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5例陈旧性腹膜后血肿低场磁共振诊断体会

5例陈旧性腹膜后血肿低场磁共振诊断体会

5例陈旧性腹膜后血肿低场磁共振诊断体会目的研究探讨低场磁共振诊断陈旧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陈旧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对其磁共振影像学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结果所有患者低场磁共振诊断见疼痛处对应位置有明显的不规则占位表现,其中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域的有2例,位于腰大肌旁的患者有3例,肿块的T1WI信号均与肌肉信号相等,而T2WI信号则稍高或高于肌肉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块边界都比较清晰,但部分肿块周边有环形强化表现,部分则未见强化,并能明显观察到左侧肾脏或者腰大肌受压表现。

结论通过低场磁共振扫描均明确发现陈旧性腹膜后血肿,不仅可以清晰观察到血肿的形态,还能对腹膜后相关结构的受压、移位、改变等进行有效判断。

标签:陈旧性腹膜后血肿;低场磁共振;诊断体会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创伤外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多见于腹部、盆部或者脊柱等发生严重外部损伤之后[1]。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师往往更重视对腹腔内的重要脏器及其内部损伤的治疗,而腹膜后血肿可能会被其他伤情掩盖,加上腹膜后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在磁共振未应用于临床之前术前诊断困难,或者由于患者损伤程度较轻,临床表现并不十分明显时,容易忽视对于腹膜后出血的治疗[2]。

陈旧性腹膜后血肿多为急性外伤腹部重要脏器治疗结束后遗留的腹膜后出血形成的慢性血肿,或轻度外伤后临床症状较轻腹膜后长期积聚形成的血肿,其具有形成时间长,临床诊断误诊率高的特点[3]。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陈旧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中3例为交通意外,1例为高空坠落,1例为重物砸击,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且有血肿位置轻度疼痛、闷胀等表现,其受累位置的分布情况为:肾上腺区2例、下腹部3例。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男性,70岁,纳差、乏 力、皮肤发黄2年。
病例二 患者男性 75岁 进行 性排尿困难5年
腰大肌脓肿
急性腰大肌脓肿多继发于肾及肾周间隙感 染。慢性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脊柱结核。
CT:1腰大肌肿胀,增宽,中心低密度 区。值水样密度 2肾周筋膜增厚,脂肪 间隙消失。3肿块边缘强强化。
腰大肌脓肿
低分化脂肪肉瘤 鉴别诊断 畸胎瘤 脂肪瘤
患者 女 38岁 上腹疼痛半年, 查体:左腹部包块
腹膜后纤维化(RPF)
腹膜后少见疾病,发病率约1/20万。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病因:①特发性:大多为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②继发性:可能与恶性肿瘤、
外伤和手术、药物、炎症、放射线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以 恶性肿瘤最多见,多为转移瘤,如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腹膜后的肉瘤 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局部产生的5一羟色胺及其他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特发性通常只发生于肾门水平至髂动脉分叉的腹主动脉周围,常伴有 明显的主动脉粥样硬化。RPF病变累及输尿管可致其狭窄,进而引起肾盂、输 尿管积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者可伸延至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被纤 维组织包裹旧;少数可穿越膈肌至纵隔,累及硬膜外腔者更为罕见。良恶性 纤维化从大体病理上无特征性,恶性斑块除上述病理表现外,可见散在恶性 细胞。 临床:患者可有非特异的腰骶部钝痛、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科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约占75%。 CT表现:平扫 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部位为;双侧及前方。增强轻 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 CT诊断
概述
解剖:腹膜腔分成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左膈胃底间隙、小网膜囊、结肠旁沟、膀 胱直肠窝等 腹膜后腔由前肾旁间隙、肾周 间隙、后肾旁间隙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间,比脂肪密 度高 ,但 密度均匀 ,C 表现似囊性病变 ; T () 3混合型—肿 瘤内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 , 伴散在的脂 肪组 织 ,C T表现密度不均匀 ,实质 C T值较高( 0 ) >2HU ,而
在脂肪灶处 CT值 >-0 U。此外 ,脂肪 肉瘤具侵袭性 生 2H 长方式 , 它可伸 入各种 间隙内, 也是其一 大特点 。 2例 , 此 为典型混合型脂肪 肉瘤 ,肿 瘤大、侵袭性 生长、散在脂肪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C T室 (3 00 840) 作者简介:古丽孜,女,3 3岁,主治医师 。
包膜 ,常有出血、坏死和 囊变 。腹膜后 副神经纤维瘤早期
无症状 ,诊断困难 ,肿 瘤体积生长到一定程 度 ,压迫周围
维普资讯
Cbn s o r a o l la Prc ia e i ie M a . 0 8 v j . ie eJ u n l f Cln c l a t l c M dcn. v 2 0 . 0 No 5 9
置 比较深,早期一般无 临床症状 ,临床症 状出现后 肿瘤一
般较大。 C T图像上的共同特 点 :() 1一般所见 的肿瘤较大 ;() 2 肿瘤较大 时,其密度可 以不均匀 ,出现坏死或囊性变 ;() 3
腹 膜后肿瘤可以压迫 ,推移 邻近结构 。
经 纤维瘤 常位于腹 主 动脉与 髂动脉 分叉 处上下或肠系膜 动脉分叉处 ,常与腹 主动脉相连 。肿 瘤包膜完整或有部分
经母细胞瘤 1 ,节神 经细胞瘤 2例 ,后腹膜恶性神经鞘 例
瘤2 , 例 神经纤维瘤 l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l , 例) 例 腹膜
后 纤维瘤恶变 l ,不 典型 类癌 1 ,囊肿 2例。 例 例
3 讨 论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参 考文献
[ ] 钱 永 忠 , 忠, 培 华. 鼻 咽 喉一头 颈 外 科 手 术 指南 1 樊 李 耳
f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0 0 50 M] 北 人 20 :7 .
颈部间隙感染常见并发症 有喉水肿 、 颈静脉炎 、 毒败血症 脓 等 , 重并发症有 下行性 纵膈炎 、 严 腐蚀 颈动脉发 生严重 出血 , 还 有 死亡率极 高的 Lmi r’ 征等。对咽部有 出血或穿刺有 较多 e e es r
行剖腹探查术 未发 现异 常而关腹 。人 院查体 : 3 . ℃ ,7 T 6 3 P 6次/ mn B 10 9 m g i , P3/ 0 mH 。左上腹可 触及 拳大 之包 块 , 压痛 明显 。B 超检查 : 胰尾 区可见 7 1m×1 .c .e 0 0 m异 常回声 区 , 与胰尾部关 系
伊春
132 ) 505
文 章编 号 : 6 2-3 8 2 0 )- 17 7 3(0 8 2-0 7 0 0 8— 2
【 关键词 】 腹膜后 占位
B超 诊 断
36 m× . c .c 3 2 m类 圆形低 回声 , 包膜欠 光滑 , 内部 为不规 则斑 其
片 状 低 、 回声 区 。 B超 提 示 : 侧 肾 腺 区 占位 , 性 可 能 。 在 强 右 恶
有包膜 尚光滑 , 内回声欠 均匀 , 弱不等 。彩 色血 流示 : 其 强 周边
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B超 提示 : 肾实质性 占位 。C 左 T提示 : 肾 左 占位 , 考虑 肾癌 。行左侧 。 肾癌根治术 。病检 : 肾透明细胞癌 。
2 4 例 4 脓 肾破 溃 并 腹 腔 脓 肿 形 成 。患 者 , ,0岁 。 以 持 . 女 2 续 高烧 , 腰 部 疼 痛 伴 包 块 人 院 。半 个 月 前 曾在 他 院 B超 检 查 : 左

泌尿系外伤、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

泌尿系外伤、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
33
导尿试验:液体进出量差异较大时提示有膀胱破裂。 膀胱造影:有尿外渗。
34
尿道损伤
35
男 性 尿 道 解 剖
36
男性前尿道损伤
37
38
男性前尿道损伤的病因
•尿道骑跨伤:
前尿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损伤尿道球部。
•医源性损伤:
尿道扩张、导尿等。
•开放性损伤:
狗咬伤,锐器伤,火器伤等。
39
病理
72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X线:价值有限。 CT:首选和主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腹膜后
间隙及筋膜。
MRI:提高较多信息,确定肿瘤性质、出
血优于CT,但对筋膜的显示则稍逊于CT检 查。
73
74
腹膜后血管性病变
75
影像检查
1、平片 价值不大 2、造影
腹主动脉:注意各分支。病变主要有动脉粥
样硬化、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
运用不同后处理技术可产生不同的影像效 果。
79
80
一、肾血管性病变
移位。X-Ray确诊。
56
➢直肠指诊:
前列腺浮于高位。
57
逆行尿道 造影
显示断裂及外 渗部位
58
59
腹膜后占位
60
腹膜后间隙
解剖及影像检查
61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 筋膜间,上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 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肌三角 与纵隔结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 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 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 神经干、淋巴等重要结构。一般分为3个间隙:肾 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隙。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 细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 占21.3%。
Case 3
女,61岁,左腰部不适2年余 无血尿。
脊柱左侧旁、主动脉与左肾之间可见一以等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左肾、左腰大肌接触部分部分界不清,肿块内可见 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区。 意见:左侧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并侵犯左肾及左腰大肌。
病理--后腹膜恶性神经鞘膜瘤
Case 4
病理: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可发生颅神经、脊髓、颈 部、纵隔等部位,发生于腹膜后腔较少见,国内资料为神 经鞘瘤占腹膜后肿瘤的10.6%,大多数是良性,肿瘤易坏死 发生囊性。影像特点,1.边界清楚,光滑,2.多有囊变,3. 病变多靠中线,如脊椎旁、纵隔等,有部分病例可出现椎 间孔扩大或脊椎改变。
Case 9
男 55岁 腹痛10天 行CT检查
病理--腹膜后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间隙肿瘤,80%为恶性.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近似肌肉 密度的软组织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中心多有坏死或囊变,因而CT 扫描中心多呈水样密度区,形态不太规则.若坏死区较大可能表 现为类似厚壁囊肿,肿瘤内有出血时,囊腔内可出现高密度.强化, 病灶边缘可出现强化{良性平哗肌肉瘤中心也可出现坏死,因此 它不是区别良恶性的标准!}.

[医学]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医学]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结核性腹水。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6
8、包虫病
发生于腹膜上的包虫囊比较少见,多见于肝、脾、肾。
可见子囊(蓝色箭头) 脾脏也可见包虫囊。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7
盆腔区的包虫囊。
实性病变的诊断
1、转移瘤
腹膜实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转移瘤。 胃肠道和卵巢是最常见的原发灶。 CT可见网饼征、腹水等。
瘤会在肝脏表现出现扇贝状压迹。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4
7、结核
腹腔结核产生局限性分布的有厚壁的包裹性的较大量腹水,影像表现和 囊性占位性病变类似。
主要鉴别点在于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异常的淋巴结(主要表 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5
右结肠旁沟内的结节影。 病理是转移性粘液腺癌。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6
2、腹腔假性粘液瘤
来源于阑尾的粘液腺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影像学的特异表现为肝脾表面的扇贝状压迹。 有时病灶内可见钙化。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 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 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 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 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 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 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 几个韧带。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5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CT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CT
MRI
MRI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鉴别诊断:胃肠道原发肿瘤。
病理检查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 长,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 膜,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 死及囊变,出血。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腹膜后超声检查方法与内容

腹膜后超声检查方法与内容

腹膜后超声检查方法与内容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膜后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它通过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膜后区域的器官、组织和血管等结构,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腹膜后超声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患者准备:检查前需要患者空腹,以避免肠道气体的干扰。

患者需要解开腹部服装,保持身体舒适放松。

2. 检查仪器:医生会用一台超声仪器进行检查,该仪器由一个探头和一个显示屏组成。

探头是一个手持式装置,可以通过涂抹凝胶来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通过超声波和人体组织的反射来获取图像。

3. 检查姿势:患者通常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和病变部位,要求患者改变体位,如侧卧位、俯卧位等。

4. 探头移动:医生会将涂有凝胶的探头缓慢移动在患者的腹部,从上腹部逐渐向下腹部进行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探头的角度和深度,以及改变患者的体位来获取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图像。

5. 检查内容:腹膜后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腹膜后区域的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肾脏、肾上腺、胰腺、腹主动脉和腹腔淋巴结等。

医生可以观察这些结构的大小、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如肿块、积液、结石等。

6. 结果分析:医生会根据腹膜后超声图像的特点和所观察到的结构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他们可以评估病变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和体质的患者。

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无副作用等优点,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腹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然而,腹膜后超声检查也有一些局限性。

由于超声波在通过骨骼和肺部时会发生散射和吸收,所以腹膜后超声检查对于深部结构的显示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患者的肥胖程度和气体积聚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临床辅助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了解腹膜后区域的情况。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纤维肉瘤
(四)淋巴源性肿瘤: 1. 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某些原因引起发病 部位淋巴液排出障碍造成淋巴液储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 生而形成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大 至相等,多沿血管轴分布,呈多房、薄壁、水样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葡甸生长,多房囊内分隔为特征,增强后分隔可 轻度强化。 2.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沿大血管 走行周围生长,易发生在中年男性,腹膜后淋巴瘤初期表 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发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 病变进展时,结节可相互融合成分叶状团块,内可见坏死, 增强呈轻度强化,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方淋巴结肿大 为主时,将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致其显示不清, 呈“主动脉淹没征”;增强可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管影, 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的情况。
三、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移位,定位征
象主要有: (1)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存在脂肪间隔可提示肿瘤来自腹膜后。 ( 2)腹膜后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向前移位,升、降结肠 前外 侧移位,肾脏明显旋转和移位,是上腹部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征象。 ( 3)肿块紧贴腰大肌,腰大肌增宽或受压变形,密度不均,肿 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或消失。 ( 4)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腔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 位。 (5)肿瘤推压肝叶后缘的脂肪影前移; 肿瘤位于骶尾椎前,与 相邻盆壁肌肉脂肪间隔消失; 。
腹膜后畸胎瘤
畸胎瘤
鉴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实性占位病变B超检查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实性占位病变B超检查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实性占位病变B超检查【适应症】
1.对腹部肿块要给出物理定性判断,如实性、非均质性、囊实性等。

2.探寻腹部隐匿性实质性占位病变,如转移瘤、肿大淋巴结等。

3.判断实质性占位病变的大小或累及范围。

了解病变与相邻脏器或腹部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诊断分析。

4.对实质性占位病变进行定位或实时引导穿刺。

5.实质性占位病变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检查方法】
同本章第一节“腹腔和腹膜后间隙液性占位病变”
【检查内容】
1.实质性占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范围、大小、形态及移动度。

2.实质性占位病灶的内部回声特点(如回声强度、均匀性等)。

3.实质性占位病变的包膜回声特点(如有无包膜及包膜的完整性如何)。

4.观察病灶与相邻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5.有条件时可用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内血供情况、血管分布与走形的特点。

【注意事项】
除参阅本章第一节中所述注意事项外,尚应注意,超声对腹膜后占位病灶物理性质的判断常有困难,其原因与病灶内部组织结构或位置太深,或由于周围组织干扰等因素有关。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性诊断
• ⑤混合成分有脂肪、钙化、骨化为畸胎瘤。 • ⑥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 ⑦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增大融合为淋巴瘤。 • ⑧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1、脂肪肉瘤
• 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 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 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
• 根据不同的CT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 • (1)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肿瘤内成分以
纤维组织为主,脂肪成分少,密度较高。 其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 (2)假囊肿型:为粘液型脂肪肉瘤,CT值在 一20~20Hu之间,比脂肪密度略高,密度 较均匀。
二、腹膜后淋巴瘤
• 淋巴瘤常表现为腹、盆腔淋巴结受侵,呈 散在或融合团块分布,边缘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 大。
• 免疫组化:“盆腔肿物切除标本”: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转移瘤
• 表现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多发结节 或孤立团块,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有 原发恶性病变的表现,腹水及腹腔淋巴结 转移,转移淋巴结多来自消化道。
原 右 半 结
肠 癌 术 后
四、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
•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征象有:
• ①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存在; ②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等) 受压 向前移位;
• 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腔肌肉脂肪 间隙不清或消失;
• ④肿瘤包裹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部 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神经节瘤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神经源性肿瘤--特点
(1)神经鞘肿瘤:多为良性,有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恶性者为神经肉瘤。良性者 一般无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可出现霍纳(Homer)综合征,可由于肿瘤压 迫出现胸痛、气急、咳嗽,也可向锥管内生长压迫脊髓引起肢体麻木及瘫痪
腹膜后占位的诊断---定位诊断一(腹腔or腹膜后)
1、腹膜后脏器(如肾脏,肾上腺,输尿管,升、降结肠,胰腺,部分十二指肠) 外移、前移表明肿瘤起自腹膜后间隙 2、肠管(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及升结肠、降结肠)前移,无肠管包绕.而腹 腔内肿块常见肠管包绕 3、腹膜后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脾静脉)的外移、前移或与肿 块相互包裹,脾静脉是左上腹肿瘤定位腹腔或腹膜后的重要标志,腹膜后肿瘤位 于脾静脉后方,将其向前推移,反之亦然 4、肿瘤与腹壁、盆壁肌肉及脊柱的关系: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间的脂 肪间隙不清或消失,脊柱直接受侵犯、腰大肌受压变形 5、肿瘤与相邻腹腔内器官之间的脂肪间隔存在,提示肿瘤源于腹膜后 6、当腹膜后肿瘤侵犯邻近脏器时,可致其变形移位,但肿瘤中心和大部分轮廓 不在受累脏器内
腰淋巴结 位地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两侧,主要收集髂淋巴结的输出管。腰淋巴 结的输出管,集合成为左右腰干
腹腔淋巴结 位于腹腔动脉的周围,与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共同组成1-4条肠干 乳糜池 位于脊柱的前面,稍偏右侧,前面被右侧膈肌脚的左缘与下腔静脉所覆盖。 1/4的人无乳糜池而由吻合支形成的淋巴丛所代替。乳糜池向上经过主动脉裂孔进 入胸腔,续于胸导管
疑难病例—Case 5
组织来源?
病理:左腹膜后脂肪母细胞瘤(胚胎性脂肪瘤)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 间隙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
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位于其内的器官有胰腺、部分十二
神经源性肿瘤--分类
神经源性肿瘤有哪些特点 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内常见的肿瘤,可分为两大类,一 为来自自主神经的,如神经节细胞瘤,另一类起源于外周神经的肿瘤,如神经鞘瘤 及神经纤维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 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 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见于 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4
您的定性?
➢ 良性? ➢ 恶性?
病理:后腹膜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5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约80%以上为恶性。腹膜后腔由于解剖位置隐匿,发生此处 的肿瘤早期常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患者常因触及腹部包块或因 肿瘤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状而就诊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肿瘤的分类
组织来源
间叶组织源性
神经组织源性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肿瘤的分类
组织来源
间叶组织源性
淋巴组织源性 神经组织源性
生殖细胞源性 组织来源不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分类(表2)
良性
恶性
脂肪瘤 纤维瘤 平滑肌瘤 横纹 肌瘤 血管瘤 血管外皮瘤 淋巴 管瘤 间叶瘤
假性淋巴瘤
脂肪肉瘤 纤维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 肉瘤 平滑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 血管 内皮肉瘤血管外皮肉瘤 间叶肉瘤
(2)神经节细胞肿瘤:良性者称为神经节细胞瘤,恶性者称作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 儿童,由未分化的交感神经细胞所组成,属高度恶性,由于交感神经节细胞肿瘤可 产生儿茶酚胺及血管活性肠多肽激素,可出现气短、出汗、皮肤潮红,也可出现腹 胀、腹泻,还可出现胸痛,霍纳(Homer) 综合征、截瘫、眼球震颤等。检查时除可 发现肿块外,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及高香草酸(HVA)升高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 淋巴结
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器官——腹膜后间隙的淋巴
在腹膜后间隙内大血管的周围,聚集着许多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主要收纳来自下 肢、盆腔、腹腔、腹膜后器官的淋巴,这些淋巴结,可分为3群
髂淋巴结 位于是髂总动脉、静脉的周围,主要收纳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的输 出管,髂淋巴结的输出管,向上注入腰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节 细胞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非嗜 铬性副神经节细胞 囊性畸胎瘤
囊肿腺瘤
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神经 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 恶性非 嗜铬性副神经节癌
恶性畸胎瘤 内胚窦癌 绒毛膜上皮 细胞癌
未分化癌 异位组织癌 未分化肉瘤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2
您的定位?
➢ 器官? ➢ 原发?
病理:右肾上腺神经鞘瘤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3
女,51岁 右下腹隐痛1年余,B超发现胰腺占位半月余,饱食后右下腹隐痛,程度不剧,可自 行缓解,疼痛与体位无明显关系,无便血,发热,无明显体重下降 否认肿瘤史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占位的症状和体征
压迫性表现 胀、酸、麻、痛 ;上腹饱胀感、恶心、呕吐;肛门排气和大便不畅感;小便不 畅、尿急、尿频、尿潴留;腹壁、会阴部和下肢静脉怒张 、下肢和会阴部;肿 胀和沉重感;腹水 占位性表现 腹部肿块;盆腔肿块 毒性反应表现 发热;全身营养不良;尿毒症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表现 低血糖 --巨大肿瘤的首先症状 阵发性高血压--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特有症状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占位的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临床检查 影像检查
病理检查
具体方法
病史 体格检查 肛门指检
X线 B超 CT MRI 胃肠钡剂检查 实验室检查 泌尿系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针吸细胞学检查 病理诊断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病理:腹膜后小细胞性恶性肿瘤-外周性神经上皮瘤(PNET)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2
患者 男性,55岁, 体检B超发现腹腔占位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疑难病例—Case 2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生殖细胞来源 组织来源不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分类(表1)
亚分类
病理类型
(多见)
(少见)
神经鞘来源 (体神经) 交感神经节 来源 副神经节瘤
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间 皮肉瘤 血管肉瘤 恶性神经鞘瘤 横纹肌肉瘤 滑膜肉瘤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间叶性软骨肉瘤 未能分类的软组织肉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恶性神经鞘瘤 恶性神经纤维瘤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马超 住院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核医学科
疑难病例—Case 1
男性,53岁,腹胀,腹痛 一月前因腹部胀痛感来院就诊,无发热黄疸,无胃肠道症状,无腰酸背痛等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3)副神经节细胞瘤: 副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的称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副 交感神经者称为非嗜铬性神经节细胞瘤或化学感受器瘤。两者比较少见,以化学感 觉器瘤更少见。由于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所以多出现心悸、 气促、出汗、心前区及上腹部疼痛、紧缩感、持续性高血压。可局限于纵隔内,也 可以较弥散分布。化验血中儿茶酚胺, 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升高,可高度 怀疑本病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节
支持细胞
神经细胞
脑脊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源自神经鞘细胞神经节细胞
副神经节细胞
交感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节
神经 鞘瘤
神经纤 维瘤
恶性神 经鞘瘤
神经纤 维肉瘤
节细胞 神经瘤
神经母 细胞瘤
嗜铬性副神 经节瘤
化学感受器瘤(非嗜 铬性副神经节瘤)
恶性嗜铬细 胞瘤
恶性化学感 受器瘤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髓质)
肠、降结肠和直肠
后方
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和腹 横肌的腱部,在盆腔内其后壁 则为髂腰肌的连续部、闭孔内 肌和梨状肌
厦门大学医学院 医学影像研究所
厦门市 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腹膜后 间隙
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剖区
1、肾旁前间隙 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 间。胰腺及十二指肠降部在此间隙内,此 间隙向上延伸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 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疑难病例—Case 1
胰腺与胃之间巨大椭圆形等、低混杂密度软 组织肿块,边缘较清楚呈分叶状,十二指肠 环扩大,周围组织受压移位
胃肠道无明显梗阻 征象。病灶不均匀 强化。腹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