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㈠耕作制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㈡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㈢灌溉技术:·土地制度的演变㈠过程: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制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㈡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㈢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措施:①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小农经济㈠条件: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支持㈡缺陷: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①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发展·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的突出成就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出现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又称水排)㈡制瓷业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明朝——出现五彩瓷,青花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清朝——出现珐琅彩㈢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出现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出现较大规模的织市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清——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时间:明中后期地点: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表现:“机户出资,技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并以商品盈利为目的的机房特点:规模小,仅局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历史地位:始终没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代表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②技术优势发展障碍:①自然经济的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2)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人大多善经商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隋唐时期——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纸币出现,出现娱乐性的机会场所(瓦子、勾栏等)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等)·城市及其发展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政府对交易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唐朝——出现“草市”(乡村贸易场所)宋朝——打破了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多个商业名镇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国家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行: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②西汉初年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经济政策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㈠历程两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贸易逐渐兴起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貌港口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对外贸易渐趋萎缩㈡特点:①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②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②客观原因:防止西方殖民侵略③直接原因:对付倭寇及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①限制民间外贸的发展②将沿海居民内迁③限制造船业的规模④减少外贸港口的开放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思想落后,不能与时具进⑤从根本上不能抵挡外国的殖民扩张1.古代农工商业的特点A38188 952C 锬27557 6BA5 殥26579 67D3 染37380 9204 鈄36933 9045 遅M38550 9696 隖8Wf29620 73B4 玴439974 9C26 鰦28281 6E79 湹。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研究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研究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其他时期有着不少不同。
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关系主要是由土地、人和农业生产构成的。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1.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土地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土地制度。
土地是社会生产的基础资源,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所有财产的主要来源。
土地的种植和利用与政治地位有密切关系,也为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即地主有土地的所有权和农民有土地的使用权;二是土地所有权和政治地位的相互关联,即拥有土地的人通常也是政治上的精英。
土地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也引发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因为土地资本是人类生产力的基础,有时它也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的所有权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中,这导致中小农民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低下,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
2.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另一重要极端——人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控制,由于历史原因,封建社会的人口是相对稠密的,而且也不太可能获得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非常不均等。
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力的利用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有几种主要类型的奴隶制度,这些制度都印证了人口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例如,夫役、客仆等劳动形式都反映了人口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必须寻找合适的劳动力来种植自己的土地,从而获得利润。
另一个与人口有关的重要问题是生育控制。
在封建社会中,人口的数量可以直接影响土地收益和国家的财政状况。
因此,封建统治者常常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来控制人口的数量,例如“闭门政策”和“少子制胎教”,以保证其地盘人口和税收稳定。
3.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生产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生产是首要的。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广大历史学者们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并结合社会结构的变革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
一、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力量。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在经济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和水利灌溉的普遍推广。
小农经济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以小农户为生产单位的经济组织形式,土地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给农民,他们自己耕种土地,生产农产品。
这种农业经济模式的存在,既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力的相对落后。
水利灌溉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修筑渠道、引水灌溉等,有效改善了农田的水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丰收。
同时,水利灌溉也为农业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丝绸、棉花和麻布等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这种发展水平的达到,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古代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土地条件,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贵族阶层的存在使得奢侈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陶瓷业是古代中国的又一重要产业。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造工艺非常精湛,工艺水平举世闻名。
不仅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到世界各地。
陶瓷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密切联系,农民在农闲时可以从事陶瓷生产,带动了陶瓷业的兴盛。
三、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影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变动之一 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材料 1843—1844年,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 放,洋货涌入中国市场。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纱、洋布、洋棉“其质即美,其价复廉”,因此,“江浙之布不 复畅销”“闵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仓一 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 后,由于洋布畅销,“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业 为业的乡村,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 而九。 思考: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棉纺织业带来什么影响?
专 题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
新课导入
上述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经济结构? 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
新课导入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 交换的经济。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 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 式。
自然经济,其实就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是 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内比 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 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这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 位的持续时间涵盖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 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39
179
100
自然经济虽然逐渐解体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变动之一 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想一想:外国资本主义除了向中国倾销商品还采取了哪些经济侵 略的手段?
掠夺、收购原材料
材料 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 ,西人始至内地市茧(生丝)。......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 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不同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支撑。
古代的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还是国家赖以维持的经济支柱。
除了农业经济外,手工业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在古代社会中,手工业经济起到了补充农业经济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产品。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商业经济主要包括城市市场、商品交换和商业运输等活动。
这些商业活动推动了商品流通和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兴起。
货币经济的出现使交换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活跃。
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钱,起到了媒介交换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导致了封建经济的形成,农民处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同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也受到了政治、文化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现代经济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到很多。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农业经济为基础,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
此外,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平衡发展,协调各个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结合古代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初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初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一、引言本教案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变化。
二、背景知识1. 农耕文明的兴起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基于农业生产,农业是人们最主要的生计来源。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中国各地农业发展也有所不同。
2. 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权中国古代采用封建制度,皇帝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将其分配给贵族和军事家族。
这些贵族和家族再将土地分配给自己的臣子和佃农。
3. 秦朝统一后的改革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厘定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标准度量衡等。
这些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三、主体内容1. 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a. 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耕作、种植农作物、畜牧等。
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b. 手工业手工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非农产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制造等。
这些行业由手工劳动为主,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c. 商业和贸易商业和贸易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各地经济交流的增加,商人和商队开始崛起,并建立了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
2. 经济结构的特点a. 内向型经济古代中国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国内生产力相对独立发展。
并不依赖于外部贸易,也没有把出口作为重点。
b. 家族经济模式古代中国家庭是生产单位,家族成员协作从事生产活动,并通过内部分配来满足个人需求。
3. 经济结构的变化a. 秦朝统一后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使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和稳定。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货币系统的建立和贸易通路的畅通,推动了经济发展。
b.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等交通与贸易网络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
4. 相关案例分析a.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秦始皇改革中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便于商业活动进行,并促进了财富的集中。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结构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还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类经济成分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则是对这种构成和关系的改变与优化。
在古代社会,农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贯穿了整个古代史。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意味着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更多的土地能够被开垦和耕种。
同时,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尽管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它们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并且技术不断进步,如纺织、陶瓷、冶铸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缓慢而有限的。
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他们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
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重要尝试。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近代化进程。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经济”是什么?
“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 思为“管理、治理家庭财物” 现在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运 用,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本册的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 社会生活领域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④封建政府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3、性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 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前)
5、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 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2、表现: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耒耜 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沤肥 石器锄耕 石器木器骨器 除草、治虫 商、周 为主 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耕作方式 农作物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 麦(五谷)桑、 麻等
3、意义: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思考: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化?这一变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火耕”—原始社会) (“耒耕”—原始社会) (少量使用—商周时期) (主要耕作方式)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发展史经济成长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古代经济基本结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考察与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考察与解析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与变革。
深入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商业与贸易、手工业等方面展开讨论,力求全面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
农业经济一直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耕生产。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农业技术逐渐进步,农业生产发展出了多种形态。
在北方大地,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而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作物。
这种地理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与贸易逐渐兴起并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贸易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盛世。
商业活动多集中在贸易中心与沿海地区,如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广州等地。
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与贸易商。
商业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手工业的兴盛与发展,与中国的独特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悠久的陶瓷、丝绸等手工艺品,闻名于世。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为古代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不同地区的手工业发展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以南方江南地区为例,由于水资源充沛,湖泽众多,造纸、制糖、造船等手工业蓬勃发展。
而北方的手工业则以官窑瓷器、铁器加工为主,发展出具有朴实风格的艺术。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活力。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土地利用为例,在南方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人口多聚集在江南地区。
而北方干旱缺水的环境,则更适合发展牧业与农耕。
这种地理的不同使得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此外,政策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王朝对于经济的管理与政策推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研究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研究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社会经济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与演变。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处于农耕经济和部落联盟的阶段。
人们靠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社会结构以家族、部落为单位,缺乏明确的阶级划分。
生产工具简单,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依靠血缘、地理亲疏关系来维系。
2. 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农业形态的发展,奴隶社会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农业社会和城市化。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达到其巅峰。
在农业方面,青铜器的制作和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城市化方面,商人阶级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以京城、商丘等为代表的大都市。
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差异,底层是奴隶和佃农,中层是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上层则是地主、官吏和富商。
3. 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儒家思想的兴起,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依靠土地所有制来划分不同阶层。
地主、士大夫和朝廷官僚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实行封建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地主的依附势力。
由于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也有所增长。
同时,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仍然以农业为主导。
4. 市场经济发展时期随着宋代的出现,中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市场经济开始兴起,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宋代出现了特色鲜明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如丝绸、瓷器、造船等工艺产业。
同时,城市人口也急剧增长,形成了繁荣的都市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5. 农民起义与社会经济重构时期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红巾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
这些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民负担过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作为对抗封建剥削的反抗,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重构。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 、
概况:
明
清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十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
商 对外 业 贸易:
明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后来实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
14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到宋元时期达到 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 发展 ③货币种类不断丰富。有柜坊、飞钱和 交子、汇票,白银等。 ④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总体 上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
会的动荡。
8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3、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缺点(脆弱)
9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隋唐: 进一步 发展
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政府政策开明;农 业、手工业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开通(交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扬一益二)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市舶使
④贸易和金融方面: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7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
小农经济的发展。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十分薄弱。
生产资料和自主权,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变革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经济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经济衰落等不同阶段,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特点和变革。
一、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起点。
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非常简单,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还不存在,人们仍以自然界为主要经济来源。
原始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以人力为主,利用树皮、骨角、竹木等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劳动工具,但生产力水平低下,智力和力量比例不足以完成大规模经济活动。
二、农业经济时期的演变与变革随着自然材料的枯竭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其中以水稻种植为主,农民也逐渐从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和阶级结构的出现。
在这一阶段,一部分土地逐渐被富裕阶层占据,农业生产趋于规模化,同时也出现了商贾阶层,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三、商业经济的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阶层逐渐崛起。
商人经过长时间的交易和积蓄,逐渐形成了商业财团和商业联盟。
九州陆沉图和四海图的出现,反映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商贾们开展了远距离贸易活动,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等地与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四、钱币经济的形成中国的钱币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青铜钱为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布币。
这一时期钱币的发行,除了用于交易之外,还带来了社会流通和支付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制造业的兴起宋朝时期,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发展,其中纺织业和瓷器制造业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支柱。
宋朝还采取了以商来往为主的商业经济体系,大力提倡制造业,刺激了手工家庭作坊的积极性。
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制造业与贸易业的相互配合使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宋朝历经数百年一直能维持国家强盛的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1.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阶级。
地主阶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民阶级负责务农,而手工业者阶级则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经济格局主要是以自然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制,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发展相对较弱。
2.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三大主要的经济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本阶级。
地主阶级主要依靠土地收租来获取财富,农民阶级则负责农业劳动,资本阶级通过商业和工业活动积累财富。
经济格局则出现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模式。
3.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4.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中国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村经济则从集体经济向家庭农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城市地区则涌现出大量的私营企业。
经济格局也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贸和外资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古代农业经济,到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
这些变化和重塑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历史演变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历史演变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创新、调整和改进经济结构,创造了一个长期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并贯穿着中国的历史,由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呈现出差异。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式。
在汉代之前,古代中国的耕地多依靠人力犁耕,农民自给自足,而自给自足的局面在汉代以后渐渐被打破。
在汉代,随着铁器制造业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土地私有和地租制度逐渐成为主流。
而在唐代,粮食生产更加发展,同时保税制度也逐步实行,农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 商业流通商业流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商业流通有其特殊的发展形式。
早期,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境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上。
唐朝时期,商业活动通过丝绸之路的海路逐渐扩大,但流通范围仍然较为有限。
自宋代开始,商业流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经济活动呈现出良好迹象。
由于商贸活动的发展,宋代的城市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加速,而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贸易流通也呈现出了日趋活跃的态势。
同时,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银行、信用货币等也逐渐出现并得到使用。
3. 工业制造工业制造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工业制造主要是指钢铁和丝绸的制造。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量的铸钱业和铁器制造业。
此后,随着丝绸业的兴起,制丝业成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宋朝,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文化和科学的传播突飞猛进。
同时,钢铁和瓷器制造等工业也得到稳步提升,这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
4. 社会结构和经济演变古代中国的经济演变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和关键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 济中
结国 构古
代 的 经
贰 展中
模国 式古
代 的 发
叁 济中
政国 策古
代 的 经
肆 济中
思国 想古
代 的 经
伍 济中
影国 响古
代 的 经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 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私有土地、集体土地 农业技术的发展:灌溉、耕作、育种等
商业发展模式
商业贸易:丝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
商业组织:商帮、商会等
商业活动:集市、庙会等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海禁等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
城市与乡村的 经济分工:城 市以商业、手 工业为主,乡 村以农业为主
城市与乡村的 人口流动:城 市人口密集, 乡村人口分散
城市与乡村的 交通联系:城 市是交通枢纽, 乡村是交通末
开放政策:清朝后期实行的开放政 策,鼓励对外贸易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思想
起源:春秋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 中的重农思想
发展: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逐 渐形成
特点:强调农业 的重要性,抑制 商业的发展
影响:对中国古代经 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 响,影响了中国古代 的经济发展模式
富国强兵思想
端
城市与乡村的 文化交流:城 市文化繁荣, 乡村文化质朴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政策
井田制: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归国家所有,私田 归个人所有。
均田制: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鼓励农业生产。
论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
论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和机制。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
一、农业农业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支柱。
古代中国的农业主要以谷类为主,包括小麦、稻米、黍米、粟米等。
另外还有豆类、油料、甘蔗等非谷类农产品。
由于中国土地面积的广阔,地理环境的多样,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早期,人们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人力、畜力等原始手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姓耕种空地的耕作制度逐渐推广,此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汉代,出现了广泛应用的水利灌溉和多种耕作技术。
这些技术的运用,全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程。
随着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加工、贮藏和物流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二、手工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涵盖了包括纺织、采矿、建筑、制铁、陶瓷等在内的种类繁多的职业,是中国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把手工业生产融入到了国家经济系统中,明确地规范了手工业生产。
由于大规模手工业的出现,人们的手工业生产已经走出狭窄的小开间,走向公共机构。
在宋元时期,由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造纸业和瓷器业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运营,使得手工业产品得以流通和贸易,也加速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商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
商业的兴盛,为经济进一步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商业发展的早期,以贸易为主,不少盐铁型公司盛行于各地。
这类公司通常是由政府统一经营,也有不少是由地方豪绅、团体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 后世所沿用. ——完善阶段
2、精耕细作的体现
知识结构梳理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农业起源: 耕作工具、方式、技术: 农作物品种: 特点: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基础知识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个方面:①生产工具 ②生产手段、生产形式 ③经济结构、运行方式 (核心为生产力的发展。) 涉及的内容来说:经济活动、经济思想、经 济关系、经济制度、生产力状况、及物质财 富的积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 的进步。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 问题之根本。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 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 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 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 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 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是什么?
“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 思为“管理、治理家庭财物” 现在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运 用,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本册的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 社会生活领域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 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C (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 锄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最早发明的下列农具 A 是用于 ( )
A.松土
B.播种
C.收割
D.割草
练习:
3、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耜耕”比“火耕“进步,主 要表现( ) A ①土地挖的深 ②土地翻的松 ③土壤的熟化过程加快 ④耜耕的土地可以多种一两 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2、表现: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耒耜 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沤肥 石器锄耕 石器木器骨器 除草、治虫 商、周 为主 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耕作方式
农作物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 麦(五谷)桑、 麻等
第一单元
由哪
(主体)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叶以后)
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自主探究
重难点探究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 如何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3、意义: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思考: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化?这一变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火耕”—原始社会) (“耒耕”—原始社会) (少量使用—商周时期) (主要耕作方式)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 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 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 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 大块。
•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 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 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 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 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 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请您思考
结合图片与教 材完成下表:
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铁犁牛耕 (开始)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都江堰
请您思考
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 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 术体系和主要耕作方式。 具体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 行精致的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 业生产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关键因素。
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政治发展史
经济成长史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基本结构 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 国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西 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 方 代议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发展和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