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文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
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
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宋词、元曲。
难点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导⼊⼀】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
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导⼊⼆】《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
—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
如此⽣动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其表现形式简洁明了,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
在宋代,词人们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中的百姓生活为素材,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词作。
城市空间作为词人创作的重要环境,对于宋词的意境构建和情感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空间为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宋代,城市是繁荣的象征,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文人雅士也纷纷涌入城市。
宋词中常常描绘了城市的景色,如繁华的市场、熙熙攘攘的街道、繁华的都市风景等。
这些城市景物都成为了词人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丰富了宋词的内容和形式。
城市空间为词人营造了特殊的情感氛围。
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成为了词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背景。
有的词作表现了词人对于城市的热爱与赞美,有的词作表达了词人对于城市中飘摇不定的情感和心绪。
这些情感都凝聚在了城市空间之中,为词人的创作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和力量。
城市空间成为了词人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
在城市中,自然与人文交融,城市中的杂音和喧嚣也与人们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交织在一起。
词人们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城市空间的描绘,表现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感应,人们与社会之间的纠葛,人们与自身情感之间的交错。
城市空间不仅为词人提供了描绘现实的素材,同时也成为了词人思考人生命运、情感命运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空间在宋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词人营造了宽广的创作天地。
通过城市空间的描绘,词人们展现了多样化的文学表现手法,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词作。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城市文化和文学特点,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宋词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进一步探讨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和宋代的传承性,从而为城市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启示和思路。
古代城市文学(1)

古代城市文学[摘要]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能够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关键词]城市文学;文学史;空间形态;当代意义Abstract:ThemeaninginliteraturehistoryofresearchingtheChineseancientur banliteratureisre-surveyingandstudyingtheclassicalliteraturefromaspatialangleof view,diggingandmakinguseoftheurbanliteratureresourcesfullytha thadbeenneglectedforalongtime,whichisgoodforrebuildingaspace-timeconcatenate,moreintegratedandsystematicChineseclassicalli teraturehistory.Furthermore,theresearchonChineseancienturbanl iteraturecanalsoprovideawidehistoricalsightandprofoundhistori caltextforthepresentliterature.Keywords:urbanliterature;literaturehistory;spatialform;presentsignific ance近年来,在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表现热潮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文学开始进入当代研究者的视域。
城市文学属于古代文学的特殊分支,在内涵上与乡土文学、山水文学相对应而存有,具体是指以古代城市这个特定空间形态为观照视角,以人与城市关系为枢纽,以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显城市特点这个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由城市激发的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刻画各类市民形象以及以文学的方式对城市实行文化定位与评判等等。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亟待开发的选修课程资源

孩子 的心 田 , 高文化 品位 、 提 审美情趣 , 使学 生认 识 响 . 自主 为核心 内容及人 员形象为 动力的 同心 圆 以 社会 、 认识 人生 , 领悟做人 的道理 , 法乎上 . 取 见贤思 所 以。 语文教学 只有呼唤人 的主体精神 . 张扬语文教
齐. 形成健 康的人格
学 的内容 , 整合 社会影 响力 , 能形 成立体 的 教育 。 才
引入选修教材 , 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批评的观念与视野, 又有助于构建契合岭南文化精神的
地 域 性 教 材 体 系。 - -
关键词 : 市文 化 城
农耕社会
文化视 野
课程 资源
。
还 得 从 一 次 以 “ 市 与 乡 村 ” 话 题 的 写作 指 导 现 了很 大的 问题 。有 关乡村 的文学 .同学们能背 出 都 为 课 说 起 。 那 节 课 的基 本 设 想 是 .先 让 学 生 用 几 个 关 了很 多优 秀的 山水 田园诗 :但 问到都 市文 学作 品 , 键 词 来 概 括 自己 对 都 市 与 乡 村 的 印 象 . 后 回顾 阅 则一 片寂静 。课后 , 同学 们交流 , 然 与 都说一时真想 不 读 过 的 有 关 都 市 与 乡 村 的诗 文 . 理 其 中 的 情 感 倾 起什么作 品 梳 向 . 后 引 导 学 生 在 传 统 与 现 代 的 视 野 框 架 中 来 审 最 视 与辨 析 其 内涵 这 次 上 课 的 经 历 .让 我 难 以 忘 怀 。通 过 阅 读 一 些 关 于 城 市 文 化 的 研 究 文 章 .逐 渐 理 出 一 点 头 绪 ,
养 学 生 敢 说 、 说 、 说 , 学 生 自主 意 识 得 以验 证 与 力 途 径 。“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 知 此 事 要 躬 行 ” 语 文 能 会 使 纸 绝 ,
古诗词中的地名

古诗词中的地名古诗词中不乏描写地名的作品,这些地名往往承载着诗人对一方风土人情的热爱和情感,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古诗词中,地名的使用往往能够营造出特定的地域风情,引发读者不同的联想与情感体验。
而这些地名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山居秋暝》中,王维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一杯白,清风十里柔。
西望白云深,青春几度回。
”这首诗中,以“空山”之地名为开头,渲染了山中秋日的宁静清凉,犹如置身于那高山深谷之中,感受到山间的幽静和清新。
这个“空山”作为地名,不仅仅是王维诗中的背景环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升华。
它使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也使读者产生了对山野幽境的无限遐想。
古代诗人也常以水名为题材。
文章《桃花谷渡》中就有“桃花谷边尽皆是,去隔谷水纵横”之句,描绘了桃花谷中水流纵横的景致。
水名的运用使得诗作更具自然风光的特色,并赋予了诗作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有江河湖海等水名,这些地名既是诗人倾吐情感的载体,又是中国的河山的写照。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外,古诗词中还有大量对城市与名胜风光的描写。
在《赠汪伦》中,王维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里的“五溪”是指当时陵州(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带)的地名,也是南朝梁时人称郢州。
作为古代的一座重要城市,陵州自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了古诗中的经典地名之一。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大量对江南地名的描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暮山斜雨,谁家翁媳挹秋江,人约黄昏后。
”其中提及的“秋江”、“夜半钟声”等都是江南地区的地名。
它们不仅使得诗作情感更加饱满,也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词中所涉及的地名,不仅仅只是地理位置的指称,更是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的符号。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这些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成为了诗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使得诗作更有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唐代的长安城与城市文化

唐代的长安城与城市文化长安,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的繁荣与辉煌不言而喻。
在唐代,长安城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艺术的繁盛之地。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长安城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首先,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首都,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聚集。
这就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长安城内的人口众多,人才辈出。
各阶层的人民都在城市中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城市氛围。
城市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创作和传播,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同。
在长安城这座宏伟的城市中,人们共同追求着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其次,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也对城市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安城是按照铁杆的格局城市规划建造的。
城市分为九苑、九坊,街道宽广直通,交通便利。
每个坊区都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并且有相应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不仅展示了唐代人民对城市美学的追求,还为各种艺术活动、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提供了场所。
另外,长安城作为商业中心,也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长安城作为其首都,商业活动繁忙。
从外地来的商人把各种商品运到长安城,使得城市成为物品交流和交易的中心。
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长安城内的商业活动不仅吸引了各地商人,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从各个角落汇集在这座城市中,相互交流着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才华。
此外,长安城还积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
唐代的长安城拥有众多知名的学府和官方学院,如太学、文学院等。
这些学府吸引了学子们的目光,其著名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前来学习。
在这些学府中,学生们不仅学习经典著作和科学知识,还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等。
在这种学习和创作的氛围下,城市文化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发展。
总之,唐代的长安城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参考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本课展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设问:你能猜出来这些艺人陶俑在做什么吗?知道宋元时期的杂剧演出遍及城乡各地,为民众所喜爱。
人们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从出土的文物中了解历史,让学生知道文物也是史料的其中一种形式。
本课讲授一、宋元时期的都市1.繁华兴旺的大都市结合图片展示,思考:结合所学,北宋都城开封的商业区在时空分布上有何变化?展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示意图,结合三则各都城的史料,进行阅读。
展示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城市出现了哪一阶层?2.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展示大相国寺的图片,以及《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
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繁华的贸易市场。
结合地图册图片,以及《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了解瓦子的分布。
思考:什么是瓦子?材料中提到的瓦子中的“勾栏”,又是什么?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寻找其中的娱乐活动和勾栏、瓦子。
阅读《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以及教材的“相关史事”介绍,知道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
结合教材的元墓出图的陶俑和宋代墓葬散乐壁画,了解此时的杂剧艺术。
展示四首诗词,设问:宋人笔下的诗词,讲述的是哪个节日。
教材“课后探究”,思考:宋代市民学生结合第9课《宋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所学,回答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成为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知道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大相国寺,既有商品交易,也有娱乐演出,是东京城内的一个大瓦子。
结合视频《中国通史》的介绍,了解: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观看名画进行寻找。
感悟市民阶层的娱乐性文化,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消费特征。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歌舞等技艺。
学生活动,阅读和思考。
学生从城市的发展和结合地图所示,以及课文上下文联系,培养学生时空素养和历史学习的联系的思维。
将地图与史料联系,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地图结合史料的记载,突出大相国寺的功能,从中体现出北宋市民的生活特色。
襄阳:侠客风骨,诗人词章

襄阳:侠客风骨,诗人词章襄阳,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充满了侠客风骨和诗人词章的城市。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襄阳自古就是文化荟萃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佳作。
在襄阳,侠客豪情和诗人墨香交融,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襄阳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春秋时期,襄阳就是楚国的一部分,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楚国的许多名士,他们以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大气磅礴的风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璀璨的一笔。
而汉代的襄阳更是名声显赫,当时的襄阳是江南水路的交通要冲,商业繁荣,文化兴盛。
汉代文人墨客云集于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
侠客风骨,恰是襄阳文化的一大特色。
古往今来,襄阳一直是侠客情怀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襄阳侠客的形象屡见不鲜,他们英俊潇洒,义薄云天,心系乡邦,是中国古代侠客文化的典型代表。
襄阳的侠客风骨正是从这些史诗般的人物身上继承下来的。
诗人词章,也是襄阳文化的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襄阳就是文化名城,孕育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在襄阳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用诗歌、词章等文学形式表现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襄阳的诗人词章,以其清丽绮丽的风格和深情厚重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襄阳的侠客风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将和侠客们。
在《三国演义》中,襄阳是刘备的重要据点之一,而刘备、关羽、张飞等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刘备的仁义和关羽的忠勇,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在襄阳的城市建筑和文化传统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风采和侠义精神。
除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襄阳还有许多民间侠客的传说。
比如“铁拐李”就曾在襄阳一带留下过传说,他以行侠仗义的行为而闻名,成为了百姓口中的英雄。
这些侠客们虽然不同于正史中的英雄人物,但他们同样代表了襄阳的侠义精神,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襄阳的诗人词章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襄阳曾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有许多文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词章。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

文 化 。许 多 城 市 文化 如建 筑 、园林 、市 井 生 活 、间 巷 风俗 等等 往 往 随 着 时 代 变 迁 而 消 失 。幸 运 的是 , 城 市又 是文 人 的汇集 之 地 ,文学 家 生 活 其 间 , 自 将 己对城 市 生 活 的感 悟 通 过 文 字 记 录 下 来 ,传 抄 刻
以洛 阳为 例
王 建 国 , 蔚 乔 王
( 阳师范学院 河 洛文化国际研究 中心 , 洛 河南 洛 阳4 12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702 上海 2 1 1 ) 0 4 8
摘
要 :古 代 城 市文 学 资 源 既 为 一 座 城 市 保 存 了许 多永 恒 的 文 化 记 忆 ,也 为 城 市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创
殿 、 防 、 里 、街道 、园林 、 城 坊 市场 等构成 了洛 阳城
市生 活最 基本 的物质结 构 。这 些 城市 建 筑 在历 史 的
战火 中常常被 毁灭 殆尽 ,考古 发 掘 和文 学记 载 则是
我们 认识 这座 古 老城 市 的金钥 匙 。对 洛 阳进 行 较 为 全 面记 载 的 文 学 作 品 是 汉 魏 时 期 的京 都 赋 ,班 固
文人 争相 传抄 ,一 时洛 阳纸贵 。他 还 在诗 歌 中多次
写 到过 洛 阳 ,如 《 咏史 》 之 四 :“ 济 京 城 内 , 诗 济 赫 赫王 侯居 。冠盖 阴 四术 , 轮竞 长衢 。 集金 张馆 , 朱 朝
城 市文 化 的传承 和发 展 创 造 了条 件 。同时 ,文学 家
在 他们 生活 的土 地上 留下 许 多令人 难 忘 的遗迹 和美
下 的浪 漫文 学记忆 , 它们 成为 城 市 的文 化 标 志和 让 景 观坐标 ,无 疑 将 对 城 市 品 位 的提 升 起 到 重 要 作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始于商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古代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城市扩建和人口的增长,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宣扬,是承载城市历史、民族特色和人文艺术的重要标志。
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区域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防御需要等多种因素影响,又与城市内外贸易、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商周时期,诸侯国分立,商业贸易发达,形成不少的商业重镇和政治中心城市;秦汉时期,统一中国,兴修大量官营工程,尤其是在都城及附近地区修筑宫殿、城墙、驿站、道路和水利等设施,大力发展物流和城市建设产业;唐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趋于繁荣昌盛,成为全民性的文化中心和智慧的源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和仪仗文化的兴盛,拉动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城市街巷、楼宇、庭院、公共设施和城门等建筑物风格各异,文化生活和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表现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城市生产生活方面,古代城市是集中城市和农业社会的关系所在,城市内外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促成了人员流动、人际互动和文化融合。
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较为精练、严谨,呈现出南北城市和环状城市两大主要类型,南方地区城市以江河为主要生命线,布局环绕于城市中心,城市内外权贵富商和文人雅士都聚集在内,形成市井文化。
北方地区城市则以城墙为主要防御设施,城墙里外形成官商富贾和工匠居民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士人文化。
城市建筑风格方面,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注重“文化建筑”,注重门楼、城墙、城门、墓室、寺庙、会馆等建筑物规格的大小和造型的美观与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城市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艺术繁华多姿,形成了市谈、民歌、曲子、小说等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包括北京方言、昆曲、评话、合唱、器乐、曲艺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
洛阳与长安——两个世纪古代城市的文化现象比较

洛阳与长安——两个世纪古代城市的文化现
象比较
从汉代到唐代,洛阳与长安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两座城市的文
化现象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在其他方面又有所不同。
第一,洛阳和长安在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
洛阳是汉朝的都城,隋唐时期
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
古代洛阳文学以《诗经》为代表,这本书是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化的重要源头。
唐朝时期,洛阳的文学成就也举世闻名,著名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而长安则是唐朝的都城,因此唐代文学中以长安为背景的作品更多。
著名的作品如《长恨歌》、《送别》等都是以长安为背景的。
第二,洛阳和长安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洛阳的建筑风格与地理环
境有关,城市中的建筑多采用灰色的山墙,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重和沉稳。
而长安的建筑则更强调华丽和富有。
唐代的长安城墙以红色砖石和黄色泥土为主,城门和宫殿的装饰也更加繁复精致,塑造出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形象。
第三,洛阳和长安的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
洛阳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佛教,并
在唐朝时期迅速发展。
其中著名的白马寺就位于洛阳。
而长安则是道教的中心。
唐朝时期,长安的道教文化相当盛行,著名的道教寺庙以及道教家庄曾经非常著名。
综上所述,虽然洛阳和长安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但它们在文学、建筑和
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城市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早发白帝城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早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白帝城上时,整个城市被一层橙黄色的光晕所笼罩,仿佛妖艳的彩带舞动在天空中。
白帝城位于中国重庆市奉节县,是三峡大坝之上的一座古老城市,被誉为古人文学名篇的赏析之地。
古代文学名篇的赏析是认识和理解古人思想和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早发白帝城可谓是独树一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知。
下面我将以不同的角度,从文学、历史和人文三个方面,对古代文学名篇赏析早发白帝城进行探讨。
一、文学赏析早发白帝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以描绘白帝城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而著称。
文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表示作品的主人公告别白帝城,启程前往江陵。
这句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文笔,绘制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带领读者领略了古代中国的山川之美。
二、历史赏析白帝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象征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白帝城曾是夔州刺史的治所,是古代三峡文化的重要中心。
白帝城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包括白帝庙、仙人洞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深深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的目光。
三、人文赏析早发白帝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闻名于世。
白帝城不仅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也是文化艺术的熔炉。
在这里,文人墨客纷纷涌现,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白帝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瑰丽的山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早发白帝城是古代文学名篇的经典之作,它以巧妙的描写手法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白帝城的深情厚意。
通过赏析早发白帝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理解。
总结而言,早发白帝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一部分,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地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历史。
不论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早发白帝城都是值得深思的名篇之一。
走过白帝城的历史长廊,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代文学的海洋中,感受着古人的情怀和智慧。
长安在诗中的意象

长安在诗中的意象
长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象,被人们赞美为“东
方之珠”,被描述为繁华、伟大、永恒的城市。
首先,在诗歌中,长安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富饶繁华、文化高度发达的
城市。
长安城墙高耸,宫殿庭院宏伟,街市铺设整齐,商贾云集。
这样的
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极富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形象,并且他也十分
符合唐代的实际情况。
其次,长安还被赋予了神秘而崇高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中,长安
被视为“天子所居,天下之中”的象征,代表着完美和除问题以外的一切。
古人们纷纷地歌颂长安的繁荣,把它看作是王朝的象征,表现出满怀热爱
的心情。
最后,长安还被用于表达人物离散离别,离开家乡后的无尽思念。
在
许多诗歌中,人物常常在长安离别,离开思念之重,让长安成为永恒的文
化符号。
综上所述,长安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城市,更代表
着一种梦想、一种精神,是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摘要:两宋以来崛起的城市文化与文学,以功利性、世俗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不断侵蚀、瓦解着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的根基,使中国文化具有近代社会的新质。
把古代城市文学引入选修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批评的观念与视野,又有助于构建契合岭南文化精神的地域性教材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农耕社会文化视野课程资源还得从一次以“都市与乡村”为话题的写作指导课说起。
那节课的基本设想是,先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对都市与乡村的印象,然后回顾阅读过的有关都市与乡村的诗文,梳理其中的情感倾向,最后引导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视野框架中来审视与辨析其内涵。
第一个环节进行得很热闹,乡村多是青山绿水、田园牧歌、友善和谐;城市除了高楼林立,物质丰盈外,更多则是负面的形象,如孤独、冷漠、压力大、节奏快,功利、尔虞我诈等等。
这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在后来的学生作文中表现得更鲜明了。
第二环节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有关乡村的文学,同学们能背出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但问到都市文学作品,则一片寂静。
课后,与同学们交流,都说一时真想不起什么作品。
这次上课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
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文章,逐渐理出一点头绪,认识到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
一、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文学城市即城(政权)与市(商业)的结合。
一般认为中国城市起源自夏代,关于筑城的目的,《吴越春秋》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中国古代城市,就性质而言,始终不曾脱离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特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商品交换,但历代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商业的发展极为艰难,只能成为自然经济的附庸,无关乎整个国计民生。
自秦汉至隋唐代,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在城市的狭小的空间中潜滋暗长,总体水平不高。
宋元至明清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勃兴是其重要体现。
宋代都市改变了唐代的坊市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夜市也开放。
城市品性与文化格调——论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风月梦》

Character and Cultural Pattern of the City:On Feng Yue Meng, the First Urban Novel in China 作者: 葛永海[1]
作者机构: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4页
主题词: 《风月梦》;城市小说;文化格调
摘要:尽管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一直未能摆脱乡村化的底色,延至晚清,还是在扬州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小说<风月梦>,它符合城市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小说场景的城市性,故事人物的城市属性,而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当时的城市心态,表达出对城市生活的独特反思.本文从题材内容、叙述方式、文化格调三方面加以论析.。
唐代的都市文化范文

唐代的都市文化范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都市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在唐代,诗词歌赋、舞蹈乐器、绘画雕塑都经历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形式在都市中充分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
在这个时代,都市文化不仅仅是城市的文化,更是汇聚了各个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交流。
首先,在唐代的都市文化中,诗词歌赋是最为繁荣的形式之一、唐诗以其简洁优美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婉约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唐代的都市中,每逢节庆,文人雅士都会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交流文学心得,互相推崇,相互启迪,形成了一种诗酒交融的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
其次,在唐代的都市文化中,舞蹈乐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是一个热爱音乐舞蹈的时代,城市中的音乐会、舞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层出不穷。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有经典的古典音乐和舞蹈,也有各种地方的民间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展示和推广。
尤其是在唐代的都市中,阿拉伯文化和中亚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尼盛乐舞”和“胡琴。
这些新的音乐舞蹈形式,丰富了都市文化,也拉近了东西方文化的距离。
此外,在唐代的都市文化中,绘画雕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代的绘画注重写实性和意境,讲究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运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传统。
在都市中,书画展览会、雕塑展览会等各种艺术展览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和艺术鉴赏家前来参观。
雕塑方面,唐代出现了诸如“洛阳天堂”等大型雕塑群,颇具规模和气势,展现了唐代都市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总的来说,唐代的都市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和繁荣兴起的文化形式。
在这个时代,诗词歌赋、舞蹈乐器、绘画雕塑等各种文化形式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城市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展览会、演出等,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京都大赋名词解释

京都大赋名词解释一、什么是京都大赋?1.1 定义京都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它是一种基于赋体的韵文,以描绘城市景观、讴歌城市风貌为主要内容。
1.2 历史背景京都大赋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唐代城市的繁荣和繁华为京都大赋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宋代的京都大赋达到了巅峰。
二、京都大赋的特点2.1 描述城市景观京都大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描绘城市景观。
它通过对城市的地理环境、建筑风貌、市井生活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多样性。
2.2 赋体的运用京都大赋采用了赋体的形式,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较为庄重和正式的文体。
它注重平仄、韵律和格律的运用,使得京都大赋具有优美的音韵效果。
2.3 增添感情色彩京都大赋不仅仅是对城市景观的简单描绘,它还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赋体的形式,京都大赋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城市的喜爱、热爱和向往。
2.4 抒发社会思考京都大赋在描绘城市景观的同时,也常常抒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城市中的人文景观、社会风貌的描绘,京都大赋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问题。
三、京都大赋的发展与影响3.1 唐代的起源京都大赋起源于唐代,当时的京都大赋主要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和壮丽。
代表作有《长安大赋》等。
3.2 宋代的兴盛宋代是京都大赋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京都大赋以描绘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景观为主。
代表作有《汴京赋》等。
3.3 影响和传承京都大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描绘手法和艺术特点被后来的文人所借鉴和发展,京都大赋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四、京都大赋的价值和意义4.1 文化传承京都大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2 城市记忆京都大赋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绘,记录了古代城市的风貌和变迁。
它为后世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3 文学艺术京都大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态。
长安三万里简述

长安三万里简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长安三万里的背景和意义
2.长安三万里的主要内容
3.长安三万里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长安三万里,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壮丽景色和繁荣景象。
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三万里的诗歌,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三万里主要描绘了长安城的城市规模和繁华景象。
诗歌中写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里的“长安一片月”,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规模宏大,繁华非凡。
同时,诗歌中还描绘了长安城的市井生活,如“夜市千灯照,花市万花香”,展示了唐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长安三万里还揭示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开放时期,长安城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长安三万里中提到的“西域贡珠”,“南海献宝”,反映了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文化交流的广泛。
同时,诗歌中对唐代宫廷的描绘,如“凤凰台上凤凰游,俊杰俱来此间游”,展示了唐代宫廷的开放和包容,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安三万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长安三万
里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摘要:两宋以来崛起的城市文化与文学,以功利性、世俗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不断侵蚀、瓦解着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的根基,使中国文化具有近代社会的新质。
把古代城市文学引入选修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批评的观念与视野,又有助于构建契合岭南文化精神的地域性教材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农耕社会文化视野课程资源还得从一次以“都市与乡村”为话题的写作指导课说起。
那节课的基本设想是,先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对都市与乡村的印象,然后回顾阅读过的有关都市与乡村的诗文,梳理其中的情感倾向,最后引导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视野框架中来审视与辨析其内涵。
第一个环节进行得很热闹,乡村多是青山绿水、田园牧歌、友善和谐;城市除了高楼林立,物质丰盈外,更多则是负面的形象,如孤独、冷漠、压力大、节奏快,功利、尔虞我诈等等。
这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在后来的学生作文中表现得更鲜明了。
第二环节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有关乡村的文学,同学们能背出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但问到都市文学作品,则一片寂静。
课后,与同学们交流,都说一时真想不起什么作品。
这次上课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
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文章,逐渐理出一点头绪,认识到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
一、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文学城市即城(政权)与市(商业)的结合。
一般认为中国城市起源自夏代,关于筑城的目的,《吴越春秋》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中国古代城市,就性质而言,始终不曾脱离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特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商品交换,但历代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商业的发展极为艰难,只能成为自然经济的附庸,无关乎整个国计民生。
自秦汉至隋唐代,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在城市的狭小的空间中潜滋暗长,总体水平不高。
宋元至明清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勃兴是其重要体现。
宋代都市改变了唐代的坊市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夜市也开放。
坊市制度的崩溃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导致了宋代的“商业革命”。
这场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形态包含着许多城市文明的特点,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指出:“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中国有过最辉煌的岁月,而到了公元12-13世纪,情势就有了令人瞩目的扭转。
在这4世纪中,发生过急剧的变化。
一个尚武、好战、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重商、享乐和腐化的社会取代了。
”{1}商业作为革命性因素全面渗入城市之后,城市职能发生了改变,由少数人的统治工具变为大众谋求金钱与利润的场所,城市由政治中心逐步转向经济、文化的集散地。
商业资本追求功利效益的动态运行严重侵蚀着封建社会超稳定的静态社会结构,小农经济受到侵蚀,宗法专制社会的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俭朴的生活观念、尚德重义的价值取向遭到瓦解与颠覆。
以功利性、世俗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农耕文化尚静,安土重迁。
百姓以土地为命根,安土乐天。
月是故乡明、叶落归根的恋乡情结根深蒂固,“富贵而归故乡”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视为理想的人生归宿。
商业文化尚动,求新求变。
“商人重利轻别离”,不安于现状,四海为家,乐于冒险。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专制社会有严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在传统的观念中,“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会促使价值规律作用的扩大,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冲击和否定政治上的等级特权,“卖油郎”也可独占“花魁”了。
富商大贾可以以财势傲视官家,冯梦龙的《三言》中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
”客商凭着金钱的力量,已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
农耕文化崇尚勤俭节约。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丰年必须想着灾年,要省吃俭用,细水长流。
商业文化劲吹奢侈享乐之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农耕文化重义轻利,追求道德精神的超越;商业文化重利轻义,追求世俗的享乐。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颜乐处体现的正是一种圣贤情怀。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心追逐财利,正是工商业者的普遍心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南宋陈亮、叶适倡导功利之学,明清启蒙思潮倡导自然人性论、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正是对宋代以来市民文化崛起与发展的思想呼应和理论总结。
都市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对古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的文学样式如城市笔记、词曲、话本、杂剧、章回小说等兴起,并逐步展现出新的文学趣味和价值取向。
作为都市文化、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城市文学,并非泛指一切以城市为描写对象的作品,而是宋元以来,伴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勃兴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类型。
城市文学是指“以古代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形态为观照视角, 以人与城市关系为枢纽,以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 其内容围绕凸显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由城市激发的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刻画各类市民形象以及以文学的方式对城市进行文化定位与评判等等。
”{2}二、学习古代城市文学的意义学习古代城市文学,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大文化视野。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人类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去表达生存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状况。
大文化视野,是借用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概念,意思是我们要放宽视野,注意把握较长时段的文化形态,据以透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把握其价值与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阅读与鉴赏”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元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勃兴,中国文化中具有了近代社会的新质。
不了解这种背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会出现视野盲点和思维偏执。
进一步,把古代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发现其间既有特质的变化,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按照台湾学者余英时倡导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在城市文化研究中,我们就能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突破“冲击—反应”的文化模式理论,在芜杂与混沌的文化迷局中就能寻绎出走出困境的阿里阿德涅彩线了。
大文化视野,不仅是知识观念,也是一种文本分析方法。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宜乎众矣”的牡丹之爱,正是市民追求富贵的象征。
作者既不愿随波逐流,又不甘心退隐山林。
不同于“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孔颜乐处,作为理学先驱,周敦颐追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其实正是面对商业文化、都市文化巨大的物质压力的悲壮回应与心灵固守。
进一步,不难理解宋元理学为何要高扬道德主体精神了;当然,这也说明,他们全然不了解时代文化中蕴含着的历史进步因素。
又如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
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
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
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
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
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是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批判朱自清散文所体现的农耕文化的那种和谐、宁静、自然的审美风尚和理想境界。
他的评判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在接受经典文学作品中,容易形成一味赞美与附和的思维定势。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眼光与创新精神,而这,恰恰需要有大文化的知识视野和分析方法。
学习城市文化的意义,还在于坚持历史主义的分析原则,不能抽象地、机械地比较精神境界的祈求与现实功利的欲求两者高低。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是儒道,儒道虽有不同,但都崇雅反俗。
儒道之雅的理论基础是礼法和天理道德之心,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展示人不同于动物的一面,但仅侧重精神的发展,又易漠视感性生命的现实欲求,导致对人的桎梏与异化,如宋明理学的“以理杀人”。
宋元兴起的都市文化的基本趣味就是俗。
俗的理论基础则是与儒道之理相反的童心、性灵、情感。
“俗”的背后是对异化的人的告别,是对个体感性的人的回归,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讲到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传奇时,李泽厚先生强调了它对当时城市思想革命的意义,“尽管这里充满了小市民种种庸俗、低级、浅薄、无聊,尽管这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纯粹和优雅,但它们倒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
”{3}我们也要注意到,明清小说中大多喜欢给故事加装一个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旧道德框架,这一方面反映出都市文化并未完全摆脱农耕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感官欲望的快乐中又夹杂着恐惧和惊疑,体现出都市文学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但又缺乏必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当代文学面对城市消费文化、欲望文化的狂飙突进,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离散性、迷乱性状态,看来,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人性难题。
儒道植根于农耕社会土壤,那些浸润于儒道文化的士子,对城市文化尽情谴责,把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作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呼唤。
这种情感范式积淀为民族心理模式,一直影响至今。
由此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为何一方面享受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却在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上鄙弃城市。
三、城市文学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学术界,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起步晚,还很不成熟。
文学通史中没有城市文学专题,更不用说城市文学史的专著了。
因此,可直接供教学借用的资料很少。
在粤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也没有学习城市文学的指导思想与相关的资源支撑。
建议增加一个简略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概述,在其中提及城市文化与文学的内容。
文学简史,犹如一张地图,不至于让师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就作品阅读而言,更需要补充相关资源。
散文类,只有《唐宋散文选读》,对打破”道统”制约、独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却没有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短篇小说欣赏》是中外短篇小说选读,受篇幅限制,只能是惊鸿一瞥。
是否能中外小说各出一本,史的线索就更清楚了,反映市民生活的《三言》、《二拍》等作品就可以更多提供给学生阅读了。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没有从体现市民文化精神角度来探讨宋词、元曲,更没有与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