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绿道总体规划(2013—2020)》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阜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公布!涉及机场、铁路、轨道交通、BRT等

阜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公布!涉及机场、铁路、轨道交通、BRT等

中心城区拓展研究范围:北至绕城公路(S102)、东至济广高速、南至滁新高速接小润河、西至省道S256(新编号为S423)。
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共分为两个层次:近期建设规划为2019-2023年,远期规划期限至2030年。
在《阜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8-2030年)》中,对于市民比较关注的机场、高铁、BRT快速公交等都做了规划。
扩建机场航站楼,并改进机场管理系统,优化场内交通流线组织,完善集疏运体系。
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在现有的航站楼北侧建货运仓库和货运业务用房。
全面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利用摆渡车、步道系统等,与阜阳西站形成空铁联运枢纽,提升区域服务辐射能力。
铁路系统规划
1、枢纽布局
阜阳市规划形成“一主一辅”的铁路客运枢纽与“一主两辅”的货运枢纽分布格局,实现阜阳铁路枢纽由“并列式”向“环形”布局的转变,构建“东西并峙”、“快慢分离”的铁路组织模式。
中心城区轨道线网规划图
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主干线和加密线构成。规划轨道线路5条,其中城区主干线3条,加密线2条。中心城区轨道总长178.3千米,轨道密度0.59千米/平方千米。
1号线(东西向主轴):全长41.8km,34站。城市轨道骨干线路,近期主要联系阜阳西站、老城中心、阜阳站,远期分别向南连接城南韩新庄中心及三塔镇地区,向东服务阜阳站东片区及袁寨镇地区。
客运方面,强化铁路阜阳西站功能,打造阜阳高铁主枢纽。提升阜阳站客运功能,主要承担普速列车、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和通过作业。
货运方面,阜阳编组站为主要货运枢纽,规划对其进行扩建,由现有三级四场扩建为三级七场。阜阳南站与阜阳北站(原阜阳西站)作为辅助货站。
2、线网格局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主要内容一、规划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合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阜阳市建成带动皖西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次规划区范围具体界定为:东部——颍东区的插花镇、正午镇、新华办、袁寨镇行政管辖范围。

南部——颍州区的王店镇、三十里铺镇,阜南县的三塔镇、袁集镇,颍上县的五十铺镇行政管辖范围;西部——颍州区的程集镇、西湖镇、三合镇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颍州西湖风景区;北部——颍泉区的周棚办、宁老庄镇、姜堂镇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阜阳电厂和茨淮新河北岸500米陆域;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10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三、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划分为2个阶段: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人口为338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为479万人,城镇化水平:48%2.城镇等级结构市域城镇分为4个等级。

一级城镇:市域中心城市——阜阳。

二级城镇:市域次中心城市——界首、太和、颍上、阜南、临泉。

三级城镇:中心镇,共计30个。

四级城镇:一般镇,共计76个。

3.城镇规模结构市域中心城市阜阳:人口规模100~120万人市域次中心城市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人口规模20~50万人中心镇:人口规模2.5~5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1~3万人4.城镇空间结构以阜阳为中心,形成2条重要城镇聚合轴和2条次要城镇聚合轴。

颍阜太城镇聚合轴以102省道、105国道、京九铁路为纽带,沿轴阜阳市段包括市域中心城市阜阳,次中心城市太和、颍上,中心镇六十里铺、倪邱、宁老庄以及若干个一般镇。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

精品文档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 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绿道功能 (3)3.2绿道组成 (3)4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绿道分级 (5)4.2绿道分类 (5)5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规划设计原则 (6)5.2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基本要求 (9)6.2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 (11)7.1绿道游径系统 (11)7.2绿道绿化 (14)7.3绿道设施 (15)附录 1:引用标准及说明 . (20)附录 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 (21)1总则1.0.1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 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阜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阜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阜阳市城市绿化条例正文:----------------------------------------------------------------------------------------------------------------------------------------------------阜阳市城市绿化条例(2016年6月30日阜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通过2016年7月29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古树、名木、林地、林木的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城市绿化坚持保护生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建管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绿化工作的领导,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

第五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城市绿化管理工作,负责对县(市、区)城市绿化工作指导、监督和考核;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水务、房产、公安、林业、环境保护、财政、交通运输、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绿化环境的权利,对损坏绿化和绿化设施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

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举报人表彰和奖励。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资、认养等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工作。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12.29•【字号】阜政办秘〔2017〕218号•【施行日期】2017.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2月29日阜阳市低碳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倡导低碳绿色出行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4〕41号)精神,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活理念,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广大群众出行,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着力推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实现低碳绿色出行,切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以居民实际出行需求为导向,确定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完善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出行和换乘条件,使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

二、主要目标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2标台以上、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70%以上。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有条件的县城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

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的批复

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的批复

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5-2030)》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阜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08.03
•【字号】阜政秘〔2017〕189号
•【施行日期】2017.08.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关于《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的批复
阜政秘〔2017〕189号
阜阳市城乡规划局:
你局《关于批准<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的请示》收悉,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充分发挥了我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优势,注重城市地形地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一湖伴城、两河萦城、三环绕城、九廊穿城、绿道织城、绿园缀城”的绿地系统结构符合我市实际,切实可行。

三、根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尽快划定各类
绿地的绿线范围,进一步完善现状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结构,加快提升全市绿化水平。

四、严格规划落实,强化硬性约束,城市建设有关绿地规范要求一律要遵循本《规划》,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相关指标实施。

五、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内容,加强宣传解读,增强社会共识,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阜阳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3日。

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介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介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合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阜阳市建成带动皖西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2.城市性质: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以加工制造、商贸物流为主的皖西北中心城市。

3.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82万人,用地规模82.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140万人,用地规模140平方公里。

4.城市规划区范围: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划定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108.6平方公里。

5.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35%,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0%。

阜阳市城市人口规模130~150万人;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城镇人口规模20~50万人;31个中心镇,城镇人口规模3~6万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颍上-阜阳-太和及阜阳-界首2条重要城镇聚合轴,阜阳-临泉及阜阳—阜南2条次要城镇聚合轴。

6.城市总体布局:远期选择向西、南和东南作为主要拓展方向,兼顾颍东、泉北发展。

以河西区为中心,颍、泉河为纽带,形成“三区四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河西片区:是阜阳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和城市发展的依托,重点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完善城市中心功能,提高城市中心的聚集与辐射效益。

河东片区:规划重点完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功能,发展加工制造业,建设东北工业区、颍东辛桥物流园区和城市生活居住区。

泉北片区:完善古西湖生态公园、阜阳工业园功能,建设大型商贸及高级住宅区。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阜政办秘[2013]15号【发布部门】阜阳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3.15【实施日期】2013.03.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阜政办秘〔2013〕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强市建设,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绿道建设的意见》(皖政办秘〔2012〕184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加快推进绿道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绿色城市、美好乡村”的要求,坚持“廊道相连、快慢结合、大绿道建设”,着力提升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全民健身,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美好阜阳”建设。

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公众游憩、健身等需求,建设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

2.因地制宜。

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特征,合理确定绿道建设形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3.彰显特色。

绿廊系统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4.统筹推进。

以扩大绿量为重点,在市域绿色长廊基础上将绿道建设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美好乡村建设、旅游业态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等有机结合,科学规划,集约建设。

三、主要目标2013年到2016年,全市城区建成绿道160公里以上,全市城市绿道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0.5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在巩固提升城市绿道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建成以城市绿道为。

安徽绿道规划纲要

安徽绿道规划纲要

第一章绿道解读1.1 建设安徽城市绿道的意义建设安徽城市绿道网是安徽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新路径;是绿色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纽带;是安徽省“三个强省”战略的具体行动。

1、经济强省通过绿道建设,有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使一、三产复合化,有效整合各类旅游、休闲资源,构建我省城市休闲产业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新通道。

2、文化强省我省文化资源呈散点分布且缺乏系统整体保护,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合,通过建设绿道网,串联众多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构建我省文化资源空间展示新体系,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创新安徽文化展示的新空间。

3、生态强省通过绿道建设,有效保护我省区域间和城市内各类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构建我省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避免区域自然生态破碎化,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

1.2 绿道发展历程1.2.1 绿道概念绿道在欧美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了绿道,当时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娱乐项目。

直到20世纪50年代Whyte才首先提出了绿道一词,在60年代和70年代,绿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美国官方的首肯。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道的定义不尽相同。

Little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并且被广泛应用,他认为绿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绿道。

包括①沿着自然绿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等)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②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1观道;③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落的开放空间;④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

目前普遍认可的绿道定义为:绿道( Greenway) 是一种连接主要山体水系、田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并且集合了生态保育、康体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30年)》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30年)》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XX-2030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生态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阜阳市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市城乡规划局开展了《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XX-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8年7月19日,《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1。

市域生态网络规划(1)生态网络结构基于市域生态要素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将水系作为阜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的主线,规划形成“一带、二轴、一环、多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其中:“一带”:淮河生态带,主导功能为行洪、滞洪、调蓄、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营造。

“二轴”:阜阳市区的颍河和泉河生态轴,主要承担洪涝调蓄、生物迁徙、景观、游憩、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一环”:环绕阜阳市中心城区的永久性城市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缓冲城市建设行为、调节地表径流、景观、游憩等作用。

“多廊”:依托多条河道,串联重要生态节点,形成11条纵横交错、网络化的生态廊道,主导休闲游憩、防风固沙、水源涵养、防洪防涝等功能。

“多点”:分布在带、轴、环、廊上的25个重要生态节点及9个补充节点。

重要生态节点包括市域17个湿地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2个风景区、1个水源保护区、1个城市公园及1个综合生态节点。

9个补充节点分布在市域主要河流交汇处。

(2)生态网络布局市域生态网络形成由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共同构成的网络化布局。

其中生态斑块包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及三角洲公园共36个。

生态廊道包含市域10条河流廊道以及京九绿色长廊。

2。

市区生态网络规划(1)市区生态网络结构通过阜阳市区核心要素识别与分析,规划形成“一湖、两河、一带、两环、六楔、多廊”的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一湖”:颍州西湖,阜阳市生态名片,发挥湿地保育、调蓄洪涝、调节小气候、生态游憩的生态作用。

阜阳市城区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搅拌站布点规划

阜阳市城区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搅拌站布点规划

阜阳市城区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搅拌站布点规划《阜阳市城区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搅拌站布点规划(修编)》主要内容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重点考虑规划的城市建设区200平方公里及25平方公里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的建设要求,兼顾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及农村。

考虑搅拌企业的行业特点,站点布局在城市规划区内及周边统一考虑。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078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为2015—2030年,近期为2015—2020年。

三、规划内容本次规划重点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搅拌站布点,同时考虑城市发展和管理要求,将水稳与沥青拌合站布点规划纳入本规划。

四、规划目标2020年阜阳市规划区内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控制在近期22座、远期2030年26座以内,预拌砂浆搅拌站控制在近期4座、远期9座以内,水稳拌合站控制在7座以内,沥青拌合站总量控制在9座以内。

鼓励预拌砂浆搅拌站的建设与发展,水稳拌合站原则不单独设置,鼓励“四站合一”。

五、站点布局及选址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2)交通便利,靠近水运码头,靠近国、省道,具有方便快捷的对外交通条件。

(3)搅拌站服务半径按10--15公里控制,分区设置,减少交通穿越。

搅拌站的布点将以城市规划区为重点,以城镇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为主,兼顾农房建设和其他工程。

(4)选址符合环境保护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对周边居民无影响,站址应选在郊区或工业园区内,且不影响城市的远景发展,新建的站点应为高速公路外侧。

5 水稳拌合站5 颍州经济开发区颍一路南侧6 水稳拌合站6 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高速外侧7 水稳拌合站7 S202三塔方向高速外侧阜阳目前有沥青拌合站9家,设计产能86.87万方。

规划仅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不再规划新建站点,对不符合规划的点位予以迁建。

附表:阜阳沥青拌合站点位规划一览表序号沥青拌合站编号位置1 沥青拌合站1 阜阳循环经济园区茨河路南侧阜涡路西2 沥青拌合站2 阜涡路2099号3 沥青拌合站3 颍泉区循环经济园区茨河路北、石丰建材东侧4 沥青拌合站4 阜涡路5 沥青拌合站5 阜阳市西湖镇方向(西湖以西)6 沥青拌合站6 颍州经济开发区颍一路南侧7 沥青拌合站7 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高速公路外侧8 沥青拌合站8 阜蚌路插花工业园区9 沥青拌合站9 阜蚌路插花工业园区。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977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绕城公路以西50米,北至茨淮新河北岸100米陆域边界,东至绕城公路以东50米,南至阜阳市区行政边界。

规划区面积约1053.59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2030年,阜阳市域常住人口960万左右,城市化率65%左右。

2030年,阜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全国著名的农副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豫皖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国家层面上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泛长三角层面是新兴能源基地;中原经济区层面上为豫皖省际的商贸物流中心;从省域层面上看是安徽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皖北层面上为皖北魅力水城,生态宜居家园。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以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为目标,不断提高阜阳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阜阳在豫皖交界地区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奋力率先崛起,将阜阳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1、城镇化发展战略(1)中心壮大策略:以壮大中心城市为首要任务,加快规划区内中心城市与周边重点镇一体化发展。

(2)县域突破策略:培育优势县城中心城市,强化其与市域中心城区的分工协作,辐射带动其周边城镇与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3)重点培育策略:选择若干个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受限制条件小的城镇为重点镇,优先培育专业型和特色型小城镇,带动周边地域发展,并服务农村地区。

2、产业发展战略(1)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原有支撑产业(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区域能力3、生态发展战略(1)对城市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制定不同的管治策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的批复
【法规类别】土地管理机构
【发文字号】皖政秘[2011]18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05.26
【实施日期】2011.05.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皖政秘〔2011〕181号)
阜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阜政发〔2010〕46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
整体控制作用。

阜阳市停车场规划主要内容

阜阳市停车场规划主要内容

《阜阳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0平方公里)及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为2014—2030年,近期为2016—2020年。

三、规划内容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小汽车停车设施,重点是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系统发展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路外公共停车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

四、规划目标规划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新城适度、老城控制”的区域差别化停车供应体系。

城市停车做到“停车有位,停车有序”,实现静态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良性互动。

近期落实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弥补历史欠账),有效缓解城市重点区域停车矛盾;远期细化城市停车政策,优化停车设施结构、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及布局,引导停车产业化。

五、分区方案一类区——适度控制区,城市核心区域(泉河-颍河-颖西路-清河路-沙河路围合的区域);二类区——适时调整区,除一类区域的内环区域(内环:古泉路-颍东路-京九铁路线-淮河路-南京路围合的区域);三类区——适度发展区,中心城区的其它范围。

六、供给结构一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80%,严格限制供给水平,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75%、路外公共停车占15%、路内停车占10%;二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90%,调整停车供给结构,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85%、路外公共停车占10%、路内停车占5%;三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100%,供需平衡适度发展,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90%、路外公共停车占7%、路内停车占3%;七、停车需求至2030年,小汽车停车泊位总需求约52万个,其中路外公共停车场需求约3.2万个,路内公共停车需求约1.5万个。

八、配建标准(1)在满足当前发展的基础上,适度优化现状停车配建指标,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优化后停车配建指标详见附表一。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977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绕城公路以西50米,北至茨淮新河北岸100米陆域边界,东至绕城公路以东50米,南至阜阳市区行政边界。

规划区面积约1053.59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2030年,阜阳市域常住人口960万左右,城市化率65%左右。

2030年,阜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全国著名的农副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豫皖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国家层面上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泛长三角层面是新兴能源基地;中原经济区层面上为豫皖省际的商贸物流中心;从省域层面上看是安徽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皖北层面上为皖北魅力水城,生态宜居家园。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以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为目标,不断提高阜阳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阜阳在豫皖交界地区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奋力率先崛起,将阜阳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1、城镇化发展战略(1)中心壮大策略:以壮大中心城市为首要任务,加快规划区内中心城市与周边重点镇一体化发展。

(2)县域突破策略:培育优势县城中心城市,强化其与市域中心城区的分工协作,辐射带动其周边城镇与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3)重点培育策略:选择若干个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受限制条件小的城镇为重点镇,优先培育专业型和特色型小城镇,带动周边地域发展,并服务农村地区。

2、产业发展战略(1)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原有支撑产业(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区域能力3、生态发展战略(1)对城市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制定不同的管治策略。

浅析阜阳市颍州区主要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浅析阜阳市颍州区主要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题 进 行 了总 结 , 为 调 查 区 道 路 绿 化 情 况 整体 良好 , 化 了城 市 街 景 , 善 了城 市 环 境 , 在 局 部 区段 , 存 在植 物 配 置 不 认 美 改 但 仍
合 理现 象 , 化 与 管 网 存 在 矛 盾 ; 路 绿 地 规 划 缺 乏 科 学性 、 理 性 和 系 统 性 等 问 题 。 因此 , 路 绿 地 规 划 设 计 需 依 据 相 应 绿 道 合 道
的 绿 地规 划指 标 , 行 合 理 的 空 间布 置 和植 物配 置 , 进 以达 到保 证 交 通 安 全 和 美 化 、 化 、 香 净化 环 境 的 目的 。
关 键 词 : 市道 路 ; 路 绿化 ; 物 配 置 ; 划 设 计 城 道 植 规 中 图分 类 号 : 7 1 8 ¥ 3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1 6 ( 00 0—0 30 10 —0 9 2 1 ) 20 7 —5
第 2 卷第 2 7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y n a h r le e ( tr lS in e o r a fFu a g Te c esColg Na u a ce c )
Vo . 7 NO 2 12 , .
( c o l fL S in e F y n e c es o e e F y n h i 3 0 1 C i a S h o o i c c , u a g T a h r C l g , u a g An u 6 4 , hn ) e l 2
Abs r c :nt i a e , n lss dt ep te n ft er a sd ln iga d e it gp o lmswi u r n re t a t I hsp p r wea ay ie h atr so h o d iepa t n xsi r be t c re t e n n n h g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6•【字号】皖政秘[2011]181号•【施行日期】2011.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181号)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阜政发〔2010〕46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工矿废弃地和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力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用地。

到2020年,你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29561.1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53763.93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946.38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8946.3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6387.59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2.32平方米以内。

四、加强土地利用统筹和管控。

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法,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城乡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进程,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和灌区沟渠配套等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建设优质油菜和全省优质粮仓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和治理工作,加强颍州西湖、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等沿淮湿地调蓄洪水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八里湖等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市绿道总体规划(2013—2020)》主要内容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同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并于2013年1月发布了《2013年全省城市绿道示范段建设任务计划的通知》。

为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阜阳市政府积极打造滨水园林城市,并以绿道规划为抓手,通过绿道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生态、休闲、旅游等联系,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绿道建设还可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通过绿道串联特色新市镇和特色村庄,提升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的发展水平。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6年,远期为2017-2020年。

绿道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年限虽有一定差别,但为了更好适应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保持绿道建设的连续性,必须对对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全面进行战略控制,统一进行绿道网络布局和配套设施的配置。

绿道近期建设线路在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用地拓展时序做适当延伸。

三、规划原则(1)保护环境、最小干预(2)统筹协调、资源节约(3)以人为本、强调体验(4)取材地方、彰显特色(5)结合现状、切实可行(6)多元筹措、统筹管理四、规划范围本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阜阳市绿道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支撑体系建设和实施保障内容等。

分两个层次进行:(1)市域范围:阜阳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阜阳市区和界首市、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太和县,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以城市规划区为研究范围,重点考虑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200平方公里。

五、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目标一:通过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作为绿道建设的绿色基底。

目标二:通过建设绿道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三:通过绿道建设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品质,整体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分阶段建设目标1)近期(2013-2016年):共计建设146.4公里。

初步建构起中心城区绿道网络,完成六条绿道精品线路(含市域绿道城区段)的建设。

顺水、梳路,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等休闲游憩节点,结合城市水系整治、公园建设计划,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共计146.4公里。

2)远期(2017-2020年):共计建设695.7公里。

①建设完善的市域绿道系统建设剩余646.7公里的市域绿道,建设绿道网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完成沿线服务驿站和全部绿道标识的建设。

③建成完善的城区绿道系统建设剩余49公里的城市绿道主线、支线,完成沿线服务驿站和全部绿道标识的建设,完善各类配套服务设施。

六、市域绿道规划1、市域绿道空间布局结构阜阳市域(区域)绿道规划综合考虑上位规划衔接以及自然生态、人文、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本底要素,因地制宜,总体形成“两主六支”的空间结构,规划了8条市域绿道,共同构成阜阳市域绿道总体布局。

“两主”:指贯穿市域的两条省级线路,分别是由泉河颍河所组成的东西向绿道以及商杭高铁绿道,组成市域1号绿道、2号绿道。

“六支”:指贯穿太和、颍上、阜南、临泉、界首的六条支线绿道,主要由国省道、重要水系组成,分别是市域3号、4号、5号、6号、7号以及8号绿道。

2、市域绿道构成阜阳市域绿道布局中,市域绿道总长度为698.8公里,其中省级线路约250.9公里,占市域绿道总长度的35.9%;市级线路约447.9公里,占市域绿道总长度的64.1%。

绿道串联各类景观资源点50余处。

市域1号绿道(SY-01)——颍泉明珠体验线,全长202.2公里。

市域2 号绿道(SY-02)——商杭生态绿廊线,全长48.7公里。

市域3号绿道(SJ-01)——茨淮新河风情线,全长41.5公里。

市域4号绿道(SJ -02)——颍河故里界首线,全长78.3公里。

市域5号绿道(SJ -03)——自然湿地颍上线,全长50.2公里。

市域6号绿道(SJ -04)——人文乡村临泉线,全长56.1公里。

市域7号绿道(SJ -05)——界南河自然观光线,全长52.1公里。

市域8号绿道(SJ -06)——人文淮河体验线,全长169.7公里。

市域绿道重点开发引导旅游功能,结合丰富多彩的绿道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3、市域绿道分线路规划(1)SY-01:颍泉明珠体验线该线路西起泉河,途经临泉和阜阳城区,在城区内接入沙颍河,再经颍上接入淮南绿道,以地方流域文化为特色,主要展现泉河及沙颍河的自然风光,总长202.2公里。

SY-01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临泉县城-杨桥镇-西湖镇-阜阳城区-袁寨镇-颍上县城-杨湖镇-淮南发展节点老丘堆遗址、姜子牙文化城旅游风景区、国民党临泉县政府旧址、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泉河、刘公祠、文峰塔、程文炳宅院、口孜清真寺、大成殿、八里河自然保护区、栗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焦岗湖旅游度假区、管鲍祠、甘罗墓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主要发展节点和沿线城镇布局,分级设置各类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姜子牙文化城驿站、颍州西湖驿站、袁寨驿站、八里河驿站(2)SY-02:商杭生态绿廊线该线路南起沙颍河,沿商杭高铁线路走向及105国道向北至亳州,,总长48.7公里。

SY-02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太和-亳州发展节点洪山唐孤堆、倪丘遗址、清真北寺、清真南寺、文庙大成殿、太中花戏楼、“四九”暴动遗址、会老堂、刘公祠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主要发展节点和沿线城镇布局,设置二级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倪丘驿站(3)SJ-01:茨淮新河风情线该线路沿茨淮新河走向,途径阜阳城区,总长41.5公里。

SJ-01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沿茨淮新河走向发展节点茨淮新河风景带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SY-01线路,设置二级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驿站建设商杭高铁驿站(4)SJ-02:颍河故里界首线该线路西起沙颍河,途经界首市、太和县,在阜阳城区接入SY-01号线,总长78.3公里。

SJ-02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城区发展节点豫皖苏军区旧址、清真寺、田营十三窑古窑址、太中花戏楼、颍河湿地公园、徐氏宗祠、“四九”暴动遗址、会老堂、刘公祠、古泉河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主要发展节点和沿线城镇布局,设置二级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太和颍河湿地公园驿站(5)SJ-03:自然湿地颍上线该线路途径八里河自然保护区,沿省道224向东北至迪沟镇,总长50.2公里。

SJ-03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颍上-迪沟镇发展节点八里河风景区、尤家花园及故居、管鲍祠、清真寺、迪沟国家级湿地公园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主要发展节点设置二级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八里河驿站、迪沟驿站(6)SJ-04:人文乡村临泉线该线路北起界首境内沙颍河,沿省道102向西至鮦城镇,总长56.1公里。

SJ-04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界首-临泉-鮦城镇发展节点豫皖苏军区旧址、鲖阳郡遗址、岗上遗址、老邱堆遗址、沈子国古城址、国民党临泉县政府旧址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2、服务设施:结合SY-01号线,设置二级驿站,同时设置管理设施、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基地、停车场、卫生保健设施、自行车服务中心等。

3、交通换乘点:设置与主要交通的衔接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服务等。

4、基础设施:参照《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要求,设置废弃物收集点、污水收集处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照明设施等。

驿站建设姜子牙文化城驿站(7)SJ-05:界南河自然观光线该线路北起SJ-01号线,从杨桥镇沿界南河向南至阜南县,总长52.1公里。

SJ-05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分项建设指引线路走向杨桥镇-滑集镇-阜南县发展节点李大寨城址、豫皖苏专署旧址、清凉寺遗址、赵集王庄遗址配套服务设施1、标识系统:参照《安徽绿道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设置信息、指路、规章、警示、安全和教育等标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