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梳理(三下)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总结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总结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篇一1、递等式同级运算:符号都是加减或乘除的运算。

两级运算:符号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

同级运算可以巧算。

两级运算不能巧算,只能按运算顺序计算。

递等式运算顺序:先算括号,再算乘除,最后加减。

巧算(加括号:前面是加号,后面加括号,不变号。

前面是减号,后面加括号,要变号。

移位置:符号跟着后面数字一起移动。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于等于半个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舍去。

用满格的格数加上大于等于半格的格数,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面积单位1dm2(1)读作1平方分米,写作1dm2,表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的面积(2)面积单位有m2 dm2 cm2(3)1 m2=100 dm2 1 dm2=100 cm2 1 m2=250000px24、组合图形的面积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步骤(1)根据图形选择割或者补的方法,用尺画出虚线(2)计算出和面积有关的边的长度(3)计算面积,再相加或者相减(4)注意单位是cm2,dm2,m2(5)凸字形用割,凹字形用补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篇二1、速度每分(每秒、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单位是复合单位。

例写作:85米/分读作:八十五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行85米2、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做题时请注意单位)时间×速度=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3、用两位数乘(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估算例:48×63的积在(2520)与(3150)之间,接近(3150)。

思考方法:48离整十数50更近,用48估算,估成40×63=2520与50×63=3150。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估算用两位数估算成相邻的整十数如152×56中,虽然152更接近整十数,但还是用56去估算。

(3)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分拆计算参考书p14 ①可以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②可以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长度、质量、几何图形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加法: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两位数之间的加法运算。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加法,如拆数法、进位法、以及分组加法等。

在运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法的应用场景:购物、求和等。

二、减法: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两位数之间的减法运算。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减法,如相减数相等法、找零法等。

在运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掌握退位的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减法的应用场景:找零、计算差额等。

三、乘法: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带有个位数和十位数的乘法表达式,如1乘以个位数,10乘以个位数等。

学生通过画图、列竖式等方法学习乘法。

在计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掌握竖式的排列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的应用场景:计算面积、计算总数等。

四、除法: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带有个位数和十位数的除法运算。

学生通过画图和列竖式等方法学习除法。

在计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掌握借位、取余数等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应用场景:分配、平均分等。

五、长度: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长度的比较和换算。

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情境学习长度的比较和换算,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学习使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换算物体的长度。

六、质量: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质量的比较和换算。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称重学习质量的比较和换算,如使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学习使用千克、克等单位换算物体的质量。

七、几何图形: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如矩形、正方形、圆形等。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边数、角度、对称性等。

几何图形的应用场景:图形的分类、图形的组合等。

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长度、质量和几何图形等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18
长方体、正方体的周长
60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19
6、整理与提高
5
乘与除
64
1.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2.能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3、知道新型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14
算盘
49
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算盘的结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使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够读算盘上表示的数,能够使用算盘表示给定的数。


15
计算器
50
1、认识计算器的结构,知道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


16
使用计算器计算


3
树叶的面积
4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2.在估测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中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4
面积单位
5
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1dm2的直观表象。
2、知道dm2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面积计算
6
1.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10
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整体与部分
38
1.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doc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doc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doc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序号1 2 3 4 5 6单元1、复习与提高教学内容课本页次乘除法计算 2括号先算 3树叶的面积 4面积单位 5面积计算 6谁跑得快8主要知识1、掌握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计算。

2、掌握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1.知道在带小括号的算式中,小括号要先算。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2.在估测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中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 1dm2的直观表象。

2、知道 dm2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将简单组合图形看成是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和或差,有效地选择割、补等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1、初步认识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认知水平记忆解释性理解探究性理解√√√√√√√√√√√√√√√2、乘与除7用两位数乘12 8用两位数除219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3510 整体与部分38单位。

2、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3、能初步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根据已有知识,探索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用横式和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4.理解和掌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和竖式书写格式。

1.通过生动的情景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通过对除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沪教版数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数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所属单元
教学内容 1、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七、整理与提高
2、数学广场--搭配
Hale Waihona Puke 3、数学广场--数苹果 4、学广场--放苹果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通过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具体操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 关系”。
1、能借助画图等方法找出简单事物的可能情况的个数。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数苹果、数正三角形,初步学会一组一组地数的计数方法。 通过放苹果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接触抽屉原理。

沪教版三下数学辅导要点

沪教版三下数学辅导要点

一、单位进率:长度单位: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特例1千米=1000米重量单位:相邻重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时间单位:1时=60分1分=60秒人民币单位:相邻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推导方法:(1)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米就是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等于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2)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就是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等于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3)1平方米= ?平方厘米1平方米就是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等于边长是10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0×100=100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二、计算:(一)乘法:1、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例: 45×38= 1710 (﹤1800 )√估算:一个因数不变,看另一个因数最接近的整十数估:45不变,38最接近40 , 45×40=1800,所以积小于18004 5×3 83 6 0 41 3 5 11 7 1 0先用个位上的8乘45,五八四十,写0进4,四八三十二,32加4等于36;再用十位上的3乘45,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三五十五,写5进1,三四十二,12加1等于13,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例1: 28×112=3136 (﹤3360)√估:(三位数不变)112不变,28最接近的整十数是30,112×30=3360,积小于33601 1 2× 2 88 9 6 12 2 43 1 3 6先用个位上的8乘112,二八十六,写6进1,一八得八,8加1等于9,一八得八;再用十位上的2乘112,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二二得四,一二得二,一二得二,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word完整版)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word完整版)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知识点:1、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2、方位的相对关系:东——西;南——北;东南——西北3、地图上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答题策略:1、在一张纸上画出方位标,通过转动纸片确定目标方位。

2、寻找“在”字,“在”后边名称画出方位标,方位标交点和“在”字前边名称名称连线确认相互位置关系。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点: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先试除被除数的首位(看首位里有几个除数就对着首位商几),首位不够商看前两位,并把商写在第二位的上边,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3、除法的验算: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加余数4、除法的估算:看除数和几或几十相乘的积接近被除数。

5、商的位数的判断,被除数的首位够商,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被除数的首位不够商,商的位数比被除数位数少一位。

汗麦教育- 记忆晚托班 1答题策略:1、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的养成。

2、除法的估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或者是整百整十数、整百整千数。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知识点:1、复式统计表: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同内容的单式统计表合并而成。

2、知道复式统计表中每一个数据表示的含义。

答题策略:1、细心观察复式统计表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数字。

2、由学号组成的一组学生姓名,学号,仅表示一个人。

3、自己提问题仿照现有问题提问(不宜过难)。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0”乘任何数都得“0”。

2、一个数乘“10”,就等于给这个数的末尾添加一个“0”;一个数乘“100”,就等于给这个数的末尾添加两个“0”3、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两位数乘第二个两位数的个位,积的末尾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两位数乘第二个两位数的十位,积的末尾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完整版)上海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上海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上海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

自然数的概念和认识
数的顺序和数的比较
简单的数的读写和认读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口诀
减法的意义和减法口诀
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口诀
乘法和除法的实际应用
比较大小与顺序
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和方法多位数的简便加减法
图形的位置关系
左右和前后的方向
位置和方向的实际应用
长度的认识和测量
长度的换算和表示
重量的认识和测量
重量的换算和表示
容量的认识和测量
容量的换算和表示
时间的认识和测量
时间的计算和表示
图表的读取和理解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分析图形的绘制和辨认
日期的认识和表示
周的概念和计算
日历的读取和使用
识别和描述平面图形
直线、曲线和线段的区分平行、垂直和交叉的关系
识别和描述立体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平移、翻转和旋转的概念
形状变换的实际应用
反映对称关系的图形
图表和表格中的信息提取
信息的总结和归纳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频数和频率的计算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数据的比较和推理
数据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以上是上海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合集3篇)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合集3篇)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合集3篇〕篇1: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知识点长方形:周长C=(a+b)dux2面积S=ab(其中a,b为长和宽)正方形:周长zhiC=4a面积S=a×a(其中a为边长)1、长方dao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长方形的宽:宽=(周长-长×2)÷2宽=周长÷2-长长方形的性质:(1)两条对角线相等(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5)四个角都是直角(6)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7)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8)长方形对角线=√(a2+b2)(9)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拟:①位数不同的数比拟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一样的数比拟大小,先比拟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假如位上的数一样,就比拟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假如是0-4那么用四舍法,假如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一样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假如前一位是0,那么再从前一位退1。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3.能综合运用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71
能通过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具体操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5
数学广场——搭配
72
1、能借助画图等方法找出简单事物的可能情况的个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1
1、能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能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3、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丰富学生的数感。


17
周长
56
1.初步认识与掌握周长的含义。能说出“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2.能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求多边形的周长。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本页次
主要知识
认知水平
记忆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1
1、
复习与提高
乘除法计算
2
1、掌握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计算。
2、掌握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
括号先算
3
1.知道在带小括号的算式中,小括号要先算。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3.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4.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即分割成的所有部分合起来依然是整体)。

五四制上海版三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五四制上海版三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五四制上海版三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四则运算
1. 加法:两个或多个数相加的运算。

2.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3. 乘法:两个或多个数相乘的运算。

4. 除法: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运算。

二、数的性质与运算
1. 数的整体性质:包括整数、正数、负数、零等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符号(<、>、=)来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3. 数的加减运算: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及其运算规则。

4. 数的乘除运算: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方法及其运算规则。

三、数的应用
1.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

2. 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换算。

3. 重量单位:千克、克的换算。

4.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换算。

四、面积和体积
1. 面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公式。

2. 体积: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如长方体、正方体等的体积公式。

五、几何图形
1. 点、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

2. 角: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的特征和性质。

4. 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特征和性质。

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 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等处理。

以上是五四制上海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希
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海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海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海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上海的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认识0-9999范围内的整数,并掌握正确的数的读法。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将数字和实际事物进行对应,理解数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学习方法:1. 利用数学教具,如计数器、计数棒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

2. 通过数的排列组合游戏,锻炼学生的数的读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加减法运算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加减法运算,并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计算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连加或连减的方式进行运算。

学习方法:1. 利用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通过反复的计算来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乘法和除法运算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基本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学生需要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并能够通过运算符合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过程和含义,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 提供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和简便的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

四、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单位,并能进行相互换算。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学会使用尺子、秤和容器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学习方法:1. 利用实际物品,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利用图表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测量单位转换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图形和几何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能够识别、绘制和计算这些图形的性质和面积。

上海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梳理

上海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梳理

上海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梳理在第一单元《复与提高》中,我们需要注意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要看清数字和符号,同时不要忘记进位和退位。

在加减乘除法的递等式计算中,我们需要牢记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不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在减号后面加(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对于面积的估测,我们可以使用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去数,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可以进行转化,高级单位(较大的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较小的单位)需要乘以进率,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需要除以进率。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如果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需要通过计算得出。

在第二单元《用两位数乘除》中,我们需要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是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比较速度的快慢有两种特殊情形,当路程一样时比时间,时间用得越少,速度就越快;当时间一样时比路程,所走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

我们需要注意读作54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跑54米。

此外,还需要掌握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大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每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价与总价之间的关系。

在用两位数乘的计算方法中,需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满几十就向前以为进几,同时注意进位和末尾零的竖式计算。

积末尾的个数与因数末尾的个数有一定的关系。

第六单元《几何小实践》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以及如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同时,还探究了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周长相等时如何使面积最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可以用字母公式表示,即S=a×b或S=b×a(其中a表示长,b表示宽),C=2×(a+b)(其中a表示长,b表示宽);S=a×a(其中a表示边长),C=4×a(其中a表示边长)。

在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或周长时,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书写,并注意单位的名称。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本页次
主要知识
认知水平
记忆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1பைடு நூலகம்
1、
复习与提高
乘除法计算
2
1、掌握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计算。
2、掌握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
括号先算
3
1.知道在带小括号的算式中,小括号要先算。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51
1、能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能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3、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丰富学生的数感。


17
周长
56
1.初步认识与掌握周长的含义。能说出“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2.能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求多边形的周长。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知道新型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14
算盘
49
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算盘的结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使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够读算盘上表示的数,能够使用算盘表示给定的数。


15
计算器
50
1、认识计算器的结构,知道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


16
使用计算器计算
2.能将简单组合图形看成是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和或差,有效地选择割、补等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4.理解和掌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和竖式书写格式。



8
用两位数除
21
1.通过生动的情景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通过对除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9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35
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量的多少。
3、知道新型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14
算盘
49
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算盘的结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使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够读算盘上表示的数;能够使用算盘表示给定的数。


15
计算器
50
1、认识计算器的结构;知道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


16
使用计算器计算
2、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0
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整体与部分
38
1.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初步体会到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


11
几分之一
39
1.借助分纸带的活动;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2.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3.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12
几分之几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备注:《数学课标》中将认知水平划分为“记忆水平”、“解释性理解水平”、“探究性理解水平”等三个层级。且对各层级认知水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一般的描述;本知识点中认知水平的划分;参照了《数学课标》中具体罗列的用于表述各水平层级的有关行为动词。(具体可参见《数学课标》2004年10月第2版第30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数字、符号要看清;进位、退位勿忘记。

(2)加减乘除法的递等式计算运算顺序要牢记: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不是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巧算方法:在同级计算时,可以带符号搬家,也可以用加(去)括号的方法。

其中,减号后面加(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3)面积的估测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一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4)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低级单位)(低级单位)单位之间的转化:高级单位(较大的单位)→低级单位(较小的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较小的单位)→高级单位(较大的单位)除以进率(5)组合图形的面积:切割、添补法(特殊情况可以采用拼凑法)注意: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要通过计算得出。

一、速度、时间、路程(1)速度: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2)速度=路程÷时间比较速度的快慢两种特殊情形:时间=路程÷速度当路程一样时比时间,时间用得越少,速度就越快。

路程=速度×时间当时间一样时比路程,所走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

(3)54米/分表示每分钟跑54米,读作:五十四米每分(4)另外几组关系: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二、用两位数乘(1)计算方法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乘起;③满几十就向前以为进几(注意进位,末尾零的竖式计算)如:8300×40(2)积末尾的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在计算乘整十、整百数时,可以运用推算方法进行口算,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3)竖式计算时,用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用因数百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要和百位对齐。

(注:305×204)(4)积的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三、用两位数除1、理解推算从18÷3,180÷3,1800÷3,1800÷30,1800÷3002、除法的3种读法:20÷4 20除以4,20被4除,4去除203、除法竖式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一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每次除得剩余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试商方法:(1)首位试商(除数是两位数,可以用邻近的整十数来试商)(2)同头无除商9、8(①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②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3)折半无除商5、4(例:368÷18=;368÷17=;368÷19=)(4)口算试商(除数比较小时,例如91÷13=;136÷17=等等)5、验算方法:先看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再看除数×商+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6、判断商的位数(除数是两位数):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被除数前两位的数字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两位。

7、商中间0,末尾有0的计算:(注意:商中间、末尾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缺少!)商的个位上不够商1,用“0占位。

”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时,要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1、标题、单位名称、单位长度(一格可以表示1或2或5或10……)、统计项目2、在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3、在同一统计图中,直条长的数量多,直条短的数量少。

在不同的统计图中,直条长的数量不一定多,直条短的数量不一定短。

4、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注意点:(1)标题名称要写全,注意是***统计图;(2)横轴统计项目,间距要一样;(3)纵轴的单位长度的确定,每格表示几要根据表格中的最大数据和给出的格数确定;(4)单位名称不要漏;(5)问题解决时,先在直条上方把数据写好,再进行解决问题;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整体与部分如果把_____看成整体,那么______是它的一部分。

平均分(分成同样大小) 每一份是它的一部分一个物体 任意分 每一份是它的一部分单位“1”一类物体整体与部分 都存在相对性。

二、几分之一1、几分之一:①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数学书P44) ②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数学书P46) 例如:①蛋糕被分成了同样大小的4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41,是41个蛋糕。

写作:41 读作:四分之一 ②一袋12粒的糖果平均分成4堆,每一堆糖果是一袋糖果的41,每一堆有3粒糖果。

2、1米的31就是31米。

(31米是1米的31。

)注意:31和31米的区别,两者不能进行比较。

1千克的31就是31千克(1千克的31与31千克相等); 1平方分米的31就是3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的31与31平方分米相等) ……3、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二、几分之几1、几分之几: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1米的三分之一记作:31米; 1米的三分之二记作:32米。

2、几分之几的意义:①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②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分母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4、1=22=33=44=……=100100=……(一般不写11) 当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相等时,这个分数所代表的量与1(单位量)所表示的量是相等的。

三、拓展补充内容(1)分数的大小比较 1>21>41>61>81……; 43>63>83……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51<52<53<54<55=1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2)分数的性质21=42=63=84=105=126=…… 31=62=93=124=……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五单元《计算器》认识并知道以下按键的功能:on/c 电源开关/清除键 M+ 累加键 M- 累减键 MR 存储数呼出键CE 修正键 MC 清除储存键第六单元《几何小实践》(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或宽×长)字母公式:S=a ×b (或者S=b ×a )(其中a 表示长,b 表示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字母公式:C=2×(a+b )(其中a 表示长,b 表示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 ×a (其中a 表示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字母公式:S=4×a (其中a 表示边长)求“长方形、正方形图形面积或周长”的书写格式:步骤:1)写“解:”及字母公式2)代入数据3)计算并写好相应的单位名称4)答句“答: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或周长是……。

”(2)公式逆推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a=C÷2-b(C÷2表示一组长与宽的和)b=C÷2-a或a=(C-2×b)÷2 或b=(C-2×a)÷2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a=C÷4(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平移法)(4)小探究(书P64)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时,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5)谁围出的面积最大周长相等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第七单元《几何小实践》(1)乘与除【例】用1、2、3、4组成两个两位数,乘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分析:要使乘积最大,在组数的时候,把较大的数字放在最高位,有两种情况:41×32或者42×31,计算发现两个数的差越小,乘积越大。

所以应该是41×32=1312。

要使乘积最小,在组数的时候,把较小的数字放在最高位,有两种情况:13×24或者14×23,计算发现两个数的差尽可能大,乘积越小。

所以应该是13×24=312。

拓展内容:《思维训练》第9讲“最大与最小”(2)搭配(连线或列算式)拓展内容:《思维训练》第10讲“乘法原理”(3)数苹果(计数策略)(4)放苹果(了解抽屉原理)抽屉原理:N+1个苹果放进N个抽屉,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