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1. 形态特征

当归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卵形,2?3回三出或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3 浅裂,叶脉及边缘有白色细毛;叶柄有大叶鞘,茎上部叶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伞幅9?13;小总苞片2?4,花梗12?36,密生细柔毛;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花果期7?9 月。根系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 条或更多,长15?25 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邹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芦头(归头)直径1.5 ?4 厘米,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 ?1 厘米,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当归干品横切面显微鉴别: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有少数油室;韧皮部宽广,多裂隙,油室及油管类圆形,直径25?160 纳米,外侧较大,向内渐小,周围分泌细胞6?9 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3?5 列细胞;导管单个散在或2?3 个相聚,成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 生物学特性

2.1种子特性

当归的种子薄片状,千粒重1.8 ?2.0 克。当归种子寿命短,在室温下,放置1 年即丧失生命力;若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3 年以上。当归种子内胚乳的体积最大,占种子的98%,它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基础。当温度达到6C时,当归种子开始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苗速度加快。温度达到20?24C 时,种子萌发最快,一般4 天就可发芽,15 天内即可出苗。当归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当吸水量达到种子重量的25%时,种子开始萌动,但萌发速度较慢;当吸水量达到种子自身重量的40%时就接近其饱和点,种子的萌发速度最快。

2.2气候条件

当归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要求较严。在生长的第一年要求温度较低,一般在12?16C。当归生长的第二年,能耐较高的温度,气温达10C左右返青出苗,14?17C 生长旺盛,9月平均气温降至8?13C时地上部生长停滞,但根部增长迅速。当归耐寒性较强,冬眠期可耐受-23 C的低温。

当归是一种低温长日照类型的植物,必须通过0?5 C的春化阶段和长于12 小时日照的光照阶段,才能开花结果。而开花结果后植株的根木质化,有效成分很低,不能药用。因此生产中为了避免抽薑,第一年控制幼苗仅生长二个半月左右,作为种苗;第二年定植,生长期不抽薑,秋季收获肉质根药用。留种田第三年开花结果。

2.3土壤条件

当归适宜在海拔2000?2500米的高寒阴湿生态区生长,喜凉爽湿润、空气相对湿度大的自然环境。当归叶片角质层不发达,叶肉内栅栏组织只有1层,海绵组织中有大的细胞间隙,因此当归属喜阴湿、不耐干旱的植物类型。当归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黑土,最好是黑油砂土。土壤酸碱度要求中性或微酸性。

2.4养分要求

水分对播种后出苗及幼苗的生长影响较大,是丰产的主要条件。雨量充足而均匀时,产量显著增多;雨量过大,土壤含水量超过20%容易罹病烂根。当归

苗期喜阴,怕强光照射,需盖草遮阳,因此产区都选东山坡或西山坡育苗,当归生长期相对湿度以60%为宜。二年生植株能耐强光,阳光充足,植株生长健壮。

2.5生长发育

当归全生育期可分为幼苗期、第一次返青、叶根生长期、第二次返青、抽薑开花期及种子成熟期五个阶段,历时700天左右。当归药材栽培一般为3年,第1年是苗期;第2年是成药期,形成肉质根后休眠;第3年是结籽期,抽薑开花,当归根严重木质化,不能入药。

由于一年生当归根瘦小,性状差,因此生产上采用夏育苗(最好在6月上中旬),用次年移栽的方法来延长当归的营养生长期,但一定要控制好栽培条件,防止当归第二年的“早期抽薑”现象。采用夏育苗后,当归的个体发育在三年中完成,头两年为营养生长阶段,第三年为生殖生长阶段。

当归第一年从出苗到植株枯萎前可长出3?5片真叶,平均株高7?10厘米,根粗约0.2厘米,单根平均鲜重0.3克左右。

第二年4月上旬,气温达到5?8C时,移栽后的当归开始发芽,9?10C时出苗,称返青,大概需要15天左右。返青后,当归在温度达到14C后生长最快,8月上、中旬叶片伸展达到最大值,当温度低于8C时,叶片停止生长并逐渐衰老直至枯

萎。当归的根在第二年7月以前生长与膨大缓慢,但7月以后,气温为16?18 °C 时肉质根生长最快,8?13 °C时有利于根膨大和物质积累。至U第二次枯萎时,根长可达30?35厘米,直径可达3?4厘米。

第三年当归从叶芽生长开始到抽薑前为第二次返青。此时当归利用根内储存的营养物质迅速生根发芽。开始返青后半个月,生长点开始茎节花序的分化,约需30天,但外观上见不到茎,此时根不再伸长膨大,但贮藏物质被大量消耗。

从茎的出现到果实膨大前这一时期为抽薑开花期,根逐渐木质化并空心。随着茎的生长,茎叶由下而上渐次展开,5月下旬抽薑现蕾,6月上旬开花,花期一个月左右。花落7?10天出现果实,果实逐渐灌浆膨大,复伞花序弯曲时,种子成熟。

当归药品规格分为:

全当归一等:干货,上部主根圆柱形,下部有多条支根,根梢不细于0.2厘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公斤40支以内,无苔根、杂质、虫柱、霉变。

二等:基本同上,每公斤70支以内。

三等:每公斤100支以内。

四等:每公斤110支以外。

五等:(带头归)干货,除以上分等外的小货,全归占70%渣占30%有油性,无苔根、杂质、虫蛀、霉变。

归头一等:干货,纯主根,具长圆形或拳状,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

白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公斤40支以内。

二等:同上,每公斤80支以内。

三等:每公斤120支以内。

四等:每公斤160支以内。

3.药用成分及标准

当归根含挥发油和非挥发性成分,挥发油中的中性油成分有:亚丁基苯酞、

B -蒎烯、a -蒎烯、莰烯、对聚伞花素、B -水芹烯等,尚含其他成分,如:豆甾醇、谷甾醇、豆甾醇-D-葡萄糖甙、十四醇-1、钩吻萤光素等,此外,还含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E;17种氨基酸以及钠、钾、钙、镁等20余种无机元素。

《中国药典》质量指标: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浸出物不得少于45%阿魏酸不得少于0.05%。

当归新品种推介

自1990年以来,定西市旱农中心就着力于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优化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工作。采用集团选择、单株选择、重离子辐射、人工常规杂交、化学诱变等育种方法,先后选育出当归新品种岷归1-5号;黄芪新品种陇芪1-3 号; 党参新品种渭党1-3号,其中:岷归2号和渭党2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进步三等奖,陇芪2号获定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中药材新品种正在生产中被示范应用。

1.岷归1号

品种名称:岷归1号(甘肃当归90-01)

选育单位:定西市旱农科研推广中心、甘肃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为伞形科三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染色体基数

X=11。第一年为幼苗期,株高15?20厘米,茎半直立,叶色、叶柄淡绿;主根淡黄白色,圆锥形,百苗重70克左右。第二年为成药期,株高30?40厘米,叶片深绿色,叶柄紫色,为典型的2或3回奇数羽状复叶,根长40厘米,平均鲜根重80.9克。第三年为开花结籽期,株高120厘米左右,茎秆紫色,花顶生,白色,种子淡白色,长卵形,种果千粒重1.9克,种子发芽率92.5%。总灰分5.0%,酸不溶性灰分0.6%,浸出物58.8%,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特级、一级品出成率分别为24.1%和29.3%,较对照分别提高2.5和4.2个百分点。根病平均发病率6%病情指数2.4%,较对照分别降低0.7和0.4个百分点;提前抽薑率平均19%较对照降低1.3个百分点。

产量表现:2001?2003年在岷县十里、渭源县会川、漳县大草滩、陇西县碧岩、岷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等点的地区区试中,岷归1号平均亩产鲜当归767.9 公斤,较对照增产19.4%,居参试材料第一位。

栽培要点:当归育苗地宜选择在海拔2400?26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的阴坡或半阴坡,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气、透水性好。幼苗怕强光直射,一般采用秸杆覆盖遮光。育苗时间6月上旬至6月下旬,苗龄100?120天,密度3500?

4000粒/平方米;成药期要求亩施腐熟优质有机肥5000公斤,化肥纯

氮16?17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3?4公斤。合理密植,采用密植稀定独苗栽培技术,要求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亩保苗6000株。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无公害的农药;结籽期种株返青前,追施磷酸二铵10公斤/亩,在抽薑期适时摘心打顶,当果皮淡紫色,果穗稍下垂时

及时采种。

适宜区域:适宜在定西市岷县、渭源县、漳县、陇西县及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等地海拔2000?2600米,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二阴及高寒阴湿生态区种植推广。

2.岷归2号

品种名称:岷归2号(甘肃当归90-02)

选育单位:定西市旱农科研推广中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岷县药

材产业发展局、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品种来源: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当归新品种岷归2号为伞形科三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染色体基数

X=11。第一年为幼苗期,株高15?20厘米,茎半直立,叶色、叶柄淡绿;主根淡黄白色,圆锥形,百苗重65克。第二年为成药期,株高30?40厘米,叶片绿色,叶柄绿色,为典型的2或3回奇数羽状复叶,根长40厘米左右,平均鲜根重78.5克。第三年为开花结籽期,株高140厘米左右,茎秆绿色,花顶生,白色,种子淡黄白色,长卵形,种果千粒重1.9応种子发芽率90.5%。总灰分3.9%,酸不溶性灰分0.3%,浸出物68.6%,阿魏酸0.148%,质量综合指标显著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特级、一级品出成率分别为23.2%和29.7%,较对照分别提

高2.7和3.7个百分点。岷归2号麻口病平均发病率4.4%,病情指数1.8%,较对照分别降低1.3和0.7个百分点;提前抽薑率平均14.8%,较对照降低3.7个百分点。

产量表现:2003-2005年在岷县寺沟乡、渭源县会川镇、漳县殪虎桥乡、陇西县碧岩乡、岷县十里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五点的地区区试中,岷归2号平均亩产鲜当归808.2公斤,较对照增产12.2%,居参试材料第一位。

栽培要点:当归育苗地宜选择在海拔2400?26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的阴坡或半阴坡,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气、透水性好。幼苗怕强光直射,一般

种植当归的市场前景

种植当归的市场前景 种植当归的市场前景当归为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用量很大。1985年以前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以后实行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产销。商品全部来源于家种,主要由甘肃调供,其次是云南.四川.湖北等省。甘肃当归正常年产量1万吨左右,占全国80%以上,每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60%。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当归生产分重视,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当归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加速基地建设,生产发展很快。40多年来,购销均呈上升趋势,尽管也曾几度出现有余和不足,但总的来看,基本能满足需要(图17)。 图17 全国当归购销情况5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归生产.收购增长较快。1956年全国收购7600多吨,销售3400多吨,分别比1953年增长近5倍和 1.8倍,购销同步增长。 60年代初期,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粮药矛盾分突出,迫使药农转向粮食生产,当归种植面积减少,收购明显下降,市场供应严重不足。1961年收购296.8吨,销售585.2吨,分别比1956年下降96%和83%。

60年代中期至末期,为缓解市场供应,国家实行奖售政策,调动了药农的积极性,当归生产发展很快,购.销迅速增长。1968年收购比1961年增长近50倍,商品库存上升,市场供应有余。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避免盲目性,降低了奖售标准,削减了生产计划,以减缓发展速度;同时受“粮食要上,当归要让”的片面思想的影响,种植面积和商品库存随之减少,市场供应不足。至70年代中后期,当归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产销矛盾得以缓解。 80年代初期,中药市场放开后,药农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种植,收购又急骤上升。1980年收购达260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销售11000吨,仅为收购量的42.5%,市场供过于求,库存猛增。随之出现生产滑坡,1983年当归生产跌入低谷,1984年后又逐步回升。 当归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药用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市场容量很大。不仅中药配方“方九归”,还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药用领域不断扩大,一些用当归配制的保健食品及化妆品投放市场,深受青睐。 当归亦是开发山区经济的重要资源。产区农民有种植技术和习惯,生产很有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当归的市场需求预测与宏观计划指导不够;收购价格波动较大,生产不够稳定;新技术开发较慢,影响产量和质量。当归生产从育苗.移栽到收获商品,需要跨4个年头,商品生产余缺的调整也需要4年以上,生

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 1. 形态特征 当归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卵形,2?3回三出或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3 浅裂,叶脉及边缘有白色细毛;叶柄有大叶鞘,茎上部叶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伞幅9?13;小总苞片2?4,花梗12?36,密生细柔毛;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花果期7?9 月。根系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 条或更多,长15?25 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邹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芦头(归头)直径1.5 ?4 厘米,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 ?1 厘米,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当归干品横切面显微鉴别: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有少数油室;韧皮部宽广,多裂隙,油室及油管类圆形,直径25?160 纳米,外侧较大,向内渐小,周围分泌细胞6?9 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3?5 列细胞;导管单个散在或2?3 个相聚,成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 生物学特性 2.1种子特性 当归的种子薄片状,千粒重1.8 ?2.0 克。当归种子寿命短,在室温下,放置1 年即丧失生命力;若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3 年以上。当归种子内胚乳的体积最大,占种子的98%,它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基础。当温度达到6C时,当归种子开始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苗速度加快。温度达到20?24C 时,种子萌发最快,一般4 天就可发芽,15 天内即可出苗。当归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当吸水量达到种子重量的25%时,种子开始萌动,但萌发速度较慢;当吸水量达到种子自身重量的40%时就接近其饱和点,种子的萌发速度最快。 2.2气候条件 当归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要求较严。在生长的第一年要求温度较低,一般在12?16C。当归生长的第二年,能耐较高的温度,气温达10C左右返青出苗,14?17C 生长旺盛,9月平均气温降至8?13C时地上部生长停滞,但根部增长迅速。当归耐寒性较强,冬眠期可耐受-23 C的低温。

川芎高产栽培技术

川芎高产栽培技术 川芎为伞形科宿根草本植物,块茎入药用。能活血调经,顺气止痛,散风湿。为常用的重要中药材,其需求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川芎为伞形科宿根草本植物,块茎入药用。能活血调经,顺气止痛,散风湿。为常用的重要中药材,其需求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川芎适应性较广,喜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耐寒性不强,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土壤要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厚,呈中性或微酸性,一般选油沙土或夹沙土栽培较好。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山区育苓 川芎是用地上茎的茎节繁殖。茎节叫“苓子”,要在海拔1200m左右的山区培育(主要防止退化)。育苓用地,荒地熟地都可以,但不能连作。1月上中旬,挖取川芎块茎,除去茎叶、泥土和须根,运到山区栽种。这种块茎叫“抚芎”。 栽种时期:一般在立春前后。按行窝距各24cm打窝,深7cm。大抚芎可切成2~4块,每窝栽1块;中等抚芎每窝栽1个;小抚芎每窝栽2个。芽口向上,按紧栽稳,然后施上堆肥,盖土镇平。 抚芎田间管理:惊蛰前后出苗。3月底或4月初疏苗,每窝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茎杆8~10根,其余的从茎基割去。在疏苗后,谷雨前后中耕除草,追肥一次。中耕要浅,追肥以人畜粪水和油饼粉混合使用。 苓子采收:7月中下旬,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收获苓杆,挖起全

株,把受虫害的和块茎腐烂的植株除去。将生长良好的植株摘去块茎(干后作药用)、叶片和茎尖,捆成把子,选阴凉处,在地面铺一层茅草,把茎杆交错堆放在上面,再用茅草盖好。立秋取出,割成长约4.5cm,有一个节盘的短节,就是“苓子”。苓子按茎杆大小和部位分为大当当、大山系、正山系、细山系、纤子、软尖子和土苓子7种。以正山系和大山系较好。分级后,运到山区栽种。各种苓子要分别栽种,出苗和生长才较整齐。 选择地块、栽种时间和种子 川芎的块茎生长较快,宜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无秋水,排气透气性能良好的油沙壤土或半沙半泥的土地栽培川芎最好。 每年8月初为栽种适宜时期,最迟不能超过8月下旬。栽前要选择生长粗壮、个体完整的正山系、大山系的苓子作种。栽时要选晴天。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 川芎是一种耐肥植物,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追肥通常要进行多次。首先翻地前每亩用油枯150kg,与畜圈粪肥4000~5000kg堆沤发酵,均匀撒于地表后翻入土中作底肥。在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将人畜粪水和油饼或硫酸铵混合,第一次少施淡施,第二三次多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油饼、过磷酸钙等拌匀,撒在蔸部。这次施肥应在霜降前,否则肥效不高。第二年1月中旬返青后,还应在2月底或3月初用人畜粪水施春肥一次。 中耕除草清沟补苗

当归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当归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当归是重要的中药,它的功效作用强大,相对而言它的经济价值也较高,吸引很多人种植,然而除了种植的环境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外,影响其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是病害。下面亲农网为你带来当归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1、根腐病 根腐病顾名思义,主要危害种植的根系部位,发病时植株根系呈现褐色,随病情加重根系逐渐腐烂变为黑色水浸状,最后植株叶片逐渐枯黄,做后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选择土壤排水性好、透气性好的栽培地,栽培地最好两年一耕,忌连作,种植前对土壤和种子消毒处理,发现病害及时处理,及时将病株拔除,然后销毁,对病株周围地区消毒,防止病毒蔓延。

2、白粉病 白粉病发病初时,叶片开始出现灰白色粉状的病斑,随时间推移,叶片逐渐出现黑色小颗粒,到最后叶片布满白粉,植株慢慢枯死。 防治方法:种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发现病害后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忌连作,最好轮作,病害初期可用代森锌500倍液连续喷雾防治。

3、菌核病 菌核病发病初期叶片开始变黄,根系开始慢慢腐烂变空,这点和根腐病类似,但它的根系外表看起来正常,但里面已是腐烂成空,空腔内含有多个黑色小粒状菌核。 防治方法:种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可在种植穴内世家石灰或草木灰,发现病株和前面一样的处理方法,病害初期可用代森锌500倍液连续喷雾防治。

4、锈病 锈病主要危温暖害叶片,发病时叶片出现锈色不规则病斑,并有锈色粉末,锈病危害极大,它的孢子生命力极强,可在环境中生存,可多次重复侵染,蔓延速度极快,受害面积极广。 防治方法:在当归收获后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这样可减少越菌源,发病初期用粉锈宁25%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洒。

中药材种植技术

中药材栽培技术要点

选地、整地 1、选地:土壤条件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多数中药材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力高,酸碱度为中性的土壤中。根和根茎类药材,适宜沙壤土种植,黄芪和甘草等根系深,还要求深耕地,但如果土质不适宜,即便深耕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影响商品质量。选地还应注意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如砷、汞、铅、铜的含量,参照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不能超标。忌选盐碱、低洼、易涝地块。 2、整地:中药材的根系,50%分布在0~20厘米的耕层,30%分布在20~50厘米土层,深耕具有增产作用。但耕深因品种而不同,黄芪、甘草、牛膝等深根类,应深耕30厘米以上。贝母、知母、半夏等根系浅,耕深15厘米左右。其他品种耕深20厘米左右。适墒翻耕,整平耙细,使地平、土暄、上松下实。结合整地,要施足底肥,多施腐熟农家肥、复合肥及生物有机肥。 二、播种 中药材的繁殖方法,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用种子播种,繁殖系数高,是主要的繁殖方法,如黄芪、黄芩、望江南、红花、柴苏、薏苡、白芷、柴胡、防风及十字花科、苋科的多种药材。无性繁殖利用茎、叶、芽、根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是母体阶段发育的延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可提早开花结实,但繁殖系数低。在自然条件下,有的中药材只能进行有性繁殖,如人参、西洋参、桔梗、白芥子、决明子等,而有的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如蕃红花、川芎等,还有一部分中药材既能进行有性繁殖,又能进行无性繁殖,如地黄、玄参、牡丹、芍药、甘草、知母、贝母等。介绍有性繁殖方法如下: 1、种子处理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发芽势、预防病虫为害,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1)精选和晒种。对纯度低、杂质多的种子应进行精选,保证种子纯净

如何种植川芎

如何种植川芎 【概述】 川芎别名:芎劳、西芎。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状茎经干燥后入药。具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活血止血功效,为妇科、伤科、瘀血诸痛之要药。 主要生长栽培区域:川芎主产四川I省都江堰市、崇州市等,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亦产,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 【植物形态】 川芎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cm。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团块,黄褐色,有明显结节 状起伏的轮节,节盘凸出。茎直立圆柱形绿色,表面有纵直沟纹,中空,上部分枝,节膨 大呈盘状。叶互生,叶柄长9~17cm,基部呈鞘包茎;叶为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 3~5对,边缘成不整齐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渐尖,小叶具柄,叶柄由下而上渐短,在顶端的小叶近于无柄;叶片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稀柔毛。山东等北方各地栽培川芎不 开花图30。 【生物学特性】 四川栽种川芎生长期为280~290天。1月份中耕培土要扯去地上部分,称“薅冬药”,以此为界,把生长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四川气候较暖和,常8月栽种,而长江以北山东等 地区冬季来临早,故常在6~7月期间种植。栽种后腋芽先萌动,接着节盘发出不定根。1 周左右抽出1~2片叶片。出苗前,芽和根生长所需水和养料均由节盘和节间供给。约1 个月后,基生叶呈簇状,新根茎开始形成,原栽的茎节逐渐烂掉。8~10月为叶片生长旺 盛期,也是根茎生长盛期。仅部分植株有1~2根短小幼茎。 “霜降”后,北方地区逐渐停止生长。四川地区栽种川芎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期一直维 持到11月中旬。根茎干物质积累不多,而体积膨大速度快于物质积累。地上部分生长转 缓后,根茎物质充实,积累增快,到12月上旬为积累最快。 “薅冬药”前大约2个月,根茎积累物质占前期的80%或全生长期的40%以上。四川 省“薅冬药”时部分叶片仍是绿色,到2月中旬普通抽茎,3月下旬茎叶数基本稳定,而 根茎干重降至后期的最低点,此后根茎迅速充实,物质积累加快,至收获前1个半月,根 茎干物质积累为后期的全部或接近全生长期的一半。 而长江以北山东等地区到第二年3月下旬平均气温在6℃左右时,重新发芽,随着气 温上升,根茎也迅速生长增大,到5月开始抽出多条地上茎,同时地下根茎继续长大。四 川省等地川芎多栽于海拔500~700m,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一5℃,

当归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

当归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武威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武威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当归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药材当归的生产技术措施要求。 本标准适合于无公害中药材当归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62/T822一2002定西市无公害中药材产地环境条件 3、生产技术措施 3.1 产地环境符合DB62/T822—2002要求。 3.1.1 特殊环境条件:海拔2200m-2600m,土壤含水量21%-23%,年平均气温4℃-6℃。年日照率53%;年降水量500mm以上;冷凉湿润气候或冷凉半湿润气候。 3.1.2 土壤条件:以砂质土壤、麻土为宜。 3.2 栽培措施 3.2.1繁殖技术 3.2.1.1种子选择 选用种子饱满度70%--80%,干净、无虫蛀、无伤口。 3.2.1.2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在海拔2400-2600m,没有阳光直射,阴凉

湿润的半阴半阳缓坡山地,保水但不积水,土质疏松,肥力中等,没有石块,坡度小于20o,富含腐殖质的轮歇黑壤土荒地为好。 3.2.1.3苗床准备 5月中旬,清除地块内杂草、石块等杂物:人工均匀撒施磷酸二铵于地表,每亩50kg。同时结合深翻施入无公害、高效低毒杀菌、杀虫剂,用镢头深翻土壤20—25cm,打碎土块,用钉齿耙耙平,做畦:畦面宽100—120cm,畦间距30cm,畦高15cm,畦长方向同于坡向。 3.2.1.4种子苗培育 3.2.1. 4.1选种 5-6月份、当种子田的植株生长到高30-50cm时选定留种植株。选种标准为苗种子纯正,植株叶色深绿,无皱叶,无斑点,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3.2.1. 4.2采种及种子处理在7-8月当归果实陆续成熟,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圆形时采摘。根据种子成熟情况,采用边熟边采的方法,用果树剪在植株上沿分枝基部剪取成熟果穗,枝长30-40cm,将采下的果穗用棉线扎把(每把10-15枝)、小心放入背篓,头尾倒置分层放置运回,悬挂于阴凉、通风处阴干。果穗阴干过程避免太阳光直射受热、受潮,严禁烟熏。当归果穗阴干后,在天气晴好、室外温度10—15℃时将阴干的当归果穗放在棚布上,在太阳光下摊开(整把勿重叠),并勤翻动,30—60分钟1次。2-3小时后,脱粒,过筛,除去混杂物,使种子净度达95%以上。脱粒后的净种要进一步干燥,使种子的标准含水量达到130±l0g/kg(12-14%)。将装有净种的布袋悬于空闲敞篷无烟通风处进一步风干后放入冷库或冰箱内低温贮藏。贮藏时间不超过9—10个月。 3.2.1. 4.3播种期 5月20日—6月10日。 3.2.1. 4.4播种方法将用无公害农药处理过的种子用手均匀撒到畦面上,撒种时手距地面约30cm,沿畦面左右撒种,如遇微风,宜顺风向撒种为佳。播量3.5kg/亩。撒种后用铁筛将湿土均匀筛入畦面,覆土厚度0.3—0.5cm。 3.2.1.5苗床管理 3.2.1.5.1遮阴覆盖播种后,立即均匀覆盖不带种子的野生禾本科草类秸秆或小麦秸秆,覆盖量400—500kg/亩,厚约3cm,透光率约10%,以利保墒

【当归种植情况的考察报告.doc】当归如何种植技术

【当归种植情况的考察报告.doc】当归如何 种植技术 当归种植情况的考察报告本站除了当归种植情况的考察报告这篇外,还有更多关于考察报告,干部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入党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格式的资料哦,一、xx区当归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农业种植有着良好的自然优势,适应各种植物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水源丰富、气候凉爽、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而适合中药材种植的荒山荒坡、沙化土壤地域辽阔,但长期以来,由于中药产业化发展滞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同时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周边自然优势,武威市医药有限公司在原有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由单纯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销售型转化为公司+基地+农户型,即市场连公司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以产销标准化药材为目标,外拉市场内连企业,以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开创中药材新的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成功地与民勤湖区、xx区等地农民签订了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协议,并提供优质的中药材种苗,在种植技术上由我公司的农艺师亲临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种植、田间管理,对农民提出的疑难杂症进行对症下药,使种植户80%掌握了先进的中药材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现已形成规模,效益显著。张义镇在镇政府帮助下

成立了凉州区天梯山中药材产销协会,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对利用荒山荒坡、固沙防风、优化生态环境、改变沙化土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xx区中药材种植的自然优势当归为高山植物,要求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海拔低的地区栽培,不易越夏,气温过高易死亡。 张义镇地处凉州区的边远山区,地处我市西南部,在祁连山腹地,石羊河流域上游,海拔在2100-4800米之间,属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阴湿山区。年平均气温11.1℃,年降雨量260-700毫米,年径流量1.43亿立方米,是石羊河流域重要支流黄羊河的源头地区当归适宜于在xx区生长,种植一亩地当归可产400-600公斤干货,根据现在市场价亩均收入8000-12000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 凉州区xx区是省上确定的扶贫重点乡镇,贫困人口比例达48%。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故而大部分群众仍需靠天吃饭。成为贫困乡镇的代名词和扶贫开发的主攻点。近年来,xx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618元,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要我脱贫致富变为现在的我要脱贫致富。 张义镇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多年来以小麦、豆类、杂粮种植为主,农民一亩地的纯收入仅200多元。xx区地处偏僻,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低温少雨,加之耕地资源匮乏,一直制约着这里的农业发展。多年来,广大农民群众虽然也曾尝试过种种

四川适合种植那些药材

四川适合种植那些药材? 1.川芎 川芎,栽培植物,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2.麦冬 麦冬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麦冬的小块根是中药,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

麦冬原产中国,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中国南方等地均有栽培。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 3.川贝母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生长在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川贝母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川贝母既是专有名词,也是贝母家族分类(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中的种类名称,均有药用价值。 4.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5.川牛膝

药材种植规划

药材种植规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后坪乡药材种植初稿 一、基本情况 ,为贵州省铜仁市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县西北角(1914至1941年为后坪古县衙所在地),是沿河最边远的乡,距县城178千米。北部与彭水自治县交界,西部与务川自治县接壤,东部与相连,南部与毗邻。地处东经108度03分49秒约108度10分36秒,北纬28度53分58秒约29度05分23秒,南北长21。25千米,东西宽千米,国土面积平方千米。后坪乡农业基础良好,现代农业发展成绩显着。 地势地貌:最高海拔1462米,最低海拔397米,西南部大车厂、困龙山低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低山槽坝地貌和北部小鱼溪河低山沟垅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岩溶区面积平方千米,非岩溶区面积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58592亩。有耕地52805亩,其中田2468亩;林地61788亩;草地15673亩;水域924亩。土壤以黄壤为主。 气候资源: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3-15摄氏度,1月日均温摄氏度,极端最低温—摄氏度,7月日均温摄氏度,极高气温摄氏度,无霜期244-273天。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年降水量1200豪米。 在东西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阴天多,日照时数少,无霜期长和春早夏长,秋季气温下降快,冬短而少雨干燥,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特别是草本药材。我县在兄弟的乡镇在药材种植方面已经形成产业链,为响应中央政府的好招努力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我镇可结合现有条件情况下学习引进种植技术。本县周边乡镇不乏药材种植大户,收入相当可观。我乡镇在脱贫致富中虽取得较好的成绩就相比兄弟乡镇来讲还有提高的空间,现药材市场利润空间较大,药材种植也可做为我镇推广种植项目。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大数据兴业、惠民、优政,通过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指导,坚持科技兴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和标准作业程序提高质量效益,大力增加投入,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税增长的目标;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的转化升级,争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规模扩张,促进我镇医药事业在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我镇建成绿色中药强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整体布局,配套产业。2.坚持企业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企业自主性实现发展目标。

当归种植

1)植物学特征 当归,别名秦归、岷归、岷当归、云归等。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80—150厘米,主根肉质,粗壮,呈圆柱形,支根数条到十几条,根长30—35厘米,表皮黄色,生育期一般3年(育苗期一年,大田种植一年,留种一年)。 (2)生长习性 当归喜气候凉爽、湿润环境,在海拔2000米以上,空气温度大的自然环境下生长良好。当归属低温长日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需通过0℃左右的低温阶段和12小时以上的长日照阶段。当归幼苗期喜阴忌阳光直射,荫蔽度以80%一90%为宜,以后逐渐增大透光度。当归对温度要求严格,当平均气温达5—8℃:时,当归栽子(一年生根作繁殖用)开始发芽,9—10℃时开始出苗,大于14℃时地上部和根部迅速增长,8月平均气温达16—17℃时生长又趋缓慢,9—10月平均气温降至8—13℃时地上部开始衰老,营养物质向根部转移,根部生长进入第二个高峰,10月底至11月初,地上部枯萎,肉质根休眠。当归的整个生长期对水份的要求较高。幼苗期要求有充足的雨水,生长的第二年较耐旱,但水份充足也是丰产的主要条件。雨水太少会使抽薹率增加,雨水太多则易积水,降低了地温,影响生长且易发生根腐病。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①育苗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阴凉湿润的山坡或平地,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为好,一般需选生荒地育苗。选好育苗地后要及时翻耕,于4-5月把草皮连土铲起并晒干,堆成外圆内空的圆堆,内放柴草,烧成火土后均匀撒开,播种前结台整地每亩施人农家肥2500一3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整平土地做成宽1米的畦,随即播种。 ②移栽地的选择与整理。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含丰富的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和半阴半阳生荒地种植为好。当归栽植地宜选山地棕壤、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褐土熟地。当归忌连作,前茬以小麦、胡麻、青稞、洋芋为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耙1次,使土壤充分熟化,种植前再翻耙1次,并亩施2500—3000公斤农家肥作底肥,耙平地块即可栽苗。 (2)培育壮苗 ①留种。选取三年生的当归植株作种株,到秋天当归花下垂,种子表面呈粉白色时分批采收,扎成小把悬挂在通风处,待干燥后脱粒,贮存备用。②播种。根据产地海拔和气候条件确定播期。播种期一般在“芒种”至“夏至”间播种为宜。播种量每亩用种4—5公斤。播种方法,整理好的育苗地按行距20厘米开3—5厘米深的横沟,沟底要平整。播种前先将种子用300C的温开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晾干,拌上10倍于种子的草木灰,均匀撒于播种沟内,覆细土约1厘米厚,再盖2—3厘米厚的草。③苗期管理。当归播种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一般15—20天出苗,待苗高约1厘米时,将所盖的草逐步揭去。当苗高3厘米左右有3片真叶时间苗并拔除杂草,使苗距在l厘米左右。在幼苗生长中期可适当浇施人粪尿以促进幼苗生长。④贮藏。到10月下旬,把栽子挖出扎成重约200克的小把,切去叶片,晾除部分水分,当水分达60%一65%时即可贮藏。堆藏:在无烟的室内,先在地上铺一层5—7厘米厚的新干土,在上面摆一层扎成小把的当归苗,苗头向外,用土填满空隙,压实,再铺一层土一层苗,依次摆放5—6层。此法适用于低龄当归苗贮藏,不适用于大苗,苗的抗旱力强。窖藏:选择阴凉干燥处,根据苗量挖一长方形土窖,窖底部铺一层约5厘米的新土,土上摆

川芎图谱

中药图谱大全:川芎图谱 【药名】:川芎 【拼音】:CHUANXIONG 【英文名】:Szechuan Lovage Rhizome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功效】: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 【主治】: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胆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①《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恶黄连。”②《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③《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④《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⑤《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⑥《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别名】: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处方名】:川芎、西芎、西川芎、炒川芎、炙川芎、酒川芎、酒炒川芎,老川芎 处方中写川芎、西芎、西川芎指生川芎。为原药洗净切片晒干入药者。 炒川芎又名炙川芎。为生川芎片用文火微炒入药者。 酒川芎即酒炒川芎。为生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待酒吸干,再用文火微炒,然后入药者。 【商品名】:京芎:为产于甘肃、陕西者。 云芎:为产于云南者。 抚芎:又名西抚芎、川抚芎、抚川芎。为产于江西者。 小抚芎:产于江西,抚芎中形体瘦小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川芎:为产于四川者。或指各类川芎的统称。 大芎:又名大川芎、正川芎、真川芎。产于四川,属川芎中个大肉多、油足气香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佳。 坝川芎:产于四川灌县者。产量大,品质好,销往全国,井供出口。 杜芎:产于四川省外的引种品。 山川芎:生长在山上者。或在山上育种,在山下栽培者。 以上均以个大、饱满、质坚、干燥、香气浓、油性大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药材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拉丁名】:药材Rhizoma Chuanxiong原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炮制方法】:川芎: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晒晾,闷润后切片,干燥。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闷,置锅内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每川芎片100 斤,用黄酒12斤8两)。 【考证】:出自《汤液本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生药材鉴定】: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 厘米,直径4~5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显微鉴定: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细胞切向延长;油室类圆形。韧皮

川芎

川芎(《本经》)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省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用名有川芎、酒川芎。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省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用名有川芎、酒川芎。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温中内寒。 《药性论》:臣。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日华子本草》:畏黄连。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疗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沥,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本草图经》:蜜和大丸,夜服,治风痰殊效。 《本草衍义》: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 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川芎,医郑叔熊见之云:川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川芎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于能至此也。 《药类法象》: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如妊娠妇人胎不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一钱半,或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之神效。 《药性赋》:味辛,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本经药。 《象》云: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妊妇胎不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半服,神效。 《珍》云:散肝经之风,贯芎治少阳经苦头痛。 《心》云:治少阳头痛,及治风通用。 《本草》云: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痛,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除内寒。 《日华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结宿血,养新血。 易老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阴经。 《衍义》云: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若单服久服,则走散真气。即使他药

彭州市敖平镇川芎产业发展

彭州市敖平镇川芎产业发展情况 彭州市敖平镇镇域镇情篇 敖平镇位于彭州市区东 北部,距彭州市区12公里。 全镇幅员面积33.88平方公 里,其中耕地面积33810亩。 辖8个行政村、1个涉农社 区和2个场镇居民委员会, 全镇10024户,其中农户为 8753户,农业人口为27377 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 大镇,也是享誉川内外的 “川芎之乡”、“风筝之乡”。 镇政府驻地——敖家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彭州北部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地,省道彭(州)什(邡)公路与川西旅游环线交汇于此,区位优势独特。敖平种植川芎历史悠久,现已发展成为敖平农业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规模达2万余亩,素有“中国川芎第一镇”之美誉。 敖平镇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川芎GAP基地,全国和四川商品川芎药材基地。

川芎概念篇 药用价值:川芎系草本复叶、块茎类药用植 物,具有镇痛、镇静、舒筋、活血、麻痹神经的 功效,是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良药,也可加工 成多种药品饮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 值,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保健、生物工程领 域,市场前景十分良好。 种植规模:川芎是敖平镇的支柱产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产川芎品质纯正、入药效良,享誉省内外中药材市场,并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建有两个川芎苓种的繁殖基地,从根本上保证了川芎基地品种的数量与质量。目前敖平川芎生产基地是全 国最大的川芎产业化基地。常年种植川芎面 积达17000-20000亩,2012年川芎种植面积 达到20000亩以上,每亩单产200公斤,年产商品川芎3500至6000吨。2012年彭州市确定的“红黄绿”产业中的“黄”,特指敖平川芎产业。以敖平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军乐、葛仙山、红岩等镇种植川芎达10万亩。 种植历史:据《彭州志》记载:“早在明 代彭州就种川芎”。敖平川芎规模种植是从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半个 世纪的历史。川芎种植的最佳播种时间每年的8月10日前

当归

当归形态特征 发布时间:2010-06-16 06:09 来源:富农路 摘要:当归为多年生草本,高0.4~1米。根肉质,圆锥形。经栽培后多数分枝。栽后第二年抽茎,茎直立,高1~1.2米,浅紫色(少数为淡综色)。叶为2~3出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高0.4~1米。根肉质,圆锥形。经栽培后多数分枝。栽后第二年抽茎,茎直立,高1~1.2米,浅紫色(少数为淡综色)。叶为2~3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顶生复伞形花序,小花白色。果实为椭圆形双悬果,成熟后两瓣开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当归生长环境 发布时间:2010-06-16 06:09 来源:富农路 摘要:当归为高山植物,要求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海拔低的地区栽培,不易越夏,气温过高易死亡。种子在10-25℃ 当归为高山植物,要求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海拔低的地区栽培,不易越夏,气温过高易死亡。 种子在10-25℃范围内发芽良好,10-15天出苗。当归具有早期抽薹现象,生产上应注意克服,一般育苗移栽,第三年即可采挖。 当归种植栽培 发布时间:2010-06-16 06:09 来源:富农路 摘要:1、选地、整地:选择座南向北半阴半阳的缓坡地,要求土质疏松、结构良好。小满前深翻1次,打碎土块作苗床,床面宽1米,长因地形而异。床与 1、选地、整地:选择座南向北半阴半阳的缓坡地,要求土质疏松、结构良好。小满前深翻1次,打碎土块作苗床,床面宽1米,长因地形而异。床与床之间开排水沟宽30厘米、深15~20厘米。栽植地要深耕细耙,每亩施底肥2500-5000千克,同土壤倒翻均匀,作高畦,畦宽1.2~1.5米。畦间开排水沟宽30厘米、深约20厘米。 2、繁殖方式:生产上常采用育苗移栽。 播种期应根据各地海拔高度与气温而定,甘肃、四川、云南约7月份,陕西8月份左右。播法为撒播,种子拌灰撒于畦面,稍加镇压,覆少量细湿土,覆草,做到透光、保湿,苗龄不超过110天,每亩播种量4~5千克。移栽分冬栽与春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春栽以清明前后,冬栽宜于寒露后霜降前移栽。采用种子直播法生产,冬、春、秋季均可,可控制当归早期抽薹,其中以冬直播稍好,但产量不高。 3、田间管理

中药材当归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当归栽培技术与田 间管理

当归,别名岷归、秦归、云归。当归主产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根据产地的不同当归有西归(甘肃)、秦归(陕西)、云归(云南)和川归(四川)之分。其中以甘肃岷县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仅岷县每年种植当归约10万亩。 当归性辛、温,味甘,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眩晕心悸,风湿痹痛,月经不调,跌扑损伤,经闭痛经等。 苗床处理 种植当归宜选在海拔2400-2600米,阴凉湿润,没有阳光直射的半阳半阴缓坡山地,保水但不积水,土质疏松,肥力中等,没有石块,坡度小于20度,富含腐植质的轮歇黑壤土荒地为好。5月中旬,清除地块内杂草、石块等杂物;人工均匀撤施磷酸二铵于地表,每亩50kg。同时结合深翻施入无公害、高效低毒杀菌、杀虫剂,用镢头深翻土壤20-25cm,打碎土块,用钉齿耙耙平;做畦,畦面宽100-120cm,畦间距30cm,畦高15cm,畦长方向同于坡向。 采种及种子处理 当归种子选种5-6月份、当种子田的植株生长到高30-50cm时选定留种植株。选种标准为苗种子纯正,植株叶色深绿,无皱叶,无斑点,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采种及种子处理在7-8月当归果实陆续成熟,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园形时采摘。根据种子成熟情况,采用边熟

边采的方法,用果树剪在植株上沿分枝基部剪取成熟果穗,枝长 30-40cm,将采下的果穗用棉线扎把(每把10-15枝)、小心放入背篓,头尾倒置分层放置运回,悬挂于阴凉、通风处阴干。果穗阴干过程避免太阳光直射受热、受潮,严禁烟熏。当归果穗阴干后,在天气晴好、室外温度10-15度。 当归果穗阴干后,在天气晴好、室外温度,在太阳光下摊开(整把勿重叠)整把勿重叠,),并勤翻动,30-60分钟1次。2-3小时后,脱粒,过筛,除去混杂物,使种子净度达95%以上。脱粒后的净种要进一步干燥,使种子的标准含水量达到130±10g/kg(12%-14%)。将装有净种的布袋悬于空闲敞篷无烟通风处进一步风干后放入冷库或冰箱内低温贮藏。贮藏时间不超过9-10个月。 播种期及播种方法 种植当归宜选择5月20日-6月10日。将用无公害农药处理过的种子用手均匀撒到畦面上,撒种时手距地面约30cm,沿畦面左右撒种,如遇微风,宜顺风向撒种为佳。播量3.5kg/亩。撒种后用铁筛将湿土均匀筛入畦面,覆土厚度0.3-0.5cm 苗床管理 当归苗床遮荫:覆盖播种后,立即均匀覆盖不带种子的野生禾本科草类秸秆或小麦秸秆,覆盖量400-500kg/亩,厚约3cm,透光率约10%,以利保墒遮荫。 除草:播后2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出苗率>50%)后开始除草。用小木棍挑松苗床覆盖物,使幼苗在覆盖物下遮荫生长。用手直接拔

川芎的无性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

川芎的无性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 一、选地与整地山区繁殖山川芎,宜选阳山或半阳山的荒地,除净杂草,就地烧成灰作肥料,深翻25~30cm,耙平,做宽1.7m的高畦。 繁殖方法:用无性繁殖。四川川芎在坝地(即平地)栽的叫坝川芎,是供药用的主要来源。在山地栽的叫山川芎,是供坝川芎的繁殖材料。 一、选地与整地山区繁殖山川芎,宜选阳山或半阳山的荒地,除净杂草,就地烧成灰作肥料,深翻25~30cm,耙平,做宽1.7m的高畦。坝川芎栽培的前作,多是早稻,早稻灌浆后放干水田,收获后耕深25cm左右,每667平方米施堆肥2500~3000kg,做宽1.6m的畦,将表土挖松整细,做成龟背形畦面。 二、繁殖材料用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 1、山区育苓在2月上旬将坝地川芎挖取,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移栽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按行株距24~27cm见方,挖穴深7cm左右,穴内施堆肥,每穴栽抚芎1个,小的可栽2个,芽口向上,覆土按紧。每667平方米用抚芎150~250kg。3月上旬出苗,苗高10~13cm时亮蔸疏苗,选生长粗壮的地上茎8~12根,其余的从基部剪除。疏苗后中耕除草,于4月中旬施追肥1次,用畜粪水和腐熟饼肥混合浇穴。7月中下旬是收获适期,挖起全株,剔除有虫茎秆,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捆成小束,放室内或阴凉的山洞内,上下各铺茅草—层,每周上下播动一次,搁到8月上旬取出,将茎秆割成长3~4cm,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供坝地作繁殖材料。

2、坝地育苓在3月挖取抚芎就地栽种,其管理与山区育苓基本相同。7月上旬收获,将茎秆束成小捆,放低温干燥处窖藏,20~30天后栽植。 3、栽种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浅栽是丰产的关键,行距30cm,沟深2~3cm,每行栽苓子8个,株距20cm 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2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1行,以备补苗。栽种时苓子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其与土壤紧密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面。栽后施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覆盖。 栽培管理:栽后连晴不雨,引水灌溉,使土壤保持湿润。15天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之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要浅松表土,以免伤根,缺苗者补苗。前3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1次,第一次施稀薄人畜粪水1500~2000kg,第二、三次浓度大些,并加施一些堆肥、饼肥。入冬割去枯黄的茎叶,除草松土,并在川芎上面覆盖一薄层表土,保护根状茎越冬。翌春2月下旬普遍抽茎,随着气温的升高,茎叶生长迅速,于3月上旬追施稀薄人畜粪水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