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分解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过程。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很多,最直接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通常采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
我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高峰,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尤其是2011年通货膨胀达到3.3%的历史新高。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而物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缓慢,这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2.需求过旺当需求过旺时,会出现货币趋紧,价格上涨,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成本上升制造物品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例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推高物价。
4.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形势、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人口和资源等因素,都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如果个人的收入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2. 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如果无法适应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会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国内外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当通货膨胀已经严重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方式,调整货币政策,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讲述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 张鹂 赵蓓 张晓侣 田涛
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Page
22
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
»提问
!
Page 23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4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5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6
than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e 27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 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 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 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 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 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 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 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 食品价格上涨33%。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19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20
Page
21
中国再次面临通胀 以下网络热词你感受最深的是? (必选) “蒜你狠” 2,642 (23.87%) “豆你玩” 1,332 (12.03%) “姜你军” 1,281 (11.57%) “糖高宗” 995 (8.99%) “油你涨” 2,748 (24.83%) “苹什么” 1,394 (12.59%) 其他 676 (6.11%) 你最关心通胀带来的影响是? (必选) 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79 (3.50%) 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 2,016 (39.38%) 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拮据 2,869 (56.04%) 其他 56 (1.09%) 你最希望将以什么方式来对抗通胀? (必选) 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提意见 1,603 (31.31%) 节衣缩食,等待通胀的结束 2,685 (52.44%) 无所谓,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832 (16.25%)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时候,仍面临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现实。
因此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
从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
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扩大议价收购范围。
但是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没有相应调整其销售价格,致使与农产品相关的副食生产销售严重亏损。
继而在1979年11月,国家又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并相应给予城镇居民5元/人、月的价格补贴。
同年4月,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和有色金属、水泥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其中,原煤提价30.5%,生铁提价30%,钢材提价20%。
而燃料、原料价格的提高,致使与此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卷烟、酿酒业等成本上升,利润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
在此情况下,于1981年11月,适当提高了烟、酒、竹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和皮革制品的价格。
此外,针对第三产业服务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水运客运价格。
其中,铁路运价提高幅度达21.6%。
同期,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推进,包括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开放集市贸易等。
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还从农村向城市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以上多种措施的影响下,1984-1986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归结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2.8 -0.8 -1.4 0.4 0.7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9.3 6.5 7.3 18.8 18.0 3.1 3.4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我国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分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改变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体系,并通过实际产相互、消费和资源的配置等因素的改变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的通过膨胀还会引起社会政治的危机。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1993-1996,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这次通货膨胀的起因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
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
从1993年到1996年开始,经过3年的治理,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第二次是2003-2008年,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就一直处于低迷时期,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而经济低迷时期各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国际大量游资的流动等使我国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通货膨胀有三点影响1、影响了我国的资产结构和经济竞争力,造成了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另外引发的股票市场的风险,使市场上的资金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2、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些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甚至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得到收益,而低收入群体由于只有工资收入,在通货膨胀中出现的固定资产贬值的现象会对这些低收入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3、另外通货膨胀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公众的预期导致当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剧了消费者由于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所引发的恐慌,同时通货膨胀还为投机行为提供了运作的平台。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本文将从数据和事例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根据统计,198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8.5%,而1989年上升到了20.7%。
这意味着在这两年间,物价上涨了相当大的幅度。
特别是1989年,通货膨胀的速度明显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事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供应跟不上需求,物价开始上涨。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在8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上。
例如,粮食、油脂、肉类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些日用品如煤油、电力等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
除了生活必需品的上涨,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人们纷纷投资购买房产。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房价也开始飞涨。
这给人们的购房计划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人发现自己无法负担得起房价的上涨。
80年代的通货膨胀还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物价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收窄。
这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一些小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还导致了货币贬值,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
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物价上涨的速度明显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具体的事例也显示,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和房地产市场上,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它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每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以下是对建国以来主要通货膨胀阶段的分次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长期的战争破坏导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而大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物价飞涨。
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财政赤字、货币超发以及物资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统一货币发行,整顿金融秩序,打击投机资本。
其次,通过加强物资调配,组织物资供应,稳定物价。
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增加商品供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 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业生产急剧扩张,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物资供应紧张。
加上错误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货币发行量过多,引发了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加强农业生产,控制货币发行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滞,物资短缺。
同时,由于管理混乱,财政赤字增加,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再次出现。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虽然相对较为温和,但也对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整顿,通货膨胀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 1988 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以及价格改革等因素引起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梁国枝1[摘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政府均采取了宏观政策进行调控,虽然能抑制了高通胀,但各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相同。
所以,通过比较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根据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提出抑制高通胀的建议或措施,有助于为将来面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做好准备。
关键词:通货膨胀;投资过度;经济波动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经历多次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从中得出一些经验。
虽然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在短期内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国家正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刺激内需,但目前我国存在体制不完善等情况,在经济再次增长时,仍可能再次出现通货膨胀。
所以,分析过去通货膨胀的情况,有助于我们较好地面对和处理将来出现的通货膨胀。
二、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次:(1)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 1980 年通胀达到6%。
1980年10月和11月,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对策措施,通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1978年的11.7%逐步回落到1981年的5.2%,稳定了国民经济。
(2)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经济“过热”1984年,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受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短期过旺,使得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20世纪30、4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张公权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中国经验,1937——1949年》这一书中提到:在这特殊的时期,战争、割地、赔款,中国正陷于通货膨胀,只是个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的南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反通货膨胀,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印钞机的依赖。
造成了的非常严重影响,法定货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厂的钞票还未出场,已经不及自身纸张的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到1945年5月,国民党政府法定货币金圆券已经买不到任何东西了。
1979-1981年初,盲目投资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占主导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共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幅度提高了一系列商品价格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严重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在这期间既有因提高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导致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有加快基础建设,增加需求,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在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
但此次占主导原因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度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 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 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 变动趋势。 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 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等等。
对策
财政政策 开征印花税、筵席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预算外资金征收10% 的调节基金; 严控减免税,加强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管理, 在1988年压缩社 会集团购买力20%的基础上1989年再压缩20%。 金融政策 1984年央行发布了《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1985年开始正式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 通融”办法; 1988年初,中央银行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 1988年7月两次提高存款利率,法定准备金从12%提高到13%。
4、总需求拉动是通胀发生的总体原因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中国处于一个体制转换时期,在这一特 定时期,旧的体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体制框架尚未形成。这种新旧并 存的二元体制构成了投资膨胀的新环境。第一:在二元体制下,企业逐 渐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 业内部传统的利益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作为经营者在经济利益上往往不 是企业所有者的体现,而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这种利益结构与群众消费 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企业行为与投资行为的不合理。第二:地 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带来了双重行为:作为一级控制主体,需要贯彻执行 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命令;作为地方代表,往往会为地方 利益而向中央争项目、要投资,以增加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情况。 第三:中央政府为平衡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投资。其次,消费需求膨胀。 第一:居民收入增加。第二,城市居民资产形式单一。在中国,居民尤 其是城市居民的资产形式几乎除去实物资产外,就是货币,储蓄是消费 品购买的延迟。第三:由于中国在住房、医疗、交通、粮油、燃料、能 源上的福利和补贴制度,又使得城市居民的消费领域极其狭窄,基本集 中在日用消费品上面。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28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Fra bibliotek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及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及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ZT)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 109.08和134.900。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
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通货膨胀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博主按:1992年前是蛮荒年代?)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是调节需求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80年代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利用在西方广泛流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作者从政策的调控手段、调控力度、调控方向、搭配形式等方面将80年代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与90年代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以比较分析,力图找出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对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加以剖析,从而为今后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沈巍Shen Wei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贸系,北京,102206 刊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1 ""(4) 分类号: F120.2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比较。
第12章案例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通货膨胀在一左时期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为了解决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问题,几次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和部分原材料价格,这又引发了工业品的涨价,而工业品涨价后,又引起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岀现了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轮番推进的现象,由此引发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988年,由于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过热,使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引发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总供求的差率并不大,这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即由于产业结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
1992—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持续上升,1994年达到了25%,中央政府意识到通货膨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进而采取了紧缩政策,以平抑物价,控制经济过热的局面。
经过3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终于把通货膨胀降至6.1%,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近年来,由于GDP的崇拜,各地积极上马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一些同构企业,固泄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加上城市经营等其他方而一些因素,致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加大。
中央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危害。
2、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3、就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请谈谈治理的对策应该是什么?中央政府已作了哪些努力,并对可能的效果做岀预测、说明理由。
分析内容:1、80年代开始的由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轮番推进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88 年开始的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引发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危害主要有:制成品价格上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经济的稳泄增长,引发经济剧烈波动;政策变化较多,造成了政策实施中的不确左性:一泄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市场化调整,进而影响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益处
•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 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 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 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 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 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9.3
6.5 7.3 18.8 18.0
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
1985年到1987年 CPI都在6%以上, 属于奔腾式的通 货膨胀,在1987 年至1989年更是 接近20%,属于 严重的通货膨胀。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
1984年到1989年PPI走势曲折,由109下降到 104后又急剧上涨至120,表明通货膨胀压力 大。
度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 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 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 变动趋势。 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 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等等。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
-0.8 -1.4 0.4 0.7
1990
1991
3.1
3.4
2002
2003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 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 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 发展的。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 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 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在加价20%以内出售;1985 年取消了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 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 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即把两种价格并为一种价格, 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治理
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 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 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 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 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 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
3、GDP平减指数上涨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
1、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是通胀发生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1979年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产生的制度效益潜能到 80年代中后期已基本释尽,农业生产进入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阶 段,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首先提高 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由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 加,价格上升。最终通过消费品内部的比价关系,推动物价的全 面上升。其次,中国的就业呈现刚性。1979年全国有1538万人需 要安置就业,当年实际安排人数有902.6万,从1980至1988年中 国安置了557815万人就业,这就大大突破了中国社会承受能力的 临界点。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使得生产配置受到就业刚性的硬约 束,不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物价形成硬性的通货膨胀压 力。再次,工资增长过快。1985—1990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 13.3%,工资外的人均收入5年平均年递增26.5%。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