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
体系,它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行为。
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一些感悟: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唤醒它。
良知是道德的源泉,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三)敬畏之心:王阳明心学认为,我们应该对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保持敬畏之心。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才能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四)反省与改正:王阳明心学强调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及时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简单生活:王阳明心学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内心的平静和修炼。
我们应该减少物质的欲望,避免过度复杂的生活方式,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追求内心的成长和道
德的完善。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对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体系,它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敬畏之心、反省与改正以及简单生活的价值。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
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
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
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
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
人生感言王阳明心学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的璀璨星空中有许多闪耀的星辰,王阳明心学便是其中一颗。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生的道路上,王阳明心学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此,我想以一篇人生感言,表达我对王阳明心学的感悟。
一、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与行不可分割,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体现。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这一理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
1.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学习成为了一种终身的过程。
然而,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正如王阳明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热爱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2. 真理源于实践王阳明认为,真理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源于实践。
在人生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尝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真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二、致良知,找回内心的光明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那就是良知。
致良知,就是要找回这盏明灯,让它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在人生的起伏跌宕中,我们要坚守良知,以真诚、善良、勇敢的心去面对一切。
1. 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王阳明心学所倡导的重要品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真诚待人,不虚伪、不欺诈,以真诚之心去面对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2. 善良为本善良是王阳明心学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以善良为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用自己的善行去温暖这个世界。
3. 勇敢担当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勇敢担当,敢于承担责任。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王 阳明心得体会
王阳明心得体会王阳明,这位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明代思想家,其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启示。
在深入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和生平事迹后,我深受触动,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却在仕途上历经坎坷。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
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意味着真理并非存在于外界的事物中,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常常习惯于向外寻求答案,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良知,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我们内心的直觉往往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做出违背良知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告诉我们,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践。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却总是因为各种借口而拖延。
真正的“知”应该是能够指导行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更要有坚定的执行力,做到言行一致。
王阳明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天生具备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去除私欲和杂念,我们能够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很容易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失去自我。
而致良知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的本真,不为外在的虚荣所动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面,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工作中,我们要秉持良知,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任务,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第一篇: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读后感(精选10篇)
《致良知》读后感(精选10篇)《致良知》读后感1接触《致良知》也是从这开始有所了解阳明先生,刚开始学习《致良知》时不看好此书,觉得无甚用处,之后为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从而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师傅为我们传经送宝。
《致良知》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与净心”思想学说。
其中写道“伟大的中华名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名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读到此时,想起我们做团餐,想到我们中快餐饮,我们中快餐饮已有24年的发展历程,想到公司计划用77年时间成为有崇高感的伟大公司,我想我们公司成为伟大公司也一定会创造优秀的文化,各级员工对成为伟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阳明先生的明心与净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我们广大员工也一样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让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净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明和贪欲去除的越多,建设心灵品质就越高,开发心灵宝藏就越多“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没有明心,净心就没有动力,没有净心,明心就无法深入”读到这时深深给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须做到明心与净心为一体,也希望公司广大员工做到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公司各个部门各级员工真正是为自家孩子做饭菜一样充满爱心的工作,真心用母爱做服务,用良心做食堂,让我们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领团餐潮流,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与空话。
言有尽而意无穷,衷心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公司。
《致良知》读后感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
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王阳明的心学著作后,我深受
启发,对心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
本能的道德良知,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才能使这种良知得
到发展和完善。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声音,追逐物质利益,忽略了道德和良知。
王阳明心学提醒了我,要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不断修养自己的良知,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读王阳明的著作中,我深受其“格物致知”的思想所感染。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外部世界的事物,可以深刻认识自己内心的
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提升和完善。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要善于用
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
世界,使之更加纯净和高尚。
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
要统一一致。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
很多人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实践和行动。
王阳明心学提醒了我,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心学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修养自己的良知,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知识付诸实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和内涵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南针,引领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1000字左右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1000字左右阳明心学,就像一盏明灯,在我心灵的幽径上洒下智慧的光辉。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这良知啊,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好比我们心里头住着的一个小神仙。
这个小神仙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有时候我们做事情违背了良知,就像是把小神仙给关起来了,心里呀,就会七上八下的,不得安宁。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老人家在费力地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当时我正忙着赶路,心里就犹豫了一下,没有去帮忙。
过后呀,我这心里就像堵了一块石头似的,难受得很。
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我做的不对呢。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也特别有意思。
这就好比是一双鞋子的两只脚,知是一只脚,行是另一只脚,少了哪一只,这鞋子都没法好好走路。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总是说自己知道要努力学习,要健身,要对家人好。
可是呢,每天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学习和健身的计划一推再推,对家人也是不耐烦。
这就是只知道,却不去做呀。
这就像有了一张宝藏的地图,却始终不肯迈出脚步去寻找宝藏,那这地图有啥用呢?阳明心学还让我懂得,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
这镜子要是干净明亮,那世间万物在镜子里都能呈现出本来的样子。
要是镜子上沾满了灰尘,那看到的东西可就模糊不清了。
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呀,就像是这镜子上的灰尘。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些就变成了灰尘,遮住了我们的心镜。
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我曾经就特别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别人说我一句不好,我能难过好几天。
这时候我的心镜就脏了呀,看到的世界也是灰蒙蒙的。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擦拭自己的心镜。
怎么擦呢?那就是要时刻倾听良知的声音,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
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别人,这就像给心镜擦去了一点灰尘,镜子就会更亮一点。
当我们不断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心镜就会越来越明亮。
到最后,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世间的美好,也能清楚地认识自己。
阳明心学真的是我们心灵的一剂良药。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学习致良知建设心灵品质,就像人生必修课一样,学习并做到知行合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1傲,说白了就是目中无人,只看到自己的厉害,看不到别人的厉害,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
这样的人,即使有不世的才能,也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下场十分可悲。
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他不仅英勇善战,更有优秀的人才辅佐,手下城池、兵士也不在少数,跟曹操起兵时的势力比起来不知强了多少倍,想必可成一番大事业。
但是吕布就是因为不听谋士良策,又不信任麾下大将,致使在各大战役中屡吃败仗,势力逐渐衰颓,最后被曹操所灭。
这就是典型的因傲至败的体现。
谦,就是谦虚,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这样的人,往往能跟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们更愿意帮助这样的人。
清代的张英,位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老家的官邸旁有条巷子,因邻居要建新房,想要霸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一气之下写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六尺巷由此得名,也因此流传千古。
傲与谦,人的两种品性,傲字致人败,谦字又可戒人傲。
为人处事,要把谦字放心中,切不可傲。
人越优秀,越会觉得傲字不可取,不是能力变差了,而是心态和境界变高了。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2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他长子正宪的。
阳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执太深,就会拒人千里之外。
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诚信。
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就是因为太傲慢,而成为碌碌无为甚至极恶大罪的人。
应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以“良知”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和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王阳明在《致良知》中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即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良知,只是因为外在的杂念和世俗的诱惑而被掩盖了。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自我修养,才能够找到内心的良知,并且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一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地用心去呵护和修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很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声音。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养,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够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才能够真正做到“致良知”。
除了对内心世界的思考,王阳明在《致良知》中还强调了人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道德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即知道道德的要求,并且在行为中实践出来。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道德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道德的力量。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反省,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同时,我也意识到道德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道德的力量。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人生、道德和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意识到了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实践,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够做到“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学习感悟
王阳明心学学习感悟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曾这样评价过王阳明心学:他认为王阳明是宋儒的“克家肖子”,不仅继承了宋儒“变化气质”的学统,更在讨论心、物关系时折中了心、物两派,超越了朱熹与陆九渊两位前辈,提出了独有的“感应”一说;王阳明重视实践,境界高远,其知行合一更是旷古绝今。
我上学期间就听说过王阳明心学,但脑子里对心学的认识只停留在“知行合一”一个概念点上,很幼稚的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应该去做”,或者“知道和做到都实践了才是圣贤”,来到致良知诚意班,虽学习了几个章节,却完全颠覆我的认知,我以为的知行合一和阳明心学所讲的知行合一,差了好几个层次,天地之别。
真如钱穆所言,王阳明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修养。
强调内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阳明心学讲道德,讲德才兼备,讲内圣外王,那么该如何把这些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呢?阳明心学认为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自我内驱力的第一便是立志,我理解就是从小就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个从小志向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很大,所以说从小让孩子多读书多旅行多见见世面,不断扩充家长和孩子的边界有多么的重要)第二是要有定力,立志之后不能三心二意,猛志长存,不能轻易的更换赛道,认准一个行业或领域,不断积累,不断发力。
第三是扩充力,要内圣外王,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要试着去影响别人,要把内心的仁爱之心扩充到你周围的整个世界,帮助大家,团结大家,同心同德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第四是学术的扩充力,第三点主要讲道德境界的扩充力,第四讲学术方面的,说实在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点我也没听懂,希望下次再请假老师或其他同学。
阳明心学的生命力和自驱力,除了上述四点,其实还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错,随着学习和阅历的积累和吸收,我们也要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更新和升级,保持新鲜的,旺盛的生命力。
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感
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感这个假期认真拜读了由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编注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一书。
刚拿到此书时看见是原文版的,就不难想到读书时老师叫我们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
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
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观后感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王阳明心学智慧的一些东西,那可真是让我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以前就听说过王阳明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但一直没深入了解他的心学。
这一了解,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王阳明心学里最出名的那句“致良知”,听起来简单,其实包含了大大的智慧。
就好像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天使,这个小天使就是我们的良知。
良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能指引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前行。
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良知就会在心里挠我们一下,告诉我们“去帮帮他呀”。
要是我们违背了良知,做了坏事,心里就会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这就像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道德的小雷达,时刻监督着我们的行为。
还有那个“知行合一”,这可真是个超级实用的理念。
以前我总是想得多,做得少。
脑子里有一堆伟大的计划,什么减肥啦,读书啦,可是一到行动的时候就各种拖延。
王阳明就像是看穿了我这种人一样,他说知行得合一啊。
知道了不去做,那就不算是真的知道。
这就好比你知道吃太多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但是你还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薯片,那你其实就不是真的明白健康饮食的道理。
按照“知行合一”的说法,你要是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少吃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还会积极地去锻炼身体。
现在我每次想要偷懒的时候,就会想起“知行合一”,然后咬咬牙,把该做的事情做了。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相当传奇的。
他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人,经历了好多挫折和磨难。
但是他的心学就像是他的秘密武器,不管遇到什么困境,他都能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力量。
就像他被流放到龙场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般人可能就绝望了,觉得人生完蛋了。
可王阳明呢,他在龙场悟道,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还能思考人生的真谛,最后悟出了心学的精髓。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外在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能守住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的力量,就能克服困难。
从王阳明心学里,我还学到了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在这个社会啊,大家都忙着追逐外在的东西,什么钱啊,地位啊,名誉啊。
阳明心学致良知读后感
阳明心学致良知读后感阳明先生的心学,那可真是一门让人脑洞大开的学问,尤其是这个“致良知”的理念,就像一把神奇的小钥匙,试图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或者还没被发掘的宝藏。
一开始接触“致良知”,我就想,这啥玩意儿?良知?咱不都有吗?不就是知道啥是好,啥是坏呗。
但越深入读下去,才发现自己之前想得太简单了。
阳明先生的“良知”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恶判断,它像是一个超级导航系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指引着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过有意义的生活。
就好比,我们有时候在做选择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说:“哎,这么做不太好吧。
”或者“嗯,这个感觉是对的。
”这可能就是良知在悄悄发声。
但是呢,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各种诱惑、利益或者是习惯给干扰了,就像耳朵里塞了棉花,听不见良知的呼喊。
比如说,看到路上有个老人摔倒了,良知会告诉我们要去扶,可脑子里又会闪过一些新闻里扶老人被讹诈的画面,然后犹豫了,这时候良知就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掩盖住了。
“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被盖住的良知重新擦亮,让它发挥强大的力量。
怎么擦呢?我觉得首先就得静下来。
现在的生活啊,就像一锅煮沸的粥,咕噜咕噜冒泡,各种信息、事情一股脑儿地往我们脑袋里塞。
我们得像从这锅粥里捞出一粒米那样,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
比如每天抽出个十分钟,啥也不想,就坐在那,听听自己的呼吸,感受内心的状态。
这个时候,良知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动物,慢慢地探出头来。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致良知”和我们做事情的态度也息息相关。
阳明先生一生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打仗的时候,都始终坚守着良知。
他没有因为困难就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也应该以良知为准则。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做工作为了图省事,可能就会偷个小懒,应付了事。
但按照“致良知”的说法,这就是没有听从内心那个想要认真做好事情的声音。
要是真的“致良知”,就应该尽心尽力,把工作当成一种自我成长和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机会。
王阳明心学第五章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第五章读后感读王阳明心学的第五章,就像是跟着一位绝世高手又深入了一层武功秘籍的世界,那感觉相当奇妙。
这一章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致良知”在生活中的更多体现。
感觉王阳明就像一个生活大师,把高大上的心学理论和日常琐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以前觉得良知嘛,就是一种模糊的道德感,知道好坏就行。
但在这章里,我发现远不止如此。
比如说,他提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致良知”就像一个超棒的指南针。
你和朋友闹矛盾了,良知会告诉你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是因为自私了,还是因为没有体谅朋友的感受。
就像有个小天使在你耳边悄悄提醒你一样。
而且这种提醒不是那种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非常贴合实际情况的。
我就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和朋友生气,事后冷静下来,良知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心里会想:“我当时要是不那么冲动就好了,其实也不是啥大事。
”这时候就明白自己违背了良知,没有做到心学里那种内心的和谐与真诚对待朋友。
再说说在面对困难和选择的时候。
这章让我认识到“致良知”是一种超级力量。
当你在工作中面临一个难题,是选择走捷径耍小聪明,还是踏踏实实地按照良知指引去做正确的事,这可太考验人了。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会让你选择后者。
就像是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说:“别怕麻烦,做对的事情才是正道。
”我就想起自己曾经有个工作任务,有个投机取巧的办法能很快完成,但良知却有点不安,最后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正规流程做了。
虽然累点,但心里踏实,这大概就是良知的魅力吧。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这章里感觉王阳明把良知说得像一个宝藏挖掘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美好或者机会,而良知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
比如说,看到街边有个需要帮助的老人,良知会促使我们去伸出援手,而这个小小的善举,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是内心的快乐,也许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就好像良知在提醒我们:“看那边,有个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的机会呢!”这一章读完,我感觉自己就像被王阳明拍了一下脑袋,突然开窍了不少。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学强调内心的真实和自觉,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理论。
在读完王阳明的心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王阳明心学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良知,只要能够发现并遵循这种良知,就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心中有光明,行为也能够自然而然地符合道德规范。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自我认识,才能够找到内心的真实和自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往往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态度和选择。
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王阳明心学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和理论就能够掌握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往往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最后,王阳明心学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和行为的统一。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知识和行为是需要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理论,而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行为,往往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思考,只有通过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和行为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王阳明心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 感悟与思考
王阳明心学感悟与思考王阳明心学,那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就像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咱先来说说啥是王阳明心学。
你想想,我们的心就像一片广阔的田野,里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
有时候杂草丛生,让我们心烦意乱;有时候鲜花盛开,让我们心情愉悦。
王阳明心学呢,就是教我们如何打理这片心田,让它始终充满生机和阳光。
王阳明说“致良知”,这良知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像我们内心的指南针,告诉我们啥是对,啥是错。
比如说,看到有人摔倒了,我们心里自然就会涌起去扶一把的冲动,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可要是我们因为怕麻烦或者担心被讹诈而不去扶,那就是把良知给弄丢了。
再比如说“知行合一”,这就好比我们知道锻炼身体好,可要是光嘴上说,却天天躺在沙发上不动弹,那能有啥用?只有真正行动起来,去跑步、去健身,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人可能会问,学这王阳明心学对咱有啥实际用处呢?嘿,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了,别光抱怨,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怎么解决,然后勇敢地去尝试,这不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吗?再比如说在人际关系中,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真心对待别人,这不也是遵循良知的表现吗?还有啊,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压力这么大,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这时候,王阳明心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找到内心的方向。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内心强大,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王阳明心学就能帮我们培养这样的内心。
总之,王阳明心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的智慧之门,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
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
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
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
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
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
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
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
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立功,他平定广西,福
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
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
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
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
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
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
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
以我自身为例来说,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
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
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
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
良知而已。
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
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