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鲁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后续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编程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各硬件部分的基本功能。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学会识别和区分计算机的各个硬件部分。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硬件的整体认识,避免对单个硬件功能的片面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动画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引出主题:简要介绍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认识计算机。

(二)、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强调计算机硬件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等组成。

-解释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简单介绍二者的区别。

2. 实物观察:展示实际的计算机设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3.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理解程度。

(三)、学习开机与关机1. 演示操作:教师现场演示正确的开机和关机方法,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设备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谜语: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谜底:计算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认识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1、展示计算机设备学生观察计算机,认识各部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作用,教师及时更正、补充。

(出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2、出示幻灯片,展示计算机各个设备,让学生连线组成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计算机。

放大扫描仪,让学生认识,并说明其作用。

引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出示幻灯片,展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概念,并简单说明。

4、让学生把自己所拿的设备加以区分,在幻灯片上加以标注,明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外部设备,出示幻灯片,明确哪些属于外部设备。

6、了解神秘的主机拆开主机,展示内部图。

出示主板、CPU、光驱、内存条、硬盘,结合幻灯片,可以观察实物找出主机内的位置,也可以先看主机内部,认识名称及作用,说到内存条与硬盘时加以区别并引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并联系生活认识U盘、光盘、移动硬盘、软盘。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2.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4.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计算机的定义和作用;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二、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过程;3.计算机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三、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1.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2.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四、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和创新思维1.增强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探索;2.发展计算机相关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进入班级,向学生引入计算机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与学生互动探讨计算机的作用和发展历程,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步骤二: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历史发展。

包括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以及计算机科学家和计算机公司的重要贡献。

步骤三:探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案例分析,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过程。

通过实验或模拟操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

步骤四: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0分钟)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参与讨论计算机的不同分类和特点,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步骤五:培养计算机的兴趣和创新思维(20分钟)通过游戏、小组活动或编程实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听取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资源:1.课件、实物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2.计算机相关的案例和实验;3.游戏、小组活动或编程实践的相关资料。

2024年认识计算机教案小学信息技术

2024年认识计算机教案小学信息技术

认识计算机教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认识计算机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计算机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计算机的了解和看法。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2.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

三、计算机的组成部分(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硬件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四、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10分钟)1.教师讲解计算机的正确开关机方法,强调安全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

2.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键盘和鼠标,教授基本的打字技巧。

五、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如CPU、内存、硬盘等。

2.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如何处理信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

这是因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通常只接触到计算机的表面操作,而对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了解较少。

《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三年级上册

《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三年级上册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熟悉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2. 教学难点:熟悉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建立正确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准备:准备一台计算机、键盘、鼠标器、U盘、教学PPT、相关软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自我介绍,讲解本课学习内容。

2. 展示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计算机的组成与开机方法1. 计算机的组成: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展示实物图并简述功能。

2. 开机方法:教师操作示范,讲解开机步骤,并请学生模仿操作。

(三)了解计算机的“大脑”——中央处理器1. 中央处理器(CPU)的作用:展示图片,介绍其主要组成及功能。

2. 主流品牌CPU介绍:简要介绍Intel和AMD两大品牌的特点和优势。

3. 通过小游戏“拆装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主板上的重要元件。

(四)教学拓展1. 展示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介绍,包括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等。

2. 介绍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预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3.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索计算机的奥秘。

(六)布置课外任务1. 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更多关于计算机的信息,了解更多新知识。

2. 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本课所学内容,共同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功能,能简单操作如启动、关机等。

认识计算机初中教案

认识计算机初中教案

认识计算机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4. 计算机的功能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1. 计算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计算机教材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计算机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对计算机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教师解释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三、计算机的组成部分(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CPU、内存、硬盘等)和软件组成部分(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2.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0分钟)1. 教师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巩固所学操作。

五、计算机的功能(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上网冲浪、玩游戏等。

2. 教师展示一些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的重要性。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基本操作和功能,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探索计算机的更多应用,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初中认识计算机的教案模板

初中认识计算机的教案模板

初中认识计算机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

3.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准备:1. 计算机教室。

2. 投影仪或白板。

3. 计算机操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a.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进行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图形输出等操作的电子设备。

b.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c.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用于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应用软件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

3.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以及基本操作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绘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结构图,或者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以及基本操作。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计算机的认识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以及基本操作,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认识计算机教案9篇认识计算机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

2.能正确朗读课文。

能读懂本课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2.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使用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小黑板、计算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思路及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感受。

小结,过渡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课件1出示词语)比较难理解的通过各种方式理解:1)联系上下文理解2)通过肢体语言理解3)在实际生活中理解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整体感受课文内容3.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老师评价)4.小结,过渡三、协作学习,解决疑难。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再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2。

a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b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c请教周围伙伴解决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旁边打上问号,一会儿告诉老师。

)2.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老师随即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老师随即打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神奇在哪儿?(出示课件3)4.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以一小组为例,重点说明。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朗读,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辅助工具,例如投影仪,可出示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读:例如指名读,评价,赛读;师范读)5.其他小组也可按照这个小组的汇报方法交流,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第2课__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三

《第2课__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三

《认识计算机》教学分析一、引言本文是一篇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明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文件管理、网络浏览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认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习惯。

三、教学内容分析1. 计算机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显示器、电源等部件,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作用。

2. 计算机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驱动程序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和作用。

3. 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 OS等,以及它们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等。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判与反馈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的教室表现,如参与度、提问情况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水平和需求,以便改进教学。

六、总结与建议本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计算机。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增加实践环节的趣味性,如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编程或网页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如病毒防范、数据备份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剖析本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网络技术应用、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从网络技术的应用出发,以组网、建网到用网为逻辑线索,从技术到应用依次递进展开,同时凝练了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通信、信息检索、网页设计等核心概念。

对于本节内容来说,就象一个桥梁,起到连接的作用,网络建好了,目的在于相互通信,与此同时这样就为后面畅游因特网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在本单元里,为第二节走进域名知识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本节围绕IP地址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展开,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对两台计算机对等连接作了介绍,其间提到了IP地址的设置和查看问题,但只是作为一个数值填写到了TCP/IP协议属性中,同时为这节内容作下铺垫,IP地址这一新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关键,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由此确定:(1)教学重点:IP地址概念、格式、分类(2)教学难点: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意义建构(3)教学关键点:使学生建构起IP地址的概念二、说目标因特网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渗透各个领域,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因此,了解网络的实质,让学生知道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如何实现相互访问,相互通讯的,感受IP地址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

1、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IP地址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IP地址的书写方法,熟悉IP地址的分类方式。

(3)知道在因特网中对IP地址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重要机构。

(4)讨论合理利用IP地址。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网络和书籍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扩展和更新知识面。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计算机》是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正确姿势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计算机,并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操作计算机的熟练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等。

2.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提高操作计算机的熟练度。

3.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计算机奥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等。

2.教学难点: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机教室,确保每台计算机都能正常运行。

2.准备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3.准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任务,如打开记事本、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计算机场景,如玩游戏、看电影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物品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认识计算机》。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PPT呈现计算机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机的外形。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正确打开计算机、开关机等操作。

学生在台下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

小学三年级《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三年级《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
师:依次出示主机里面CPU、硬盘以及内存条的图片。
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部件做介绍
师:总结计算机主机里面的部件非常多,书本上为我们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的CPU,存储信息的设备内存条和硬盘。当然还有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比如说风扇、显卡等等(介绍的同时出示图片,并介绍部件的功用)
师:存储器有内存储器也有外存储器
(2)输入设备
师:说的非常棒。那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设备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呢?
生:照相机、U盘、光盘等等
通过师生互动、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这节课以后相信同学们对计算机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去使用计算机
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辅助学生进行记忆,让学生提前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从外观上看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了解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让学生初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学生对认识计算机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讲解法、图解法、提问法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课前准备)
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记住并能说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来理解新知识,并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来思考、 解决问题。
(2)通过教师的讲授、互动的游戏、激烈的比赛反复强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了解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都是人研究和开发出来的。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新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非常兴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学生即使是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我个人感觉他们对计算机也不是很陌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
教案一: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 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的定义和作用;
2.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 计算机的组成结构:硬件和软件;
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
5. 计算机的分类: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嵌入式计算机;
6.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
- 教师引入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和使用经验;
- 教师展示一台计算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计算机的外观和功能。

2. 导入新知:
-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计算机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

3. 讲解重点:
- 教师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以及各类型计算机的特点和用途;
-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讨论。

4. 练习与巩固:
-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 学生完成一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小测验,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展望: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6. 课后拓展:
- 学生自主搜索和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分享给同学们。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演示或白板草图;
2. 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3. 计算机基础知识小测验。

《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通用)

《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通用)

《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通用)教案标题:《认识计算机》课时:2课时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计算机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计算机有什么了解?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认识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算盘、机械计算机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

2. 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三、计算机的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

2. 学生理解计算机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5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 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3. 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五、计算机的功能(10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辅助设计、网络通信、多媒体应用等。

2. 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并举例说明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二课时六、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存储、输出等基本过程。

2. 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七、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5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

人教新课标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1.2《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1.2《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1.2《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计算机》是人教新课标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以及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卡通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计算机,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易于接受新知识。

但同时,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功能和基本操作。

2.教学难点:计算机各部分硬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跟随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设备的正常使用。

2.制作课件,包括计算机的构成、功能和基本操作的图文并茂的展示。

3.准备一些实际操作的例子,如打开文件、关闭文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幅有趣的卡通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计算机。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神奇的东西——计算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操作的例子,如打开文件、关闭文件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教育·现场“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文|陈金涛【教学背景】“认识计算机”是甘肃省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外观上的基本设备,主要包括:显示器(输出设备)、主机、鼠标(输入设备)、键盘(输入设备)和其他设备。

通过对这一系列设备的学习和了解,学生能够激发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准确辨识这些设备并了解其作用,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素养1.Word窗口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ord窗口的基本操作,包括文字录入、修饰、插入图片、图形和表格等处理方法,以便灵活运用Word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电子板报的制作。

2.网络信息交流让学生正确了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并掌握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体验网络社区的生活,最终培养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3.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熟练运用数字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和学科学习。

(二)能力素养1.制作电子板报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掌握Word软件的文字录入、图文处理技巧,最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板报,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信息科技兴趣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和任务导向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课程学习。

3.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信息社会的责任感,理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范畴并能防范一定的网络风险,养成积极向上的信息社会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电脑室提前安装、调试好所需应用软件,确保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为优化作业设计提前制定“交互式微课视频课线上候课教学法”系统,并提供“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优化作业设计”。

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目标:在5分钟内,通过虚拟时光隧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计算机的特点,培养他们对科技变革的情感认知。

2024年认识计算机教案

2024年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教案认识计算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系统。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作用与使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硬件组成、软件系统等。

2.演示法: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

3.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介绍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

4.讲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等。

6.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演示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操作。

7.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8.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9.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

六、课后作业:1.搜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编写一份计算机发展简史。

2.列举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说明各硬件设备的作用。

3.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并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说明其基本操作。

5.思考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未来发展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
及其换算;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

4、行为与创新:科学地解答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难点: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计算机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但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硬件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这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接触实物、观看录像等直观方式去认识计算机。

开头首先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作一个简要的了解;然后引入实物,让学生打开计算机,去探究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

这样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

此时,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硬件系统外,还必须要有软件系统;最后,教师简要地说明计算机的发展。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通过说明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时向学生提出希望: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精美的计算机图片)
这些漂亮的计算机大家一定看过,但是同学们肯定很少有人看过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一定很好奇,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计算机吧!
(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段计算机的录像,简要地对它作一个了解。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桌上的这台计算机看个究竟。

好,现在就请大家快快打开你们的主机,去探索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吧!
大家可以动手拆拆看,把里面的部件拿出来,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看看它的名称、作用……
(教师巡视、倾听讨论)
设计意图:开头播放录像,不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学生
的好奇心——“我桌上的计算机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样,学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高涨。

你们认识这些部件吗?哪个小组能说说它们的名称、作用?(小组推荐,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
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1、内存条: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设备。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的内存条容量是多大的? 256MB
MB 是兆字节,是存储器的容量单位。

你们还知道哪些容量单位吗?
B 字节、KB 千字节、GB 吉字节(其中B 是基本单位)
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吗?1KB =1024B 1MB =1024KB 1GB =1024MB
2、硬盘:也是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设备。

(它属于外存储器)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们的硬盘,容量是多大? 容量:40GB
除了硬盘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外存储设备?
移动硬盘、光盘、U 盘、MP3、MP4……
(三)讨论学习:
师:学习了内存和硬盘后,我们知道存储器可以分为:(板书)
随机存储器(RAM ):既可读又可写,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

只读存储器(ROM ):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外存: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内存 存储器
设计意图:学生讲到内存条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容量多少,这样,就引出了存储器容量的单位以及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说到硬盘时,让学生观察它的容量,同时引出外存储器。

另外,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外存储器,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后讨论学习常用的外存储器容量和特点,增加学生的常识知识。

3、CPU:中央处理器,又称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CPU由哪两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衡量CPU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时钟频率,又称主频,如:3.0GHz。

目前,常见的CPU由Intel公司和AMD公司制造的。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们的CPU是哪个公司制造的?主频是多大?
Intel公司制造的,主频是2.66GHz。

那么,我们如何从电脑上查看到CPU、内存的参数以及硬盘的容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实践学习:
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CPU和内存参数。

在“我的电脑”窗口单击C盘盘符,可查看C盘的容量。

4、主板:是硬件系统中的基础部件,为CPU、内存及各种功能卡提供安装插槽,为存储设备、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外部设备提供接口。

大家能把刚才的内存和CPU插到主板上吗?请大家动手试试看吧!(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 讲完主板的功能后,让学生动手把内存和CPU插入到主板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也会乐于去实践。

5、风扇:散热的功能。

因为CPU工作的时候会散发大量的热量,风扇就是装在CPU上面对它进行散热的。

6、电源:主要给主机中的各个部件供电。

计算机从外观上看,除了有主机外,还有什么?键盘、鼠标、显示器……
对,这些称为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可以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那么,什么叫输入设备,什么叫输出设备呢?交流、回答。

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分别属于哪种设备呢?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输入设备、哪些输出设备吗?
你们能把键盘、鼠标连接到主机上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讲到这里,计算机的主机内部结构已基本讲完,这时教师提出疑问:“一台计算机从外观上看,除了主机,还有什么设备?”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设备,此时,引出了外部设备的概念和分类,接着教师提出“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分别属于哪种外部设备?”、“你还知道哪些外部设备?”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拓宽他们的知
识面。

现在请大家动手把你们没安装好的部件安装好。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好,现在同学们把计算机部件都安装好了,你们打开它,能用吗?
不能,因为没有安装软件。

对,计算机就跟人一样,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外,还要有思想。

那么,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要有硬件系统外,还要有软件系统。

比如:Windows、Word、Excel这些都是软件。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不但要有硬件系统,还要有软件系统。

同时掌握什么叫做软件。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你们还了解前面三代的计算机吗?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四)课堂小结:
从这四代计算机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设计意图:把计算机的发展放到本节课的最后面讲,不但便于上下文的衔接,而且可以在小结时,通过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时对同学们提出新的希望。

板书
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9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年-1963年)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3年-1971年)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今)计算机的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
正确的开关机方法:
开机:
1、打开显示器电源
2、按下主机POWER按钮,打开主机电源。

启动成功。

关机:
1、单击左下角“开始”按钮,
2、单击“关机”
3、选择“关机”
4、单击“确定”。

关闭显示器电源
关机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