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每课课后作业及答案汇编(含四套题)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每课课后作业及答案汇编(含四套题)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拼一拼,写一写。

zhòu()夜耕yún() sānɡ()树短dí()拂xiǎo()ɡònɡ()耕织二、看图连一连。

麻钲má qìnɡ磬笛zhēnɡ dí三、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草满池塘水满陂.。

()A.池塘。

B.池岸。

C.山坡。

2. 童孙未解供.耕织。

()A.供给。

B.从事。

C.供奉。

3. 短笛无腔.信口吹。

()A.口腔。

B.曲调。

4. 山衔落日浸寒漪..。

()A.带有寒意的水中波纹。

B.寒冷冬天的水中波纹。

四、读下面的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1.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____”字表明牧童不是规规矩矩地骑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小孩做了什么)的情景,表现了小孩________的心情。

五、理解课文内容,填一填。

1. 《稚子弄冰》一诗中表示颜色的字词有____、____、____,“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描写了________,全诗有声有色,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2.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一个“____”字写出了日落西山时的样子,一个“____”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耘田:____________________ 绩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哪两句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请画上横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时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时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业练习题第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①靠近②并排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第二课时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第三课时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掉,用来种菜。

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闹。

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玩累了,我又缠着爷爷陪我去guàng()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圆明白亮笑热三、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第二课时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蚌壳(bàng bàn)樱桃(yīng yīn)啃吃(kěn kěng)倭寇(wōwēi)水瓢(piáo páo)玩腻(mìnì))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花园一()李子树一()大草帽一()谷穗一()狗尾草一()倭瓜花一()果园一()白蝴蝶一()大蜻蜓三、判断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盛夏,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干活,小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他们也都不闲着。

你看,在一个茂盛的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刨坑,插苗,掩土,浇水。

别看他们年纪很小,却学得有模有样。

虽然在树阴下,但忙活的大半天,额头上全是汗珠,有几个孩子干脆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在忙活。

再看他们的小脸和身上,全都是泥巴,就像一只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

他们来到院子里一看,铜盆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

他们把铜盆翻过来,扣在地上,再朝着盆地使劲敲击,哈哈!一块完整的冰块出来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麦管,对着冰块用力吹。

你看,他的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就像一只吹起的青蛙。

其他的小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哈哈!冰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穴。

于是,他们又找来一束彩丝,从空穴中穿过,再打上活结,提在手上。

一个晶莹透亮的冰制打击乐器就完成了!一个孩子提着,其他的孩子围在四周,不时地用小手在冰上打击着,就像立春时节大人们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一样。

虽然他们的小手都冻得红红的,可是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童们的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夕阳西下。

大人们都收工回家,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放牛的孩子们也都陆陆续续骑着牛儿往家赶。

晚风轻轻地吹着,吹走了白天的炎热。

你看,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小牧童,他侧身坐在牛背上,身子随着老牛的步伐轻轻晃荡,就连那一双小脚也不安分,一前一后仿佛在打着节拍。

他的手上拿着用脱空的树皮做成的笛子,使劲地吹着。

虽然听不出他吹奏的曲调,但清亮的笛声中,那份轻松和快乐也怎么也掩饰不住。

2.选做题: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1. 按照古诗三首的顺序,分别写出诗名和作者。

- 诗名:《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 诗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 诗名:《春晓》
作者:孟浩然
2. 根据《登鹳雀楼》一诗,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远眺的美丽景色。

- 这首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传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过往英雄的怀念之情。

3. 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愫?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相思之情和对朋友的祝福之意。

- 你觉得诗中的黄鹤楼有何特殊意义?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代表着荣耀和壮丽,黄鹤楼的存在是诗中离别情愫更加深刻和凄美。

4. 根据《春晓》一诗,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清晨的景象。

- 诗中的景象有哪些?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诗中的景象有天空亮起的朝霞、春光充满大地、小草吐绿、燕子飞来飞去等。

这些景象给人以清新、明亮、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感到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5. 在《春晓》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一句比喻,请写出这句比喻是什么?这句比喻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中的比喻是“春眠不觉晓”,表示人们在春天里的宁静愉悦,一切都显得安详而舒适。

这比喻也点明了诗人视春天为美好慰藉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后作业-《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后作业-《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古诗三首》一、读句子,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王昌龄的古诗,有万仞.(rén rèn)高的mó tiān()shān yuè(),大气磅礴;而王维的诗歌,描写渭.(wéi wèi)城的小雨,幽静的山涧,清新自然。

二、字词理解与积累。

1.“使”有如下释义:①用;②派,差遣;③让,令,叫;④假若,假使;⑤出使。

“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____(填序号)。

________这个词语中的“使”也是这个意思。

2.“秋夜将晓”的“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秋夜将晓”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在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写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3)“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壮志。

()(4)“百战”是指一百次战争。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诗句写“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从“三万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从“五千仞”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

(2)“摩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形容极高。

我们能想到的“摩天”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

(3)这两句诗中的“河”与“山”,象征着中原大好山河。

这些地方都被金兵占领了。

诗人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主张_____________ ____。

(4)诗人的主张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他的另一首诗作——《示儿》,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他临去世前深深的遗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9.古诗三首一、看拼音写生字。

yí1.( )民泪尽胡尘里。

yuè mó2.五千仞( )上( )天。

二、给带点的字或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剑外忽传收蓟.(jí jì)北,初闻.(①听说。

②闻到)涕.(tì dì)(①鼻涕②眼泪)泪满衣裳。

三、填空。

1.《从军行》的作者是( )朝诗人( ),他尤其擅长写( )诗。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 )朝诗人( ),此诗被称为他( )。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首诗是一首( )。

四.解释下列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朝诗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河:②岳:③遗民:3.赏析第三句诗中的“尽”字。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古诗三首一、1.遗 2.岳摩二、jì①听说 tì②眼泪三、1.唐王昌龄边塞 2.唐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宋陆游爱国诗四、1.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3.北方沦陷区的老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

五、1.陆游宋 2.①河:黄河。

②岳:西岳华山。

③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3.“尽”是“完”的意思,强调眼泪流干,突出遗民无限辛酸、痛苦之情。

4.对百姓的同情,对王师的期盼,对统治者未能早日收复失地的不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生字扩词(建议抄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建议背诵):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句):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一、读《四时田园杂兴》,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也傍桑阴学种瓜。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杂兴:耘田:绩麻:当家:未解:供:傍:阴:3.对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理解正确的是()A.描写夏季农忙时村里男男女女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情形。

B.表现农村儿童胆子很大,什么事都敢做。

C.农村的儿童受到父母的影响,自小爱劳动,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底下种瓜。

D.从“未解”“学”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农村儿童天真可爱和热爱劳动的品格。

4.这首诗题目中的“兴”指的是()A、举办,发动B、流行,盛行C、兴致,兴趣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田园”这里泛指农村。

“兴”即兴致,兴趣,感兴,引申为即兴创作。

“杂兴”即随兴写来的作品。

B.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昼”即白天。

“耘田”即除草。

“绩麻”即把麻搓成线。

这句的意思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这一句不但点名了时间——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也说明了女人的辛劳——“绩麻”,即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C.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这里是指年轻人,当然也就无论是男是女。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尽其职,各司其事。

这一句是从全村庄的角度来写,能劳动的都没有闲着,争抢时间收割。

诗人通过农忙时节青年人的繁忙,从这一角度来写出劳动人民辛苦,同时也暗示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生存的社会现实。

D.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即未成年的人。

诗人用“未解”,不但表明了孩子们——“童孙”对“耕织”的“未解”,为下文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未解”。

其实,诗人这样写,从正面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处境。

6.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劳动?请你填一填。

():,():7.这首诗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设计)

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课《古诗三首》试题试卷 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课《古诗三首》试题试卷 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________时节紧张的劳动气氛。

(2)《稚子弄冰》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里孩子们的一场嬉戏。

2.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童年里有诗词,诗词里有图画: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小孩子趴在溪边剥莲子吃的画面。

(2)童年里有诗词,诗词里有声音: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耳畔的声音。

(3)童年里有诗词,诗词里有气味: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仿佛能闻到菜花散发出来的清香。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诗句中的“衔”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的情景。

(2)诗句中“________”与“草满池塘”结构相同,对仗工整。

(3)下面与这样的短语构成方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昼出耘田B.金盆脱冰唱C.鸟鸣深山D.人比花娇4.按要求完成练习。

(1)本课中与下图描绘的画面相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本课中,展现孩子们敲冰自娱、意趣盎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到孩子们弄冰时由“________”转为“________”的情绪变化过程。

二、选择题5.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稚.子(zhì)芝.兰(zhī)姊.(zǐ)痴.情(zhī)B.牙龈.(yín)两鬓.(bìnɡ)迸.裂(bìnɡ)瞑.目(mínɡ)C.弓弩.(nǔ)阻挠.(náo)恐吓.(hè)拖男挈.女(qiè)D.玷.(diàn)污旖.(yǐ)旎踌躇.(zhù)绷.(běnɡ)脸6.下列关于作者及其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别具一格,扩大了陶渊明以来田园诗所表现的内容。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一、《古诗三首》导学1.1、引言《古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2、学习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掌握《古诗三首》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正确运用于写作和表达中。

二、《古诗三首》练习题2.1、填空题1.课文中“曹溪湖底绿苔齐”中“苔”指的是()。

A. 花 B. 草 C. 水草 D. 青苔2.课文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参与商”所指的是()。

A. 古代的商人 B. 文人墨客 C. 武士 D. 美玉2.2、选择题3.下列哪句话是《古诗三首》中的描写?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B.“曹溪湖底绿苔齐。

”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D.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古诗三首》中描写的景色是下列哪个? A. 碣石 B. 绿苔 C. 沧海 D.山河2.3、问答题5.请简述《古诗三首》背后的主题是什么?6.你认为古诗中的作者想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思想?三、《古诗三首》答案解析3.1、填空题1. D. 青苔。

解析:本句描写了曹溪湖底覆盖着青苔,绿意盎然。

2. B. 文人墨客。

解析:“参与商”通常指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诗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相逢易散的意境。

3.2、选择题3.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解析:这句话描写的是人归途中惊起鸟群,桂楫风吹舟翻的景象。

4. B. 绿苔。

解析:绿苔覆盖着曹溪湖底,呈现出一片青翠的景象。

3.3、问答题5.《古诗三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的轮回感慨。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观照和对生命的思考。

6.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是: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时光,感悟生命的无常和轮回,明白生死无常,体悟世界的美好和残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供.(ɡōnɡɡònɡ)弟弟上大学,他不分zhòu yè()地辛苦劳作,cǎi sānɡ()喂蚕,yún tián()插秧,用稚.(zhì zì)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他笑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时,我内心不禁泛起点点涟漪.(yī qí)。

这是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二、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A.剖开 B.脱下 C.理解,懂得2.稚子金盆脱晓.冰()A.早晨 B.知道,明白 C.告知,开导3.短笛无腔.信口吹()A.说话的声音,语调 B.曲调 C.物体内部空的部分三、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昼”“夜”这两个表示时间的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村庄儿女的辛苦和勤劳。

B.“各当家”蕴含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道理。

C.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我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描绘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诗句通过动词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

(2)请在括号里写出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课文回顾。

三首诗歌都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稚子弄冰》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晚》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I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1阅读与理解。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其一梅子①留酸软齿牙②,芭蕉分绿与窗纱③。

日长睡起无情思④,闲看儿童捉柳花⑤。

其二松阴一架半弓⑥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释】①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②软齿牙:也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③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给予的意思。

④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⑤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

⑥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

(1)下列填入诗中横线上正确的诗句是()。

A.风送幽香传十里B.戏掬清泉洒蕉叶C.殷勤夏雨敲莲荷D.傍花随柳过前川(2)《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前两句诗中的“”和“”两字紧扣诗题,给人闲适、慵倦之感。

(3)《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多选]()A.梅子B.芭蕉C.太阳D.柳花(4)《闲居初夏午睡起》中描写孩子稚气可爱的诗句分别是()和()。

A.日长睡起无情思B.闲看儿童捉柳花C偶欲看书又懒开D.儿童误认雨声来(5)“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理解。

溪居①即事②[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③关④。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

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③去却:去掉。

④关:门闩。

(1)理解古诗内容,完成练习。

①品读古诗,梳理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刻画出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画卷。

②小童“急向柴门去却关”,是因为“—”(用原诗句回答)J急”字表现了小童的特点。

(2)对比《稚子弄冰》和本诗,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稚子弄冰时的村庄(环境)(谁)(人物活动)稚子玩冰图溪居即事时的河湾(环境)(谁)(人物活动)图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核心素养】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下-1.古诗三首 第1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核心素养】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下-1.古诗三首 第1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分层作业1.古诗三首(第1课时)1.根据拼音写字词。

2.形近字组词。

榜( ) 晓( ) 陂( ) 衔( )傍( ) 绕( ) 披( ) 街( )3.在回忆相关的古诗时,你对古诗中的有些字把握不准,请你在下面的加点字正确的字音上打“√”。

稚.子(zìzhìzhí)白昼.(zòu zhòu)桑.树(sāng shāng)4.古诗积累与运用。

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吟诵古诗。

春雨时,我们吟“”;冬雪时,我们吟“”;重阳时,我们吟“”;送别时,我们吟“”。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5.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兴.奋B.振兴.C.高兴.D.兴.盛(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A.子女B.指青年男女C.哥哥和姐姐D.儿子和女儿到农家人的特点。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多选)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6.古诗文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

(1)将全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杂兴:②篱落:(3)诗中用梅子黄、、、菜花稀,写出了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4)说说“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的妙处。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再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尝试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短文。

季节:夏天地点:田间桑树下主要人物:孩子们主要事件:大人在田间除草、把麻搓成线,孩子在学种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学习任务群分层作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学习任务群分层作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学习任务群分层作业作业分类作业内容分层要求基础类1.填空。

读课文中三首诗,你眼前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三首诗都描述了古代乡村的_____________生活,都描写了儿童的纯真、可爱,但诗中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第一首是_____________的村庄,第二首是_____________的村庄,第三首是黄昏时的池塘边。

范成大对“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的乡村儿童表达了赞赏之意。

杨万里看到幼童在寒冬的清晨弄冰玩耍,小心翼翼地把“_________”,轻轻敲打,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雷震在日落之时不仅看见绿草、碧水、青山,还看见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只听“______________”,多么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必做题★★★提升类阅读与理解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衔.落日浸寒漪。

( )必做题★★★A.用嘴含B.接受C.相连接(2)牧童归去横.牛背。

( )A.地理上东西向的,与“纵”相对B.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相对C.跟物体长的一边垂直的,横坐着3.“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的情态4.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面诗句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属于动态描写的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B.短笛无腔信口吹5.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___________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类6.请选择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的正确选项: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

(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A.放风筝B.捉知了C.钓鱼D.捉蝴蝶7.小练笔。

《村晚》中描绘了乡村牧童骑牛晚归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天真可爱的牧童怡然自得的状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 》课后同步作业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  》课后同步作业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yún tián()sāng yīn() zhìzǐ()二、把下列的诗句补充完整。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2. ,彩丝穿取当银钲。

3.牧童归去横牛背, 。

三、给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 )①解决。

②理解,懂得。

2.稚子..金盆脱晓冰( )①稚嫩的孩子。

②幼小的孩子。

3.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随口。

②书信的封口。

四、看图写诗句。

五、课内阅读。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写出下面词语的释义。

(1)陂:(2)漪:(3)腔:(4)信口:3.翻译“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两句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古诗三首一、白昼耘田桑阴稚子二、1.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3.短笛无腔信口吹三、1.② 2.② 3.①四、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1.宋雷震 2.(1)池岸。

(2)水中的波纹。

(3)曲调。

(4)随口。

3.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4.诗人描写了一幅农村的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附加题:句型转换练习题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6.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追得上?7.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8.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9.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10.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练习题布置作业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练习题布置作业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yún tián sāng yīn zhìzǐ()()()()二、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敲成玉磬..碎地声。

..穿林响,忽作玻璃玉磬:玻璃:诗句: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漪:诗句: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口:诗句:三、默写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写了农民白天在田里,夜晚回到家还要,孩子们也学着大人在桑树底下,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之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练习题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yún tián sāng yīn zhìzǐ(白昼)(耘田)(桑阴)(稚子)二、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敲成玉磬..碎地声。

..穿林响,忽作玻璃玉磬:一种用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诗句:把冰块当作乐器轻轻敲打,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像水玉破碎的声音。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诗句: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满得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处的青山,像含着落日,淹没在水中的波纹里。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口:随口,随意。

诗句: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去,拿着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三、默写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写了农民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回到家还要搓麻线,孩子们也学着大人在桑树底下学种瓜,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天色pò xiǎo(),勤劳的农民伯伯已经开始yún tián ()了,cǎi sānɡ()姑娘也忙碌了起来,连幼稚.(zhì zì)的孩童也帮着打扫院子。

二、读音明义。

1.“昼”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在“不舍昼夜”这个词语中,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供”有两个读音,分别是“ɡōnɡ”和“ɡònɡ”。

“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供”应读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供耕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提供”的“供”应读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漪”读________(yī yǐ)。

“寒漪”在这句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诗句,完成练习。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两句诗是抓住声音来写的,写出了弄冰发出的声音特别高亢、清脆。

()
(2)这两句诗写出了弄冰的声音变化,由高亢转为清脆。

()(3)这两句诗反映了儿童弄冰的动作不够熟练,导致整个冰块碎作
一地。

()
(4)这两句诗从侧面写出了儿童的调皮与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

(2)“衔”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浸”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3)这两句诗围绕“________”二字,以繁茂的________与澄净的________,带出________与________,中间以“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________”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全诗描写“________”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_____”字。

3.《村晚》是南宋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________________图。

五、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题目中的“兴”指的是()
A.举办,发动。

B.流行,盛行。

C.兴致,兴趣。

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劳动?请你填一填。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诗人对他们的________之情。

六、课外阅读。

舟过安仁①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⑤。

【注】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⑤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两小童”可爱、稚气的行为是()
A.懒得划船,收好船桨,让船自由漂荡。

B.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C.明明没有下雨,却撑着伞玩。

2.这首诗写出了“两小童”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之所以会有诗中的发现,是因为他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的。

4.从整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像小童一样,有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体会到他对孩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照样子,品味以下两首古诗,给每首诗描绘的画面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例: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秋日丰收图)1.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2.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
参考答案
一、破晓耘田采桑 zhì
二、1.Z zhou 白天,跟“夜”相对
2.ɡònɡ从事从事耕织ɡōnɡ供给,准备着钱物等给需要的人使用
3.yī带有凉意的水中的波纹
三、1.(1)√(2)√(3)×(4)√
2.(1)草满池塘春末
(2)落日挂在山头上远山、落日倒映水中
(3)池塘绿草池水远山落日十分绚丽喜爱和赞美
四、1.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
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五、1.C
2.村庄儿女耘田绩麻童孙学种瓜
3.示例: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4.繁忙生活赞美
六、1.B
2.聪明伶俐、天真可爱。

3.轻松愉悦
4.一颗童心喜爱和赞赏
七、示例:1.冬日休闲图 2.晚春田园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