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4章 态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能引起意义感。与既存的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
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信念或价值 观相违背的论调,则容易被压制或歪曲。 上述四种功能的前两种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调整或纠正自己
的行为,以使我们受到奖赏而不是受到惩罚。后两种功能则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有关。因为我们要从表达的价值观,即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中获得满足。此外,我 们还有了解周围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地位的需要。
的态度相连接。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
知识能使态度形成,也能使态度发生改变。
态度的要素中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个体对某些对 象的态度的形成,受个体所获得的关于此对象的 知识的影响。 个体接受外来新知识时,必与原有的有关态
度谋求对能协调。在谋求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个
体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或创造及歪曲新知识。
成),改变为强烈反对(或赞成),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一致性的改变;二为由本来反对变为
赞成,或反过来,由本来喜欢变为不喜欢,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不一致的改变。
四、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理论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这里介绍四种强调认知因素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此理论由费斯廷格首创,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乃是关于环境、个人及个人 行为的任何意见及信念),将两单位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当个体发觉自 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元素互相矛盾(有时不一定是选择上的矛盾),即处于不协调 状态时,其心里便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
四、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
态度,照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其
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度的改变,并不像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一为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方向不变,如由稍为反对(或赞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三)团体
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带来的。属于
同一团体,如出自同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常 具有类似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有:
(1)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
(2)接受相同的知识;
(3)无形中受团体压力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四)个人人格特征 同一团体的成员虽然具有类似的态度,但也有个 别差异,此乃起因于个人人格的不同。 (五)其他 比如,个体的创伤或戏剧性经验。很多态度是因 经验的累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但也有些态度则 需一次戏剧性经验即可形成。
第四章 态度
2
01
态度概念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组织认同
目
录
02 03
04
第一节
态度概念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
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 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 进行评估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态
于同一方向的。当个体对单元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不平衡的状态便会产生。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
企业中,一个员工若对自己工作的组 织机构有认同感、效忠心,则他的挫 折忍耐力必较高,而不会因为一点不 如意的事,就抱怨诉苦或辞职他去。
二、态度的功能
(四)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因此它
四、态度的改变
这种感觉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解除或减轻此不协调的状态。其方法通常有
以下三种: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四、态度的改变
2.平衡理论
海德(Friz Heider)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及概念等,这些 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一体被我们所认知。我们对每个认知对象都有 喜恶或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称此为观感。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属
二、态度的功能
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 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应功能也被 称为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 与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 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 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有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未澄清的人格问 题。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扣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比如一个知识分子看到 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受,为 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 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持心理平衡。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 哪些因素会决定态度的发展及态度的最后模式?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
(一)欲望的满足与否
个体对凡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或能 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产生喜好的态,
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
则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其发展的过程属 气于一种交替学习,即将欲望的Biblioteka Baidu足与良好
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不管是通过直觉还是
通过分步思维过程而产生,它总是关于事物对自 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 结果。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 (2)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 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 (3)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态度,个体的全部态度合称为态度集,这个态度集便成为我们行为 的参考架构,我们的行为常受已经形成的态度集的影响。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这叫作态度的 抗变性。
能引起意义感。与既存的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
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信念或价值 观相违背的论调,则容易被压制或歪曲。 上述四种功能的前两种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调整或纠正自己
的行为,以使我们受到奖赏而不是受到惩罚。后两种功能则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有关。因为我们要从表达的价值观,即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中获得满足。此外,我 们还有了解周围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地位的需要。
的态度相连接。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
知识能使态度形成,也能使态度发生改变。
态度的要素中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个体对某些对 象的态度的形成,受个体所获得的关于此对象的 知识的影响。 个体接受外来新知识时,必与原有的有关态
度谋求对能协调。在谋求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个
体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或创造及歪曲新知识。
成),改变为强烈反对(或赞成),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一致性的改变;二为由本来反对变为
赞成,或反过来,由本来喜欢变为不喜欢,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不一致的改变。
四、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理论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这里介绍四种强调认知因素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此理论由费斯廷格首创,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乃是关于环境、个人及个人 行为的任何意见及信念),将两单位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当个体发觉自 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元素互相矛盾(有时不一定是选择上的矛盾),即处于不协调 状态时,其心里便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
四、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
态度,照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其
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度的改变,并不像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一为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方向不变,如由稍为反对(或赞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三)团体
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带来的。属于
同一团体,如出自同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常 具有类似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有:
(1)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
(2)接受相同的知识;
(3)无形中受团体压力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四)个人人格特征 同一团体的成员虽然具有类似的态度,但也有个 别差异,此乃起因于个人人格的不同。 (五)其他 比如,个体的创伤或戏剧性经验。很多态度是因 经验的累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但也有些态度则 需一次戏剧性经验即可形成。
第四章 态度
2
01
态度概念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组织认同
目
录
02 03
04
第一节
态度概念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
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 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 进行评估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态
于同一方向的。当个体对单元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不平衡的状态便会产生。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
企业中,一个员工若对自己工作的组 织机构有认同感、效忠心,则他的挫 折忍耐力必较高,而不会因为一点不 如意的事,就抱怨诉苦或辞职他去。
二、态度的功能
(四)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因此它
四、态度的改变
这种感觉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解除或减轻此不协调的状态。其方法通常有
以下三种: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四、态度的改变
2.平衡理论
海德(Friz Heider)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及概念等,这些 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一体被我们所认知。我们对每个认知对象都有 喜恶或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称此为观感。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属
二、态度的功能
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 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应功能也被 称为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 与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 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 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有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未澄清的人格问 题。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扣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比如一个知识分子看到 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受,为 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 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持心理平衡。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 哪些因素会决定态度的发展及态度的最后模式?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
(一)欲望的满足与否
个体对凡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或能 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产生喜好的态,
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
则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其发展的过程属 气于一种交替学习,即将欲望的Biblioteka Baidu足与良好
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不管是通过直觉还是
通过分步思维过程而产生,它总是关于事物对自 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 结果。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 (2)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 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 (3)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态度,个体的全部态度合称为态度集,这个态度集便成为我们行为 的参考架构,我们的行为常受已经形成的态度集的影响。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这叫作态度的 抗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