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烛之武用策略精巧地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一篇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初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师提供一种教案设计参考。
一、故事情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反映战国时期交战历史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他的家族正位于中原地区的边境,面对来自秦国的入侵。
秦国的将军白起乘胜追击,率领士卒向烛之武的家族进攻。
烛之武应用智慧,设计了诈降的计策,以自己作为人质,放走全部族人的方式,成功地蒙蔽了白起的判断,并在不久后发动狙击,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非常精彩。
首先,他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忠诚的举动,取得了白起的信任。
接着,他与族人互相约定,放弃领土而保全族人的安全。
最后,他发动了精密的狙击,成功地耗尽了白起的力量。
这一系列动作都能让读者了解,烛之武是一位深谋远略的智者。
二、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中,他的完美表现让他成为了一个追求智慧的表率,值得读者细致品味。
白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作为秦国的将领,色厉内荏,外表英俊,但被烛之武的计策反复哄骗,呈现出了虚张声势的一面。
读者可以从中体现出,领袖除了有高超的武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智慧和能力。
三、寓意意义在故事中,烛之武的策马奔腾和机智应对,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求胜的智慧。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智慧的力量,让读者深扪其中,思考智者的崇高。
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是由智慧和努力取得胜利的。
《烛之武退秦师》更强调老少皆宜。
对于学生们来说,定会吸引他们走进这个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寓意深刻的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两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两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文言文,文字简洁,故事完整流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历史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该文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大家分享一下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作者是大历史家司马迁。
该篇历史文献记载了公元前218年,秦将王翦率军攻打赵国的数个城池,最终因一个烛光和赵国将领武安国的欺骗而被退回。
该篇篇目在史书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学习中,该篇篇目通常是在第二章《两周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作为文化内涵的学习内容,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进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和珍惜文化遗产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文献史料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献史料及其价值。
2. 学生阅读篇目及其相关注释,理解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掌握篇目的基本内容。
3. 学生分组讨论篇目,重点关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涵。
4. 教师对篇目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展开思考,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
5. 学生自由发挥,先后以课堂演讲、文艺汇演和创作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篇目去探究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学生分组或单独发挥,通过讨论或者研究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
(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1.点拨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秘书基础、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倡议书、教案大全、心得体会、演讲稿、合同范本、条据书信、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cretary basic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roposal letters, lesson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policy letter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作为优秀的教育者,您可能需要教学设计编写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之一。
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这段历史,教授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事件背景、烛之武的突袭、秦国的失败、历史意义。
事件背景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进攻晋国,晋国为自保,派遣3位将领,分别率领大军,向秦国进攻。
烛之武是其中一位将领,率领的是1万多人的军队。
烛之武的突袭烛之武的部队在搜寻补给时,意外发现秦国将领范雎母亲都留在此地,并得知秦军的防备虽然森严,但大都集中在黄河北岸,陇山西麓的防御策略相对较差。
烛之武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了几名间谍在夜里放下小纸条引导出秦军的时辰和活动目标,然后亲自带领人马,趁着雾气弥漫,苦行三夜穿越陇山,突袭了秦国后方的镇守城池。
秦军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部队很快就被攻占,并俘虏了数千名秦军士兵。
秦国的失败一旦烛之武攻占秦国的营寨,秦国的军队就沦为被动的反击者。
烛之武率领的晋国军队以非常小的伤亡负于秦军,却掌底全胜。
秦国军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强调对黄河北岸的保护,而对陇山西麓的防御疏于警惕。
此次战役,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立下「穿山示异」,再现后世的兔起鹘留名。
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们之后的战争,使中国文化与学问得以传承,秦朝最终灭亡。
烛之武洞悉了秦国军队的破绽,发动了攻击,赢得了战争。
他的突袭行动,是场成功而高效的战役。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取得了相当持久和深远的战斗,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视。
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1.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进阶的材料,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互动式的指导,探讨战斗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语文罗小霞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设计意图。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理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说一说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二、填空并解题烛之武退秦师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
(可填“劝、智”等)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四、追溯历史背景春秋五霸晋(晋文公)齐(齐桓公)宋(宋襄公)秦(秦穆公)楚(楚庄王)晋国简史晋献公→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大女儿(秦穆公夫人)晋襄公晋灵公(晋灵公不君用弹弓射行人煮熊掌不熟杀厨师)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一共有五点A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
”(注意“执事、缒、鄙、越”等)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参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相关背景2、认识《左传》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
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
(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三、《左传》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七、第一自然段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齐读)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找一学生读)八、第二自然段1、诵读提示:“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和课堂组织2分钟)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
归纳“夫、焉、其、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及相应的文言现象。
(重点)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用说明】1、建议4课时完成;2、读书要求 (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2)反复阅读课文,能够背诵;3、升华案共分两部分,计划时间80分钟,使用时也可根据学生情况做微调。
一、知识链接 (25分钟)1、关于《左传》2、史书体例3、时代背景4、相关资料(1)秦立晋君(2)惠公背约(3)重耳过郑(4)郑楚结盟二、基础练习(15分钟)1、解释以下通假字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无能为也已——已” 通“矣”,了。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喜悦。
不知——“知”通“智”,明智。
2、解释下列文言实词贰(从事二主) 军(驻扎) 济(渡河)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敝(损害)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若:天涯若比邻 ①好象实词虚词记忆小窍门: (1)还原句内,理解记忆;(2)同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假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③你说:触龙说赵太后①劝说《爱莲说》②一种文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③同“悦”高兴说不喻然后辨④陈述,解说矛盾之说也⑤理论,主张、学说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①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仪仗的俗称。
②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③又欲肆其西封肆,古义:延伸,扩张。
今义:任意妄为。
封,古义:边境。
今义:密闭。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古义:假如没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
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
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整体感知,引发讨论(约20分钟)
1、首先,在引发讨论之前,教师运用图示法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文章中每一段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第一段中郑国所处的形势、第二段中郑伯请烛之武出山时的语句及恳求、第三段中的烛之武用三言两语,表达了四层含义,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撤军的情节等等,教师都可以在降解过程中通过图示法进行补充。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首先让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第一段中“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等重要句子,并在这些句子的理解之上把握这一问题的答案,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发展。
3、诵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学法指导:将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划分层次,分析他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分析:
在短短的125字的游说之辞中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1.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
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上司多。
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2.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主义。
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
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
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
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约3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于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中,概括文章四段的主要含义,并运用简洁的语言给与学生一个直观的表达,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与本课相关的联系,并背诵重要段落;
2.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感想。
【板书设计】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教学反思】(约4分钟)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处处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对烛之武说服秦伯时语言的揣摩,对文章主人公烛之武爱国热情的把握以及对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都能够有一定自己的理解。
再佐以教师的推敲,使得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文言知识都能够基本把握。
教师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一节课里学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