c)所示.大量粒子的聚集促使薄膜表面的颗粒增大[10,17,19,20].图6 不同退火温度CaT i O:Pr3+薄膜的三维AF M图[(a)、(c)未加柠檬酸,(b)、(d)、(e)加入柠檬酸]3图7 柠檬酸、金属阳离子桥接、螯合作用示意图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表面粗糙度增高和颗粒大小增大,可以有效地提升CaTi O:3 Pr3+薄膜的发光强度[4].通过XRD图的分析,退火温度升高,增强了CaTi O3:Pr3+薄膜的(121)峰,同时高温有利于去除薄膜中残留的氢氧基群[10],从而提高了薄膜的发光性能.另一方面,薄膜的表面形貌对于其发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4,7,12],从薄膜表面形貌与退火温度变化关系中可以看出,薄膜的表面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同样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颗粒增大可以减少薄膜的颗粒边界,较少的颗粒边界可以有效地降低薄膜的发光耗散,从而提高薄膜的发光性能[5].光滑平坦的薄膜表面存在内部反射,会降低薄膜的发光性能[4],因此提高薄膜表面粗糙度可以提高光学散射,减少反射,增强薄膜的发光性能.当退火温度超过1000℃时生成CaTi O(Si O4),过高的温度使得薄膜颗粒大量团聚生成超大颗粒,促使薄膜表面非常光滑平坦,如图6(e)所示,同样大大降低了薄膜的发光性能.退火温度较低时表面粗糙度和颗粒大小同时影响薄膜的发光性能的高低,退火温度较高时表面粗糙度继续增大,但是颗粒大小逐渐接近,此时主要是由薄膜的粗糙度影响其发光性能.而柠檬酸的加入使我们制备出了具有较大颗粒和更高粗糙度的纯钙钛矿相CaTi O:Pr3+发光薄膜,改善了3薄膜的表面形貌,提高了薄膜的发光性能.第4期 李 涛,沈明荣,袁小芳:柠檬酸为配位剂对Pr3+掺杂CaTi O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613 结 论以柠檬酸为配位剂的A胶和未加入柠檬酸的B胶在硅衬底上使用溶胶-凝胶法均制备出纯钙钛矿相的CaTi O3:Pr3+发光薄膜.1000℃以下薄膜的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薄膜的发光性能与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成正比,1100℃时由于生成CaTi O(Si O4)以及其光滑平坦的表面形貌使得薄膜发光强度急剧下降.相同退火温度下,加入柠檬酸为配位剂所制备的CaTi O3:Pr3+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平均颗粒大小均高于未加入柠檬酸的薄膜,并具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因此柠檬酸的加入改善了薄膜的表面形貌,提高了CaTi O3:Pr3+薄膜的发光性能.参考文献:[1]Toki H,Sat o Y,Ta mura K,et al.Enhance ment of the e m issi on intensity fr om SrTi O3:Pr3+by additi on of A l or Ga i ons[J].Pr o2ceedings of the Third I nternati onal D is p layWorkshop,1996(2):919-920.[2]Chadha S S,S m ith D W,Vecht A,et al.New and i m p r oved phos phors f or l ow2voltage app licati ons[J].SI D D igest,1994,51:1-3.[3]Zhang Xian m in,Zhang J iahua,N ie Zhaogang,et al.Enhanced red phos phoresence in nanosized CaTi O3:Pr3+phos phor[J].Ap2p lied Physics Letters,2007,90:151911-151913.[4]Sung Sook Chung,Sang Hyuk Han,Kuk Hyun Song,et al.Lu m inescent p r operties of CaTi O3:Pr thin2fil m phos phor deposited onZnO/I T O/glass substrate[J].Journal of Lu m inescence,2005,114:227-233.[5]Hyun Kyoung Yang,Kyoo Sung Shi m,Ye Ran Jeong,et al.Efficiency enhance ment by alu m inu m additi on t o CaTi O3:Pr3+phos phorthin fil m[J].Thin Solid Fil m s,2008,516:1613-1616.[6]Tang J infeng,Yu Xibin,Yang L iangzhun,et al.Preparati on and A l3+enhanced phot olu m inescence p r operties of CaTi O3:Pr3+[J].Materials Letters,2006,60:326-329.[7]Tomohiko Nakaji m a,Tetsuo Tsuchiya,Toshiya,et al.Low2temperature fabricati on of red phos phor Ca0.997Pr0.002Ti O3thin fil m usingexci m er laser assisted metal organic depositi on[J].Japa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Physics,2007,46:L365-L368.[8]Yin Shengyu,Chen Donghua,TangW anjun,et al.Synthesis of CaTi O3:Pr,A l phos phors by s ol2gel method and their lu m inescencep r operties[J].J M ater Sci,2007,42:2886-2890.[9]D iall o P T,Jeanl ouis K,Boutinaud P,et al.I m p r ove ment of the op tical perf or mances of Pr3+in CaTi O3[J].Journal of A ll oys andCompounds,2001,323:218-222.[10]A sakura R,Is obe T,Kur oka wa K,et al.Effects of citric acid additive on phot olu m inescence p r operties of Y AG:Ce3+nanoparticlessynthesized by glycother mal reacti on[J].Journal of Lu m inescence,2007,127:416-422.[11]Boutinaud P,Tomasella E,Ennajdaoui A,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 on and lu m inescent p r operties of CaTi O3:Pr3+thin fil m sdeposited by radi o frequency s puttering[J].Thin S olid Fil m s,2006,515:2316-2321.[12]Haranath D,Khan A F,Chander Harish,et al.B right red lu m inescence and energy transfer of Pr3+2doped(Ca,Zn)Ti O3phos phorf or l ong decay app licati ons[J].J Phys D:App l Phys,2006,39:4956-4960.[13]Eric Pinel,Phili ppe Boutinaud,Genevie Bertrand,et al.Preparati on and characterizati on of lu m inescent fil m s of Pr3+2doped CaT2i O3p r ocessed by s ol2gel technique[J].Journal of A ll oys and Compounds,2004,374:202-206.[14]Yang Zao,L iu QuanHui,Yang Lei.The effects of additi on of citric acid on the mor phol ogies of Zn O nanor ods[J].Materials Re2search Bulletin,2007,42:221-227.[15]Gao Hui,W ang Yuhua.Preparati on of(Gd,Y)A l O3:Eu3+by citric2gel method and their phot olu m inescence under VUV excitati on[J].Journal of Lu m inescence,2007,122-123:997-999.[16]Hatt ori Y,Is obe T,Takahashi H,et al.Lu m inescent p r operties of ZnS:M n2+nanocrystals/Si O2hybrid phos phor synthesized by insitu surface modificati on co2p reci p itati on[J].Journal of Lu m inescence,2005,113:69-78.[17]Petr ova N L,T odor ovska R V,T odor ovsky D S.Sp ray2pyr olysis depositi on of Ce O2thin fil m s using citric or tartaric comp lexes asstarting materials[J].Solid State I onics,2006,177:613-621.[18]W engW enjian,Han Gaor ong,Du Piyi,et al.The effect of citric acid additi on on s ol2gel p reparati on of apatite fil m s[J].Materials 苏 州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62Che m istry and Physics,2002,77:578-582.[19]YangW einduo,Chang Yenh wei,Huang Shuhui.I nfluence of molar rati o of citric acid t o metal i ons on p reparati on of La0.67Sr0.33Mn O3materials via poly merizable comp lex p r ocess[J].Journal of the Eur opean Cera m ic S ociety,2005,25:3611-3618.[20]Zhou Ruisha,Song J iangfeng,Yang Q ingfeng,et al.Syntheses,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 r operties of a series of2D and3D lantha2nide comp lexes constructed by citric ligand[J].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2008,877:115-122.The effect of c itr i c ac i d add iti on on sol2gel prepara ti on of CaT iO3:Prphosphor th i n f ilm sL i Tao,Shen M ingr ong,Yuan Xiaofang(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uzhou Univ.,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Red2e m itting CaTi O3:Pr3+phos phor thin fil m s were deposited on Si substrates by Sol2gel p r ocess and an2 nealed in air at te mperatures ranging fr om500℃t o1000℃.I n this work,citric acid was added int o s oluti on of CaT2 i O3:Pr3+as a surface modifier t 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phot olu m inescence p r operty.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and m icr ostructure of these fil m 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X2ray diffracti on and at om ic f orce m icr oscope and their lum i2 nescent p r operties have been evaluated at r oom te mperature using a lum inescence s pectr ometer.The crystalline phase and surface mor phol ogy of the fil m s were very dependent on the annealing te mperature and they affected the lu m ines2 cent brightness of the fil m s.I n particular,the additi on of citric acid int o CaTi O3:Pr3+could induce a re markable in2 crease of phot olu m inescence.The enhance ment of lu m inescence f or citric acid added fil m s may result not only fr om the i m p r oved crystallinity but als o fr om the reduced internal reflecti ons caused by r ougher surfaces.Key words:s ol2gel p r ocess;citric acid;phot olum inescence;CaTi O3:Pr3+(责任编辑:周建兰) (上接第56页)Ana lysis of extraord i n ary magnetoresist ance effects i nsem i conductor2m et a l hybr i d structuresSong Ya wu,Sun Hua(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uzhou Univ.,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tic s oluti ons of basic electr omagnetic equati ons,the extraordinary magnet oresistance effects are calculated in van der Pau w disk structures,es pecially the effects of inhomogeneity on the magnet otrans port p r operties.Three para meters have been defined t o describe the inhomogeneous syste m s.The dependence of magnet o2 resistance on these para meters is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aordinary magnet oresistance reaches its maxi m u m in an op ti m al geometry s o that the whole structure behaves as s witches at app lied fields.The calculated magnet oresisance als o depends on the mobility and conductivity inhomogeneity.I n particular,the m is match bet w een the component conductivities leads t o the sign inverse of magnet oresistance.Key words:extraordinary magnet oresistance effects;van der Pauw disk structures;electr omagnetic trans portati on(责任编辑:周建兰)。
PM-3 用户手册说明书
PM-3 Planar Magnetic HeadphonesUser ManualContentsImportant Safety Information ‐‐‐‐‐‐‐‐‐‐‐‐‐‐‐‐‐‐‐‐‐‐‐‐‐‐‐‐‐‐‐‐‐‐‐‐‐‐‐‐‐‐‐‐‐‐‐‐‐‐‐‐‐ 2 Introduction ‐‐‐‐‐‐‐‐‐‐‐‐‐‐‐‐‐‐‐‐‐‐‐‐‐‐‐‐‐‐‐‐‐‐‐‐‐‐‐‐‐‐‐‐‐‐‐‐‐‐‐‐‐‐‐‐‐‐‐‐‐‐‐‐‐‐‐‐‐‐‐‐‐‐‐‐ 3 Feature Highlights ‐‐‐‐‐‐‐‐‐‐‐‐‐‐‐‐‐‐‐‐‐‐‐‐‐‐‐‐‐‐‐‐‐‐‐‐‐‐‐‐‐‐‐‐‐‐‐‐‐‐‐‐‐‐‐‐‐‐‐‐‐‐‐‐‐‐‐‐ 4 Using Your Headphones ‐‐‐‐‐‐‐‐‐‐‐‐‐‐‐‐‐‐‐‐‐‐‐‐‐‐‐‐‐‐‐‐‐‐‐‐‐‐‐‐‐‐‐‐‐‐‐‐‐‐‐‐‐‐‐‐‐‐‐‐‐ 5 Specifications ‐‐‐‐‐‐‐‐‐‐‐‐‐‐‐‐‐‐‐‐‐‐‐‐‐‐‐‐‐‐‐‐‐‐‐‐‐‐‐‐‐‐‐‐‐‐‐‐‐‐‐‐‐‐‐‐‐‐‐‐‐‐‐‐‐‐‐‐‐‐‐‐‐‐‐ 7Important Safety InformationBefore using your headphones, make sure to lower the volume level on your headphone amplifier or portable device. Prolonged exposure to high volumes may result in temporary or even permanent hearing loss.Be aware of your surroundings. Using headphones may diminish your ability to hear important ambient sounds. Exercise caution particularly at railroad tracks, crosswalks, or any environment where motor vehicles or bicycles are present.It is always recommended to lower the volume level prior to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your headphones.Do not leave your headphones or cables in an area where people or pets might trip over them.Always supervise children who are using these headphones.IntroductionCongratulations! You are now the proud owner of a pair of truly portable closed‐back planar magnetic headphones.The OPPO PM‐3 utilizes a planar magnetic driver that is developed from the driver in our EISA award‐winning PM‐1 headphones.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chieved during the PM‐1’s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7‐layer double‐side voice coil diaphragm design and FEM‐optimized neodymium magnet system, have enabled OPPO to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planar magnetic drivers while maintaining excellent sound qual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The PM‐3 driver’s smaller size and high sensitivity make it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portable use, and this driver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breakthroughs achieved in the PM‐1’s driver design.In the PM‐3’s planar magnetic driver, sound is generated by a very thin and light diaphragm which is driven in a symmetric pull‐push manner, and the magnetic system and conductor patterns have been optimized for maximum sensitivity and consistency. This allows the diaphragm to generate very stable and linear piston‐like vibrations, ensuring phase coherence and high resolution performance with minimal distortion. Featuring a light weight closed back design and easily driven with any smartphone or portable music player, the PM‐3 headphones will enable you to enjoy your favorite music anywhere while being isolated from outside noise.We are proud of the work we have put into these headphones, and we hope they bring you years of enjoyment.Feature Highlights∙Unique planar magnetic driver with FEM‐optimized neodymium magnet system∙7‐layer double‐side voice coil diaphragm∙Excellent sound quality∙High sensitivity and consistency∙Lightweight for portable use∙Comfortable fit for long‐term listening∙Closed‐back noise isolation design∙Selvedge denim carrying case∙Detachable high quality cable∙Optional headphone cable with inline mic and remote controlUsing Your HeadphonesTwo headphone cables have been included with your OPPO PM‐3.The 3 meter main cable terminates with a 3.5 mm connector and a screw‐on 6.35 mm adapter. It is suitable for connecting the PM‐3 to a headphone amplifier, AV receiver, or integrated amplifier. The screw‐on 6.35 mm adapter can be removed if necessary.The 1.2 meter portable cable terminates with a 3.5 mm plug. It can be used to connect the PM‐3 to a portable media player, cell phone, tablet, or other mobile device.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ortable cable that you choose when you order the headphones, the cable may have no inline mic and remote control, or have a mic and remote control for Apple devices, or have a mic and remote control for Android devices.For the portable cable with a mic and remote control for Apple devices, the buttons work the same way as buttons on the original Apple EarPods. You can use the buttons to answer phone calls, start or stop music playback, or skip music tracks. Please refer to your Apple device’s user manual for details of these functions.For the portable cable with a mic and remote control for Android devices, the center button allows you to answer or end a call. Additional operations, such as double‐click or press‐and‐hold, may be possible depending on your mobile device. Please consult the user manual of your mobile device for details.Storing Your HeadphonesAfter each us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place the headphones on a headphone stand. For carrying the headphones with you or for storage, you may remove the cable and fold the headphones flat to put in the selvedge denim carrying case.Caring for Your HeadphonesIn order to clean the headphones, we recommend using a clean, lint‐free cloth. Do not use harsh chemical cleaners or solvents. If necessary, you may lightly dampen the cloth with clean water.The ear pads are made of durable synthetic leather and are not designed to be detached by the end user. Should your headphones require service, please contact OPPO Digital or your place of purchase.SpecificationsHeadphone Specifications Model Name PM‐3Acoustic Principle Closed‐backEar Coupling CircumauralNominal Impedance 26 OhmSensitivity 102 dB in 1 mWClamping Pressure 5 NCables 3m detachable cable (3.5mm & 6.35 mm) 1.2 m detachable cable (3.5 mm)Cable Connectors Output: 3.5mm stereo jackInput: 6.35 mm stereo jack, 3.5 mm stereo jackWeight 320 g (without cable)Accessories Carrying case User ManualDriver SpecificationsDriver Type Planar MagneticDriver Size (Round) 55 mm diameterMagnet System Symmetric push‐pull neodymium Frequency Response InFree‐Field10 – 50,000 HzLong‐Term Max InputPower500 mW according to IEC 60268‐7 Pulse Max Input Power 2 WCE markThis product complies with European Low Voltage (2006/95/C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4/108/EC)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Design of Energy‐Related Products (2009/125/EC) Directives when used and installed according to this instruction manual.WEEE symbolCorrect Disposal of This Product. (Waste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Applicable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separate collection systems.This marking on the product, accessories or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product and its electronic accessories should not be disposed of with other household waste at the end of their working life. To prevent possibl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or human health from uncontrolled waste disposal, please separate these items from other types of household waste and recycle them responsibl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reuse of material resources.。
《Pr3+离子激活的红色及多色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范文
《Pr3+离子激活的红色及多色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长余辉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在照明、显示、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Pr3+离子激活的红色及多色长辉材料因其颜色鲜艳、余辉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设计、制备Pr3+离子激活的红色及多色长余辉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材料设计1. 理论依据Pr3+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结构,其发光颜色可调,是制备长余辉材料的重要激活剂。
通过调整Pr3+离子的浓度、共掺杂其他离子等方法,可以调控材料的发光性能。
2. 设计思路本实验设计了一种以铝酸盐为基质,Pr3+离子为激活剂的长余辉材料。
同时,为了实现多色发光,我们考虑共掺杂其他稀土离子(如Eu3+、Tb3+等)。
通过调整各离子的浓度比例,实现多色发光。
三、材料制备1. 原料准备本实验所需原料包括铝酸盐、稀土氧化物(Pr2O3等)、助熔剂等。
所有原料均经过研磨至微细粉末状态。
2. 制备工艺将稀土氧化物和铝酸盐粉末按设计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助熔剂,在高温下进行熔融反应。
反应完成后,将熔体淬火得到玻璃状物质。
随后进行热处理,使玻璃状物质结晶化,得到长余辉材料。
四、性能研究1. 发光性能测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材料的发光性能进行测试。
分析Pr3+离子及共掺杂离子在不同浓度下的发光特性,如发射光谱、色坐标、发光亮度等。
2. 余辉性能测试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光照和暗化处理,测量其余辉时间、余辉强度等指标。
分析不同制备条件对余辉性能的影响。
五、结果与讨论1. 发光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r3+离子激活的红色长余辉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亮度,发射光谱与标准红色相匹配。
共掺杂其他稀土离子后,实现了多色发光。
各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相互作用是导致多色发光的关键因素。
2. 余辉性能分析通过测试发现,本实验制备的长余辉材料具有较长的余辉时间(如数小时至数天)和较高的余辉强度。
swap3概念 -回复
swap3概念-回复什么是“Swap3”概念?“Swap3”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它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Swap3以合作和互助为基础,通过互换学习角色、分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Swap3的定义、实施步骤和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Swap3的定义:Swap3的名称是由Swap(交换)和3(指代三个学习角色:学生、教师和家长)组成的。
它强调学习的交换过程,探索不同角色的学习体验,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Swap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跨学科、跨年级和跨文化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wap3的实施步骤:1. 创建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
保证小组里的学生能够相互支持和互助。
2. 设计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学习任务。
这些任务应该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并涵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评估方式。
3. 角色交换: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扮演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学生角色负责学习和探索,教师角色负责指导和辅导,家长角色负责提供支持和反馈。
4. 学习反思:学生在角色交换后,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提供改进学习策略的机会。
Swap3的案例应用:在一所小学中,一位教师应用Swap3的概念进行了一堂数学课的教学。
在这堂课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年级的学生。
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解决。
在这个任务中,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扮演学生、教师和家长。
学生角色通过合作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角色负责辅导和提供必要的指导,家长角色提供支持和反馈。
这样的交换角色过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从教师和家长角色中获得不同的反馈和建议。
moo3电致变色原理
moo3电致变色原理Moo3 electrochromic principle refers to the process where the color of a material changes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an electrical voltage. Moo3 (molybdenum trioxide)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used in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nd its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make it an ideal material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smart windows and displays.Moo3电致变色原理是指材料由于施加电压而改变颜色的过程。
Moo3(三氧化钼)是电致变色装置中的重要材料,其电致变色特性使其成为智能窗户和显示器等应用的理想材料。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the Moo3 electrochromic principle is its ability to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transparent and tinted,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n electrical voltage. This property allows Moo3-based devices to regulate the amount of light and heat entering a building, making them a valuable component in energy-efficient structures.Moo3电致变色原理的关键之一是其根据电压的有无能够在透明和着色之间切换。
新型仿生纳米材料可用于去除农业化学污染物
新型仿生纳米材料可用于去除农业化学污染物
作者:陈旭
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51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质量安全课题组成功制备了新型三元仿生纳米复合材料(LDH@PDA@MPNs),并解析了其结构特征、农业化学污染物吸附识别性能和控制去除机理。
研究表明,贻贝具有惊人的粘附性能和机械性能,这种超强粘弹性主要源于足腺分泌的粘蛋白,其可与三价铁离子通过化学配位和共价交联作用形成高分子网状弹性聚合物。
受此启发,研究团队通过自氧化聚合将多巴胺均匀修饰在二维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表面,形成聚多巴胺仿生界面(LDH@PDA);利用含儿茶酚基团的单宁酸与三价铁离子的金属—有机络合反应,在聚多巴胺仿生界面上锚定具有多孔结构的金属—多酚网络,借助PDA和金属—多酚网络的界面协同互作,赋予材料更多表面活性位点,进而提升其粘附和吸附特性。
结合纳米结构表征和物理化学性能分析技术,该研究发现,新型三元仿生纳米复合材料LDH@PDA@MPNs具有隨机卷曲显微结构和海绵状或泡沫状表层,与贻贝附足足丝—黏蛋白的生物有机界面构造和微观形貌十分相似。
该研究为制备新型仿生纳米吸附材料,研发污染控制去除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新路径。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3章
*控制存储器(CM):CPU内部存放微程序的MEM 构成—MOS型半导体、ROM
*
二、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容量(S):能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总量,常以字节(B)为单位
01
速度(B):常用带宽、存取时间或存取周期表示 存取时间(TA)—指MEM从收到命令到结果输出所需时间; 存取周期(TM)—指连续访存的最小间隔时间,TM=TA+T恢复
&
&
11
*
练习1—某SRAM芯片容量为4K位,数据引脚(双向)为8根,地址引脚为多少根?若数据引脚改为32根,地址引脚为多少根?
*芯片相关参数: 存储阵列容量—
(2)SAM芯片参数与结构
数据引脚数量— 地址引脚数量—
*
*SRAM芯片结构组织: --以Intel 2114 SRAM芯片为例 参数—容量=1K×4位,数据引脚=4根(双向),地址引脚=10根
…
…
…
存储元
存储元
…
…
…
存储元
存储元
64行×64列
……
存储元
存储元
存储元
存储元
……
13
*
3、SRAM芯片的读写时序
*读周期时序: (存储器对外部信号的时序要求)
tA
tRC
地址
CS
I/O1~4
WE
tOTD
tCO
tCX
数据出
SRAM—CS有效时开始读操作、CS无效时结束读操作
13
*
*写周期时序:
*片选与控制电路: 片选—MEM常由多个芯片组成,读/写操作常针对某个芯片
纳米三氧化钼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
纳米三氧化钼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纳米三氧化钼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合成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合成方法纳米三氧化钼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是通过高能球磨、溅射、热蒸发等方法制备纳米三氧化钼。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制备过程中需要高能量,且纳米粒子易聚集。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乳法等方法制备纳米三氧化钼。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分散性好,但是需要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生物法: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制备纳米三氧化钼。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环保、无毒无害,但是制备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且纳米粒子的形态和尺寸难以控制。
二、应用研究纳米三氧化钼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催化、电化学、光催化、传感等领域。
催化:纳米三氧化钼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可用于催化剂的制备。
例如,纳米三氧化钼可用于制备高效的催化剂,用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
电化学:纳米三氧化钼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制备。
例如,纳米三氧化钼可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
光催化:纳米三氧化钼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可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例如,纳米三氧化钼可用于制备高效的光催化剂,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传感:纳米三氧化钼具有优异的传感性能,可用于传感器的制备。
例如,纳米三氧化钼可用于制备高灵敏度的气敏传感器,用于检测有害气体。
纳米三氧化钼的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三氧化钼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泛。
三个蛋白的互作 -回复
三个蛋白的互作-回复三个蛋白的互作主要指的是蛋白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在生物体内,各类蛋白质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蛋白质网络。
这些互作可以帮助维持细胞内各种功能的平衡,并参与许多生物过程的调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蛋白质分子之间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活性共同作用,并形成复合体或产生某种功能变化的过程。
蛋白质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
在直接相互作用中,蛋白质可以通过结构域、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以及其他化学键来相互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直接相互作用方式包括亲和性结合、酶-底物相互作用、信号传导等。
亲和性结合是指两个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的结合来进行相互作用。
这种结合的特点是比较稳定,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可以发挥特定的生物功能。
亲和性结合通常需要结合位点的互补性,也可以通过水合作用、静电相互吸引等方式来加强结合。
酶-底物相互作用是指酶与其底物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
酶作为催化剂,在底物结合位点和活性位点之间发生特定的互作用,促使化学反应发生。
酶-底物相互作用使得生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得以进行,可以调控物质的合成、降解等过程。
信号传导是指蛋白质间通过信号分子进行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信号分子可以是细胞外的激素、生长因子等,也可以是细胞内的信号分子。
蛋白质通过特定的结构域与信号分子结合,并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代谢活性等。
除了直接相互作用外,蛋白质还可以通过间接相互作用来影响彼此的功能。
间接相互作用通常是通过其他分子的中介来实现的。
例如,蛋白质可以通过介导分子与其他蛋白质结合,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
这种间接相互作用可以扩展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实现更加复杂和精细的调控方式。
总之,三个蛋白的互作是生物体内复杂蛋白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实现。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帮助维持细胞内各种功能的平衡,并参与许多生物过程的调控。
rp-3航空煤油模拟替代燃料的化学反应简化机理
rp-3航空煤油模拟替代燃料的化学反应简化机理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可用作替代RP-3航空煤油的机械模拟燃料的化学反应机理。
通过实验室研究,我们计算了各种化学反应的温度变化,确定了影响这些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从它们之间创建强大有效的氢键。
我们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实际研究中,提出了一种使用轻质燃料替代RP-3航空煤油的新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可以减少能耗和环境影响。
关键词:RP-3航空煤油,模拟燃料,机械反应,氢键,碳排放,环境,能耗。
正文:全球燃料消耗的快速增长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关注焦点,许多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燃料的消耗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RP-3航空煤油是当今最流行的燃料,但它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环境影响和能耗。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可以取代RP-3航空煤油的机械模拟燃料,并且可以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了机械模拟燃料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温度变化,以评估每个反应的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确定了可以从这些反应之间构建有效氢键的方法,以达到最佳反应效果。
最后,我们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使用轻质燃料替代RP-3航空煤油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替代RP-3航空煤油的模拟燃料的原理,并分析了它的碳排放、能耗和环境影响的效果。
本文的成果可用于今后类似项目的研究,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抵御全球变暖提供有效帮助。
将机械模拟燃料的反应机理应用到实际替代RP-3航空煤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关键步骤实现。
第一步是对机械模拟燃料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温度测量和模拟,以确定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最佳反应温度。
在这一步中,研究人员需要使用CT Scan,Mass Spectroscopy和Gas Chromatography等实验室设备来测量燃料的各种物理参数,以便准确地估计温度及其产生的反应。
vue3 reset方法 -回复
vue3 reset方法-回复什么是南方印迹法(Southern Blot法)?南方印迹法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和确定DNA序列在特定样本中的存在和定量。
该技术是由爱德华·M·南方(Edward M. Southern)在1975年开发并命名的。
南方印迹法是DNA杂交技术的一种应用,通过将DNA样品中的特定序列分离并转移到固相载体上,然后使用探针与目标DNA序列特异结合从而检测目标DNA的存在。
南方印迹法的步骤:1. DNA提取和酶切:首先从样本中提取出总DNA,并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切割成小片段。
通常使用的酶切酶有EcoRI、HindIII和BamHI 等。
2. DNA电泳:将DNA样本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根据DNA片段的大小分离DNA。
较短的DNA片段会迁移得更远,而较长的DNA片段则迁移距离较短。
3. DNA转移:使用毛细管或吸附纸,在电泳后的凝胶上对DNA片段进行转移。
通过将凝胶与膜(通常是硝酸纤维素或尼龙膜)接触并施加压力,使DNA溶于缓冲液中并转移到膜上。
4. DNA固定:转移完成后,通过加热或使用紫外线进行交联,使DNA 固定在膜上。
5. 探针制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酶标记的核酸分子作为探针标记。
探针通常与目标DNA序列互补,因此可以与目标DNA特异性结合。
6. 探针杂交:将探针与DNA膜进行杂交,通过一定条件下的温度和盐浓度来实现探针与目标DNA的特异性结合。
7. 探针检测:使用放射自显影或酶标测定方法来检测探针的存在。
如果目标DNA存在,则探针会与目标DNA结合,并显示出放射自显影或酶标测定的信号。
8. 结果解读:通过观察固相载体上的放射自显影带或酶标测定的颜色反应来确定目标DNA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在样本中的相对丰度。
南方印迹法的应用:南方印迹法可以用于很多研究领域,包括基因组学、遗传学、疾病诊断等。
它可以用于检测突变、基因拷贝数变异、DNA重组和可变剪接等。
【学前教育】探针的制备
探针的制备1️⃣ 探针制备的基本原理探针制备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涉及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或RNA分子,这些分子能够与目标核酸序列特异性结合。
探针的制备基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腺嘌呤胸腺嘧啶)和GC(鸟嘌呤胞嘧啶)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
通过精确设计探针的序列,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mRNA或其他核酸分子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2️⃣ 探针制备的关键步骤2.1 序列设计与合成探针的序列设计是制备过程的第一步,它决定了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设计时需要考虑目标序列的保守性、探针的长度(通常为1530个碱基)、熔解温度(Tm值)以及潜在的二级结构等因素。
一旦序列确定,就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如固相亚磷酰胺三酯法)在DNA合成仪上合成探针。
2.2 标记与修饰为了提高探针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通常需要对探针进行标记或修饰。
常见的标记方法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和化学发光标记等。
其中,荧光标记因其高灵敏度和易于操作而广受欢迎。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锁核酸(LNA)、肽核酸(PNA)等修饰来提高探针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2.3 纯化与鉴定合成后的探针需要经过纯化步骤以去除未反应的原料和杂质。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磁珠分离等。
纯化后的探针需要进行质量鉴定,包括浓度测定、纯度分析和序列验证等,以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3️⃣ 探针制备的应用与挑战探针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药物开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基因表达分析中,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标记的DNA探针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基因表达;在病原体检测中,基于探针的PCR技术可以实现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快速、准确检测。
然而,探针制备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能受到目标序列复杂性、探针设计不合理或实验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探针的制备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技能。
《以水溶性凝胶多糖为基质Eu3+配合物发光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以水溶性凝胶多糖为基质Eu3+配合物发光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发光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发光薄膜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高亮度、长寿命和低能耗等,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以水溶性凝胶多糖为基质,制备Eu3+配合物发光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水溶性凝胶多糖、Eu3+离子溶液、其他辅助材料等。
2. 制备方法(1)将水溶性凝胶多糖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制备成均匀的凝胶溶液;(2)将Eu3+离子溶液加入到凝胶溶液中,形成Eu3+配合物溶液;(3)将配合物溶液涂布在基底上,进行干燥处理;(4)重复涂布和干燥过程,直至达到所需的薄膜厚度;(5)对制备好的发光薄膜进行性能测试。
三、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1. 制备工艺(1)选择合适的水溶性凝胶多糖和溶剂,控制其比例,制备出均匀的凝胶溶液。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溶剂的种类、浓度以及凝胶多糖的分子量等因素对凝胶溶液的影响。
(2)将Eu3+离子溶液加入到凝胶溶液中,通过控制Eu3+离子的浓度,形成Eu3+配合物溶液。
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Eu3+离子浓度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
(3)将配合物溶液涂布在基底上,采用适当的涂布方法和干燥条件,使薄膜形成均匀、致密的层状结构。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涂布速度、干燥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4)重复涂布和干燥过程,直至达到所需的薄膜厚度。
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涂布次数和每次涂布的厚度,以保证薄膜的均匀性和厚度。
2. 性能研究(1)发光性能:通过光谱分析仪测试薄膜的发光性能,包括发光光谱、发光强度和色度等参数。
研究Eu3+离子浓度、涂布次数和干燥条件等因素对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
(2)物理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观察薄膜的微观结构,分析其表面形貌、孔隙率等物理性能。
同时,测试薄膜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湿性等性能指标。
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
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题目: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的应用领域及优势引言:在信息时代,大量的数据需要被处理和分析,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数据的匹配与筛选。
为了提高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Prome 模糊匹配表达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的应用领域以及其优势,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并认识这一技术的重要性。
一、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在文本处理中的应用1. 文本搜索引擎优化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可以应用于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匹配,使搜索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通过设定适当的模糊匹配参数,可以实现对关键字的模糊匹配,提高搜索结果的覆盖率和准确性。
2. 信息筛选与分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筛选与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可以帮助快速筛选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
这在新闻资讯、市场调研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3. 语义分析与情感识别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可以通过对语义和情感的匹配,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识别。
例如,通过匹配用户评论中的情感词汇,可以判断用户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为企业提供改进方向。
二、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的优势1. 灵活性高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通过设置不同的匹配参数,可以实现精确匹配和模糊匹配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2. 效率高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采用了高效的匹配算法,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中快速进行匹配和筛选,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实时应用场景,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可扩展性强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的设计考虑了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通过增加新的匹配规则和关键词,可以扩展Prome 模糊匹配表达式的功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结论: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在文本匹配与筛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具备灵活性高、效率高和可扩展性强等优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Prome模糊匹配表达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决方案。
PWE3技术介绍-2
PWE3技术介绍-2目录3关键技术 (6)3.1静动混合多跳组网 (6)3.2PW保护 (7)3.3控制字(CW) (8)3.4VCCV-PING (8)4典型应用 (10)4.1利用PWE3进行综合组网 (10)5结束语 (11)3 关键技术3.1 静动混合多跳组网混合多跳PW是指一端是静态PW、一端是动态PW(LDP),其中静态PW或者动态PW也可能是多跳的,但不包括静态PW和动态PW交错出现的情况。
除了在静态PW和动态PW交汇的SPE上配置和处理不一致以外,其它单一形式的PW在UPE 和SPE上的处理和以上静态PW或者动态PW的一致。
在动态PW和静态PW交汇处的SPE上,对于动态PW一端来说,静态PW一端可以认为是动态PW的AC,静态PW状态的变化就相当于动态PW的AC状态变化。
为了信令协商,需要指明该PW的类型、接口MTU等参数,而且这些参数必须和静态PW的CE interface一致。
对于静态PW,如果隧道存在,静态PW就UP;对于动态PW,如果隧道存在,远端PW的状态UP,远端PW TYPE和MTU和本地配置的一致,则动态PW也UP。
3.2 PW保护PW保护是为了在一个PW出现问题(如一个PW的隧道被删除)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另一个PW,实现数据层面的快输切换。
如下图所示:主PW备份PW图6PW保护的拓扑模型为了实现PW的保护,需要做如下工作(多跳的情况下):1)在两个UPE上需要分别配置两个PW,一一对应,其中一个UPE(U-PE1)上的一个PW(PW5)配置为备份PW;在经过的S-PE上分别配上PW,与U-PE的配置一起实现MH-PW,如图8所示。
2)主备PW都需要进行信令协商和处理,且与普通的动态多跳PW的信令处理一致。
3)如果主PW状态出现问题(LDP会话DOWN、隧道被删除),需要立即通告备份PW;如果备份PW状态UP,会升级为主PW。
3.3 控制字(CW)控制字需要通过控制层面协商,用于转发层面报文顺序检测、报文分片和重组等功能。
ruixi-PROTAC技术 三乙二醇甲醚 CAS112-35-6 M-PEG3-OH
PROTAC技术三乙二醇甲醚CAS112-35-6 M-PEG3-OH
PROTAC技术(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即将E3泛素连接酶的配体和靶标配体用一个连接链连起来形成一个双功能的的复合体,从而为靶标蛋白募集泛素分子,进而降解靶标蛋白。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分子(protein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PROTAC)是一种可以募集靶蛋白和靶蛋白降解酶的杂合双功能化合物,利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地降解靶蛋白。
名称:三乙二醇甲醚
英文名称:M-PEG3-OH
CAS112-35-6
分类:PROTAC技术
状态:固体/粉末/溶液
产品规格:mg
保存:冷藏
储藏条件:-20℃
储存时间:1年
用途:科研
温馨提醒:仅供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实验
相关:
dBET57
MS67
A1874
PROTAC CDK9 Degrader-1
FKBP12 PROTAC RC32
BI-3663
GNE-987
GSK215
FKBP12 PROTAC dTAG-7
iRucaparib-AP6
ARD-2585
XL01126
SK-575
Homo-PROTAC pVHL30 degrader 1
KB02-JQ1
PROTAC FLT-3 degrader 1
JQAD1
JH-XI-10-02
PROTAC Sirt2 Degrader-1
MS4077
瑞禧WFF.2023.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
芯 片 技 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
1989.Field 和Song等人在酵母细胞中设计的
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以真核细胞转录激活因子的结构和活性特点为 基础的。
转录激活因子GAL4的特点
基本步骤
靶蛋白的制备 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 蛋白质复合体的质谱鉴定
(1)亲和层析耦联质谱技术 基本原理
固定蛋白质:(层析柱)
诱饵蛋白质以共价键固定 在基质(如琼脂糖)上
用高盐溶液或 SDS溶液洗脱 结合在柱子上的蛋白质
含有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 白质的细胞裂解液过柱 低盐溶液洗脱 未结合的蛋白质
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P:
DNA结合域载体pGBT9图 ADHI启动子; T: ADHI转录终止信号: GAL4 bd: GAL4转录结合域.
转录因子
启动子 转录激活域 终止信号
在MCR 插入Y基因
P:
转录激活域载体pGAD424图 ADHI启动子; T: ADHI转录终止信号: GAL4 ad: GAL4转录激活域.
蛋白质
RNA
Yeast Three-hybrid system
反向双杂交系统(Reverse two hybrid system)
[乳清苷酸脱羧酶基因~URA3 ]
---反选择筛选策略
原理:
URA3基因的启动子内 引入Gal4的结合位点
改造的酵母菌株
在缺乏尿嘧啶的 选择性培养基上
在含有5-FOA的 完全培养基上
Off
On
转录因子
融合蛋白Y 融合蛋白X
y
x
同时表达
过程
蛋白X,Y相互作用
two hybrid-systems
优势
联系蛋白质表现型和基因型
缺 点
1.假阳性结果筛选cDNA反映体内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不需分离靶蛋白 敏感性高
2.假阴性结果
3.限于核内表达的蛋白质
二个群间蛋白 质相互作用数
同一功能群中相 互作用的蛋白质
主要应用
筛选与特异抗体或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研究抗体或受研究新型多肽药物、疫苗和抗体 研究涉及到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生物学 过程和新型的基因治疗导向系统
优点
缺 点
在细菌外完成 限制肽段大小 外源蛋白质无法正确 折叠或修饰
URA3或CYH2
药物干扰
URA3或CYH2 而在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
缺乏尿嘧啶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
干扰
而在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
分裂双杂合系统(Split hybrid system)
核外双杂交系统
表达
off
干扰
不表达
on
细菌双杂交系统 原理:百日咳博代杆菌cya基因
编码钙调蛋白(CaM) 依赖性腺苷酸环化酶(cAMPase)
两种重组质粒共同转化 含有报道基因LacZ的细胞株
X-Pr
X-Pr被带到上游位置
转录因子
如果
X-Pr
转录因子
Y-Pr
X-Pr与Y-Pr 相互作用如果
▼ 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 ▼ 报告基因(LacZ)的表达
反映了X与Y相互作用的存在。
酵母双杂交系统
GAL4
转录因子
x
y 报告基因
转录因子
噬菌体表面显示技术 ( phage display )
基本因素 在噬菌体pⅢ和pⅧ衣壳蛋白N端插入外源待筛
基因编码的蛋白,形成的融合蛋白表达在噬
菌体颗粒的表面;同时其保持的外源蛋白天 然构象能被相应的抗体或受体识别。
显示肽or蛋白
噬菌体衣壳蛋白
融 合 蛋 白
编码显示肽or蛋白 的基因
噬菌体病毒
病毒DNA
分别构建含GAL4 BD 和AD 的两个酵母融
转录因子
合蛋白表达载体;
建立含特殊基因型、适用于双杂交体分析的
酵母菌株
Fields等建立双杂交系统
★ 模型: Snf1和Snf2蛋白质~ ~与调控SUC2基因有关 Snf1 融合 形成融合蛋白 “猎物” (prey ) 靶蛋白(target protein) Gal4 DB结构域 Gal4 AD结构域 融合 Snf2
与支持物上的靶(抗体或受体)
铺板 融合蛋白表 达在噬菌体 颗粒的表面
冲洗
扩增挑选的克隆
技 术 方 法
扩增
洗脱
ELISA检验分离的克隆
单链DNA测序,
推导显示肽序列
例
筛选神经节苷脂结合肽 分析糖肽的相互作用随机肽 亲和筛选扩增克隆测序
aa序列 糖脂 结合肽的功能
同感基元
糖与aa的相互作用
搜素糖结合蛋白
利用固相支持物上的抗体或受体,采用体。融合蛋白表达固相支持物
phage display 技 术 方 案
未结合
下一个平板循环 洗涤
外源多肽或蛋白质表达在噬菌体的表面,其
编码基因可通过分泌型噬菌体的单链DNA 测序推导出来。
激活区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片段 T18和T25
引入E.coli DHP1(cya-)作为两独立实体表达
T18和T25
细菌双杂交系统
不能彼此识别与作用 不能互补E.coli DHP1 的cya-缺陷型性能 表现的β-半乳糖苷酶 活性低 在MacConkey麦芽糖 平板上为白色菌落。
若分别与一对有相互作用的蛋 白质融合表达 形成有功能的cAMPase 互补E.coli DHP1的缺陷型 菌株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上升, 平板上为红色菌落。
特征:蛋白X与Y的相互作用
通过第三个分子蛋白Z的参与实现 目的:研究两个蛋白质与第三个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个成分:蛋白质、RNA 或小分子药物]
Yeast Three-hybrid system
三杂交系统需要满足的条件 第1、2个融合蛋白必须通过与成分3的结合 间接起到激活报道基因转录的作用
两者间没有直接作用,
Chapter 3
基本技术路线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双向电泳 凝胶中的蛋白 图像分析 转印至膜上的蛋白
混合肽
肽指纹图 肽序列质谱数据 数据搜索 新的或已知蛋白 蛋白转录后修饰的鉴定 蛋白质质量 N端测序
目标
揭示蛋白质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
阐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诠释基因结构与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关系。
裂解细胞
B
A Y
免疫共沉淀蛋白质X
Y
原理
诱饵: 细胞内源性靶蛋白 免疫共沉淀
(immuno-precipitation,IP)
抗靶蛋白抗体
细胞总蛋白
靶蛋白免疫复合物 纯化靶蛋白免疫复合物 凝胶电泳分离
质谱鉴定靶蛋白的结合蛋白
[例 ]
鼻咽癌细胞系中的p53 相互作用蛋白
抗p53抗体与HNE1和HNE2总蛋白进行 免疫共沉淀
这种光信号可被光感受器接受并转换成电信 号传送到计算机,
再由计算机还原为模拟的生物信号。
小配体
蛋白质 发光
芯片
接收
检测
SPR
定性和定量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
原理:
1. 感兴趣的蛋白固定在葡聚糖聚合物上,构建
所谓~生物传感器
2. 待测蛋白质(肽)溶液流过该固相载体
3. 聚合物表面固定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高度的选择性
亲和纯化反应高效性 不需要了解筛选分子结构
融合蛋白可能会影响
到蛋白质本身活性
Dnase I 足纹分析
蛋白质精确结合位点的研究方法。 原理: Dnase I 可以切割DNA中磷酸二酯键,而结 合蛋白质的DNA不能被切割。
方法:选择性末端标记DNA片段,加入蛋白质形成复 合物,后加入Dnase I ,形成1个碱基的梯度,而蛋 白质结合部位,留下空白。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
翻译后修饰
糖 基 化
乙 酰 化
甲 基 化
羧 基 化
二 硫 键
面临的困难
修饰肽的检测的高灵敏度方法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定量分析 合适的修饰状态下处理和电离条件
测定工作量巨大
蛋白质相互作用
生命的基本过程是不同功能蛋白质在时空上有序 和协同作用
新陈代谢以蛋白质复合体或多蛋白质网络协同作
不能直接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 成分3具有分别与第1,2个融合蛋白结合的区域
A 配体的受体-1 DNA结合区
B
转录激活区 配体的受体-2
X-3
报告基因 操纵子
原 理 示 图
1
间接作用
2
X-3
报告基因
操纵子
应用~药物
药物
结合位置不同
Yeast Three-hybrid system
应用~Pr/RNA
多维液相色谱耦联质谱技术(MDLC-ESI-MS/MS) 鉴定靶蛋白的结合蛋白。
先决条件
得到足够多的保持生物活性的重组靶蛋 白作为诱饵(bait) 获得足够量、纯度高的与诱饵相互作用
的蛋白质
利用含靶蛋白的融合蛋白获得
相互作用蛋白质
重 组 靶 蛋 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
用实现
细胞信号转导及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
一、蛋白质-蛋白质 二、蛋白质-核酸间相互作用研究
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形式 1、蛋白质亚基的聚合
2、交叉聚合
3、分子识别 4、分子的自我装配 5、多酶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