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马说》一课的第一篇教材教学,通过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关于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
b.掌握课中语言的理解,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体会同情心和欣赏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a.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锻炼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
b.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解和使用英语语言。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的能力。
b.通过学生和中老年人(具有丰富阅历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真正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故事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
四、教学策略1.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受他人的看法和意见,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
3.个人思考:通过个人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学习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2.老师请一位中老年人前来交流。
请老人讲述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给他带来的深刻感受。
3.老师出示让学生到PPT(《马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Step 2.讲授学习1.老师按照故事情节,分段逐一讲解,讲解每一段情节之后,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停下来思考和分析。
2.老师为学生解释生词和语言难点,并强调故事中心思想和故事主题。
Step 3.活动互动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搜集故事中蕴含的“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以及这些品质在故事中体现的地方。
马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人才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身边的优秀人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文主旨与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论述,以及对社会不公与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批评。
举例:文章中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重点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人才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对文中深奥句子和词汇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发现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学生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但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4.加强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句子节奏的划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一词多义、句子节奏的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代社会中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它是一篇以马喻人的文言文,通过讲述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才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是韩愈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批判,也体现了对明主识才、爱才的渴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论证结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马的故事来阐述人才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马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才被忽视的情况?”比如,你们在班级里是否有过被忽略的特长或才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才与社会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说”就是“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读准字音:
祗( ) 槽( )枥( 邪( ) 外见( )
2、解释词语: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三、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A食之: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2、翻译课文:
(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翻译全文;
学生边读边译,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
学生归纳课内一词多义现象,互相修正,互相补充。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堂检测:翻译重点句子
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积累与运用”部分。
教学札记
二、预习检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某某河阳(今某某某某孟州市)人,祖籍某某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说》教案(通用5篇)
《马说》教案(通用5篇)《马说》教案1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__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说》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能掌握《马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段落的组织方式。
4.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马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段落的组织方式。
3. 比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意义。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对比赛马背景进行介绍,并同学们一起讨论比赛马的特点,并联想到人群中的精英们。
2. 内容介绍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马一直是人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交通工具,还是作为军事装备,或是作为文化符号,马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文学作品中,马也是经常被使用的元素之一。
《马说》就是以马为主题的一篇寓言小说。
3. 了解作者钟理和《马说》的产生背景。
钟理,原名张邦鹏,1908年出生于川省重庆市,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钟理以他的锐利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而闻名,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马说》都是他所创作的。
《马说》出生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压迫和危机的时刻,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关于真相和权力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马的视角来讲述,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权力和利益的暴力占有、以及人类的本性问题。
4.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马说》的主人公是一头名叫“荷尔”(Horse)的选手。
他是一头非常优秀的赛马,是主人公。
但是,由于他年纪渐大,体力逐渐退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表现出色。
于是他就被淘汰了,丢失了选手的身份,成为了替补的马。
同时,小说中讲述了人物开展的种种竞选活动。
他们不断的扮演各种角色,模仿各种表演,以达到获得选票的目的。
荷尔看到这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和人类之间的巨大差别。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必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录音机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韩愈的同名文章。
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言词语、掌握句子结构、领会文章主旨以及感悟作者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针对本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和翻译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感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难点:文章主旨的领会和作者情感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随后,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选取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翻译、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启示。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马说”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马说”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对人性的探讨。
(2)运用课文中的启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马说》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引发学生对“马说”这个话题的兴趣,如提问:“你们觉得马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并解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马说》并背诵。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待自己和他人态度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短文的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2.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与《马说》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马说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马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辩,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教学教案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__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__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你说我说,让学生说说关于马的成语或俗语,从而引出伯乐相马的故事2.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古代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常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写此文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做官,未果。
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读文练习1.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教师从字音和断句两方面进行指导。
三:合作探究1.互动合作:阅读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区分以下词义(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义,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在班内交流不能解决的难题,征求解答。
)然后:这样以后(古义)虽:即使祗:只是之:助词“的”骈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以:介词,因为称:著称或:有时食:通“饲”,喂是:这(古义)虽:虽然能:本领食:吃见:通“现”显露且:尚且等:等同安:怎么能:能够策之:用鞭打它(马)道:正确的方法材:通“才”,才能之:助词,不译通:通晓策:鞭子临:面对其:难道邪:通“耶”吗其:大概2.学生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四:赏析文章1.赏析文章小段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赏析第一段:这段文字写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内容,我读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四、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B、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种D 反问语气词难道E 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 A 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4)思考巩固: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5)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屏幕显示版书)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屏幕显示版书)五、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