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
1985年到1987年 CPI都在6%以上, 属于奔腾式的通 货膨胀,在1987 年至1989年更是 接近20%,属于 严重的通货膨胀。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
1984年到1989年PPI走势曲折,由109下降到 104后又急剧上涨至120,表明通货膨胀压力 大。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9.3
6.5 7.3 18.8 18.0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治理
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 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 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 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 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 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
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 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 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 发展的。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 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 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在加价20%以内出售;1985 年取消了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 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 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即把两种价格并为一种价格, 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
度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 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 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 变动趋势。 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 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等等。
3、GDP平减指数上涨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
1、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是通胀发生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1979年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产生的制度效益潜能到 80年代中后期已基本释尽,农业生产进入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阶 段,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首先提高 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由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 加,价格上升。最终通过消费品内部的比价关系,推动物价的全 面上升。其次,中国的就业呈现刚性。1979年全国有1538万人需 要安置就业,当年实际安排人数有902.6万,从1980至1988年中 国安置了557815万人就业,这就大大突破了中国社会承受能力的 临界点。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使得生产配置受到就业刚性的硬约 束,不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物价形成硬性的通货膨胀压 力。再次,工资增长过快。1985—1990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 13.3%,工资外的人均收入5年平均年递增26.5%。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 张鹂 赵蓓 张晓侣 田涛
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
-0.8 -1.4 0.4 0.7
1990
1991
3.1
3.4
2002
2003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通货膨胀的益处
•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 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 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 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 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 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