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国学热
国学热“国学”称谓的由来与界定“国学”一词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当时是指国家的一级学校。
而其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则是在19世纪初,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或称为“西学”、“中学”或称为“新学”、“旧学”。
“国学”一词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了。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和认识。
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生活中,片面强调“唯经济论”,思想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又多是“假、大、空”;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西方文化的融入,价值多元化加重了人们选择时的痛苦,世袭的文化规范受到冲击,新文化又未正式确立,导致文化上的失范和失控现象;在学术界,“偏食症”现象也很严重,现代西方思潮成为当代一些学者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使中国学界逐渐失去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根。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激进主义的浪潮成为过去,人们又回眸本国文化资源,反省“偏食症”的后果,于是在心理逆转中出现了“国学热”。
政府的支持。
对于当前流行的国学热,中国官方从总体上说是支持的。
2004年7月,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其中“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这一内容,尤为引人注目。
“国学”兴起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和学习“国学”的动机“不纯”。
一方面,对于某些商家而言,倡导学习“国学”目的在于把国学作为一项赚钱的产业在运作。
笔者认为,这些活动在传播国学的名义下牟取暴利,让“国学”丧失真正功用;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者而言,一部分学者怀着一定程度的虚荣心来对待国学,认为学习“国学”就是一种赶时髦的做法,一些爱追求时尚的大学生,他们也读经,也论学,但更多的兴趣似乎在于着汉服、行古礼上,颇给人“凑热闹”的感觉,大学教育制度上的缺失使得国学想提升自身在大学的地位显得尤为艰难,大学教育中专业上的划分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同时过于强调专业化而忽视了国学基础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选择书籍阅读时缺乏一个外部的激励监督机制,等级考试等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人们的国学知识、水平,使得阅读国学书籍积极性不高。
国学热调查报告
国学热调查报告国学热调查报告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通过对国学热的调查,探讨人们对国学的认知和态度,并分析国学热的原因和影响。
一、国学的定义和内涵国学,简单来说,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体系,包括儒家经典、史书、诗词、礼仪等内容。
国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二、国学热的原因1.文化自信的回归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也逐渐上升。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认同感。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年轻一代的文化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感逐渐降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国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的方式,能够满足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和探索。
3.教育改革的推动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
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问题,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国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三、人们对国学的认知和态度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对国学的认知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1.认知层面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国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经典著作和名人名言的层面,对于国学的深度和广度了解有限。
而一些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士对国学的认知更加全面,能够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层面来理解国学的内涵。
2.态度层面对于国学的态度,大部分受访者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对国学持冷漠或者抵触的态度,认为国学过于古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国学热的影响国学热的兴起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热的兴起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
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1)、“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国学热”的兴起必然有其一定的原因,能够说,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国学的兴起是适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根基。
首先,国学的发展与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危机存有直接的现实关联。
在新世纪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反应在这些关系背后实质性的东西是人们所要面临的诸多危机,包括道德危机,精神沦丧危机,价值危机等等,所以,在当代际遇下,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需要解决潜伏在社会深处的危机,而克服危机的方法就是回归经典,从几年内的文化积淀中寻求历史的根基,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国学,试着从国学经典中寻找人们的精神家园,回归经典,感悟国学带给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重温经典的温存,感受国学带给人们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其次,“国学热”的发展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从时代发展与变迁的角度看,是中国文化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点。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功能,我们听到的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多的是批判与否定,所以,要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准确的理解与评估传统的民族文化,重新定位传统文化在国家中的地位,以新的视野与态度去看待文化的崭新形象,而不是一味的贬低,轻视与批判。
另一方面,要以新的研究方向对待文化传统,就国学来说,所涉及到的科目众多,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它们更好的融为一体,使国学得到大众普及,这是学术界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此外,国学的兴起还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有着必然关系,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重拾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我们每个人的内涵与修养,对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大意义。
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一、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
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
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
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
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
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国学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
上海国学培训网
国学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
现在人们吵着国学热未必是好现象,然而实际状况是国学真的热起来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是表象,根本不知道其内在的本质,真正上却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对国学课程的内容缺乏了解,甚至有很多的人不知道国学究竟是什么。
国学在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大背景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
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
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
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把“小学”与“大学”紧密结合。
“小学”则不但是解读经典方面的文字修养,更在于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功课(“大学”)密切结合,在每一代成长过程中,通过“知书识字”树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具有高昂主体性和严格自律性的自我人格。
综合起来国学根本就是没有热起来,人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国学是需要真正热起来的,不但作为一种课程,更需要灌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涯之中。
上海国学培训网。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国学热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和重视,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反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热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一些对国学发展的期望和建议。
国学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国学热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国学经典如《论语》、《诗经》等,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提高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国学教育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避免将国学教育变成纯粹的盈利工具。
国学经典对于社会治理的启示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如《尚书》、《礼记》等对于社会治理有着深刻的启示。
这些经典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礼法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当今社会治理仍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热潮的兴起,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汲取古人的智慧,不断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国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学热潮的兴起,也反映了国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贡献。
国学热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多元文化,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国学的价值。
总结国学热潮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和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代文化的契机。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教育领域、社会治理以及当代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国学热潮背后的商业化现象,避免将国学教育变成纯粹的盈利工具。
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多元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国学的价值。
对于国学发展的期望和建议,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1、强化国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强化国学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国学教育也应该注重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这次国学热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看到“热”的背后所出现的问题。
一、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
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明显占据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乎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
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也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时间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迷茫。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所需要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引言近年来,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逐渐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国学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国学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历了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身份的浪潮。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此后,国学热持续升温,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热度。
国学热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同与自信随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因此,国学热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
2. 教育改革与传统知识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传统知识的价值开始重新认识。
国学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知识的回归和重新评估。
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热可以被视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传播国学,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学热的影响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产业的兴起国学热推动了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学教育、国学出版等。
许多人看到了在国学热中商机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价值观的引领与影响国学热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国学所强调的传统美德、道德与伦理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文化自豪感的增强国学热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此为傲,并愿意主动传承和传播国学,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
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
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
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一、国际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
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
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
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
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1. 引言1.1 国学热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升温,国学研究成为热点话题。
国学热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元素。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曾一度被一些人所忽视和淡化。
而随着国学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这也为国学热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国学热的兴起也得益于当下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人们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愉悦和精神满足。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国学研究之中。
国学热的背后,是社会转型期对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探索和追问。
1.2 国学热的现象国学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学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讲座、国学书籍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内容。
许多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诗词、经典典籍,研究传统礼仪、礼乐等。
观察社会现象可以发现,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书店中,有专门的国学文化区域,展示、销售着大量的国学书籍和文化用品。
国学文化节、国学讲座会也吸引了大量人群参与,国学研究在学术圈内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国学热现象不仅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国学热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体现了对传统智慧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2. 正文2.1 国学热的原因分析1. 国内外政策导向: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等重要战略,国学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教育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尊重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一些国学教育方式过于刻板,缺乏 灵活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
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一些国学教育过于强 调传统价值观和权威性。
国学教育是否能够真正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师资力量不足
国学教育需要具备相应素质和教 学能力的教师,但目前部分学校 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03
对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是否过度
过度商业化
国学热潮下,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的 ,过度商业化运作,忽视了教育的本 质。
忽视其他学科
过度强调国学教育可能导致对其他学 科的忽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如何培养和引进合格的国学 教师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望未来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应进一步精选适合中 小学生的国学经典,形成系统的教学 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 平的学生需求。
加强师资培训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国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避免文化保守主义
国学教育应避免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
04
如何理性看待中小学“国学热 ”
正确认识国学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学,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道德素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习国学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良好品行。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尊重,也反映出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学热”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学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单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感受到其魅力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则加剧了这种渴望;另一方面,“国学热”也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其改革和创新。
文章提出了加强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包括丰富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国学热的内涵与价值国学热"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显著趋势,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尊重和传承的强烈愿望。
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涵盖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哲学伦理、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国学热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文化失落的回应,也是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国学热的内涵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国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的利益相关者
01
02
03
04
学生与家长
他们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获得 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等方面的提升。
教育机构
包括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和 高校等,国学热为他们提供了 新的教育内容和机会,有助于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收益。
政府
通过推动国学热,有助于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推动教育改革
国学热的兴起也对教育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有助于推动教育体制的 完善和发展。
04
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完善国学教育体系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制定针对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国学 教育的实施。
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
组织专家和学者编写适合中小学的国学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 性和适用性。
近年来,中小学“国学热”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 关注。这一现象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 ,以及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
另外,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浮躁、功利心态,人们对 于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淡漠,这也促使一些人开始反 思自身文化传统,寻求内心宁静与精神依托。国学作 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
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 教学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兴 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国学教育与现代教 育的融合
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课 程体系
对未来国学教育的建议和展望
01
02
03
04
加强国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国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加强国际间的国学交流与合作
THANK YOU
【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当前的国学热现象,你怎么看
【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当前的国学热现象,你怎么看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了“国学热”大潮。
从全国各地“国学院”的设立到《甲申文化宣言》;从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各种私塾涌现;从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到全国儿童读经潮;炎黄子孙仿佛一夜之间都拥有了儒雅之风,都能吟经诵典,人们甚至以谈论“国学”为荣耀。
此外,文学热还引发了诸如“武术热”、“唐装热”以及“建筑复古热”等社会现象,我们的武术被搬上了荧幕、唐装传到了国外,各地出现了许多复古的建筑和园林。
这些现象无疑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希望找到文化的自信,希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学”以及“国学热”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1“国学”的涵义阐述在中国文化中,“国学”是一个较为模糊、颇有争议,甚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从近代的演变发展来看,“它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的过程”。
这一词主要是针对“西学”、“西化”等名词而提出的。
就“国学”涵义而言,当前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等各种学术门类和儒、释、道、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称”。
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学“应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亦即关于我们自己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
其所涵盖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的,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乃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发展的学问总体或总和”。
第三种观点,人大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认为:“国学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
国学为何这么热
2.古人常用“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
A.《弟子规》 B.《千字文》 C.《三字经》
3.王先生的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内容是 “庆祝弄璋之喜”,请问他有什么喜事?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男孩 D.考试通过
“天人合一”
“民本思想”
现代文明 “和谐社会”
国学再塑民族精神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观
当前的“国学热”:
国学再塑民族精神
是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 是对社会一系列文化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后的积极回应; 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再塑!
1、重温国学文化,品味经典魅力
国学提升文化自信
“国学热”现象与学校教育
一、国学为何这么“热”? 二、“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三、“国学热”现象对学校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国学为何这么热?
厚学养德 厚德载物
目录
热遍 ”地
开 花 的 “ 国 学
展国 学 的 含 义 及 发
“ 国 学 热 ” 的 原 因
热的遍 ”“地
国开 学花
1、教育中的“国学热” 2、服饰中的“国学热”
3、荧屏中的“国学热”
壹
1、教育中的“国学热”
尊 孔 拜 孔
童学馆
别样的成人仪式:冠礼
1、教育中的“国学热”
(各类国学教材读本)
2、服饰中的“国学热”
(汉服T台走秀)
(街拍汉服)
(西塘汉服文化节)
3、荧屏中的“国学热”
《 中 国 诗 词 大 会
》
《经典咏流传》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
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
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
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一、国际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
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
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
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
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2013.06.16)
今年六月四号我在微信“管普公众平台”上发表过一篇探究“国学热”背后原因的文章,文中说到“国学热”是企业发展和管理需求的结果,而非其他原因。
现在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做一个说明。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无论在社会、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中国社会跨越了三个阶段,从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又从工业朝着知识社会迈进。
以往的农业社会缺少组织,而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必须是一个组织型社会。
组织型社会也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特征。
任何组织,如企业、学校、医院,都需要管理,而管理只能在组织内完成。
管理的任务包括:变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或革新管理,冲突管理,生产管理,组织建设等等、等等。
做好这些工作,完成管理者的任务,企业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科学知识无关,除了生产管理之外。
管理者是组织人才。
对组织人才的要求与技术人才不同。
组织人才必须是通才,技术人才则是专才。
通才教育,源于西方的Liberal Education,也有人译为“自由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企业管理必须从做人和管人开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是人”。
有必要在这里将管理与经营做一个区分。
许多人将管理与经营混淆。
经营是如何做事,如何做生意、做买卖,如何将企业做大。
管理是如何将企业做强。
企业大与否看其资产规模,企业强与否则需要看其是否有人才,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关于如何培养组织人才,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1943年就有明确的论述。
他在1943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重建与工业发展的问题。
重温一下梅先生的论述也许对我们理解“国学热”有一定的帮助。
梅贻琦校长在《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一文中写到:“工业化的问题,真是千头万绪,决非立谈之而可以解决。
约而言之,这期间至少也有三四个大问题,一是资源的问题,二是资本的问题,三是人才的问题。
而人才问题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人才,一是技术人才。
近代西洋从事于工业建设的人告诉我们,只靠技术人才,是不可以成事的,组织人才的重要至少不在技术人才之下。
”(见《梅贻琦教育论著选》)梅贻琦校长又说:“真正的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说也奇怪,严格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倒是比较次要;这和工业理论的关系虽大,核工业组织的关系每并不密切。
”(同上)梅贻琦校长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经看到组织管理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组织人才的培养需要的人文知识,真可谓是一位先知。
无独有偶,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是如何看管理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吧。
在《失落的管理艺术:德鲁克论现代管理与人文精神》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德鲁克:“德鲁克在管理领域的高瞻远瞩其实有赖于对人文学科及其目的的深入了解。
德鲁克自己就曾经认为管理是一门‘人文学科’。
”作者接着又说:德鲁克“他最急切的担忧是组织必须关注人的问题:组织必须给每个个人赋予社会地位、职能、社区感和目的性…..所有组织中对人的管理必须基于对人的本性和文化或共有的价值观及道德的了解。
”(见《失落的管理艺术》)
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再版书中将管理划归为人文社会学科。
他说:“管理学应该被视为传统所称的‘人文学科’(liberal art):‘liberal’是因为它关注的是最为根本的知识、自我认知、智慧以及领导力;‘art’是因为它是最可资实践和运用的。
管理者应该学会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洞察力,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和伦理学,也应该包括运用自然科学。
”德鲁克也提到了管理者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与梅贻琦校长的观点如出一辙。
也许有人会问:人文学与国学有什么关系?国学又与管理有何瓜葛?中国思想“不过是一些格言警句”(黑格尔语),它与现代管理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不分文、史、哲,只是后来人们才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一个大的伦理思想,而在这伦理思想背后又有着非常强大的心理学基础。
中国的儒家的心理学基础又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特
别是积极心理学,或称为“第三势力”心理学(Third force psychology)极为相似。
心理学则是管理学的核心,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管理的核心是人”。
儒家思想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呢?这个心理学的基础又是什么?它在现代管理中能否用得上?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理解“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儒家思想是有它的心理学基础的。
这个问题早在九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做过大量的研究,而且得出了定论。
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思想家、被西方誉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在其《人心与人生》一书的【自序一】里写到“我们应该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立起来。
”“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既是讲空话。
”“倘你不能寻得出孔子的心理学来,即不必讲什么孔子的伦理学。
”那么孔子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心理学,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备受重视?
孔子的心理学一言以敝之曰:人道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也有人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道主义心理学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人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追求。
以往的管理思想重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精神层面,而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需求,必须改变。
如何改变?西方的心理学,起码现在流行的心理学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这方面的要求。
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现在流行的几个心理学派,在他们彼此之间虽然分歧抵牾,各不相上下,却没有一个不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向反对者。
”为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人们开始在中国文化中找答案。
这就是“国学热”的真正原因。
又论,我对现在流行的“国学热”虽然持坚决的支持态度,但是对现在流行的一些培训却忧心忡忡,因为有太多的乌七八糟,貌似国学而非国学精华的内容,特别是“江湖”那一套,权术的政治手腕。
管理不是玩政治,政治是为了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管理是为了让“人成为人”,给人以自我实现的机会。
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也提出自己的担忧,“睹时人言心理者率从俗学,一世耳目皆为所蔽”,所以提醒各位“国学大师”,以自己的良知为重,千万不要为了自己赚钱而误人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