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方案汇报PPT课件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 成都地势低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城镇 密度相对较大,为城市的聚集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 条件和经济条件。成都与西部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 有一个自己的“洲”—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孕育出成都这 块“宝石”,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成都有望成为西 部地区开发中见效最快、最具有扩张能力和感召能力的
23
. 成都市以占全省约14%的人口,贡献了约占全省30% 以上的GDP;
. 四川占西部人口比重24% 。 GDP占西部1/4, . 如果把西部比作是一部前进中的四轮分别驱动的汽车
, 那么成都就是那西部汽车一个轮子的发动机。
24
(二) 在全国与四川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如何引 导与应对大量农村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种种机遇与问题, 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大成都区域健康可持续的协 调发展。
型+放射”
2
成都建成区变化图
3
96 版规划对城 市空间结构长期 适应性方面的研 究存在着不足, 虽然确立了向东、 向南发展战略和 建立两个副中心 的设想,但过分 均衡的环路兴建 使得城市空间进 一步强化了单中 心的结构形态, 进而造成发展方 向上的困惑。
4
如果继续加剧外延的趋势,只能进一步固化单中心结构,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
一、城市发展沿革与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成都城市发展历史演变
. 城市发展阶段经历了点 状形成—轴向扩展— 内 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 四个过程。在扩展程度 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 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 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 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 式的均衡结构。
建设历程 — 从自然的“
两江抱城” 到规划的 “环
42
城市职能
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目录1总则3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4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5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6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6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6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7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8第六章城镇体系8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8第二节体系结构11第三节建设指引12第七章产业发展13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15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17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18第十一章环境保护19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19第一节公共安全21第二节灾后重建2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21第一节水资源利用22第二节给水工程22第三节排水工程23第四节电力工程24第五节通信工程24第六节燃气工程25第七节环卫工程26第八节能源发展26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26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29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32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34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34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7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38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39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41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41第一节环境保护42第二节给水工程42第三节排水工程43第四节电力工程43第五节通信工程44第六节燃气工程44第七节环卫工程45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46附则47附表47附表1:城市发展指标体系48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48附表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49附表4: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49附表5: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49附表6: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50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50附表8: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51附表9: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52附表1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总则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方案汇报(43)-word版本
郫县 高新产业/居住/教育/旅游
清白江 工业/居住
新都 新型工业/物流/居住/ 旅游
温江 居住/教育/高新产业/旅游
成都中心城
居住/公共服务/旅游/历史名城
新都—清白江功能:
城市主要功能区,重 点发展城市综合服务、 现代制造业、区域大型 物流中心、城市新增人 口聚集地。规划远期用 地规模 90平方公里。
远期重点建设区域。以点促片,通过集中性的区域开发带动 组团的带形连片发展,逐步形成独立于中心城外具备一定自 我完善、拓展能力的新城区。严格控制与中心城相邻的城乡 结合部的规划建设,严格对待工业污染的排放和处理问题。
郫县功能:
城市重要功能区,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中心、特色休闲旅游 区、文教中心、生态保 护示范区。规划远期用 地规模 47平方公里。
空间布局战略:以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和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动 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严格限制用地的盲目扩张,提升发展质 量。
温江功能:
城市重要功能 区,重点发展花园 居住、花卉博览产 业、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特色休闲度 假区、文教基地、 生态保护示范区。 规划远期用地规模 30平方公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方案汇报
(四)第三轮方案布局
第一轮方案 第二轮方案
都市区总体布局再构思
都市区布局轴线分析 主城区布局形态分析 主城区布局结构分析 主城区布局发展策略
都市区发展轴线定位
• 历史轴—由成灌高速、成灌公路、蜀都大道、光华大道、成渝公 路、成龙公路、 成渝高速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绕 城高速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成都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城市承载能力瓶颈等,为此,成都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介绍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型城市,推动成都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创新及城市智慧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开放型城市,实现城市生活品质、经济活力、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全面提升。
二、空间结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中心城市、都市区、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市、城市组团和城市节点。
1. 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成都市的核心区域,包括锦江、武侯、成华、青羊、金牛、双流等区。
其重点发展文化、商业、金融等服务业。
2. 都市区都市区是成都市的组成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包括郫都区、龙泉驿区等。
其发展重点是提高交通、住房、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市主要规划在成都市郊区,包括西南新城、天府新区、郫县科技城等。
其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先支持的行业,并提高生态环境和交通水平。
4. 城市组团城市组团是成都市的重要区域,由多个城市节点组成,包括金融城、科技城等。
主要发展都市功能和新型产业。
5. 城市节点城市节点是成都市的基础单位,包括商圈、社区、村镇等。
关注于提高生活质量、服务和社会管理。
三、发展重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现代服务业成都市将聚焦于高附加值、创新领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如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旅游等。
同时,建设一批新型金融中心和智慧文化产业园,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优化城市功能成都市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重点在推动高效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保障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顺畅运营;在完善城市绿化、碧道、文化旅游等设施建设方面下功夫,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完整版(2020年九月整理).doc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最新“北改”片区总体规划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中心城区“北改”片区优化方案课件ppt
、集聚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区; ➢ 茶店子-金府片区: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提档升级,构建集展示博览、贸易中心、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
体的光电科技产业商贸区; ➢ 天回片区:集历史文化、民俗风貌、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片区; ➢ 金牛高科北片区:依托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轨道交通总部经济产业区; ➢ 凤凰山片区:构筑集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配套居住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综合功能片区; ➢ 昭觉寺片区:集历史文化、民俗风貌、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贸片区; ➢ 白莲池片区:集时尚潮流、家庭体验等元素为一体的一站式、现代化家居购物商贸区; ➢ 北郊片区:成都城市名片,集国际会议交流、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的多功能文化创
意产业区;
原因分析
事(系统)
现场管理 缺陷
电脑不够 工作量太大
未随时考核
培训不到位
护理组长检查不到位
带教时间不足
护士
工作经 验不足
重要性 认识不足
对病人 评估不全
对病人观察不够
关爱病人的 意识不强
学习自觉性不够
责任心不强
人(主观)
病人对耐受 性比较强
病人或家属误导
病人
病情变化突然 遵医行为差 不配合治疗
提高配合度 有效沟通
病人
告知患者不适 时及时告知
人(主观)
北改区区位范围图
(三)重点片区形态指引
➢ 人北城市核心:北部片区城市级核心,具备完备的城市中心功能,包括商业金融、商务办公、酒店、剧院、图 书馆、博物馆、大型演艺中心、体育中心等;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内容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绵阳市民政局西南科技大学二○一七年十二月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地名规划体系 (6)第三章城市地名命名规则指引 (10)第一节地名命名基本规定 (10)第二节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指引 (12)第三节行政区划命名指引 (13)第四节市政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13)第五节公共空间命名指引 (19)第六节建筑物命名指引 (20)第七节城市地名调整与优化 (23)第四章绵阳城市历史地名文化保护 (24)第五章绵阳城市地名区块命名指引 (27)第一节地名区块指引的作用、意义和区块划分 (27)第二节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地名规划指引 (28)第三节涪城区块命名指引 (34)第四节游仙区块命名指引 (36)第五节安州区块命名指引 (38)第六节高新区块命名指引 (39)第七节经开区块命名指引 (40)第八节仙海区块命名指引 (42)第九节科创园区块命名指引 (44)第六章市区桥梁命名指引 (46)第七章绵阳城市地名规划实施保障 (46)第八章附则 (48)附录一 (49)附录二 (50)附录三 (54)附表 (57)附表1:城区道路通名使用指引表 (57)附表2:城区道路专名采词指引表 (57)附表3:城区地名区块编码一览表 (58)附表4: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块划分一览表 (58)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1.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展地名规划是为了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未来一段时间绵阳市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伴随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开发,我市面临着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要课题,城市建成区将大面积增加,城市中新的居民区、街道、桥梁、公园、广场将不断涌现,大量新地名将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会不断消失。
这些变化都对地名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开展地名规划,可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改先建设后命名的滞后状态为先命名后建设的超前状态,使地名命名或更名更规范、更合理、更有序,能做到与城市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一文读懂:《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
一文读懂:《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7月9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同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规划》编制情况。
据悉,这是成都市第五版法定总体规划,也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首版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是强化战略引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空间纲领文件;是面向2035年长远发展的指南,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二、城市职能“五中心一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三、城市发展规模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约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考虑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按照规划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汇报
建筑之家
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
1
汇报内容
一、如何认识本次总体规划修编 二、成都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五、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建设用地布局 六、重点问题讨论
2
如何认识本次 总体规划修编
规模工业产值
亿元 亿元
旅客周转 直利用外资
亿人公里 万美元
西部总值 35492 18245.2 5581 6591.4
10688.35 2927.3 192219
川% (川+渝)%
23.5
32.1
24.2
33.8
21.0
31.1
25.5
36.1
21.5
31.5
18.1
27.7
30.3
43.6
• 四川省经济总量约占西部1/4 • 川渝经济总量约西部整体的1/3
7
二、城市发展沿革与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一)成都城市发展历史演变
• 城市发展阶段经历了点 状形成—轴向扩展—内 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 四个过程。在扩展程度 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 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 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 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 式的均衡结构。
建设历程 — 从自然的“
两江抱城” 到规划的 “
10
(4) 96版总规比较有效地指导了近些年的城市建设。然而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成长趋势面前,受制于当时形势影响,规 划的指导性和适应性遇到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成都发展速度预期不足,造成了实际建设大大突破 了总体规划,导致主城区规划用地过于局促 ;第二个方面, 城市空间布局仍然过于均衡,没有实质性地改善现有“放射 加环路”的布局形态;第三,规划范围过小,东升、华阳、 桂城、郫筒、新都、龙泉驿等今后几年主要的发展区域并没 有包括到主城区用地范围内,造成周边县市目前的发展与主 城区建设相脱节,主城区各种主要功能也无法在比较大范围 内进行合理有效配置,比如:重点工业项目的选址、重大交 通与铁路枢纽、旅游休闲设施布置等等。
5
6
(三)特别注意的规划层面
1. 上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目前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成都市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人 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均突破了总规确定的2010年规模 。
2. 作为国土资源部全国14个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城 市,《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到达纲要前期阶段;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迫切需要城市 总体规划进行总体协调。
11
96 版规划对城 市空间结构长期 适应性方面的研 究存在着不足, 虽然确立了向东、 向南发展战略和 建立两个副中心 的设想,但过分 均衡的环路兴建 使得城市空间进 一步强化了单中 心的结构形态, 进而造成发展方 向上的困惑。
12
如果继续加剧外延的趋势,只能进一步固化单中心结构,
同时由于外延距离较大,已经严重威胁到成都西部温郫都生态
15
(二) 四川基本面概况
• 四川总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居全国第5位; 2002年总人口 8436 万人,人口居全国第3位; GDP 4875 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 1/4 ,在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中居25位;人均GDP 5750 元,相当全国平均水 平2/3。2001年全省城镇聚居人口比重为26.44%。城市 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发展新思 路”,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 全。”
2. 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
并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 。
4
3. 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 国西部创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 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 发展。
总规修编背景特点 城市发展沿革与历次总 体规划回顾
现状基本概况 工作难点与工作重点
3
一、总规修编背景特点
在新一轮国内外发展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 化以及国内快速城市化的浪潮冲击着每个城市,成都如何应对? 成都不得不重新调整发展定位,重新选择发展策略,以便超前适 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 特别关注政府管理层面
(二)特别协调建设发展层面
1. 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都、温江设区。 2.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线定位(成渝高速铁路、成都 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扩建第二条跑道等) 3. 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城市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市政府 南迁)工程启动。城市核心区(含CBD)、危旧房改造、水 环境治理、沙河综合整治、交通畅通工程、清理处置停工工 程等工作已经开始进行。
环型+放射”
8
(二)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成都市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 五十年代:第一次总体规划基本沿用苏联模式,强调形式,确
定了核心放射的基本格局。围绕着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突出 了工业的布局,奠定了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基本格局。 • 六十年代:三年的自然灾害,规划缩小了规模,压缩了道路宽 度,讲求实际,弱化了形式。 • 八十年代: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确立了环状加放射的城市路 网格局,形成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主导思想是控制城市规模和 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
9
• 九十年代: 96版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为“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 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规模为2000年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172平方 公里以内,2010年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226平方公里 以内。 (3)确定了326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控 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发展 策略。
环境。
13
三、现状基本概况
(一)西部基本 面概况
• 西部地区面积约 685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 的71%。西部地 区总人口约3.65 亿,约占全国总 人口的 29 %。 2002年西部国内 生产总值占全国 15.5 %
14
指标
单元
总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人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Leabharlann 消费品 零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