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4章 态度
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
四、态度的改变
2.个体人格因素 (1)智慧能力: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较易了解 各种赞成的或反对的论点,进而根据此论点,形成或改 变自己的态度,其改变是主动的。智慧低者由于缺乏判 断力,容易被说服,也容易接受团体的态度,其改变是 被动的。
(2)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强大的人,会尽力维护自己已有的态度以保持自尊。因此,这种人的 态度很难改变。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者,都有不安与自卫的倾向。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 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 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 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技术一:利用传播或沟通灌输新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提供新
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技术性的问题。 (1)知识的来源。 (2)媒体。 (3)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 (4)诉诸情感。 (5)明示结论与否。 (6)传播者(宣传者)的企图。 (7)反复提示。
四、态度的改变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PPT课件课件
26
26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①单向沟通的速度比双向沟通快;
②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③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 信心,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④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 因为随时会受到信息接受者的批评或挑剔;
⑤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13
13
上行沟通
v 指的是组织中信息从较低的层次流向较高层次的 一种沟通。主要是下属依照规定向上级所提出的 书面或者口头报告。
v 上行沟通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需要,获取对自 己下达的指示或命令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得到如是 贯彻的反馈信息。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14
v 4.放学了,你有急事要快点走,而值日的同学想让你帮 忙打扫教室,你会: A.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有急事,下次一定帮
你。”
B.看也不看地说:“不行,我有急事呢!”
C.故意听不见,跑出教室。《管理心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5
v 5.开学不久你就被同学选为班长,你会: A.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并表示一定把工作做好。 B.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要求自己默默地把工作做好。 C.觉得别人选自己是别有用心,一个劲地推托。
v 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进行的沟通称为非语言沟通,包 括身体语言沟通(如身体姿势、衣着打扮)、副语言 沟通(如声调、哭笑、重音)和物体的操纵等三个方 面。
v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Mehrabian,1968)对语言沟 通和非语言沟通在沟通中的使用比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 如下公式:
信息的传递100%=7%语言+38%语音+55%态势
管理心理学4
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需要的特点
• 主观体验通常以缺少感形式存在; • 主观体验通常以欲望、愿望、要求
的形式存在; • 需要会转化为动机促使人去行动以
实现需要的满足。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
• 没有需要的存在,行为,尤其是有意识 目的的行为不可能发生。
• 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学习好各种本领 是立足当今社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时,他就不可能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实际行动。
• 从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来看:有一时性 动机和长远性动机。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动机的功能
• 始动功能----即对行动起启动作用。人的 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 维持功能----即动机能够激发人的精力、 注意力于一定水平,保证有目的的行动 不起落、不中断,使目标最终实现。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什么是动机
•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 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 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
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驱动 力。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员工全勤的动机 是什么?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4
激励的实质
• 人的任何需要都仅仅是相对的,即相对 于别人的拥有以及自我角色的位置,而 不是绝对的。
• 人们所追求的积极目标是自我的满足; 消极目标是避免他人嘲笑。
• 人都喜欢受人尊重,都希望受人赞扬, 而害怕被人轻视和忽略。
• 害怕被人嘲笑是最有效的人类动机之一。
管理心理学目录
管理心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学理论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群体概述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群体的分类第三节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群体的功能第八章群体动力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群体凝聚力第三节群体的冲突第九章群体的沟通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沟通的种类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四篇组织心理与管理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组织的概念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结构第三节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十三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文化建设第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第一节绩效考核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绩效考核的心态分析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第三节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与方式第四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
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
态度与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
态度是个人对组织、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综合 表现。
组织文化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组织文化能够促使成员形成积 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消极的组织文化可能导致成员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降低工作满意度和组 织承诺。
塑造积极态度的组织文化
态度对管理的影响
总结词
态度对管理的影响
详细描述
态度对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 力。相反,消极的工作态度可能导致员工的工作倦怠和离职,降低组织的绩效和稳定性。因此,管理 者需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励和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总结词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详细描述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家庭、学 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学习获得 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从而形成特定的态 度。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角色冲突和群体 压力等机制实现。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反馈、 设置目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员工态度的改变 ,以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强化内部沟通
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让 员工参与决策,增强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感,提高工作满意
度。
03 态度与领导力
领导力的定义与类型
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决策和沟 通来影响团队成员,以达到共同的目 标。
领导力的类型
领导力可以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变 革型、服务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 的领导者在领导风格、决策方式、沟 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管理心理学—态度共121页文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管理心理学—态度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管理心理学 态度与管理
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 认知符合态度
的认知。
(2)改变态度,
使其符合 (3)引进新的
行为。
认知元素,
改变不协调
例如:这个人 把拿起来的 烟放下。
例如:接受 吸烟有害的
想法。
状态。
例如:吸带 过滤嘴的烟, 说过滤嘴已经
将有害物质
去除了。
案例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 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针对性
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态度的 特性
内在的心理结构
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三)态度与偏见
偏见
1.偏见的定 义 偏见是一种不 正确的态度, 是指对人、对 己、对事、对 团体等所持有 的缺乏事实根 据的态度。
2.偏见产生 的原因及主要 特征。
1.往往以有限的或不 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渐渐地,如果老板有事情脱不开身时,就让他代为处理。他还在 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丁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 作,而且在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也力求做得更好。
有一天,公司负责行政的经理因故辞职,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 他。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他获得这个 职位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他依然坐在自己的岗 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 有资格接受这个职位,并且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了。
二、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1
态度的形 成和转变
2
态度形成 和转变的 过程
3
影响态度 形成和转 变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E 3.ABCD 4.ABD 5.ABE三、判断题1.√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3.×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A5.C 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DE 6.BCDE三、判断题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
5.√四、简答题1.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以及知觉发生的情境。
2.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角色置换、相互支持、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自我显示等。
3.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和内省等途径形成的。
4.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
五、案例分析题1.用“镜中我”理论分析。
2.略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5.A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ACE 4.BC 5.ABCD三、判断题1.√2.√3.×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4.√5.√四、简答题1.个性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等特征。
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几方面。
管理心理学课堂笔记21讲解
(五)影响团体的凝聚力
一般来说,团体内部多数成员对人持热情、 友好、宽容、互助的态度,团体就会有较高的凝 聚力;如果成员之间比较冷漠、傲慢、刻薄,团 体的凝聚力就较低。
(六)态度的奖励作用——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 的因素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或工作中发展
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的物理环境、工资、
者态度相反的材料,则往往会被忽视或曲解。
(四)影响工作效率
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
必然的相关。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有的效率高,
有的则一般或较低。这是因为在雇佣劳动的条件
下,员工们受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标准—“不过
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他们不愿离群, 故可能有意降低效率以求与大家一致。而工作态 度消极的员工,为了维持生计或受人尊重,也可 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七章
态度与管理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一)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
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对象极其广泛,既有自们的行为具
有不同的影响。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评价。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 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 3、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反应
(二)影响忍耐力
忍耐力是指人对于挫折的容忍力和对身体 伤害的耐受力。挫折容忍力的大小与个体对引起 挫折的事物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者对某事物所持的态度,影响他对论 述该类事件材料内容的筛选,从而产生不同的学 习效果。 琼斯等人实验发现:与读者态度相吻合的
材料,容易被吸收、同化和贮存、提取;而与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同一方向的。当个体对单元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不平衡的状态便会产生。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四、态度的改变
这种感觉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解除或减轻此不协调的状态。其方法通常有
以下三种: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四、态度的改变
2.平衡理论
海德(Friz Heider)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及概念等,这些 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一体被我们所认知。我们对每个认知对象都有 喜恶或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称此为观感。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属
的态度相连接。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
知识能使态度形成,也能使态度发生改变。
态度的要素中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个体对某些对 象的态度的形成,受个体所获得的关于此对象的 知识的影响。 个体接受外来新知识时,必与原有的有关态
度谋求对能协调。在谋求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个
体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或创造及歪曲新知识。
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不管是通过直觉还是
通过分步思维过程而产生,它总是关于事物对自 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 结果。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 (2)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 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 (3)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态度,个体的全部态度合称为态度集,这个态度集便成为我们行为 的参考架构,我们的行为常受已经形成的态度集的影响。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这叫作态度的 抗变性。
二、态度的功能
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 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应功能也被 称为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 与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 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 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有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未澄清的人格问 题。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扣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比如一个知识分子看到 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受,为 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 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持心理平衡。
四、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
态度,照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其
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度的改变,并不像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一为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方向不变,如由稍为反对(或赞
第四章 态度
2
01
态度概念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组织认同
目
录
02 03
04
第一节
态度概念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
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 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 进行评估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态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三)团体
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带来的。属于
同一团体,如出自同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常 具有类似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有:
(1)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
(2)接受相同的知识;
(3)无形中受团体压力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四)个人人格特征 同一团体的成员虽然具有类似的态度,但也有个 别差异,此乃起因于个人人格的不同。 (五)其他 比如,个体的创伤或戏剧性经验。很多态度是因 经验的累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但也有些态度则 需一次戏剧性经验即可形成。
成),改变为强烈反对(或赞成),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一致性的改变;二为由本来反对变为
赞成,或反过来,由本来喜欢变为不喜欢,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不一致的改变。
四、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理论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这里介绍四种强调认知因素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此理论由费斯廷格首创,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乃是关于环境、个人及个人 行为的任何意见及信念),将两单位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当个体发觉自 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元素互相矛盾(有时不一定是选择上的矛盾),即处于不协调 状态时,其心里便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
企业中,一个员工若对自己工作的组 织机构有认同感、效忠心,则他的挫 折忍耐力必较高,而不会因为一点不 如意的事,就抱怨诉苦或辞职他去。
二、态度的功能
(四)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因此它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 哪些因素会决定态度的发展及态度的最后式?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
(一)欲望的满足与否
个体对凡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或能 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产生喜好的态,
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
则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其发展的过程属 气于一种交替学习,即将欲望的满足与良好
能引起意义感。与既存的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
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信念或价值 观相违背的论调,则容易被压制或歪曲。 上述四种功能的前两种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调整或纠正自己
的行为,以使我们受到奖赏而不是受到惩罚。后两种功能则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有关。因为我们要从表达的价值观,即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中获得满足。此外,我 们还有了解周围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地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