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李镇西

合集下载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爱情。

爱情撞击着无数成年人的心扉。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是否想过爱情这回事儿,或与同学、父母谈起过?都没有啊!我知道是大家羞于说出口,其实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大家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相互分享。

写在课前发给你的小纸条上。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1.请每一位同学用一句话表达“什么是爱情”,用一张纸写下来,匿名,对折后放到瓶子里。

2. 然后,请几位同学,随机抽取“爱情答卷”,念给大家听,并做短评。

)(学生开始写。

)师:看,答案都在这里,谁愿意看?这么多同学呀!这样吧,随意抽五名同学。

杨晴、杨小格,李子龙、郭浩然、柴晓玉到讲台上来。

杨晴:我抽到的是:“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

夫妻之的感情到底是怎样?没写清楚,太笼统了。

杨小格:我抽到的是:“情人节送的玫瑰是爱情”。

我觉得应该是情人节送的玫瑰代表着爱情。

李子龙:我抽到的是:“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事的是爱情”。

我觉得这位同学写的有道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海枯石烂的不就是爱情才有的事吗?郭浩然:我抽到的是:“爸爸对妈妈的感情是爱情”。

我觉得和“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一样,没写清楚。

柴晓玉:我抽到的是:“两个人之间互相思念是爱情”。

爱情中有思念还应该有付出吧!师: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爱情的看法很肤浅,表面化。

今天,咱们通过学习《给女儿的信》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不懂的地方打上?。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老师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师: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李昊:我觉得文中的小姑娘非常幸福,她有一位好父亲,她十四岁时问父亲“什么似爱情”父亲没生气,还通过童话故事告诉她。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屜还说当我说下旷1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十难度求语J4 堂之“ c1 ., 有效”
— —
李 镇 西老师 《 女儿 的信 》 给 课例 研 习
画 李 俊
语 文 学科 被 认 为 是 基 础 中 的基 础 . 而 . 文 是 什 然 语 么 ? 么 样 的 语 文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才 切 实 有 效 ? 什 在 语 文教 学 的研 究 和 实 践 中 . 我们 关 注 的 往 往 是 “ 学模 教
作 为课 堂一 员 的平 等 的话 语权 。
学 价 值 取 向 伺 在 ? 语 文 教 什 么 ? 教 学 内 容 如 何 教 得 有 效 ? 往 只能 止步 于教 学 的 表层 。 不 能 深 入 教 学 的本 往 而 质 。 面 我 以李 镇 西 老 师 《 女 儿 的 信 》 学 为例 , 语 下 给 教 从 文 课 价 值 取 向 是 什 么 、 文 教 什 么 、 文 课 堂 如 何 实 效 语 语 三 个 方 面 展 开 研 讨
除 了 无 奈 之 外 , 想 还 有 感动 。 样 的 爱 情 , 不 能 主 我 这 我 宰 , 是 让 人 类 自 己 主 宰 自 己 吧 ! 是 . 成 了 大 地 上 还 于 人
的 上 帝 , 大 地 上 . 为 了 精 神 可 以 献 出 生 命 . 括 信 在 人 包
仰 , 括理 想 , 包 当然 更 包 括 爱 情 ! 为 人 的 感 情 . 的 思 因 人 想 , 的尊 严 , 不可 战 胜 的 。 这 点 上讲 。 是 人 性 的 人 是 从 凡 东 西 , 神 的东 西 。 是 不 可 战 胜 的 。 帝 都 不 能 战 胜 精 都 上
生 :我 们 这 个 小 组 的看 法 是 。 因 为 上 帝 是 在 想 , “ 既 然人 类能 够 创 造 比 他 自 己创 造 的 更 美 的 东 西 .那 就 让 人称 为 上帝 吧 。 以说 人就 成 了 上 帝 。 所 ”

李晓芬评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

李晓芬评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

李晓芬评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对李镇西老师的《给女儿的信》整个教学过程之陋见——从阅读教学过程来分析一、教学过程首先,对李镇西老师的大致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

(一).板书《给女儿的信》说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二)字词强调不常见的字词、多音节字词、形近而音不同的字词应及时查字典并注意。

(三)问题一:谈谈读这篇课文的感觉。

(由学生自由回答)在回到现实中,有没有学生曾经或现在想过什么是爱情。

接着有没有学生问题自己的父母什么是爱情,自己的父母又是怎么解释的,以怎样态度解释的?没有的问父母的同学又是为什么呢?从而进行对比,苏霍姆林斯基又是怎样对他的女儿进行解释什么爱情。

对爱情的不同形式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父母进行教育,责骂,讲道理,不会得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基以讲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自己的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学生的父母说不同的人会经历不同的爱情,而苏霍姆林斯基是中人类爱情共同的地方。

(四)深入课文研读1.快速阅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写?,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划横线,最欣赏的地方打√。

再从文学的角度思考,文中有什么写法,或有什么不同看法的地方。

由学生进行提问,有学生自己进行解释为什么,或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进行学生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再从爱情中发现“无与伦比的美”中打断问(根据上下文上帝看见了几次爱情,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区别?三次美和三次力量有什么不一样?扣语言上帝的眼光)再回到课文的理解“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上帝思考了什么?为什么思考了一下就走了?)“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又怎样理解这句话?)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由代表进行交流和对比。

之后,老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分享自己的认识。

(理解的丰富性)对爱情的引导,现实中父母对爱情的压制。

2.运用转变式提问“从写法发现什么特点?”学生对话推动情节。

老师补充把爱情的理解逐渐深入,再有学生分享学生的理解。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21. 8 01 -/ 7 B语文取 学通讯

行 心灵 的追 念 , “目 光 中 却 仍 然 使
同 过 去 一 样 的 力 量 ” 后 来 上 帝 思 ,
生 2: 可 以 , 了 爱 情 , 有 真 正 的 人 。 读 到 这 里 , 们 可 以 发 不 除 还 我
现 一 个 疑 问 : 封 信 中 作 者 好 像 并 这 生 3 爱 : 隋表 现 出 人 类 的 美 和 没 有 去 回 答 女 儿 提 出 的 “ 么 是 爱 什 力 量 。 情 、 情 也 很 重 要 , 间 长 情 ” 个 问题 I 亲 友 时 这 1 阿。 为 什 么 苏 霍 姆 林
《 致女儿的信 教学实录
特等奖
⑩刘 鹏 / 教 陈 委 委 / 理 执 整
师 : 天 , 想 和 同 - l] 起 为 什 么 用 童 话 的 形 式 来 回 答 自 己 上 帝 迷 惑 不 解 , 慌 不 已 。 ” 今 我  ̄ r一 - 惊
来 读 一 封 信 , 位 身 为 教 育 家 的 父 的 孙 子 ? 一

个 问 题 : 么 是 爱 情 ? 一 说 起 爱 什
师 : 啊 , 话 适 合 儿童 阅读 。 是 童
片 成 熟 的 谷 物 。 在 他 们 旁 边 放 而
摇 情 这 个 话 题 , 看 到 一 些 同 学 的 脸 童 话 中 有 很 多 很 有 意 思 的 人 物 形 着 一 只 摇 篮 , 篮 里 躺 着 个 熟 睡 的 我 这 他 上 浮 现 出 了 羞 涩 或 会 意 的 表 情 , 象 。 封 信 涉 及 的 童 话 中 就 有 一 个 婴 儿 。” 们 已经 能 够 繁 衍 后 代 了 。 作 为 同 龄 人 的 , f , 定 也 想 过 这 个 很 另 类 的 上 帝 , 很 多 青 少 年 一 样 f r 一  ̄.J - 跟 起 来 讨 论 这 个 问题 呢 ? 生 ( )愿 意。 齐 : 生 ( )别 问这 么 多。 齐 : 么 是 爱 情 的 答 案 了 吗 ?我 们 再 来 读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1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1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目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李镇西: 《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 《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视频教学摘录及感评课题:给女儿的信班级:初三地点: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给女儿的信》,它的作者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2、强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补充自读课文应该怎么学、怎么读。

3、了解学生是否读过这篇课文。

二、认识字词1、大家对文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是否查过。

如果有查过的,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举出:抔桐刹等字)2、如果没问题了,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也希望大家帮老师解答一些疑惑。

(师强调同学们容易忽视平常经常见但又没有读准的字,要求关注。

)三、感受课文内容1、同学们读此文之前,有无想过“爱情”这个词?想过的同学,有无问过父母亲这些事?(点问过的学生谈)2、咱们班这么同学想到过,却很少有人问过我们的父母亲呢?(点生交流)3、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想不想知道?(和学生交流)4、为什么一般我们不愿问或听父母亲讲呢?指导小结:一般家长是讲道理,而苏讲的是故事,一般人讲的是个性的东西,而苏讲的是共性的问题。

四、欣赏课文1、布置学生再读课文(默看),要求: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者不懂的问题,也或者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指导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谈想法、或体会、或写法,甚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等。

(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看书)2、生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抓住“美”和“力量”,抓住几个“不理解”来交流,学生发言踊跃。

3、交流时,对学生欣赏的句子让大家齐读,遇到难度大的问题小组交流,对学生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借谈个人感受巧妙补充。

并且能联系生活去谈,例如临时安排学生唱一首“爱情”的歌曲,很打动人。

4、学生结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提问:文章在写法上有无讨论的地方?文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或句子?五、认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1、读完信后,你们对作者有什么感想?2、师适时的借助图片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经历。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一、导入新课引述爱情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了《致女儿的信》,今天我将和大家聊一个永恒的、新鲜的话题,一个火辣辣的问题,大家说是什么?生:爱情(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参与,有些同学面露羞涩)师:对,爱情这个话题.我们不必“谈情色变”,我们可以坦然面对。

(学生稍稍正座,有些释然)师:爱情是什么?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海誓山盟,还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你依我侬,还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地相思,两处闲愁”的牵肠挂肚?或许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心苦念,或许它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邂逅缘分。

我觉得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爱情的真谛,我呀特别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爱情。

下面请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童话(从“什么是爱情”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看谁听得最仔细!看谁捕捉到的信息更清晰?二、关注文本观情赏爱1:大家不用翻书,上帝创造世界后,他三次来到人间,分别是间隔多长时间来人间的?2:分别间隔一年、五十年、三年。

师:嗯,你听得很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他都注意到了。

(边说边梯级形板书)那谁能告诉我上帝他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完全一样吗?3:(朗读了第8段)这就是上帝看到的!师:简单地说,上帝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不理解的美和力量!师:每次上帝看到的完全一样吗?(1、2同学分别指出:第二次看到是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看到的是不可理解的美。

)师:每次看到的不一样,那上帝的态度有变化吗?4:第一次是勃然大怒,第二次是怒不可遏,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老师听后赞许地点头,然后相应的梯级板书:勃然大怒、怒不可遏、凝视-思索-离去)师:同学们,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样回答上帝三次所见的?5: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师:非常正确,只是老师有四处疑问不是很明确,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上帝为何第二次隔五十年才到人间,这证明了什么?6:50年后上帝觉得他们的青春和力量都消耗得差不多了,爱情应该消失了。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亲爱的晴雁:你好!回到西安就收到你的信,真是很高兴!那天我对你脾气很不好,现在想来我也很不好受。

不过,你要理解当时爸爸妈妈的心情。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免除爸爸妈妈的担心,就是向爸爸妈妈表达的一份孝心。

另外,我还想说明的是,我和妈妈以后尽量注意帮助教育你时的态度(当然,也不能保证就不发火了,只是尽可能少发火),但你也应知道,即使爸爸妈妈对你态度不好时,心里也是很爱你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你。

从你生下来我们看到你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对你寄予了很深厚的感情,也寄予了很美好的愿望。

其实,不光是我们对你,天下所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你长得特别可爱,我们就想还要让你心灵美。

这“心灵美”既包括品德好,也包括有文化有能力。

当然,在培养你的过程中,我们也难免操之过急。

你在信中说:“为什么你总是喜欢挑人家的毛病来说人家呢?”这个意见提得很对。

可能有时对你要求比较严格,就看你不足的时候多一些。

这点爸爸以后尽量注意。

你在来信中以一朵花的成长为例说明营养过度也会导致花儿枯萎,我觉得从写法上,这一段写得很好,这就是简单的议论文了。

而且也比较有说服力。

可能爸爸有时候的确不停地为晴雁这朵美丽的花儿浇水,让晴雁受不了。

这点,我以后一定注意。

不过,爸爸觉得我们比起许多家长来,还是要好得多。

比如,我知道现在有许多孩子在课余要学很多很多东西,什么弹琴呀,什么书法呀,什么绘画呀,什么体操呀等等,星期天还有什么奥校等等。

相比之下,你的负担是算很轻的。

其实,就爸爸的本意来讲,还是很想让你有一技之长,因为将来的竞争是极为残酷的。

但由于你不愿意,我们也就抱着让你这朵花自然开放的态度没有强迫你学什么。

但是,在做人上,在课内学习上,我们就要求你至少不应该太差。

对此,你应该理解爸爸妈妈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面对当今的种种诱惑,你在舒舒服服中不知不觉地退步。

这些诱惑包括各种无聊的电视、庸俗的娱乐方式,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不好影响。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⑴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⑵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⑶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

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师: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幺是真正的爱情。

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

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

说起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在天愿做比翼。

轻轻吟颂如歌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轻轻吟颂如歌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轻轻吟颂如歌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 授课对象: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国语学校高一(3)班rn授课教师:李镇西,成都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哲学博士rn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在自己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总页数】7页(P40-46)
【作者】李镇西
【作者单位】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国语学校,610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思考——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 [J], 王有鹏
2.关于中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思考——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 [J], 王有鹏
3.关于中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思考——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 [J], 王有鹏;
4.爱情是什么——《给女儿的信》上课的前前后后 [J], 罗文川;
5.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选文教学——以《致女儿的信》为例 [J], 蔡银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

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观后感李镇西是一名新兴的全国语文优秀特级教师,也是语文创新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虽然稍有瑕疵,但还是避免不了其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民主教育这一思想更是值得让人借鉴与学习。

下面,就以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为例,对李镇西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师生关系,和谐统一1、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李镇西提出的民主教育,就是对人的唤醒与发展。

在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比如对于文章描述的“爱情”的理解,同学们都各自发表了各自的理解与感受,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的舞台让给学生自己表演,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想这就是对于“目中有人”的精彩演绎。

2、教师的角色怎样和谐的处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要将这一思想落实到课堂中,却是不容易的。

李镇西为了做到这点,一直扮演着引导者与启迪者的角色。

例如,对于爱情的忠诚是否应该说出来的问题,就引起了学生的争议,而李镇西就抓住了问题的开放性,进行发散引导,调节了课堂氛围。

二、课堂特点,生活味浓1、从生活中来,分享答案在四位学生讲父母对自己的爱情教育时,就像是在分享一件平凡快乐的事,“父母说长大就知道了”,“爱情是美好的情感,爹妈那种就是爱情”,“母亲告诉我的,说了许多故事,有些爱情是美的,有些不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让爱情这一个比较神圣的事物,生活化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撕开爱情那层高不可攀的神秘的面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它,让学生的爱情观得以正确的塑造。

2、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要求他尊重学生,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然而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走亲民路线,要像大哥哥一样,用亲切的坦诚语言进行平等沟通,让学生感觉像是在朋友之间,在亲戚之间,以一种聊天的生活方式学习。

《致女儿的信 》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 》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这篇《致女儿的信》的教学实录,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师:(课前交流)同学们好!我和你们的语文老师同姓,也是单名。

“张开理想翅膀,酿造生活琼桨”(板书)这两句话里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生:张酿(一人轻声)、张琼(众人)师:对,我叫“张琼”!你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之旅,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度过。

(自评:简单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师:第七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时分别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书信,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请看注释,了解作者(师做适当补充)。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

同学们谈谈看,自读课文应该怎样学?生:(齐声)自立目标、自主品读、自我感悟、自发交流、自由……自愿……(自评:衔接过渡,直接导入新课,了解作者,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文的学法。

)师:嗯!看来经过两年的训练,同学们确实掌握了自渎课文的学习方法。

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们自立了哪些目标?交流交流。

生:(纷纷举手)“了解什么是&lsquo;爱情&rsquo;”“进一步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用故事来巧妙解释&lsquo;什么是爱情&rsquo;这种构思方法”“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师:(小结)同学们都各自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归纳梳理一下,看哪些目标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好吗?(学生归纳,老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1、了解什么是爱情。

2、品析语言。

3、学习写法。

(自评:语文课教这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张志公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lsquo;。

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摘要:《致女儿信》教学实录师(课前交流)学们!我和你们语老师姓也是单名,“进步品析含义深刻语言” “学习用故事巧妙释‘什么是爱情’这种构思方法” “学习前照应写法” …… 师(结)学们都各确定了己学习目标,生(你言我语)“尽管人死了但爱情能延续人生命……” “有了爱情两人才能走到起才能够延续代这也是生命种继承……” “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爱而化成蝴蝶也还是飞翔起……” …… (评叶圣陶说“教是了不要教”人教版九年级上《致女儿信》教学实录《致女儿信》教学实录师(课前交流)学们!我和你们语老师姓也是单名“张开理想翅膀酿造生活琼桨”(板)这两句话里暗含了我名猜猜看生张酿(人轻声)、张琼(众人) 师对我叫“张琼”!你们今天语课堂学习旅就由我和起(评简单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距离) 师七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儿子傅聪“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分别写给儿子两封今天我们再学习新信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信》(板“致女儿信”“苏霍姆林斯基”)请看释了作者(师做适当补充)这是渎课学们谈谈看课应该怎样学? 生(齐声)立目标、主品、我感悟、发交流、由……愿…… (评衔接渡直接导入新课了作者进步明确课学法) 师嗯!看两年训练学们确实掌握了渎课学习方法通预习这课你们立了哪些目标?交流交流生(纷纷举手)“了什么是‘爱情’” “进步品析含义深刻语言” “学习用故事巧妙释‘什么是爱情’这种构思方法” “学习前照应写法” …… 师(结)学们都各确定了己学习目标现我们归纳梳理下看哪些目标是我们这节课要吗? (学生归纳老师黑板右上角板) 、了什么是爱情、品析语言3、学习写法(评语课教这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张志公先生说“教师任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是带领学生己学‘教学目标确定既尊重了学生充分体现课主特又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尝试) 师下面请学们围绕这三目标主品课、我感悟语言然我们由交流(5分钟) 师交流前我还是要检下你们预习情况这课有不有不准或是不理词?(生摇头没有)那我要考考(师有识检“忐忑”、“繁衍”、“伫立”、“怒不可遏”等词音、含义并造句) (评、词是语基素养永远忽视不得!) 师反复课你们已知道了课容了吧? 生知道是苏霍姆林斯基回答十四岁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问题师那你们向己父母问这问题吗? 生没有、不敢问(80%学生是农村)师如你向己父母问这问题估计你父母会怎么回答你? (思考)生会给我讲道理现是安心候还不必关心这问题生会训斥我“年纪问这问题干什么你!” 生3会诡地笑笑“长你然就明白了”…… 师刚才学们都说得很实很真切可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回答呢?他方式和方法和你们父母有什么区别? 生苏霍姆林斯基不但没有回避而且通写信(讲故事、讲童话)方式巧妙而生动地回答这问题(评语是和生活系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对比让学生尽快走进) 师那谁能用己话将这故事简洁地复述下? (几学生用己语言复述故事梗概略) 师(结)以上几学复述得不但简洁而且清晰并且都抓住了关键语句尤其是有学还了这故事首尾照应即页“……上帝创造世界他就把切生物分散安置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己子孙”和77页“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刚才学们都强调了上帝三次到人所看到具体情景和上帝反映那么上帝三次都看到了什么?是用哪几相眼表述? 生美和力量! 师很(继续引导)三次样“美和力量”他眼里有没有区别?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么理呢? (生边回答师边板) 生(七嘴八舌)次是“不可理美和从见力量”天使理“爱情”; 二次是“无与伦比美和更力量”天使理“忠诚”; 三次仍是“不可理美和样力量”天使理“心灵追念”(评整体感知课可贵是始终引导学生紧扣并善准切入口抓住关键词) 师次“不可理”与三次“不可理”思是样吗? 生(讨论回答)不样因上帝次看见男女相爱是从没见所以他不理;可到三次只有人了那老女人已死而那老头却坟前守侯、祭奠这种爱情让他更不可理师是啊!五十年不变爱情上帝初认只有人活着候才有爱情哪曾想到人死了爱情还而且更美是种忧郁美!那么请学们再仔细看上帝三次看到“爱情”表情是怎样? 生次是“勃然怒”(师边板边问词思) 二次是“怒不可遏”(强调“遏”音写) 三次是“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深沉思着离了”师我请学把三次看到情景生()“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深沉地思着离了从那起人就成了地上上帝”师我们起把这句话遍然前讨论“怎样理上帝这种思考?”“什么人就成了地上上帝呢?” 生(交流)“上帝认己是万能可他却只能繁衍子孙不能创造爱情他很恼火!” “50年都了爱情不但没有腿色而且更美上帝很无可奈何!” “人都死了爱情还上帝觉得他没办法阻止人真爱!” 师学们概括得太了但我觉得上帝除了“无可奈何离”外我还出了别东西你们再仔细看还有没有其他情感? 生(声)象还有儿感动师对我也出了上帝想啊这样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己主宰吧是人就成了地上上帝爱情才是人类永恒美和力量现让我们起把这故事里关键性语句再齐下(师生配合朗) “什么是爱情?……上帝创造世界他就把切生物分散安置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己子孙……刚年上帝到人发现了”──“种他所不可理美和某种从见力量”“‘这是什么呀’”?“‘这是爱情“五十年上帝又到了人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屋前而望望红艳艳朝霞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传情上帝看到了”──“无与伦比美和更力量”“‘这是什么?’”“‘这是忠诚’”“三年以上帝又到人有男人坐土丘上他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神情但目光却仍然使人感到”──“种不可理美和那种样力量”“‘这又是什么’”?“这是‘心灵追念’”“这就是爱情孙子”──“爱情它高上帝着是人类永恒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人都不免变成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人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纽带”“这就是爱情亲爱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划“──”老师;划“”学生) (评课是出语教学质是语言教学抓住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反复品感悟让学生出己出问题进而把握体悟爱情教学程始终贯穿了词句理和掌握渗透着语能力培养和训练也交织着语方法把握和学习) 师从我们发现这故事描述技巧上有什么特?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看生(纷纷举手“前照应如……”) “思逐层递进如爱情──真诚──心灵追念” “多次用到反复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师非常看学门已很善总结和归纳了现我们品析下7页“这是人类永恒美和力量……纽带”句话请己再两遍然交流你感悟生(你言我语)“尽管人死了但爱情能延续人生命……” “有了爱情两人才能走到起才能够延续代这也是生命种继承……” “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爱而化成蝴蝶也还是飞翔起……” …… (评叶圣陶说“教是了不要教”语重习得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品析方法是了举隅而反三) 师太精彩了想不到你们理得如深刻是啊从有人类以爱情直是人类传唱不衰歌不少名人对爱情有不理和阐述老师仅收集伟人们爱情名言就不少呢!哥伦布说“爱情这领域我又发现了新陆”诺贝尔说“我对爱情不是很行所以诺贝尔奖没有设爱情这项还请各位情场高手见谅”!罕世奇才达芬奇说“只鸡蛋可以画无数次场爱情能吗”?电脑王比尔盖茨说“爱情比软件还难开发”!林肯说“废除黑奴制虽然不是那么容易但追爱情更难”!牛顿说“有候爱情就像树上只苹当你散步到树下候它可能下子就下砸你头上”……我想你们也定积累了不少关爱情名言不妨交流交流生(争先恐地交流)略师(引导学生巩固)学们积累得真不少比如我们已前学许多诗句都是关这方面如苏轼──(生答)“人有……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秦观──(生答)“两情若是久长有岂朝朝朝暮暮”再比如李商瘾──(生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通”……还有你们喜欢看电视剧《还珠格格》里型句子──(生齐声答)“山无棱江水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评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贵积累师生积累交流表面看是种展示实质上既是种共享更是种语学习兴趣激发) 师(结)真是太多了不请学们更要记得下面这些致理名言苏霍姆林斯基础说“爱情只有是理智、聪明、审慎它才是高尚”;陀思绥耶夫斯基说“爱情是无邪神圣”;但丁说“爱情使人心憧憬升华到至善境”;张新志新说“爱情上不可缺少东西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绊脚石”所以正值花样年华学们千万别了恋爱、失恋而耽误前程啊否则那将是生损失(评这可是整设计亮看似不几句名人名言实质上无形是对学生种正确引导针对学生年龄特既不能深阐述和诠释又不能回避或是空洞说教借名人话相机诱导适可而止给了学生以恰倒处化) 师那么你周围现实生活比如透你父母、亲戚朋友或是电视电影件具体事谈谈你对爱情理可以吗? (生短沉默) 师(启发)我昨天你们隔壁班听课听学讲了真实感人而再普通不故事她说她爸爸睡觉有爱打呼噜习惯妈妈常彻夜难眠每当妈妈抱怨爸爸总是歉地笑笑然对妈妈说以你先睡等你睡着我再睡可是每次还没等妈妈睡着爸爸又鼾声如雷了有次爸爸出门了以妈妈能安心地睡觉可谁知妈妈竟夜翻覆睡不着听了她发言我阵感动哦爱情原是种牵挂! (评教学艺术质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适以身示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火花) 生我邻居是对教师夫妇对学生特别和蔼他们早出晚归常黄昏散步交谈说话是那么轻言细语从不见他们争吵吃饭还相夹菜请对方忙还用“请”哦爱情原是种相敬如宾! 生我哥哥广州打工他谈了女朋友关系直还不错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分手了哥哥很苦恼就不断地给那女朋友写信那位女朋友也每次给他回信并耐心说明他们不合适理由还说愿做永远朋友现虽然他们已不是恋爱关系但仍然还常问候保持系哦爱情原是种彼尊重和理! 生3我爸爸是独子从娇生惯养长也是游手闲和妈妈结婚整天还是无所事事妈妈就劝爸爸正事做并不断地鼓励爸爸爸爸就开了门市妈妈助下爸爸逐渐改了饭张口习惯而且变得非常勤劳现不但是丈夫而且还是称职爸爸哦爱情原是包容、鼓励和支持! ……(下课铃响) (评语外延等生活外延;情感是语教学生命系生活实际交流和传递情感能将深奥道理浅显化) 师看学还言犹尽啊!其实爱情这话题我们怎能短短5分钟课堂里说清道明呢?如你想知道爱情力量可以白郎宁夫人至善至美爱情情;如你想知道爱情忠诚可以听听流行歌曲《浪漫事》;如你想了爱情高尚那你将要《简·爱》、《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是《飘》到那我相信你对爱情会有更深刻了!(下课)。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我们“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

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教学民主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术(我个人的体会,还发现李镇西有一种孩子般的纯真,他和这些小孩子一样那么容易被感动,是不是这样性格的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

这样的回答都没有错。

但我又觉得这样的回答没有解决问题,没有深入到“教学科学”这样的层面上。

教师的个人素养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语文课来说,但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评课,则停留在“评人”的层次上,对我们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因为这些“个人魅力”不是我们学得来的,而且对于教学研究来说,这些回答除了能得出“教师个人才华非常重要”的常识外,也没有更多的话可说了。

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体现出来,才需要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怎么样在课堂里体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还有,这种魅力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呢?──这些问题,我想通过李镇西的这堂《致女儿的信》课案来回答。

我们来看李镇西是怎么上课的。

先是板书;然后是解决不认识的字:“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这个导入设计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话:“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呢?当然首先是亲切;但是我还想再往深一方面问:“亲切”对教学意味着什么呢?除了言语艺术的考虑(幽默的效果)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呢?接下去李老师要正式进入教学了:“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李镇西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

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

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

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同学们说:“有!”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刹车’的‘刹’便读sha。

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

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

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

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

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

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

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

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

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学生齐声说:“问过!”“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

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

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

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

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

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

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

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