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合集下载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概述东北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5年至1949年期间,为了解放东北地区而进行的一系列战役和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在1949年将东北地区从国民党政权手中解放出来。

背景东北地区在二战期间被日本侵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中国东北地区开始迎来解放的希望。

然而,在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党政府试图利用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大陆的地位。

这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冲突,最终发展为东北解放战争。

动员和准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意识到,要解放东北地区,需要进行充分的动员和准备工作。

他们积极组织民兵部队,培训军事指挥人员,同时还加强了与东北人民的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

人民解放军还积极收编了一部分原本由国民党军队统治的地方武装,为东北解放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主要战役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和斗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战役:沈阳战役1948年7月30日至12月2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沈阳战役,目的是解放沈阳市。

该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关键之战之一,人民解放军成功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并最终解放了沈阳市。

长春战役1948年10月15日至1949年10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长春战役,旨在解放长春市。

长春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又一关键战役,人民解放军最终成功解放了长春市,并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势力。

哈尔滨战役1948年10月17日至11月5日,人民解放军展开了哈尔滨战役,目标是解放哈尔滨市。

经过激战,人民解放军最终成功击败国民党军队,将哈尔滨纳入解放区。

解放后的东北地区随着东北地区的解放,国民党军队逐渐撤离,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东北地方政府,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东北地区的解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他们得以摆脱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的压迫,开始自主发展。

结束语东北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东北地区过程中的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8期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正在举行会议,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

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被悉数逮捕。

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

张学良与斯大林交手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

1924年,苏联政府与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

中东铁路名义上是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

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满。

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

他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

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激烈反应。

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

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据说,张学良在5月26日收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

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北军警突袭苏联驻哈领事馆。

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

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姿态。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国民政府接收抚顺煤矿是根 据《中苏同盟条约》规定的,苏方 无法反对, 但他们在暗中极力阻 拦。 张莘夫等到达抚顺,下车后即 被苏军安排到抚顺煤矿事务所居 住,由苏军4人把岗监视。 次日,随 行路警枪支被缴去, 所有接收人 员失去人身自由。 当天,张莘夫设 法通知沈阳说 “苏军仅能保证二 十四小时 ,望 设 法 ”,电 话 中 途 被 切断。
1946年2月,以“张莘夫事件”为 导
火线, 全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
模的反苏示威游行。
2月16日,流亡重 庆 的 东 北 旅
渝同乡会在青年馆举行集会,讨
论张莘夫被杀事件和收复东北问
题。 东北籍的国民政府官员莫德
惠、李锡恩、钱登来、宁恩承参加
了集会。会后2000人游行至国民政
府, 请求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措
论大哗。 2月13日,《大公报》发表
王芸生执笔的社评指出:“现在秘
密宣布了,人们读了这个协定,尤
其是中国人读了这个协定, 不能
无所感慨。 未经征得中国的同意,
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 不啻代
为主持, 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受处分的地位。 ”来自这时, 张莘夫接收抚顺煤矿
被杀害的消息又在民间广泛传
开,更加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22日, 国民 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再次指示各地党团支部处理应 急办法,如学生游行不能阻止时, 应设法使 “此项运动对东北之接 收有所稗益而不致因此增加政府 任何困难 ”,各 地 游 行 时 “最 好 有 为学生所信仰之教授参加, 免受 任何野心分子所操纵破坏”。
东北旅渝同乡会的游行揭开 了2月反苏大游行的序幕,22日,重 庆26所大、中、小学的2万多名学生 和职工,组成“重庆市各校学生爱 国运动游行大队”, 于早上6点从 沙 坪 坝 小 龙 坎 整 队 出 发 ,7 点 入 城 游行, 队伍中既有中央大学附小 的学生, 也有白发蟠然的大学教 授。 游行队伍高呼“苏军必须立即 退出东北 ”、“东 北 是 我 们 的 生 命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作者:刘志青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2期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发表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的《雅尔塔公报》,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

该协定规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得到使用中国东北军事港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的特权。

此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约定: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当于3个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3个月完全撤退。

此后,苏军应将东北完整地交还予中国国民政府。

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工具,开进东北的国民党军极为有限。

应蒋介石的请求,美国帮助将西南、华南等地的国民党军转运东北,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后在青岛、天津、秦皇岛登陆。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发展前景出发,根据中苏关系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调集各路武装以各种途径进入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担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重任,坚决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了14年英勇斗争。

后来,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被迫撤退至苏联境内,整编为教导旅。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陆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小组,配合苏联远东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

8月9日,苏联远东军150余万人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

在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东北抗联官兵,立即号召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向日军补给线出击,追歼日军溃散部队。

东北抗联教导旅主力则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同苏联远东军一起返回东北,完成解放东北的作战任务。

在苏联远东军的迅猛攻击下,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

至8月22日,东北各大城市全部被远东军占领。

9月5日至10日,东北抗联教导旅330人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领下,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的任务已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同国民党发动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进行斗争。

立功东北旧事简介

立功东北旧事简介

立功东北旧事简介
立功东北是指1945年以前的中国东北地区。

在这一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这些事件和斗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攻击沈阳城,随后侵略中国东北,并在之后成立了一个伪满洲国。

这次侵略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反日浪潮和抵抗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也始于此。

在战争中,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场。

除了抗日战争,东北地区还经历了许多政治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在这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地区,消灭了在这里的日军,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总的来说,立功东北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成为了中国人民斗争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历史见证,也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1 -。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消灭日寇还是抢夺东北利益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消灭日寇还是抢夺东北利益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消灭日寇还是抢夺东北利益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

苏联为什么要出兵东北?这一百多万军队又是如何运往远东地区?苏军撤退前将多少武器交给了中共军队?本文将披露其中的内幕。

来自雅尔塔的承诺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雅尔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斯退丁纽斯和艾登。

这是苏、美、英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一共开了八次首脑会议,四次工作午餐或晚餐会议,多次双边会谈,多次外长会议。

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

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说过:“一旦德国最后垮台,那时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

”这是斯大林第一次明确表示在对德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三方还就苏联出兵东北的政治条件进行了试探性的会谈。

当年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一位英国人曾这样说过:“在亚洲获得一个不冻港作为铁路的终点站,可能是俄国合理的愿望。

而当这生效时就意味着俄国大大增加在亚洲的武装力量;……拥有一个不冻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直达那个港口穿过的那整个地区都将成为俄国的了。

”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也说了同样的话:“像俄国这样一个巨大的陆地应当有一个不冻港。

”毫无疑问,这句话正中斯大林的下怀,所以他问丘吉尔:“在远东能够为俄国做些什么?”丘吉尔回答说,他对苏联关于远东不冻港的看法感兴趣。

罗斯福则明确告诉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张可以适用于远东地区,他还举例说,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

斯大林对此表示赞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将是不坏的。

”在雅尔塔,2月8日,斯大林同罗斯福秘密讨论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

中苏“中东路之战”始末

中苏“中东路之战”始末

中苏“中东路之战”始末一、1929年蒋介石张学良都十分热心解决中东路问题张学良和蒋介石之所以热衷收回中东路,表面上看是为维护主权完整而斗争,其实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方势力的博弈,张和蒋所处的这种复杂局面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解决中东路问题困难重重。

1、“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想有所作为,提升东北地位,因此热衷解决中东路问题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根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修筑的。

1905年俄国将长春至达大连段(即所谓的“南满铁路”)让予日本,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的中东铁路仍控制在沙俄手中。

十月革命后,苏联由于面临叛军和西方干涉势力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为避免中国成为“白俄势力”据点,因此于1919年发表对华宣言,宣布愿意废除沙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帝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及其他租占的矿产、森林和各种产业。

但由于当时的北京政府与协约国采取一致行动,不承认苏联为合法政府,所以对宣言始终置之不理。

随着政权逐步巩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政府已不再无条件将中东路交还中国,而是提出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由两国共管。

1924年5月31日中苏双方答成中东铁路共管协议。

此后虽然名义上是两国共管,但由于苏籍局长大权独揽,处处侵犯中方权益,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张作霖时期虽然想解决此问题,但是一方面由于其原本想借助的日本表示无意参与中苏冲突,另一方面在其南下进攻北京时需要利用苏联限制其对手冯玉祥,因此,他在中东路问题上最终选择了对苏妥协。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后,东北军大权落入张学良之手。

1928年东北易帜后,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打算在东北有所作为,他认为中东路问题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如果能收回中东路主权,不仅于“民族大义”贡献颇巨,还可以在国民政府中显露头角,提升东北的地位。

因此,1929年3月1日张学良向苏联方面提出“路局一切命令及文件应由局长及中方副局长共同签字才能生效,路局各处处长应以半数改派华员”等五项要求,但遭苏方拒绝,从而激化了双方矛盾。

东北沦陷始末解析

东北沦陷始末解析

东北沦陷始末解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意图占领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东北地区沦陷的开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东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本文将对东北沦陷的始末进行深入解析。

背景概述东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重要领土,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衰弱导致东北地区深陷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沙俄、日本等列强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掠夺和扩张,加速了东北地区的沦陷进程。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策划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

日本声称在盘锦南线铁路遭到“袭击”为借口,炮轰盘锦城,开启了对东北地区的全面侵略。

事变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沦陷,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埋下了伏笔。

伪满洲国的建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

伪满洲国政权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推行殖民统治政策,摧残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东北地区的沦陷深入到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斗争。

东北抗日义勇军应运而生,他们在东北地区展开游击战,破坏日军的后方补给线,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

东北沦陷的结束在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背景下,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受到了严重挑战。

随着苏联红军的参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逐步壮大,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岌岌可危。

最终,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地区沦陷局面得以终结。

结语东北沦陷始末的解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东北沦陷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坚定意志和不屈抗争精神。

东北沦陷的经历,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1929年:国民政府对苏联宣战

1929年:国民政府对苏联宣战

1929 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

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

“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铁路问题的由来作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索的中东铁路,是近代沙俄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由沙俄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

沙俄为了管理中东铁路而成立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除独揽铁路经营大权外,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后,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本。

日本控制的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

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被俄国控制,俄国在其沿线的驻军一度高达十余万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驱逐了仍然把持着中东铁路路权的帝俄残余势力,收回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驻军、司法、行政等部分权利。

苏俄政权出于摆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不利处境、打破国际帝国主义联合进攻的外交考虑,先后三次发表宣言,承诺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攫取的领土和侵略权益。

1922年8月,中苏双方就恢复外交和履行对华宣言问题正式开始谈判。

经过艰苦谈判,中苏双方代表顾维钧与加拉罕于1924年5月31日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其中关于中东铁路规定:中东路纯系商业性质,由中国赎回;在没有赎回之前,铁路业务由两国共管。

同年9月,苏联政府又与张作霖当局签订了《奉俄协定》。

苏方还作了进一步的让步,中东路无偿全部交给中国的期限,从沙俄时代规定的80年缩短为60年,并在此期间内允许中国赎回。

“中东路冲突”之外的冲突——1929年白俄武装从中国袭击苏联(上)

“中东路冲突”之外的冲突——1929年白俄武装从中国袭击苏联(上)

“中东路冲突”之外的冲突——1929年白俄武装从中国袭击苏联(上)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2期吴健1929年7月到12月,为争夺中东铁路的控制权,苏联红军和张学良指挥的中国东北军爆发武装冲突,双方累计动用兵力超过20万,战事持续近五个月。

有趣的是,中苏双方都不愿让第三方介入,就像负责此次作战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所说的:“这里没有和平,也没有战争,只有一场冲突而已。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早年在俄国内战失败的白卫分子聚集在满洲(“满洲”是清朝晚期对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称呼,后为西方列强所通用,尤其在俄国和日本颇为盛行。

1928年12月29日,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官方文件正式以“东北三省”取代“满洲”,而苏联仍习惯沿用“满洲”的叫法,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们把中苏交战看成是“反攻复国”或“显示存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在两国正规军交战的同时,一支武装分队在白卫分子莫霍夫指挥下,从中国渗透到苏联境内,制造了一起惊动苏联最高层的“莫霍夫匪帮事件”,当时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别乌)的内部通报、远东与莫斯科的报刊都提及此事。

后来的“苏联英雄”I.I?费久宁斯基大将是这起事件中奉命追剿莫霍夫匪帮的红军连长,他的回忆录《在东方》写道:“(1929年)9月初,白卫分子从中国窜入苏联境内,除了步枪外,他们还携带了两挺机枪,他们骑马闯入布拉戈达特诺耶村,抢夺村民的马匹和财物。

由于害怕红军围剿,他们很快离开那里,随后又洗劫多座村庄,并且伪称自己是苏联边防军、红军或刑事侦查队,试图败坏苏维埃政权的名誉。

当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的鬼话。

在伊万诺夫卡村,村民们差点抓住他们。

仓皇逃窜之际,他们丢掉许多东西,其中包括中国货币和公文等,公文上面盖着哈尔滨白卫组织的印章。

后来,该匪帮被红军消灭。

”长久以来,费久宁斯基的简短回忆几乎成了该事件的全部介绍,直到2016年9月3日,俄国防部中央档案馆才公开了更多的细节,里面还包括当年生活在中国上海的白俄记者巴拉克申(彼得?彼得罗维奇?巴拉克申,1898~1990年,记者、作家、移民问题历史学家,参加过俄国内战,1920年来到中国上海,1923年前往美国,在多家俄语报社与杂志社工作。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延安总部在18小时内连发七道命令,八路军挥师出关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占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

”苏联出兵东北,为中共夺取东北提供了“千载一时之机”。

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点,18个小时之内,朱德连发七道命令,其中有三道命令是直接配合苏军作战的。

8月11日上午8点,朱德发布的第二号命令说: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投降:一、原东北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中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随后,朱德又签发了第三号命令:为配合外蒙古军队进入内蒙及绥热察等地作战,并准备接受日、“蒙”敌伪投降,我命令:一、贺龙所部由绥远现地向北行动;二、聂荣臻所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

8月11日12点,朱德发布第六号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

8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晋绥、晋察冀两个分局,命令他们:苏联红军不日可占领哈尔滨,外蒙古军队已经南下林西、突泉,我绥远部队务必全力歼灭傅作义之东进部队,晋北、平北、冀东三区部队务必迅速分兵北进,迎接外蒙军队及苏联红军。

同一天,蒋介石却发出要八路军停止前进,不许擅自行动的命令。

显而易见,国民党要同我们争夺胜利果实了。

对此,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于部大会上形象而生动地说:“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

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

东北光复记录

东北光复记录

东北解放的真实记录长期以来百万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数十万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的说法在中国深入人心,在现在各种国外资料都陆续可以在中国大陆看到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曾经相信的那样。

日本关东军主力是根据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和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投降令向苏军缴械的。

图为向苏军缴械的日军。

一般说法是百万苏联红军歼灭日军解放东北1945年8月9日在德国法西斯失败3个月以后,苏联红军三个方面军,包括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空军集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

内有80个师,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另配属40个机械化旅和坦克旅,总共157万7725人,26137门火炮和迫击炮,555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飞机。

按照中国一般说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攻势,这股力量将席卷中国的东北三省,将把盘踞在此地的日本关东军一举歼灭。

事实上从1945年8月9日到8月20日的远东战役中,苏联军队的确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歼灭了关东军,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教科书中,远东战役的地位都和美国投掷原子弹并列,定性为压垮日本,迫其投降的最后一根稻草。

8月15日前苏日军伤亡相当日军为遵命缴械但如果重新翻开史料,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势并不如历史教科书里说的如此威风。

150万精锐苏军面对的只是60余万缺乏武器装备,新组建的日军,并非传说中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主力。

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时,苏联人并没有击垮日军的抵抗,甚至没有摸到日军在东北地区的核心防线;这场战役双方伤亡相当,在计算战果的时候,苏联人更是将战后投降的整建制日军也计算入内,如果在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指令下达投降令后放下武器的数十万关东军算是战役战俘的话,那么在关内向中国军队投降的128万日军,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大反攻当中俘虏的了?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联参与经营东北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这都对战后远东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及解放的贡献

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及解放的贡献

197在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尤其是东北抗日战争史中,来自社会主义苏联的帮助是最大的。

可以讲,苏联是中国东北抗战最大援助国。

值此中俄(苏)建交七十周年、两国之间已发展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际,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苏联合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对于铸牢中俄友谊、携手面对世界新型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抗战爆发后苏联对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帮助1932年冬,马占山、张殿九、苏炳文等抗日义勇军部队在日本的军事打击下,无法在东北立足,被迫退入苏联境内,受到苏联地方当局的积极保护,苏联政府还坚决拒绝了日本方面提出的“引渡”义勇军将领的无理要求。

二、苏军在1938—1939年重创日本关东军在日本的连续挑衅下,1938—1939年间,苏日两国军队在黑龙江流域的中苏边界先后发生两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就是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

苏联红军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在军事上支援了中国东北的抗战。

诺门坎战役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

按照日本方面统计,日本出动近六万兵力中,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第一独立守备队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全军殆尽,11个特种兵连队彻底丧失战斗力,阵亡7 696人,失踪1 021人,伤8 647人,生病2 350人,合计损失19 000人,仅飞机就损失了660多架。

苏军也付出了巨大伤亡。

据统计,死亡失踪人数9 700人,受伤16 000人。

①三、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帮助(一)召开伯力会议,援助东北抗联诺门坎战役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再次增兵东北,至1940年,关东军的兵力已达到70万,大举围剿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武装,对抗联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1940年底,整个抗联人数由最初的3万人减少到1 000多人,抗联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与此同时,苏联积极寻求与东北抗联取得联系,协同抗日。

1940年3月,苏联当局与中共吉东、北满党组织达成协议,向中国东北各地共产党组织和其领导的抗联武装发出邀请,赴伯力商讨抗战事宜。

《探索发现》解放哈尔滨第一季背景稿

《探索发现》解放哈尔滨第一季背景稿

解放哈尔滨Mr.Φοίνιξ整理1945年夏天,一群来自中国的军人,已经在哈巴罗夫斯克境内苦苦等待了43个月。

8月9日这一天,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他们朝着家的方向行进,目的地是750公里外的哈尔滨。

262天之后,哈尔滨解放;1513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1940年,孤军奋战8年的东北抗联,逐渐陷入困境,活动区域由70个县,缩小到不足10个县。

此时抗联党组织也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必须独立决定行动方针。

1935年9月1日破晓时分,德军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随着战局的发展,苏联需要与在中国东北地区战斗的东北抗日联军协同合作,在战略上稳定东方战线,1940年1月24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及东北抗联代表周保中、李兆麟、赵尚志、冯仲云等人抵达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与苏联远东边疆区军政代表举行会谈,史称“伯力会议”。

1941年1月至3月,双方在伯力召开第二次会议,在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支持下,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保持抗联旗帜,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方针。

第二次伯力会议结束3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对巨大压力,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一条约直接导致苏联对东北抗联政策的转变,为了防止在中国东北地区燃起战火,苏联开始组织进入境内休整的东北抗联回国作战。

1942年8月,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成立,共2000人,对外使用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独立步兵88旅番号,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委。

1945年,李兆麟带领一部分抗联力量第一批抵达哈尔滨。

公元1898年,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境内开工建造,这项浩大的工程牵引着无数人流、物流,向位于松花江岸边的铁路枢纽地汇聚。

只用了20年的时间,一个城市奇迹,便出现在哈尔滨这座曾经荒蛮之地的江畔渔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性商埠,出现了19个国家设立的21个领事馆,大小数十座教堂拔地而起。

东北抗战真相

东北抗战真相

东北抗战真相作者:柔然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4期【摘要】由童青林撰写的《东北!东北!》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解读东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可以说,1931年以后的东北一直牵扯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

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均系于此。

读懂东北,就读懂了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

【关键词】《东北!东北!》;东北抗战;历史真相【作者单位】柔然,中共中央党校。

1931至1945年,中国东北14年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命运。

由童青林撰写的《东北!东北!》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解读东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一、探究九一八真相“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马君武先生写的这首著名的《哀沈阳》,一度把少帅张学良推上了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内东北大片国土沦丧,东北军精锐不战而撤回关内。

究竟是谁向东北军下达了不抵抗命令,从而轻易断送了东北?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领袖是蒋介石,东北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则是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在开往九江的军舰上睡觉,张学良则在北平看戏。

长期以来,人们把不抵抗的罪责归咎于蒋介石,视其为民族罪人,口诛笔伐,这一切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然而,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中坦承是自己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对断送东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对东北地方当局和中央的关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不抵抗政策产生的思想根源和东北地方当局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对事态的误判做了详尽的分析。

二、超越生命的极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风起云涌,涌现大批抗日义勇军。

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这些抗日武装后来大部分烟消云散,能够坚持下来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苏军出兵东北消灭日寇后,好东西全运走,剩下的破烂还要拿来合作

苏军出兵东北消灭日寇后,好东西全运走,剩下的破烂还要拿来合作

苏军出兵东北消灭日寇后,好东西全运走,剩下的破烂还要拿来合作——苏军出兵消灭日本关东军后,将东北工业拆得一干二净1945年8月初,按照《雅尔塔协定》协商内容,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集中150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攻入中国东北地区,对盘踞于此的日本关东军主力发动围攻,以彻底消灭日寇这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最后覆灭。

苏军此举对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苏军为此牺牲的将士其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但直到1946年3月苏联红军从东北撤军的半年多时间里,苏军对当地工业的掠夺,尤其是将众多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当作对日作战的战利品处理,也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

正如1946年10月21日《大公报》发表的通讯《断了线的项链》中描述:东北工矿好比一串彼此配合又连在一起的珍珠项链,在日伪时期“粒粒珍珠是用战争的线连起来的…日本投降后,这个珍珠项链从日本军阀的身上拿下来了,战争的线也断了。

但是珍珠仍是珍珠,正是我们拿到自己身上,用和平的线上再连在一起的时侯,然而苏军进来,内战起来,一拆一毁,珍珠满地而被踏碎。

”二战时期,苏联虽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挡住了纳粹德军的进犯,并最终将其赶出了苏联国境,但其国土的精华部分都惨遭德军蹂躏,损失惨重,最后其虽然一直兵临柏林城下,但德国的大型工矿企业几乎都在盟军空袭中毁于一旦,苏军最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像样的战利品来补充国内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只好把主意打在了重工业发达的中国东北地区。

沈阳的兵工厂、弹药厂、造坦克的机器厂、飞机场;抚顺的轻金属厂、鞍山的钢铁厂,还有阜新、本溪等地的工厂区,全都在被拆成了一片白地,不仅拆的彻底,而且从9月份就开始动手,由此可见,苏军在出兵前就已经做好了详细计划,一占领东北就开始实施。

在被称为“东亚第二兵工厂”的沈阳市,其遍布城东和城北的兵工厂从张作霖主政东北的时候就开始建设,其中的不少设备都是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的;“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又投入了很大精力来建设,但苏军占领后不久,这里所有的好机器就被装箱运走了,剩下的只是一堆破烂。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2011年4月,俄罗斯托木斯克州“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了一批重要文件,其中涉及中国抗日英雄苏炳文率领“东北民众救国军”在1932~1933年间撤退至托木斯克的情况。

虽然国人对苏炳文略知—二,但对他和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异国颠沛流离的生涯却知之甚少。

在“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的档案里。

关于苏联收留东北救国军的内容其实只有五页灰突突的打字纸和两封电报,其中一张纸上盖有“待销毁”的字样,剩下的或是盖有“秘密”,或是标有“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简称)呈送”的字样,所有文件上记录的都是当年西伯利亚边疆区委员会主席列万多夫斯基与托木斯克地区领导人的谈话内容。

这些形成于1932年12月前后的文件只打印了极少的几份,主要分送联共(布)托木斯克市委、托木斯克市政府、格别乌托木斯克办事处和托木斯克步兵师司令部。

莫斯科掩护下的撤退早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共合作并驱逐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顾问后,中苏关系便跌入低谷,只是到了日本入侵东北后,面对共同的敌人,中苏才勉强于1932年恢复外交关系,但苏联官方出于避免惹火烧身的考虑,对中日冲突保持中立立场,仅仅在私下里支持中国实力派在满洲开展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

曾追随国民政府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抗日的东北军将领苏炳文,在经过同日伪虚与委蛇数月之后,于1932年3月31日再次在海拉尔高举义旗,通电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不久又正式宣布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通电中外,在嫩江西岸坚持抗日斗争。

日军起初只派遣少量部队驱赶伪满杂牌军进攻苏炳文部,结果均被其击退。

日军遂于11月中旬趁嫩江封冻之际,以松木直亮的第10师团为主力,配合以装甲车、坦克和飞机助战,逐步将装备低劣的救国军压缩到朱家坎、腰库勒一线,苏炳文部在北大荒转战于冰天雪地之中,终至弹尽粮绝。

迫不得已,苏炳文向苏联发出求助信号,他在送给苏联驻哈尔滨领事的信中写道:“请求苏联政府允许自愿解除武装的我东北民众救国军部队撤退至苏联境内,并伺机回国作战。

毛泽东与山海关保卫战

毛泽东与山海关保卫战

毛泽东与山海关保卫战作者:朱万义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3年第9期山海关保卫战爆发于1945年10月25日至11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为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而进行的一次战役。

这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继上党战役之后又一次重大战役。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指挥千军万马进发东北的同时,对山海关战役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参战部队坚决执行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历时22天,迟滞了敌人东进,完成了掩护我党我军进入东北的重大任务。

朱万义我军先机进入东北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本作战,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决战。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出“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地区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的命令。

李运昌是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中共冀热辽区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决定从全区抽出三分之二的部队和地方干部,兵分三路越过长城,向东北进发。

东路大军——冀热辽16军分区部队,于8月30日行至绥中县前所时与苏军一个小分队会合,鉴于日本在8月15日已宣布投降,双方决定联合到山海关接受日军投降事宜。

但是日军称:蒋介石政府有令,非其军队,日军不得接受其他军队受降。

由于日军拒绝投降,所以只能用武力解决了。

于是,我12团和18团为主力在苏军的配合下进行武力进攻。

经过紧张战斗,攻克了被日本统治12年之久的山海关。

随后,乘火车向沈阳开进,沿途留下一定力量组建地方党政军机构,于9月5日到达沈阳后,与日前进入沈阳的苏军会合。

沈阳人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法西斯蹂躏已达14年。

当他们看到祖国的军队进入沈阳时,以极大热情夹道欢迎自己的子弟兵。

根据苏方建议这支部队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沈阳市的党政军机构随之建立,并且向其他地方继续扩展。

立功东北旧事介绍

立功东北旧事介绍

立功东北旧事介绍
立功东北旧事源自东北边疆军民团结反抗入侵者的精神,形成于1840年代末——1940年代初,以中国蒙古人、俄罗斯人及其他入侵者
的频繁交火为核心。

1860年代中期,随着入侵者对东北边疆的不断扩张,日俄战争也拉开帷幕,几十年来,来自海外的殖民统治者如波斯
蒙古、英俄、日俄三国,都曾坚持过对东北地区的侵略。

此后,中国
民间也纷纷起来,发起起义与反抗,联合蒙古军队、少数民族军队,
结成民间军团,联合反抗入侵者,让敌人吃尽苦头,为东北边疆牺牲
了大量生命。

最知名的立功东北旧事,是两位著名的军队将领——于清河和华
钊的事迹。

1904年,两位将军抓住一次定期交战的机会,率领民间军
团崛起,带领30多万士兵来抵御俄国军队,全程奋勇抗战,击退了俄军,直到俄国军队退出了中国边疆。

前后,他们曾应对俄军六次进攻,击溃了马克什福德等俄军将领,最终击毙了原毛里汉·卡索夫将军,
民间军团终于取得了胜利,为东北边疆地区拯救了一片绿洲。

华钊后
来更是当选为俄国明斯克行省总督,成为俄国少数民族的第一位统治者,也是东北边疆的第一位女性将领。

立功东北旧事,彰显了东北边疆军民团结反抗入侵者的精神,激
励了数代东北人民勇敢反抗侵略,为抵御入侵而不惧牺牲,最终取得
了抗入侵的胜利,保护了东北边疆中国领土的完整,令世人钦佩不已。

今天,立功东北旧事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激励北
方各族人民抵御任何侵略的精神动力。

每年,都有各地学校举行专门
庆祝活动,普及反侵略精神,把立功东北旧事传播出去,奠定了东北
边疆和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团结抗入侵的精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2013-11-17 12:29:43
归档在《不屈的意志》 | 浏览88834 次 | 评论36 条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1
早在1939年,日本陆军部实施“北进政策”,由占领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挑衅苏联,在荒凉的蒙古草原诺门罕,日军与苏联红军干上一仗,苏军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日军关东军碰上了强硬对手,苏联红军的机械化和指挥官的现代战术,让18000多名日军葬身草原。

1941年,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进行突然袭击,苏联为在西线专门与德国作战,安定东线迫在眉睫,于是又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德国在盟军的打击下,覆灭在即;同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度假胜地雅尔塔,为尽快促使日本投降,结束太平洋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联合打击日本的时候已到,他请求斯大林出兵东北,以实现对日致命一击。

这个时候的斯大林坐地要价,认为需要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在涉及当时中国政府核心利益之下,在没有中国政府在场、甚至毫不知道情况下,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了协议,即《雅尔塔协定》,其内容主要为:维持外蒙古独立现状,租借中国旅顺港做军事基地,保证战后,苏联替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独享商业利益等等。

2
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蒋介石才私下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嘴中得知密约的部分内容,认为不能指望美国人,于是派宋子文直接与苏联接触,同斯大林签订一项条约。

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一行抵达莫斯科,7月2日,斯大林亲自与宋子文等会谈,会谈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往宋面前一掷,说,谈你的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宋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

7月9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中国政府今愿以最大牺牲与诚意,寻求中苏关系根本之解决;这也表明蒋介石默许了1945年2月罗斯福答应的斯大林所谓“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而开出的条件即: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现状,苏联承认中国对东三省的主权,旅顺港采取“共同使用”而不是“租借”30年,苏联承诺不向中共提供武器。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在莫斯科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3
随即,苏军迅速集结,将在西线攻克柏林的部队第1、2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调到远东战场。

苏联红军战士尼古拉自参加卫国战争后,已6年没有回过家,他后来这样回忆:我们到了西线战场,在那里,8月7日的时候,柏林已被解放了,我们从那里又回到了东方,当时我们也不清楚还会不会有战争,在广播里才听到要和日本作战。

当时中国东北,还盘踞着近100万日本关东军,仍然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攻击能力。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远东军区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发出进军远东的总攻击令,150万苏联红军,越过4千多公里中苏、中蒙边境,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强大攻势。

许多年以后,黑龙江绥芬河市民崔风成依然记得,他说:那晚,我们全家趴在炕沿下,听着外面炕沿下听着外面炒豆般的枪炮声,头不敢抬起,母亲毕竟有经验,她说可能是“老毛子”打过来了;到天亮出去一看,满街都是苏联红军,“老毛子”真过来打日本了。

4
一些苏联老兵,也对当时情景终生难忘。

苏军老兵尤里这样回忆:等待命令的时候,也许是一瞬间的害怕的,我当时候的心情就是整个生活都在我的脑子里过一遍,但是当战争开始以后,就没有恐惧的心理了。

苏军女兵伊万诺夫娜这样回忆:那是我第一次上前线,我旁边有一个军官,他打日本人的时候,脖子突然受了很重的伤,一下子就倒下了,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下了,那应该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惊吓的感觉,
我给他包扎,但最后他还是死了。

在出兵对日的作战中,苏军共击毙日本关东军83000多人,俘虏59万4千人,有32000多名苏军将士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

当年有一篇文章记载了苏联红军为烈士下葬的情景:暮色低垂中,苏军组织了马车队,连马身上都披着黑纱,124名苏军将士的遗体,被安放在2米长的薄木棺材中,在排枪声中被逐一下葬,不无处,传来几句苏军女护士嘤嘤的低哭声。

《不屈的意志----一个80后看当年的抗战》之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