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恢复机制
功能与形态脱节 认为当脑的一部分结构受损后,未受损的脑组 织失去了来自病变区的正常传入冲动,引起 “暂时性休克”,使未受损伤的正常部分也不 能发生作用,出现临床症状。 由于这种休克是一种功能与形态暂时脱节的状 态,随着损伤的消失,未受损伤的脑组织将重 新恢复原有的功能,表现为症状的消失或功能 的改善,而未恢复的症状则是与损伤区有关
良好体位保持(摆放)
对抗患者痉挛的体位或保持中立位 仰卧位良好体位 健侧卧位良好体位 患侧卧位良好体位 床上坐位良好体位 轮椅坐位良好体位
床上体位摆放
仰卧位: 1 头枕上枕头,不要 有过伸、过屈。 2 患肩垫起防肩后缩 3 患侧上肢伸展稍外 展,前臂旋后,拇 指向外方。 4 患髋垫起以防止后 缩。 5 患腿股外侧垫枕头 以防止患腿外旋。
偏瘫恢复过程
Brunnstor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
阶段1:急性期脑卒中(数日~2周)患侧弛缓 性瘫痪(锥体束休克) 阶段2:脑卒中后2周,疾病开始恢复,痉挛出 现无随意运动,主要为基本的联合反 应,共同运动。 阶段3:随意运动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阶段2~3约持续2周)
偏瘫恢复过程
Brunnstorm 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
偏瘫的恢复过程
联合反应
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 患肢肌肉收缩称为联合反应。是患侧的病理性 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实 际是一种较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手臂或腿的定型 痉挛模式的再现。在瘫痪早期出现。
联合反应
种类 一侧肢体主动运动 对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伸展 下肢(对侧性)健肢内收内旋, 外展外旋 下肢(相反性)健肢屈曲伸展 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屈曲伸 另一侧肢体反应 患肢屈曲,伸展, 患肢内收内旋, 外展外旋 患肢伸展屈曲 下肢伸展屈曲
阶段4: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脱离共同运 动的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 阶段5:以分离运动为主,能完成较难的功能运动Leabharlann Baidu痉挛明显减轻。 (阶段4~5相当卒中后5周~3月) 阶段6: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格关节 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基本正常。
周围性瘫痪
0
中枢性瘫痪
I 迟缓期 II 痉挛期 III共同运动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残疾的分类
WHO制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残损(impairement) 心理、生理上或解剖结构及功能上的任何丧 失或异常。 残疾(disability) 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制或缺乏,以致于不能 正常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性活动。 残障( handicap) 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活动 (按照年龄、性别、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并使其处于不 利的地位。 三者关系:残损处理得好可不发展为残疾或残障。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疗法 康复工程 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疗法
物理疗法
物理因子疗法是使用电、光、声、磁、水、 蜡、力等物理因素治疗。 运动疗法是徒手或借助器械等主动和/或 被动运动的方法。
物理疗法
被动运动 患者本身无主动肌收缩能力,在外力作 用下完成关节 主动-辅助运动 主动运动 牵张运动(痉挛严重时)
床上体位摆放
健侧卧位 1 患侧上肢由枕头 在前面垫起,上 举约100度,健 侧上肢可放在自 觉舒适的位置。 2 患侧下肢向前屈 髋、屈膝,并完 全由枕头垫起, 3 足不能内翻悬在 枕头边缘。健侧 下肢放在床上, 轻度伸,矟屈膝。
床上体位摆放
患侧卧位 1 头部为上颈段屈曲位,
背部放置枕头支持。 2 偏瘫侧肩稍前伸,躯干 稍后仰,后方垫枕头, 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 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 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 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 位。 3 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
生理学依据
失神经超敏感
肌纤维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已酰胆碱敏感, 一旦失神经后,接头处敏感性下降,而其它部 分的敏感性却增加,称为失神经超敏感。由同 一神经元未损伤分支远端长出扩伸以支配。
大脑功能重组的方法
主动性康复训练 运动想象疗法 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 强制性训练 低频电刺激
康复训练
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 群和伸展髋关节,为站 立做准备。 1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 曲,足踏床,慢慢地抬 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 后慢慢放下(双桥式运 动)。 2 在患者能较容易地完成 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 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 足踏床抬臀 (单桥式运 动)。
康复训练
坐位训练:
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在平衡训练的同时耐力也随之得以改善。进行 坐位训练时,要求患者双足踏地或踏在支持台 上,这对预防尖足内翻非常必要。另外,一定 要在无支撑或无扶助下练习,否则难以取得好 的效果。 在坐位训练的同时,要练习坐位和卧位的 转换训练。
运动障碍的表现形式
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缺乏自主运动 不能抗重力作用 不能完成选择性运动 不能进行功能性活动 不能运动完成精细 不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
脑血管病偏瘫的痉挛模式
头部:头部旋转,向患侧屈曲使面朝向健侧 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某些病例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 手指屈曲、内收 拇指屈曲内收 躯干:向患侧侧屈并后旋 下肢: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跖屈、内翻 足跖屈曲、内收 (偶有大趾伸展表现出明显的Babinski征者)
正常运动的控制
易化模式:用感觉指导或改正进行着的运动, 它由外部感受器,特别是视觉进行调整。 本体感觉:使我们能依据肢体肌肉的运动及当 时所处的位置的信息来更改运动方案。 运动再学习模式:认为大多数熟练的运动不是 依靠计划好的神经对肌肉输出的模式,而是靠 反复学习而在脑中形成的运动程序。
脑血管病的恢复机制
功能替代 认为未损伤的大脑皮层能够承担受损部分已经 丧失的功能,前提条件是该部分必须具有完成受 损部分功能的能力。 且在替代时没有执行其它的功能。
现代理论-脑的可塑性学说
可塑性 指生命机体适应发生了变化和应付生活危险的 能力,是生命机体共同具有的现象,也是中枢 神经系统在受到打击后重新组织以保持适当功 能的基础。 脑损伤后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组,以 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认为在此过程中, 特定的康复训练是必须的。
正常运动的类型
反射性运动 由特异的感觉刺激引起,产生的运动有定型的轨迹。 特点是不受意志的控制,其强弱因刺激大小而异,不能随 意改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牵扯的神经元数量较少。 随意性运动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是对感觉刺 激的反应或因主观意愿而产生。其方向、轨迹、速度、时 程等都可以随意选择,并可在运动执行中随意改变。一般 在较长时间内完成,参与随意运动神经控制和神经结构广 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 节律性运动 可以随意开始或随意终止,一旦开始就不再需要意识的参 与且能自动重复地进行。
作业疗法
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的躯体 和精神活动中,从工作和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 动中,针对性的选出一些作业活动。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ADL training) 强迫性治疗(compulsory treatment) 矫形器和辅助具的使用(Orthosis)
作业治疗
在患者能取坐位姿势后开始 内容包括: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工艺活动
共同运动
部位 屈肌共同运动 伸肌共同运动
上
肢
下 肢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 臂 腕关节 手 指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趾
上抬、后缩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 掌屈 屈曲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内翻 伸展
前突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背伸 伸展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生理学依据
突触的启用 神经元的超产生与随后过剩的神经元、神经元 连接的选择是神经发育中的基本战略之一。 正常神经系统生理上不起作用或相对作用较小 的突触强度的调整,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方 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突触重现时,神经失去正常的传入,对新的 传入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可立即发生或几天到 数周内完成,重现不仅见于退变后,还见于传 入途径病变时,可以使以往占优势小的解剖系 统重现,改变为一种占优势的特殊纤维通路, 以往未启用的或少用的通路来担任完成有意义 的功能。
1
2 3 4 5 VI正常 治疗的目标
IV部分分离运动
V分离运动
脑卒中康复原则
康复应尽早进行 。 缺血性卒中时,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脑出血一 般宜在病10~14天后进行。 调动患者积极性 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的 过程。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 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 业与社会康复等。 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行康复 治疗,保持良好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 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
现代理论-脑的可塑性学说
形态学基础 在形态学上,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死亡后确 是不能再生的,但不能再生的概念不能用于轴 突、树突、突触连结上。 动物皮层中证实神经细胞只占皮层容积的 3%,而轴突、树突、神经胶质却占97%,当 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死亡时,存活细胞的丰富轴 突可以通过侧支长芽等来取代丧失的轴突。
偏瘫的恢复过程
分离运动 有一个明确的开始与结束,运动时可以相对 快速,也可以花费很长时间,常代表一个功能运 动的成份,可被看成一种定向运动。
上肢分离运动模式
下肢分离运动模式
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评定法 Bobath运动功能评定法 Fug-Meyer评定法 Rivermead运动指数 上田敏评价法 不宜用肌力评价法
联合反应
不良影响: 可加强偏瘫侧痉挛,使功能活动更困难,妨碍 患肢的平衡反应。因此,在偏瘫治疗时瘫治疗 时,不应让其身体任何部分过度用力而导致联 合反应的出现。 影响平衡方应 加重挛缩
偏瘫的恢复过程
共同运动 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完全 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动加强了对侧, 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 姿势调整。 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 一种随意运动。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那种 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 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现代理论-脑的可塑性学说
生理学依据
部分神经元损伤可以通过临近完好的神经 元功能重组,或通过较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部 分来代偿。 局部的损伤还可以通过失去神经的超敏感 和潜伏通路及突触的启用等机制来代偿。
生理学依据
潜伏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着中枢,它位于一簇集体 的细胞中,当它们破坏或损伤时,发生所代表的 功能丧失,它可恢复或有所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似乎存在着一种弥散的环路来执行 功能,当环路受损时,有可能启用以往未用过的 环路来完成某种功能,具有相同基础环路模式为 许多不同的神经功能所使用。 在损伤后,这些共同协调的环路可以接受一种或 几种作用。 另一种替代形式,脑正常工作时,有几条并行的 神经流程,当一条流程受影响时,剩余的要进行 调整和恢复丧失的功能。
脑卒中康复原则
脑卒中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康复应 与治疗并进,同时进行全面的监护与治疗 。 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 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 肉力量的训练。 康复是一个改变质的训练。 严密观察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 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要重视社区及家庭 康复的重要性。
脑血管病的恢复机制
早期的几种假说: 功能重现 功能与形态脱节 功能替代 现代理论: 脑的可塑性理论
脑血管病的恢复机制
功能重现
认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分为不同的等级,一种功 能往往在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再现。
神经系统中由于高等级的部分发展较晚,易于 兴奋,对功能起精细的调节作用,对较低级的 部分起抑制性的影响。高等级的部分受损后, 较低级的部分就从抑制中释放出来,并尽力去 完成失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