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探析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探析本文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系统论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具体方法,详细的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个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诸多动力要素构成的一个合力系统,各种动力要素在这个系统中居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他动力要素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作用于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以及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来发挥作用,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改革是实现新旧体制转换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动力要素和各种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学说。
本文以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产创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特征,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同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比较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动力要素,科学技术、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并对这几个动力要素各自的地位、作用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共分四章:论文第一章,主要交代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当前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这一课题应该采取的研究方法。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进程中的个人 2、个人的分类 3、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1)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2)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4、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历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历 史作用的发挥,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结果。
(2)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 用的所有条件,对于历史人物同 样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辨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的性质和形式。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化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一规律,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方 面构成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 反作用,即推动或阻碍作用,归根 结底也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
(2)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规律?
A、这一规律,表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稳定联系。因而,其中的一定要适应, 并非人们的主观愿望的要求,而是生产力对 于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消灭 和国家消亡命题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 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涵义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 3、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 4、社会革命的根源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1、社会革命能够以巨大的 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要求】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人民群众、历
史人物等基本概念。
理解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十章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且还深刻阐明了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才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对社会历史大方向、大趋势的信念,进一步增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节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社会形态在分别考察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和其他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把握社会形态这一唯物史观所特有的基本范畴了。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有机体。
这一范畴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它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思想条件。
正如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上层建筑是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那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如,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社会经济形态意义相近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而社会形态除主要是指经济形态外,还包括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即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极其复杂的。
构成一定社会有机体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外,往往还保留有旧社会的制度、设施和思想的残余,也会在自身中孕育、萌发出未来社会的胚芽。
列宁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而且也不会有‘纯粹的’资本主义,而总是有封建主义、小市民意识或其他某种东西掺杂其间。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标题:社会发展的动力引言概述: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1.1 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和消费的扩大。
1.3 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扩张。
二、社会制度的动力2.1 法治建设:健全的法治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2 政府治理: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2.3 公共服务: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三、文化传承的动力3.1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育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3.3 创新创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鼓励创新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四、环境保护的动力4.1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2 资源节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资源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4.3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全球合作的动力5.1 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5.2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多元发展。
5.3 共同挑战: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合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全球合作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动力的作用,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这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这是基于阶级对立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这是可以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这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可以知道,对社会发展起着动力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范围和形式。
[扩展知识]
社会发展的动力表现:
1.社会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它的发展动力机制不在其外部而在其内部,社会整体建构的各种因素、各个子系统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因。
2.人类社会实质上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来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为内容的。
3.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是多层面的,其中有根源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政治活动和政治交往、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交往。
4.与此相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层面,社会发展就表现为这三个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PPT课件
内容: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第二, 加快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 技术劳务市场、信息、房地产市场等)的 培育;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的改革;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人民群众是智慧、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树立全心全意为什么服务的思想; 树立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构成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 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 者。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家为首的社会。”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群众路线:
第一,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第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
(1)理论意义
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 国化、实践化的结果。 是唯物史观的实践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辩证法、认识论原理的实践化: 群众--领导--群众 特殊--一般--特殊 实践--认识--实践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
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 ; 同时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 的正 向的反作用 , 促进生 产力 的发 展 。
. 2 社 会 发 展 的 其 他 动 力 系统
一、 社会发展动力 系统的要素 社 会 发 展 动 力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系统 ,其 中包 括 诸 多要 素 。 横 向来 看 , 会 发展 的 动 力 系统 有 根本 动 从 社 力 、 接 动力 、 神 动 力 、 直 精 目标 动 力 等 等 。从 纵 向来 看 , 会 发展 动 力 系统 由母 动 力 系 统 、 级 子 动 力 系 社 各 统 以及 各 个 具 体 动 力组 成 。 由多层 次 的 动 力 系统 共 同构 成 的有 机 的 系统 ,主要 由根 本 动 力 系统 和其 他 动 力 系统 构 成 。
其他动力系统是指根本动力系统之外的动力系统 , 它包括 的范围很广 , 这里仅介绍 以下几个动力系统 。 ( 1 直接动力 系统。直接动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 的方式方法所构成的系统 , 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阶级 社会 中 ,阶级斗争成 为社 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马恩指 出:“ 我们一 贯强调 阶级斗争 ,认 为它是历史 的直接动 力 ,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 斗争 , 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当社会基 ① 本矛盾为非对抗的情况下 ,改革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直 搂动力。在 当今社会 , 科学技 术已渗透到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 、 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 , 因此 , 科学 技 术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 2 ) 精 神 动 力 系统 。精 神 动 力 的作 用 主要 表 现 为 : 一 是生产 精神产 品满 足人们 的精神需求 ;二 是 为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提 供 理 论 观 点 、 践 观念 、 值 取 向 、 实 价 行 为规范 ,从 而保 证人类社会 的发展合乎规律性 和 合 乎 目的性 的统 一 。 克 思恩 格 斯认 为 , 整个 社会 马 在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同时存 在 着 三 种 生产 : 人 类 自身 的 生 产 、 质 资料 的生产 和精 神 生产 。 的精 神 的满 足 和 物 人 提 高 , 以调 动 人们 生 产 的积 极性 、 高社会 生 产 的 可 提 技 能 , 而 提 高 生 产 力 水 平 。同时 , 新 的先 进 的 理 从 用 论作 为指 导 , 们 将 进 一 步 掌 握 社 会 发 展 的规 律 性 , 人 就 能够促进 生产关 系 的改 善和 上层 建 筑 的调 整 , 从 而促 进社 会 的 发 展 。 ( 3 目标动力 系统 。人类活动的历 史往往是在一定 ) 的 目标下进行 的。合理的 、 切实可行 的 目标往往能够激 发人们创造历 史的积极性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 动力 。目标 的确立 , 于动力的主体来说具有明确 的方 对
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现象,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专题八_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 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 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更突 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 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结构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广义指生产方式 狭义指经济关系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 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 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 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客观经济、政治
情况 二是要了解各阶级的现实关系 三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历史变化和动向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ຫໍສະໝຸດ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专题八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改革以及科学技术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 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 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 面
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新思维。
这个世界上一直存在着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繁荣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不仅面临着传统威胁,而且受到了许多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作为社会进步的支柱,高等教育不仅仅拥有发展经济、传承文化等众多功能,
还緩解了企业就业、升学等压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高校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当今,许多高校都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用于发展科学技术,造就未
来尖端人才,使学校与社会广泛接轨,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环境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也加大了开展多元文化和国际交流的努力,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文化环境。
此外,一些学校还加强了企业招聘和实践等相关工作,通过实际行动来推进社
会发展的科学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拥有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高等教育的作用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被誉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挖掘
国家创新活力的核心动力。
只有开发和完善高等教育,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才能持续。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最终的发动力。 (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
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 个阶段(P262) (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P261) 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动力的方法论(P263) (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
律及其意义(P260—261)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 质和变化(P260)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 层建筑服务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 础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服务于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时,就阻碍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同上)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
别(P269—270) (1)社会改革定义(P269) (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 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 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 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
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 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 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 (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
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 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 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 (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P272) (1)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优
越性的发挥 (4)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条件和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共产党领导、 安定团结政治环境、深厚群众基础。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
别(P269—270) (1)社会改革定义(P269) (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 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 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 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
及其不断循环发展的最终发动力。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人 类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类的生 产力及其发展。 (2)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总体 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中,生产力是
最终的发动力。 (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
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 个阶段(P262) (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P261) 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动力的方法论(P263) (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和科学则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里,“交往形式”和“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
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他和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第6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不坚持社会 主义,不搞改革开 放、发展经济,不 改善人民生活,只 能 是 死 路 一 条。”——邓小平
•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 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 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 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 场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恩格斯指出:‚我认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 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 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 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 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 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 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 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 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 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商鞅变法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比较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 社会形态的质变,新旧 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制度根 社会变化的性质 社会制度的更迭 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 制度所作的调整 一般由被统治阶级发动, 一般由统治阶级内部发 旨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 起,旨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 发起阶级与目的 治地位而建立新的革命阶级 级的统治地位 政权 一般形式是暴力革命, 虽然也会引起利益冲突, 社会变化的程度 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 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 武装斗争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五 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难点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性与规律性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课程资源准备
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 逻辑结构、 课时建议
本专题主要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依据专题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共计安排6课时。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和辩证法引入哲学,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教 案
授课时间
2022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章节名称
专题五 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辩证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解并掌握人类社会基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与能力。
强调了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其变化、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作为客观规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它在支配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同时,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比自然界发展变化更为特殊和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类社会历史变化发展,一方面受客观规律支配,另一方面受人的意识活动的影响。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变化发展必然存在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既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那么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就成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从事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也必然成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个人与群体的辩证关系。
第九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
思考: 什么是历史之迷?学了唯物史观对历史 之迷的揭示有何启发?
参考书:
l.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第一卷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5.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的影响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 (二)对科学技术的思考
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蒸汽机
比尔盖茨的童年
—
图1
一 攻七 占八 巴九 士年 底年 狱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
图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同社会革命的区别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 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 式。 俄国改革 社会主义的改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独立报:中国人为什么有 理由感到骄傲
英国《独立报》刊登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有理由感到 骄傲》的署名文章,文章作者克里斯蒂娜· 帕特森在篇首这 样描述:“上周,在天安门广场,我感动得流了泪。我看 到了数以千计的人默立观看降旗仪式的场景 。” 在这个巨型广场,毛(泽东)曾经举行过集会,人们来这 里打太极拳、放风筝,游客们(几乎全部是中国人)互相拍照, 并且排队观看腰细如蜂的纤瘦军人围着旗杆行进,然后取 下红旗拿走。很多人面带微笑。如果他们不是在休假,那 就是在晚间散步。看着他们,看着他们望着我,我发现了 我以前很少见过的某种东西:一种从容的民族自豪感。 甫抵北京机场新航站楼,你立刻就能感受到这种自豪。 像天安门广场、紫禁城、长城以及中国本身一样,它是一 个庞然大物,是新中国光彩夺目的象征:它挤满了身着漂 亮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争先恐后表示欢迎。甚至连移民 办公桌都在按钮上方摆放了"欢迎您评价我的工作"的标牌, 你可以选择按钮,从笑脸到皱眉。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五章唯物史观一、授课内容: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授课思路(一)课程导入网上有人说,李世民真傻,如果当时他不安排唐僧去取经,而是把他吃了,那咱们现在都还活在大唐盛世呢,咱今天也不用去奋力拼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
同学们怎么看呢?你们愿意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大唐盛世呢?(引导学生回答后)很好,咱今天好歹可以坐着飞机环游全球,可以在房间吹着空调玩着手机吃着西瓜,顺便再淘个宝。
还是咱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活好。
那大家想过没有,是什么推动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不断朝前发展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回答的问题。
(二)核心内容讲解思路前面辩证法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对,也是靠矛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吧?(引导学生回答后)。
很好,这里提到的是基本矛盾,它对应的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跟学生说明,这里可以说成根本动力,在这里,“基本”和“根本”可以不做区分。
而别的一些地方,比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就是需要进行区分的。
)(一)根本/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单选、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单选、判断。
2.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3. 帮助学生继续回忆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第七章,就是把这些动力系统地进行阐述,从而通过研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去。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包括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指它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指它不是哪一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从原始社会到至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消失,而是它解决了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同时新的矛盾又存在,并发展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先来复习一下第六章所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不一样,其中,▲(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区别,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的。
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新的生产关系都难以建立。
例如,●石器(生产力要素中的生产工具)对应的只能是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
作图表练习:青铜器奴隶制生产关系。
铁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大机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于内容。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人们常把生产力比作儿童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
当衣服大小还足以保护身体发育时,身体就可以继续发育,当衣服窄小到束缚身体、影响发育时,就得换成大号的了。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历史上不同生产关系的交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例如,生产力处于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的情况下,个人无力单独同自然界相抗衡,只能共同劳动,就产生了集体的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
以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决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
以冶铁技术为代表的金属工具的改进,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被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使用手工工具逐步过渡到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取得了胜利。
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往往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和层次性。
往往先是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如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小规模的、个别商品交换、少量雇佣劳动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成长,然后才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要求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全面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起来。
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这与生产力的不断变化二者的矛盾必然尖锐起来。
就是说,旧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
即使在一定时期采取各种手段阻碍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情况也只能是暂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必然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就是消极的、被动的吗?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提供一个使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使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都得到较佳发挥,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解放。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劳动者从封建主对其的人身占有中解放为一定程度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生产关系的改变,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巨大发展,社会呈现出更繁荣的发展景象。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烈化。
理解这一点时要注意,人们虽然可通过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方面的调节和改良而缓和矛盾,但却不能消除矛盾。
而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情况较为复杂。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也并不排除因个别环节有缺陷而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相适应,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这是因为这种适应是总体上的,而我国的经济体制等方面或环节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也并不排除由于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调整而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社会制度在濒临灭亡时,统治者要进行一些局部改良或调整后,社会还会有所发展的原因,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最终会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更新。
同时,不但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而且当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过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要强调二者的相适应,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归为:▲(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内容:以上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2.意义: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最终是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
所以人为地去维护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或者企图超越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去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最终必然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
这一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
只是相对与不同的对象而言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
人类社会的结构类似一座建筑物。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分为基础和地面上的建筑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基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如建筑物的地面以上的部分,我们形象地称为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结构之上,我们把这些形象地称之为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①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现实的社会是很复杂的,它不但具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以往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同时在后期还可能存在着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例如,在封建社会里,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后期还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当作基础,才能确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使它和其它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例如,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都存在着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不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就很难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开来。
▲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因为经济基础就其而就其结构来说,又是复杂的,是生产关系的三方面的总和。
因此,经济基础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③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毛泽东曾经说:“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则是在这一总和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已经讲过。
▲上层建筑: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
概括说来,上层建筑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按照一定的政治法律观点建立起来的政权、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和设施,如政府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设施和其它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组织。
这里有一个问题,政治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还是属于社会意识?复习一下社会意识的概念(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过程)社会存在是与之相对应的概念。
从表面看来,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
至于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似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围。
这是不对的。
按照列宁的观点,政治上层建筑总的来说,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上层建筑中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但却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总是一定的思想关系和主观意图的体现和贯彻,只不过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②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关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和哲学等等观点的观念体系。
如果说政治上层建筑是采取强制的措施,即“硬”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把人们的行为限定在符合既定的经济制度要求的一定秩序之内,那么观念上层建筑则是运用讲道理的理论论证或通过其它潜移默化的“软”办法,即思想影响的办法来达到同一目的的。
在把握观念上层建筑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观念上层建筑,如自然科学、逻辑学它们是社会意识,但都不属于上层建筑。
这是因为,观念上层建筑仅仅是指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有关的那一部分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并不直接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经济制度。
第二,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只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反映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能包括其它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