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https://img.taocdn.com/s3/m/f7fac2b8561252d380eb6ee0.png)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第06章 大众传播的控制分析
![第06章 大众传播的控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680e83e53a580216fcfe7d.png)
《报刊的四种理论》自由主义理论
托马斯· 杰斐逊认为:
– 在运用理智时,个别公民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大多 数人作为一个集体,必然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为了 促进这一过程,社会上的个人必须受教育,必须了 解情况。 – 对于成年人来说,报刊是了解情况、取得指导的主 要来源。 – 人是受理性支配的,“因而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 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 好的办法就是新闻自由。……必须肯定,打开通向 真理的门户,巩固用理性来考验每一件事情的习惯, 是我们能传给我们的继承者的最有效的约束物,以 这种约束来防止他们用自己的意见来约束人民。”
资本主义的媒介控制理论
资本主义的媒介控制理论主要通过四部 著作得以表述:
– 《报刊的四种理论》 – 《世界新闻多棱镜》 – 《权力的媒介》 – 《报刊与民主的衰落》。
《报刊的四种理论》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
– 当美苏两国的报人偶尔碰在一起谈论公众大众传媒问题的时 候,这种谈话往往是既有趣而又令人失望的,因为在最初几 分钟内就显示出这两种思想范畴的互不相容。美国人为他的 自由报刊感到幸福,而且对于在国家占有、检查制度和宣传 之下呻吟的苏联同行不禁感到同情。另一方面,苏联代表声 言他享受到唯一真正的新闻自由,而他的不幸的美国同行却 不得不为一种唯利是图的、受特殊利益支配的、腐败的和不 负责任的报刊服务。美国人自豪地谈到他的报刊和电讯工作 能够使他得到全世界的最近消息,以及他的大众传媒能够给 他以享受和娱乐。苏联人认为最近消息并不是很重要的为公 众服务,而且美国传媒所提供的大部分娱乐性的东西都是” 废话“,对一个大国来说是毫不可取的。谈话这样继续下去, 直到双方都怀疑对方是否思想混乱而分手。 ——摘自《报刊的四种理论》
受众研究地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地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87013510a6f524ccbf859f.png)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3、哲学角度的信息二、信息的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二、符号的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的陷阱: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看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的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的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的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二、传播的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口语、书面语和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的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可克服空间的现实2、传播的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的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封建社会档案传播模式论——控制与反控制形态下的档案传播
![封建社会档案传播模式论——控制与反控制形态下的档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d2ae42b6c77da26925c5b077.png)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2, . 1 3 No 4 Ap . 01 r2 2
J u n lo a nn ie s y o r a fXin i g Un v r i t
文 章编号 :0 6—54 (0 2 0 05 0 10 32 2 1 )4— 16— 3
同时 , 也使得经济交 流及 作为衍生物的经济档案难 以发展。 因此此时档案的构成成分也较为简单
国古代文化造成空前 浩劫 , 民政 策达 到空前 高度 。汉代 愚 儒 术重新确 立 地位 , 了选 士 的需 要 , 为 开设 官 学 “ 学 ” 太 、
“ ”“ ” , 痒 、 序 等 复苏私学 “ 书馆” “ 、 经馆 ” , 等 社会 文化得 到
乏 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 档案 的产生 和流 通几近 于空 白。与
传播 范围相对应 , 档案 主要 产生 和流 通于上层 统治 阶级 内 部 和封建御 用文人之 间 , 而且在这狭小范 围内 , 接触档案人 员也有很大 等级 差别 。中下 级 官员 也很 少 有机 会接 触档 案 。其传播 主体局 限于高级官 员及其御 用文人。因此档案 功 能上 浮 , 脱离下层民众 , 为上层统治阶级特权 的象征之 成 并 在某 种程度上成为社会控制工具 。用图表示即为 :
案 信 息传 播 的独 特 模 式 。 关 键 词 i 案信 息 ; 档 传播 模 式 ; 制 与 反 控 制 控 中图 分 类 号 : 20 G 7 档 案 信 息 控 制 与 反 控 制 关 系形 成 的背 景 文 献标 识码 : A
一
、
的产生及档案流通范 围的上 浮 , 步成为 上层统 治集 团和 逐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共33页PPT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共3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1e6cafd7cd184254a3535e1.png)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 控制全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Hale Waihona Puke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大众传播学之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学之控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48750ef18583d04964599b.png)
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 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 3.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
一、大众传播者
(一)特征
1、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
2、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 播的过程
3、传播者受教育程度较高Βιβλιοθήκη 4、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5 、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 万的人产生影响
6、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 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 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 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 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 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 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 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
三、控制的手段 (一)政治控制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 就叫做把关人。
1、怀特的把关研究及其模式 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 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 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 被筛选的。
(2) 模式
怀特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 过分强调把关人的个人权限, 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 性和社会性。
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 制,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 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 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 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 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 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 的实现服务。
1.法律控制
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令, 约束、管理、监督新闻结构及传 播内容,以防止其危害国家、人 民和统治阶级的利益。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 括了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 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 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 和义务;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5ada66b482fb4daa48d4b3a.png)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关于传媒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以下六种: 1、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媒介规范理论;
2、自由主义( Libertarian )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媒介规范理
论; 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5、苏联的共产主义(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
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
反映了一般民众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 垄断程度的加强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呼声。
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地方自治体规 定,商业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受 众个人或团体可以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 作的节目。
返回
五、苏联的共产主义
(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论;
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
关系的复杂性。
返回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 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国和日本 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 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意大利是公私合营制度,美国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 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f2491b2e3f5727a4e9621e.png)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3、哲学角度得信息二、信息得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二、符号得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得陷阱: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3、语言就是抽象得,实际就是具体得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瞧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得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得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得有声但无固定语义得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得偏向》二、传播得两大类:传统得与现代得(口语、书面语与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得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得倾向,可克服空间得现实2、传播得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得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得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与她得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第十三节媒体管理规范
![第十三节媒体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88755d39ec3d5bbfd0a749d.png)
民主参与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媒介垄断化趋势加剧,民众要求自主 利用媒介的意识提高。 J.A.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 《传播媒介的垄断》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 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 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群体、组织和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西方垄断资本控制传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大型媒介集 团,对大众传媒事业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 集团对公营传媒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 过提供广告或赞助费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 其他中小媒介。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传媒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一)国家政府的政治控制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规定所有制 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 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 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
西方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所有制概况表
所有制形式 国家
英国 日本 法国 德国 美国
公营机构
BBC NHK 法国二台、三台、 文化教育台
私营机构
ITV(独立台)、 BskyB 富士、读卖、 朝日 TF1、M6 CanalPlus
特许证管理机构
独立电视委员会 邮政省 视听媒介最高评议会 联邦邮电部 FCC
ARD(德之联)、 RTL、SAT1、 ZDF(电视二台) Pro7、RTL2 VOA(美国之音) ABC、CBS NBC、FOX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8e03fc15022aaea998f0f68.png)
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我国传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
本节重点内容
1.
2.
3.
识记: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的要素(特点、权利、 责任、赢效因素);媒介组织与信源之间的关 系;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因素 理解:传播媒体运作中的“把关人”制度;不 同社会制度下的传播制度层次与特点 综述:
“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及在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传播制度特点与传播制度的变革
18
广大受众的社会控制机制
受众社会构成的变动对不同信息流量要求 的变化 受众对信息的社会监督控制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 —诉诸于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19
传播制度研究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大众”的概念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清水几太郎:“拷贝的社会”与受众的“拷贝支配”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018
有关媒介使用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P153) 理论历史概述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2018/7/30
24
受众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指从受者传回意见给传者的过程
反馈的作用 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
间接性、零散性、迟延性、累积性 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 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 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faaca6804d2b160a4ec0c9.png)
1,传播: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五要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传播模式简介:(1)线性传播模式;(2)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4)网络传播模式4,“5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5W。
“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被视为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研究中的经典式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
“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
线性模式5,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即“五W“模式”问世后的第二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是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大众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1
![大众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7d4c4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3.png)
第二章第一节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答: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2.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
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第二节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答:1).口语语言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互连网传播时代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答:1、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文字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e3025b0b1c59eef9c7b402.png)
反馈
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从输出向输入),或叫信息的部分 倒流。目的:更好地调节系统的输出状况。
反馈概念的通用意义:信息的反向传播; 特定意义: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 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Nhomakorabea 新闻媒介重要观: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
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把关因素都处于 次要地位。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 - 输出信息 = 把关过滤信息
怀特理论的最大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 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都程度 不同地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钳制。
怀特理论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探讨打开门路,一系列修正完善的把关学说, 既充实了传播的内容,也深化了对把关问题的认识,使把关说成为传播学 的一大理论板块。
交流中的主要网络,在传播活动中作用巨大。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 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源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体现着自由资 本主义的时代特征。主张对新闻事业不加任何限制,允许传播媒介自由 行事,随意去报道一切事实。(代表人物:弥尔顿、卢梭、杰斐逊、约翰•穆勒)
1. 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
2. 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潜在控制因素。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bc19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1.png)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力量
![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7cc3e3e881c758f5f61f671c.png)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ω第2期收稿日期:2010-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分项成果作者简介:段京肃(1955-),男,山西襄汾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重点为传播与社会发展、媒介研究、媒介素养研究;任亚肃(1957-),女,山西平遥人,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图书管理。
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力量段京肃,任亚肃(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力量是包括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和公众力量在内的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系。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的力量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强,所以市场化的大众传播模式被认为是目前主要的也是理想的传播控制模式。
但在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比较特殊。
在市场、公众和政府(执政党)三种控制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执政党)的控制力量。
当社会的诸种控制因素发生冲突时,其他的社会控制力量必须让位于政府(执政党)力量。
在成分已经比较复杂的大众传播市场上,政府(执政党)“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分配者、规则制定者”,是大众传播媒介控制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政府;市场;公众;控制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0)02-0070-07一 问题的提出在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大众传播活动的全过程被分解为五个环节:“谁?(who )说什么(what )?对谁(whom )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 )?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1](P .230)拉斯韦尔这一被称为“5W 模式”的经典划分最终演化“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的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1](P .231),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在长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对“谁(who )?”的研究,即传播“控制研究”,却有一些不甚了了的地方。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702afa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e.png)
提高媒体素养和意识水平
媒体素养:理解媒 体信息,辨别真假,
独立思考
意识水平:关注社 会问题,积极参与,
理性表达
媒体责任:真实 报道,公正客观,
社会责任感
教育普及:加强媒 体素养教育,提高
公众意识水平
倡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观
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鼓励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 提倡平等、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 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面产生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大众传播的特点
广泛性:信息传播范围广泛,可以覆盖全球 快速性: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实现实时传播 互动性: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参与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影响力: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大众传播的功能
传递信息:大众 传播可以迅速、 广泛地传递各种 信息,包括新闻、 知识、娱乐等。
0 3
大众传播可以 传递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0 4
强化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大众传播通过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大众传播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大众传播通过报道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公众向善向美。 大众传播通过揭露不良现象,鞭挞丑恶行为,警示公众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大众传播可以传递 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引导人们 遵守社会规范和法 律。
大众传播可以揭露 社会不公和不正义 现象,引起公众关 注和反思,推动社 会改革和进步。
大众传播可以促进 不同群体之间的理 解和沟通,减少偏 见和歧视,促进社 会和谐与稳定。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da853e5fbfc77da369b12b.png)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3、哲学角度的信息二、信息的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二、符号的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的陷阱: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看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的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的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的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二、传播的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口语、书面语和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的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可克服空间的现实2、传播的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的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2fcf4daaa00b52acfc7ca54.png)
下 面 我 们 具 体 讨 论 社 会控 制信 息 传 播 的 各方面 。 政治 的控制 政 治控 制集 中地体 现在 权 力组 织 ( 诸如 政府、 议会、 法 院、 执 政 党和 其他 拥有社会权 力的组织 ) 对各种传播 方式、 路径 的行政或党务管 理上。管理 的手段种类繁 多, 诸如给予 倾 向权力组织的传播者提供 内幕新 闻的优惠或特权 , 反 之则 作 出种 种 限 制 和 处 罚 ; 直 接 或 变 相 地 资助 某 一 传 播 机 构 , 在 传播渠道 和信息 源方面给予方便, 反 之则堵塞信息渠道 ; 征 收高额 保证金和 知识税 ( 这种 方式主要发生在 1 9世 纪 ) 。 最 严厉的政治控制是宣布 中止 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 出版 自由权 利, 军 事 政 变 当局 通 常 采 用 这 种 专 制 的控 制 手 段 , 并 以 暴 力
传 播 的社会 控 制 方式
陈力丹
( 中国人 民 大 学新 闻 与社 会 发 展研 究 中心 北 京 1 0 0 8 7 2)
摘 要: 本 文讨 论 各 种从 外 部 对 传播 的控 制 , 即 社会 的控 制。 从 人 与社 会 的 双 向运 动过 程 看, 可 以 通过 社 会 控制 使 社 会 不偏 离行为秩序 化, 保证社会整 合的正常运转。 而社会控制的 重要 手段便 是 对传播 的控制。 传播 的社会控 制主要表 现在政 治控制和 经济控制两方面, 还有比较软性 的文化控制、 信息接 受者的控制和传播技术的控制。 控制会产生效果 , 但 即使 最严 格的政治控制 , 也是有限的, 因为任何外部控制只能提倡或阻 止 制止 某 方 面 的 内容 , 但 无 法阻 止 内在 思 想 的发 生 和发 展 。 关键 词 : 传播 的社会控制 政治的控 制 经济的控 制 文化 的控 制 信 息 接 受 者 的 控 制 传 播 技 术 的 控
传播的社会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fded3e99e53a580217fcfe0c.png)
传播的社会控制人的传播活动既然极具个性,自然存在着个人意志的控制。
传播如果发生在与他人、团体的联系方面,传播主体的社会性、组织系统以及基于互动关系之中的利益关涉,会使传播的控制犹如传播活动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是传播的社会控制。
1、传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到的五种自然的信息控制。
答:丰富繁杂的社会情形和传媒有限的版面或时间形成矛盾,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的有限使得传媒面对无限丰富的世界时,必须选择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选择成为一种职业的技巧。
传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的信息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的控制。
传媒新闻讲究时效性,这要求事实除了具备新闻价值外,还要符合传媒运作的时空限制的要求。
新闻传媒的周期性传播使发生在截稿时间之后的事实无缘得到传播。
社会事件要转化为新闻都要合乎媒体运作的时效,时间就对新闻传播形成了控制。
2)选择的控制。
选择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工作环节之一。
实际上很多事件含有多种意义阐述的可能,记者只能依据情景和自身的观察,选取一种或不多的几种来制作新闻文本。
选择的背景和解释不通,同一事件就有不同的报道“版本”。
选择与“排除”相辅相成,对特定事实的故意忽略和排除,反映了传播者特定的意涵。
3)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
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组合所选事实素材的业务规范。
这些规范有利于传播者迅速开展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控制,并进而为各种利益主体所运用。
同样的事实内容,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所表达的意义有时会迥然有异。
4)话语符号的控制。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与组合,还体现在新闻文本制作者对话语符号的运用上,新闻话语的结构以及文本制作中的用词遣句、修辞、语体色彩、语境等,都会通过选择与组合获得特定的含义。
褒贬色彩的词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的运用都造成凸显或忽略某些方面。
5)接受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无形控制。
具体传播者的认知结构,依其在传播中的位置,也会不同程度地对大众传播的产品制作产生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27
对“使用-满足”研究的评价
2016/7/12
28
内容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 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 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 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 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 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 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人使用媒介说 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赢效因素:权威性、可信性、熟知性、悦目性
课题:传媒从业人员的良知与责任
4
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政治对传播者的内在影响 政治对传播者的外在影响
-权力压力、舆论压力、团体和党派的压力、 国际政治背景的影响
文化心理因素 经济因素
5
作为整体的传播者 -媒介组织
6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控制分析:传播者研究
谁在说?如何说?
1
本节主要内容
有关控制研究的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制度
2
有关控制研究的三个层面
个人的分析-个人层面上的传播者
组织的分析-媒介组织
社会的分析-大众传播制度
3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 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 护权 责任:契约性、社会性、法规性、国际性
媒体作为社会“参照群体”的不良影响
媒介报道内容的偏离
媒介内容的选择性
课题:媒介的权力膨胀
-媒介角色的错位
-造假、炒作、媒体审判 市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权衡
9
思考题:
如何看待经济效益影响下的新闻传 播业?
广告部置顶于新闻业务部? 末位淘汰制?
10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P231)
理论内容概述
4.
分析:观察并应用本节知识分析组织制度化的 社会传播现象。
2016/7/12 21
传播的主体-被控制:
受众研究
2016/7/12 22
受众的形貌
受众的角色
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 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受众的特点(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2016/7/12
24
受众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指从受者传回意见给传者的过程
反馈的作用 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
间接性、零散性、迟延性、累积性 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 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 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25
反馈的种类
2016/7/12
29
30
本节重点内容
1. 2. 3.
4. 5.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机制 受众的反馈(反馈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大众 传播中反馈的特点) “使用-满足”理论 综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历史及在新媒介 时代的发展趋势
2016/7/12
31
18
广大受众的社会控制机制
受众社会构成的变动对不同信息流量要求 的变化 受众对信息的社会监督控制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 —诉诸于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19
传播制度研究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媒介组织的定义 媒介组织的独特地位 -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7
媒介组织的运作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合作的关系、分离的关系、同化的关系 支配的关系、疏离的关系、圈层的关系、服 务的关系
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
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
8
评析: 媒介组织运作失度的后果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大众”的概念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清水几太郎:“拷贝的社会”与受众的“拷贝支配”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016/7/12 26
大众社会理论下的受众观
有关媒介使用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P153) 理论历史概述
对广播媒介的研究
-赫佐格 “广播在听众生活中意味着什么”(1944) -伯纳德· 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1940)
对印刷媒介的研究
“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
对电视媒介的研究
-布拉姆斯和D· 麦奎尔 (1969)
“使用-满足”理论的要旨
卡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
受众的类型
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预期受 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俯视受众、仰视受众与平视受 众
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2016/7/12 23
受众的基本权利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注意
指面对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 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 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指受众对已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 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性理解 指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 中,而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 出去。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控制媒介的方式:自然控制与社会控制 传播制度研究 课题:传播权的自由行使与社会控制
-媒介自由与政府对媒介的控制 -我国传播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4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与制约因素
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公共性与公益性
15
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 (P241-250)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文化控制 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技术控制
16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 国家援助
案例调查:收报事件
17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市场控制
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我国传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
本节重点内容
1.
2.
3.
识记: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的要素(特点、权利、 责任、赢效因素);媒介组织与信源之间的关 系;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因素 理解:传播媒体运作中的“把关人”制度;不 同社会制度下的传播制度层次与特点 综述:
“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及在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传播制度特点与传播制度的变革
12
N2`
M
A
N3`
怀特的把关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 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 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 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 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 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 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13
社会的分析-大众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过程的分解(P145) 何谓“把关人”? 重要人物:莱文、怀特、麦克内利、巴斯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理论发展概述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对大众传媒“把关”实质的分析 网络时代的传播把关
11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门
N1 N2 N3 N4 门 -N1 -N4 M= 新闻的信源 N1、2、3、4= 选择的新闻 -N1、-N4=舍弃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