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
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篇一:《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
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
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p 、考虑、归纳,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拟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
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泼,思维不积极,难以完好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拟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听课,多学习。
尤其是青年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进步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2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
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络。
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根底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比拟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泼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局部学生会说,没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时候,肯定要强调内容完整,随着社会的改革,教师使用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机会越来越多,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浸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提醒,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展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根底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如今进展比照,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稳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拟,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表达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拟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合适,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拟65×5+45×5和〔65+45〕×5的联络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样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提醒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缺乏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老师科学地引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2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详细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可以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帮大家收集的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较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
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
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6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A组B组(1)135×6+65×6(1)(135+65)×6(2)9×37+9×13(2)9×(37+13)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A组B组(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
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
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
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
让学生帮助出主意。
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
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演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观察分析,自主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让学生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
环节3:归纳总结,理解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环节4:实践演练,巩固知识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2 教学亮点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演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设计说明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
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游戏激趣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预设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
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
乘法分配律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①(3 + 2)×4 3×4 + 2×4② 2×(11 + 9) 11×2 + 9×2③ 20×5 + 4×5 (20 + 4)×5(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1、创设情境。
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继续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
(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①(4+2)×25 ② 4×25+2×25=6×25 =100+50=150(人) =150(人)③ 25×(4+2)④ 25×4+25×2=25×6 =100+50=150(人) =150(人)2、畅说思路。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4篇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
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
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及反思: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
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