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

“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学建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

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1.基础题:计算给定力的合成问题,巩固力的合成基本概念和原理。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投影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
用投影仪投影解题规范和比较差的同学的解题过程。
投影课堂小结相关内容
投影规范的解题过程和步骤
用典故引入等效替代的思想,从而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生活实例来体会等效替代。从生活走进物理,激发兴趣。
根据初中的知识对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力进行猜想和推理。
学生:对以上情景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
教师:总结板书合力、分力。同时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何求合力?
学生:思考、回答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
教师提出问题: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引导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实验。在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设计方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2)怎样使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分别讨论,经互相补充和完善后,形成探究方案。
经实验可得到F、F1、F2的图示。
学生:观看实验演示视频,和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做比较,分析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掌握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对矢量有了初步认识。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处理矢量运算的一般方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表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综合运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熟悉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制作教学PPT;3. 准备力的合成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力的合成(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演示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的过程;2. 讲解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后的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的合成的大小和方向。

四、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练习,巩固和应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2. 学生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如何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作为物理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力学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及推导求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课题】力的等效替代【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

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

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优质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他们习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

因此,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

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设置引导好学生步步深入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方法和习惯上讲,新课程实施多年来,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素养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如下:生活实例,引入课题一提出问题,学生猜想一师生互动,优化方案一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一成果汇报,展示自我一历史回顾,科学感悟一理性回归,巩固提高。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PPT课件、橡皮筋、细绳套、图钉、重锤、小车、弹簧测力计、水桶、自制教具、白纸、橡皮擦、三角板、直尺等。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力的效果的“等效”角度理解合力的意义;2•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一一等效替代法;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通过探究,了解合力、分力概念对日常生活、生产的意义;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通过物理科学史的回顾,让学生懂得科学定则建立的长期性及曲折性。

人教版本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学习教案设计4

人教版本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学习教案设计4

《力的合成》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从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观点,对力有了必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有了必定的知识贮备。

同时力的合成又是高中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此后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冲量等知识时对物体的受力剖析是很重要的地方。

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章也是办理矢量的一个公则,所以本节课为此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学情剖析】讲堂学生为高一要点班,学生基础广泛比较好,但矢量运算是高中学生新接触的观点,如何让学生在从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很节课从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观点,初步接触了矢量的观点,但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逗留在表面上。

本节课应侧重让学生经过实验研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不是简单相加减,而是按照平行四边形定章。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1) 掌握协力与分力的观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章,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初步运使劲的平行四边形定章求解力的合成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协力,并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章求解多力合成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经过实验研究概括出护城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按照平行四边形定章培育设计实验、察看实验、研究规律、概括总结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物理思想能力和看雪研究的能力与态度。

培育合作、相助、沟通的精神。

【教课要点】1、协力与分力的观点以及力的合成的观点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章3、力的合成的方法【教课难点】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章的使用【教课方法】研究式教课,引导学生研究新知识、新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准备】1、钩码1个,细线两段,剪刀1把2、力的合成实验仪器14套(4人一组),此中包含弹簧秤2个,木板1块,橡皮筋1条,绳套两段,图钉5个,白纸1张【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新课引入新课教课等效代替思想在初中电学中的应用思虑从前学习过的物理(多媒体演示)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等效代替思想的等效代替思想在高中物理运动学中应用的使用提出问题:可否用一个力来等效代替多个力的作用?思虑演示实验:分别用两根细线和一根细紧跟老师思想,总结能够线悬挂钩码,剖析受力用一个力等效代替两个力引入协力与分力观点:板书:领会并理解协力与分力:假如一个力 F和其余几个力的作用成效同样,则称F为那几个力的协力,而那几个力称为F的分力引导学生理解等效代替让学生深一步领会集力与分力的定义的前提:作用成效同样给出板书,重申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力的合成的观点的理解研究力的合成规律依据分力与协力引卖力的合成的观点: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协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回到课的开始:电阻并联,知足倒数相加,位移矢量知足三角形法例提出问题:力的合成知足什么规律(多媒体演示)从简单下手二力合成:发问:同向来线上发问:物体受力常常不在同向来线上,此时知足什么样的规律?仍是否是简单相加减?依据协力与分力的观点理解什么是力的合成在前方内容引导下提出问题,并思虑如何解决此问题回答老师发问:同向直接相加,方向为二分力方向反向为二力之差的绝对值,方向和大者同样思虑应当知足怎么样的规律解决简单的二力合成的规律问题,并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提出研究问题研究前的准备: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含怎么来表现协力与分力的等效(多媒体演示)研究:学生实验研究过程中赐予学生指导教师引导领会老师所说问题,并将其与实验研究联系起来,促使实验的顺利进行着手操作,研究所发问题展现研究结果,总结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认真领会,与自己所得结论比较,增补自己所得结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等效思想及研究实验的设计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规律的理解,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培育学生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的能力完美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内容讲解讲堂练习讲堂小结总结规律:板书:力的平行四边形定章:二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则两个邻边所夹对角线即表示协力的大小和方向发问:知道了二力合成,假如物体遇到多个力的作用该如何办理?对学生的回答做以概括发问:桌子上的木棒遇到垂直于木棒自己的两个力的作用,该如何合成?给出共点力观点:共点力:物体收到多个力作用,假如这几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或许虽不在同一点,但他们的延伸线交于一点,称这些力为共点力,不然就不是共点力课本习题等效代替协力与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四边形定章共点力论的不足平行四边形定章的理解与掌握依据自己经验与知识储备,联合本节课内容回答对力的平行四边形作进老师问题一步扩展思虑:回答老师问题引出下一知识点:共点力领会共点力的特色让学生领会平行四边形的使用条件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练习题加深对讲堂内容的理解对讲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板书设计】一、协力与分力:假如一个力F和其余几个力的作用成效同样,则称F为那几个力的协力,而那几个力称为F的分力。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1.力的合成概念: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将其等效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原力的合成力。
2.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表示。我将结合图示,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我将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成。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帆船在风的作用下行驶的情景。视频中,帆船受到多个方向的风力作用。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帆船是如何借助这些风力前进的?这些风力能否看作是某个力的合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力的合成原理。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重要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探究,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合成,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章节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力的合成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

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自己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第一,知识和技能1.综合的概念和理解的合力。

2.掌握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会用图解法求出并发力的合力。

3.需要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量之间夹角的关系。

二、流程和方法1.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总结研究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如何使用等价替换和控制变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焦点:1.通过例子理解分力、合力、力组合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合成”规律。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程如图A所示,一个人用力F可以慢慢提起一桶水,而在图B中,两个人分别用力F1和F2慢慢提起同一桶水。

那么,力f的作用以及F1和F2的组合作用是什么?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实际问题中,这些力可以用这个力代替,这就是力的等价代换。

这个力叫做那些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合成。

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些力被称为并发力。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个并发力的合成。

二,新课程教学(一)探索实验方案第一,用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使之产生一定的效果。

比如固定橡皮筋的一端,把一端拉到某个点O,然后用一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同一个点上,这样就和前两个力有同样的效果,就是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输出的图,就可以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价替换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二)演示实验:两个相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请两个同学在平台上帮忙)。

(1)将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将橡胶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节点的自然状态在O点,节点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一个套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
1、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是本节思维方式上的一大难点.
2、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所遵循的运算法则,由代数求和扩充到矢量求和既是知识的跨越,也是概念的延伸,必然给初学者带来难度.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四、教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三角板、弹簧秤2个、钩码.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1
将两个弹簧秤按图a方式悬挂砝码,使砝码静止,然后用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砝码,使砝码静止,可见力F产生的效果跟原来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思考题:力F与力F1和F2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
----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代.
(二)概念讲授:合力、力的合成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强调“等效替代”思想.
(三)怎样求几个力的合力?
演示实验2: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完成教材所述实验.
结论: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释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有两种:
1、图解法:
(1
图中F1
(2)
2
F=√F12+F22
tanθ=F2/F1
方向向右,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
(四)合力大小的范围:
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让两个力F1和F2之间的夹角θ由0°→180°变化,可以得到
(1)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
(2)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一般地 | F1-F2 ≤ F ≤ F1+F2
(五)矢量与标量
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六)课堂小结
合力→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
(七)课外作业
P14 练习四(1)、(2)、(3)、(4)
思考:如图所示,有12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挂放。

AO、OB的夹角应为多大?
教学说明:
《力的合成》这一节课,应一改传统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还提出了方法目标和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体会到“实验归纳法”的一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