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种群生态学(3)种群关系

合集下载

生态学种群的组成和结构

生态学种群的组成和结构

种群波动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 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种群的 生存和繁衍。
种群消亡
01
种群消亡是指种群数量的减少,最终导致种群的灭 绝。
02
种群消亡可能是由于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竞争失 败、捕食压力增加等因素引起的。
03
种群消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由一系列负面因 素累积导致。
04 种群的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突变
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 的随机变化,包括点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
意义
基因流和突变是种群进化 的重要驱动力,有助于增 加种群的适应性和进化潜 力。
物种形成和进化
物种形成
指新物种的起源和形成,通常是 由于种群间遗传差异的积累和生
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进化
指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形 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种群的分布特征
要点一
总结词
种群的分布特征包括种群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和生态位 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种群的地理分布是指种群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和范围。空 间格局则是指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包括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和作用,包括它们的食物来源、栖息地和其他与生存 和繁殖相关的生态关系。这些分布特征对于理解种群的生 态学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即随着时间 的推移,种群数量以恒定的速率增长。
然而,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种群增长受到资源 限制、竞争、疾病和捕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种群增长曲线呈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波动
种群波动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定 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
种群波动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 的变化、食物供应的季节性变 化、繁殖周期等因素引起的。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种群生态学12-4

种群生态学12-4

种 群 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 特 社群关系(其它种内关系):等级制、 利他行为、领域性、集群与分散、婚配制度。 征
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通讯等。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食草、 捕食、寄生、共生等。
种群生态就是研究环 境(主要是理化因子)对 这些群体特征的影响。
种 群 生 态 学
(二)种群的一般特征: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饱和密度(saturate density):特定
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密 度 的 类 型
2. 种 群 的 性 比 ( sex ratio):
模 型 参 数
要的时间。r越大,种群增长越快,自然反应时间
越短。相反,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 的时间就越长。
逻辑斯谛方程的两个特点:(1)数学上的简
明性;(2)实际应用的可行性,r,K都有明确的生物
学意义,并且在实验种群和某些自然种群中都有一些
例证。
密度的增加及其对种群增长率的反馈作用不是

据此,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
种 群 数 量
环境 阻力 指数 增长 逻辑斯 谛增长
时间
模 型
逻辑斯谛增长 模型:
dN KN rN ( ) dt K
K K 积分式为: N t - rt 1 e 1 e -r(t -/r)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种群生态学2010(三)

种群生态学2010(三)

混交制
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 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
2.栖息地和食物对婚配制度的影响
决定动பைடு நூலகம்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 的分布,而资源主要是指食物和营巢地在空 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食物、巢址和配偶均匀分布的条件下一般形成 一夫一妻制 斑块性的资源分布多形成多配制
7.1.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生殖成效 最大化
7.1.2.3 性选择

两条途径 性内选择 通过打斗 性间选择 硕大的尾羽、头羽

让步赛理论(handicap theory)
拥有质量好的大尾(或其他奢侈的特征),表 明拥有者具有好的基因,而弱的个体不可能 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被 捕食的敏感性。

Fisher氏私奔模型
(四)结果与评价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 .K1>K2/ β K2<K1/ α 1/K1< β/K2 1/K2 > α/K1 2. 1/K1> β/K2 1/K2 < α/K1 3. 1/K1> β/K2 1/K2 > α/K1 4. 1/K1< β/K2 1/K2 < α/K1
7.2.1.4 生态位理论
dN1 /dt = r1N1(1-N1/K1- αN2/K1) dN2 /dt = r2N2(1-N2/K2- βN1/K2)
(二)模型的行为
竞争的结局: 物种甲被挤掉,物种乙取胜而生存下来 物种乙被挤掉,物种甲取胜而生存下来 物种甲和物种乙取的共存的局面
竞争的四种结局
• 1/K1和1/K2,可以看作为物种甲和物种乙种内竞争的指标 • β/K2可以看作是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 • α/K1可以看作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
18
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 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 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 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作用。
精选ppt
21
二、群落的结构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 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 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 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 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
精选ppt
1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 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 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 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 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 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0.014
0
0.014
2.0
0
-----
精选ppt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102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4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3)遗传特征 具一定的遗传特征,种内个体之间通过生殖活动交换遗传
因 子 , 种 群 所 有 个 体 的 基 因 构 成 种 群 的 基 因 库 ( gene
pool)。
【举例】分布于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存在三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 部和东海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 殖鱼群)属岱衢族;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 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闽-粤东族;分布在南 海东北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 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硇(nao)洲族。它们各自又因生殖季节不同而 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类群,可称为春季繁生群和秋季繁生群。
9
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 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又 称 特 定 时 间 生 命 表 ( time-specif-c life table),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 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依调查 结果编制。
23
三、种群的增长
(3)生命表分析 ①死亡率曲线(mortality curve)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x)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的 q x 值 (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即n x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x) 为横坐标构成的曲线。 标准化:将年龄标准化(即年龄相对于总平均生命期望的百 分比作为横坐标),可对不同生物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比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本文将从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探讨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与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个体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种群数量会趋向于达到动态平衡。

例如,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食物分配不均,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与繁衍。

相反,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少时,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会降低,从而减少了种群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种群的分布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资源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种群会呈现均匀分布。

例如,某一种植物的果实在树上分布均匀,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食用;而当某一资源分布不均匀时,种群的分布会呈现集群分布。

例如,水生植物的栖息地通常在水边,而鸟类就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二、种群相互关系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共生等相互关系。

竞争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争夺行为。

例如,食肉动物之间为了捕食同一种猎物而展开的竞争。

合作是指同种群或不同种群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行为。

例如,蚂蚁的分工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合作行为。

共生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补共生或寄生共生。

例如,蜜蜂从花朵中获取食物的同时,也帮助花朵传播花粉,实现了互利共生。

三、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如果水体受到污染,水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种群结构会发生变化。

同时,种群的存在和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种群的繁殖行为会改变物种的分布格局,一些植物的生长能力也会受到动物种群的影响。

生态学笔记整理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大小及对后代的亲代关怀等要素。
– 早熟型和晚熟型
– 生殖的时间节律
– 一次生殖和多次生殖
– 窝卵数/每胎产仔数
– 抚育与无抚育
12
• 植物种群的生殖对策:
–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 种子植物的种子数量与大小
• 生殖价 (reproductive value):生物体今后
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总后代数量。
15
r-对策与K-对策的特征比较
r-选择(机会主义)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多变,不稳定,难以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容纳量K 多变,通常不紧张 K-选择(保守主义)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接近K 经常保持紧张
• 生殖效率:后代质量与投入能量的比值
r
三、K-对策与r-对策 环境与物种进化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环境 不可预测 灾变较多
如何应对
两条道路 遭遇两种环境

环境
K
稳定环境 竞争较 为激烈
以r-对策者模式应对
以K-对策者模式应对
r K
r-对策者 K-对策者
• 扩散与迁移
藏羚羊的 季节性迁徙
• 美洲王蝶的迁徙:10 月底至来年3月初, 上亿只美洲王蝶从美 东北部和加南部飞越 4500多公里来到温暖 的墨西哥中部林区越 冬和繁衍。
动物的迁移模式
29
思考作业:主要概念
生殖价reproductive value 生活史life history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的简单组合。

3 种群是物种(species)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 进化单位。 4 种群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常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予以划定。

5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或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组成。
单体生物:个体由一个受 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形 态和发育可以预测,如哺 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 虫等; 构件生物:一个合子发育 成一套构件组成个体。如 高等植物。
1.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 式; ②数量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 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③遗传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即系一 个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 规律;① 有多少?②分布情况 ③变动规律 ④变 动因素 1.2.1 种群密度 1.2.2 种群的空间结构 1.2.3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2.4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2.5 生命表 1.2.6 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生态出生率(又叫实际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 期内,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1.2.4.2 死亡率

死亡率(mortality)代表一个种群的个体死亡情况。 死亡率同出生率一样,也可以用特定年龄死亡率 (age-specific mortality)表示,即按不同的年龄组计 算。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第三节 种群关系(海洋环境生态学)

第三节  种群关系(海洋环境生态学)
【举例】植食、肉食鱼类在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上各占不同的地位,
起不同的作用或角色;再如,植食鱼类中,食物种类又不同,表明在 食性方面其生态位又有不同。
1. 种间竞争
➢超体积生态位(hypervolume niche) 生态位的集合论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 种等)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生态位空间(niche space):物种对各种环境变量的生存 适应范围的集合。 生态位的维度:指生态位空间涉及环境变量的个数。 超体积生态位:指维度超过3个的生态位。
指种群在空间上形成或大或小的群体分布。如许多海洋鱼类 在产卵、觅食、越冬洄游时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鱼群的 形状、大小因种而异。
(2)集群的主要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对局部生境以及昼夜或季节变化的反应。如昼夜垂直移动 中的集群及对某类生境的喜好性等。
②特定生活阶段的结果。如生殖季节的集群可增加雌雄个体 间的相遇率,有利于繁殖。
(2)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当种间竞争尚未达到对抗排斥 程度时,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如某些浮游植物群落中,种间竞争尚未达到排斥程度时,环境已先发 生变化,因此某些种群所取得的优势尚不足以排斥其他种群。
1. 种间竞争
(2)种间竞争模型
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1925,1926)又称Lotka-Volterra 竞争方程,依据逻辑斯谛模型建立。
某一种生物的资源是指对该生物有益的任何客观实 体,包括栖息地、食物、配偶,以及光、温度等各 种生态因子。
2. 种内竞争
(1)竞争的主要方式
种内竞争依据竞争方式可表现为个体间的资源利用性竞 争或是相互干涉性竞争。
①资源利用性竞争: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生物之间并 没有直接的行为干涉,而是双方各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 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减少,从而间接影响竞争对方的 存活、生长和生殖,因此,资源利用性竞争也称为间接 竞争。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 种群统计中必需确定个体。 • 动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种群统计单位是个体; • 植物种群统计的单位不单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也许
是营养生长形成的部分(茎、叶、花)。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构件理论的核心 :
植物种群
基株 (或基元) 组成基株的 构件层次
受精卵发育来的全部产物。 无论是一棵苗或是由它经 无性生长形成的庞大无性 系都要被视为一个基株, 基株的数量与动物个体数 是对等的概念。

• •
度。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大,方差也就越大, 即各观察数之间的离散程度大;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小,方差就越小, 说明各观察数之间较接近,即各观测数据之间离 散程度小。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 • • • •
A组:12,0,5,50,45,1,90 B组:25,32,18,7,30,16,12 C组:21,20,19,20,22,18,29 离散程度? 方差大小?
自然种群的特征 (1) 空间特征 (2) 数量特征 (3)遗传特征 种群是物种的基本存在单位 种群是物种繁殖单位 种群是物种进化单位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 单体生物(单型生物)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其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如大多数动物。 • 构件生物指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高等植物和营固着生活的 群体动物。生物体由许多构件单位重复组成。
Nt+1/Nt 表示种群年增长率或周限增长率(λ)
Nt+1 = Nt Nt+1>Nt Nt+1<Nt 韩山师范学院
λ=1 λ>1
λ<1 王桔红 种群?
韩山师范学院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 以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④有利于提高游泳效率。鱼群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
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阻力。 Nhomakorabea⑤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如鱼类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
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dN2/dt = r2 N2(K2-N2)/K2
1. 种间竞争
(2)设a和β分别为物种 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和物种 1对物 种2的竞争系数。其中,竞争系数表示环境中每一个物种的 个体对另一个物种种群的抑制效用,即一个物种的1个个体 所占空间相当于多少个另一个物种的个体所占空间。如, a=0.8表示1个物种2个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当于 0.8个物种1 个 体所占据的空间;β=2表示1个物种1个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当 于2个物种2个体所占据的空间; (3)引入竞争系数(a)之后,上述的方程就变为: dN1/dt = r1 N1(K1-N1-a N2)/K1 dN2/dt = r2 N2(K2-N2-βN1)/K2
1. 种间竞争
Lotka-Volterra竞争 模型所产生的四种 不同结局
(a)N1取胜,N2灭亡 (b)N1灭亡,N2取胜 (c)不稳定共存(两种 都有可能取胜) (d)稳定平衡(两种共 存)
1. 种间竞争
(3)生态位理论 ①生态位的概念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有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它包含空间和功能两层含义,空间含义是指物种的栖息空 间即栖息地,功能含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 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举例】植食、肉食鱼类在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上各占不同的地位,
1. 种间竞争
②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重叠与种间竞争: ( 1 )生态位完全重叠,结果可能是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 弱的种类排除;
( 2 )两个种的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各自还占据一部分 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此时两个种可共存,但竞争优势种 终将占据重叠的生态位空间; ( 3 )两个种的生态位基本不重叠或邻接,这种情况很可 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3)食性分化(feeding differentiation)
【举例】如栖息于夏威夷潮线下珊瑚礁的8种腹足类软体动物芋螺(Conus) 的食性分化。由于每个种都有自己最偏爱的食物,因此这些近缘种能够分布在 同一生境内。
1. 种间竞争
生态位分化的方式 (4)生理分化(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指种群在空间上形成或大或小的群体分布。如许多海洋鱼类 在产卵、觅食、越冬洄游时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鱼群的 形状、大小因种而异。 (2)集群的主要原因
①对局部生境以及昼夜或季节变化的反应。如昼夜垂直移动 中的集群及对某类生境的喜好性等。
②特定生活阶段的结果。如生殖季节的集群可增加雌雄个体 间的相遇率,有利于繁殖。
1. 种间竞争
(3)物种1和2的竞争结局 a、当K1 > K2/β,K1/a > K2时,N1取胜,N2被排挤掉,即最 终N1 = K1,N2 = 0(图a)。 b、当K2 > K1/a ,K2/β> K1时,N2取胜,N1被排挤掉,即最 终N1 = 0,N2 = K2(图b)。 c、当K1 > K2/β,K2 > K1/a 时,两条对角线相交,出现不稳 定平衡点,一旦偏离该不稳定平衡点,则平衡不能返回; 若向右上偏离则发展成 N2取胜,若向左下偏离则发展成 N1 取胜(图c)。 d、当K1 < K2/β,K2 < K1/a 时,出现稳定平衡点,一旦偏离 该平衡点,平衡仍能返回(图d)。
1. 种间竞争
竞争排斥的例外★ (1)环境因素强烈的作用(如天敌和不适宜的气候或食物 关系)使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
如浮游动物的滤食等因素抵消了某些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上的优势,从 而有利于多种群的混合平衡。
(2)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当种间竞争尚未达到对抗排斥 程度时,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如某些浮游植物群落中,种间竞争尚未达到排斥程度时,环境已先发 生变化,因此某些种群所取得的优势尚不足以排斥其他种群。
起不同的作用或角色;再如,植食鱼类中,食物种类又不同,表明在 食性方面其生态位又有不同。
1. 种间竞争
超体积生态位(hypervolume niche) 生态位的集合论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 种等)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生态位空间(niche space):物种对各种环境变量的生存 适应范围的集合。 生态位的维度:指生态位空间涉及环境变量的个数。 超体积生态位:指维度超过3个的生态位。
【举例】如寄生在海龟(Testudo graeca)大肠内的十多种尖尾虫对氧和 二氧化碳的需要不一样,也即缺氧呼吸和pH值的适应性不一样。
(5)形态分化(bodysize differentiation)
【举例】如Werner和Hall(1976)对3种太阳鱼(蓝鳃太阳鱼(Lempomis maerochirus)、鳞鳃太阳鱼(L.gibbosus)和绿鳃太阳鱼(L. cynellus)) 的研究表明:当把3种太阳鱼在实验池塘中分开饲养的时候,它们的取食习 性很相似。但如果把3种太阳鱼一起放养:蓝鳃太阳鱼主要捕食开阔水域的 浮游动物;鳞鳃太阳主要捕食栖息在池底的底栖动物;绿鳃太阳鱼主要在 水生植物的茎叶上和底泥表面寻找昆虫为食。而3种太阳鱼鳃耙的疏密很有 不同。
【举例】如对生活于美国佐治亚盐沼的二种招潮蟹,一种(Uca pugilator)栖 息于开阔的沙质地,另一种(Uca pugnax)多栖息于覆盖沼泽草的泥质地。
(2)领域分化(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举例】如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岸各种海鸟尽管其食性和生殖周期几乎完 全相同,但觅食的区域各有不同。小海鸟(Ptychorhamphus aleuticus)体型最小 (体长18cm),飞得最远,其觅食范围多在离巢12 km以外。鸽海鸟(Cepphus columba)体型较大(体长27cm),多在离巢0.2km以内觅食。
1. 种间竞争
②竞争结局 (1)物种1平衡的条件:即dN1/dt = r1 N1(K1-N1-a N2) /K1 = 0。连接两端点对角线上的任一点,均满足dN1/dt = 0, 若N1、N2的数量坐标落在该对角线上的任一点,其数量坐 标中N1的数量变化为零。若N1、N2落在这个对角线以下和 以左,由于dN1/dt > 0,N1增长;若N1、N2落在这个对角线 以上和以右,由于dN1/dt < 0,N1下降。 (2)物种2平衡的条件:即dN2/dt = r2 N2(K2-N2-βN1) /K2= 0。若N1、N2的数量坐标落在连接两端点对角线上的 任一点,其数量坐标中N2的数量变化为零。若N1、N2落在 这个对角线以下和以左,N2增长;若N1、N2落在这个对角 线以上和以右,N2下降。
某一种生物的资源是指对该生物有益的任何客观实 体,包括栖息地、食物、配偶,以及光、温度等各 种生态因子。
2. 种内竞争
(1)竞争的主要方式 种内竞争依据竞争方式可表现为个体间的资源利用性竞 争或是相互干涉性竞争。 ①资源利用性竞争: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生物之间并 没有直接的行为干涉,而是双方各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 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减少,从而间接影响竞争对方的 存活、生长和生殖,因此,资源利用性竞争也称为间接 竞争。 ②相互干涉性竞争:又称为直接竞争,直接竞争中,竞 争者相互之间直接发生作用。如动物之间争夺食物、和 栖息地所发生的争斗。
1. 种间竞争
基 础 生 态 位 ( fundamental
niche)
指没有种间作用及不利因素影响 时理论上能生存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 realized niche) 指存在种间作用及不利因素的影 响时所实际占据的空间。
1. 种间竞争
生态位分化的方式 (1)栖息地分化(habitat differentiation)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二、种间关系
三、异质种群
一、种内关系
种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相容或不相容关系,不 相容关系主要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关系,相容关系则 指种内个体间的协作、互助、婚配、通讯等非竞争关 系。 1. 集群 2. 种内竞争
1. 集群
1. 集群 (1)集群现象(schooling)
2. 种内竞争
(2)种内竞争强度随密度的变化
种内竞争受密度制约。
随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强度加大,对种群产生不利影 响的作用也随着增大。如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等。 因此,竞争具有调节种群大小的作用。
2. 种内竞争
(3)种内竞争的结果
种内竞争可以导致物种分化、物种形成。
竞争迫使种群的一部分个体分布到另一地方,或者改变 其食性等生态习性,利用其他资源,经过长期的适应进 化,在形态、生理、行为特征上与原有的物种产生稳定 的差别,从而导致物种的分化,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1. 种间竞争
稳定群落的生态位(种间竞争)特征: (1)稳定群落中的种群各有一定的生态位,没有任何两 个种是直接竞争者; (2)稳定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在对空间、时间、资源的 利用方面趋向于互相补充; (3)稳定群落的生态位较存在种间直接竞争的群落或单
一种群更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环境。
2. 捕食作用
生物种群之间除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外,还有一种直
1. 集群
(4)阿利氏规律 每一生物种群都有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通常 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利。 指导意义: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密度。
2. 种内竞争 2. 种内竞争 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 不利或有害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竞争。
对猎物种群数量和质量调节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③食物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种间矛盾斗争的发展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