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2a12e1933687e21ae45a948.png)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https://img.taocdn.com/s3/m/ab2f34a5cc7931b764ce150f.png)
(一)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 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 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曲率较大
倾角:
真倾角:岩层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tanβ=tanα.cosω
倾斜岩层
亮甲山
2、产状要素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的测定
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 根据钻井资料、地形地质图等资料间接求取。
(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法 方位角: 倾向+倾角 走向=倾角±90° 130°∠30°
(二)不整合的类型
1.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
平行不整合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由平行不整合推知:在上下地层生成年代之间,该区地 壳运动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尔后又转为缓慢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的产状——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的方向。 (岩层在水平地表的延伸方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射线(倾斜线), 该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方向(朝向)。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
记录格式: 倾向 倾角
研究意义:追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史;确定构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6dc2738a417866fb94a8e3b.png)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d38439e7f90f76c661371a60.png)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a9ced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8.png)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A04-1第四章-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A04-1第四章-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1af2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8.png)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般操作步骤:
预备阶段 ①将透明纸蒙在吴氏网上, ②画“+”中心, ③标出E、S、W、N方位(顺钟向)。
平面的赤平投影
投影步骤(口诀): A、基圆顺钟找倾向; B、东西直径数倾角(由圆周向圆心数); C、径向圆弧拟平面; D、复原归位定投影。 例1: 平面产状 120°∠30°投影 操作如下。
➢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 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种类: ➢ 褶皱(fold) ➢ 断层(fault) ➢ 节理(joint)
4.1.2 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rocks
“产状”——是什么?“产出状 态”、“空间位置”
产状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第 4 章 地质构造 Geologic Structure
4.1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4.1.1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Tectonic movement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4.1.2 岩层的产状 Attitude of rocks 4.1.3 地质调查工具 4.1.4 极射赤平投影法基本原理 4.1.5 岩层露头线特征
直线的赤平投影
步骤同1、2即可。 例2:线理产状 330°∠40°投影如下。
法线的投影
关键:法线和平面垂直,倾向相反(90°),倾角互 余。 例3: 产状为90 °∠40 °平面的法线投影。
已知真倾角求视倾角
例4:某岩层产状300°∠40°,求在335°方向剖面上 岩层的视倾角。视倾角为图19-8中的H′D ′。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c9f7ea6941ea76e58fa04c1.png)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工程地质 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
![工程地质 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https://img.taocdn.com/s3/m/8bae383783c4bb4cf7ecd100.png)
新 老
A
B
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地层层序正常时)
A—地层水平;B—地层倾斜;
图中1,2,3,4表示从老到新的地层
B 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地层层序倒转时)
A—原始褶皱时的地层;B—遭受剥蚀后的地层。
二、古生物法(生物演化律)
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 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
走向指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所指的方向(OB和 OA),该交线是一条直线,被称为走向线。它有两 个方向,相差180°
倾向指岩层面上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 方向(OD’)。该投影线是一条射线,称为倾向线, 只有一个方向。倾向线与走向线互为垂直关系。
倾角指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一般指最大倾斜线 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又称真倾角。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在地质时代形成的各种岩层,其原始产状绝大多数是水 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原始倾斜的产状则是局部的。如在比较 广阔而平坦的沉积盆地(如:海洋、湖泊)中,一层层堆积 起来的沉积岩,其原始产状大都水平或近于水平。但在沉积 盆地边缘、岛屿周围或水下隆起等处沉积的岩层,由于古地 形的影响,常出现岩层厚度向地形高起方向变薄或尖灭,层 面也呈一定倾斜,即原始倾斜。生物礁及其围岩也常具一定 的原始倾斜。
岩层沉积之初顶面总是保持水平的,所以水平岩层一 般出现在构造运动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下 降的地区,一般分布在平原、高原或盆地中部。
水平岩层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当岩层受切 割时,老岩层出露在河谷低洼区,新岩层出露于高岗上 。岩层顶面在上,底面在下。在同一高程的不同地点, 出露的是同一岩层 。
脊线
背斜横剖面上弯曲的最高点称为顶,背斜中同一岩层 面上最高点的连线称为脊线。
地层接触关系 ppt课件
![地层接触关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dc780bad51f01dc381f188.png)
1 面状、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2 水平岩层 3 倾斜岩层与“V”字形法则 4 岩层接触关系 5 不整合接触的类型、识别标 志及其构造意义
PPT课件
1
地质体的概念——
泛指人们观察和研究的 任何体积的天然岩石体
类型
成因:沉积的、岩浆(原生的地质体) 的和变形——变质的(次生地质体)
变形情况:变形地质体和未变形地质体
形状、内部结构和产状:层状、块状和 脉状
构造要素:面状
构造要素:面状构PP造T课件 和线状构造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PPT课件
7
真倾角与视倾角
PPT课件
8
产状的表示方法体系
方位角表示方法
以北为0并作为唯一参照点坐标,顺时 针一周为360,东为90,南为180,西为 270 ,北为360。用1-360数据直接表示 走向、倾向、倾伏向等。
象限角表示方法
分别以北(N)或南(S)为参照点0, 东西控制90范围;将圆周分为4个象限。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水平岩层特征
老地层在低洼 处,新地层在 高处
PPT课件
15
水
平
岩
层
地
质
界
线
与
地
形
等
高
线
的
关
系
PPT课件
16
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 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PPT课件
煤矿地质学第5章 地质构造
![煤矿地质学第5章 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758343ac5ef7ba0d4a733b56.png)
星蓝海学习网
(四)褶曲的组合形式
1. 复式褶皱:大型背斜和向斜的两翼地层被次一级 褶曲复杂化。
2. 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由近于平行、发育不 等的一系列背、向斜组成。隔档式褶皱的背斜呈紧密褶 曲、相邻的向斜则平缓开阔;隔槽式褶皱背斜开阔、向 斜紧闭。
3. 同斜褶皱:由一系列发育程度基本相同的轴面近 于平行的褶曲组成。
星蓝海学习网
三、褶皱构造的观测于研究
(一)褶皱的识别 1. 新老岩层依次对称重复出露是判别褶曲存在的基本
标志。但水平构造、单斜构造地区由于地形切割也会出现 这种现象。
水平构造区:老地层在地形低的地方出露、新地层则 在高处;
单斜构造区:新老地层是沿山谷或山脊两侧对称分布, 其条带延伸方向与走向相交。
走 向
倾 向
倾 角星蓝海学习网
2、倾向:在岩层面 上沿岩层面的倾斜 方向垂直走向的直 线称倾斜线。倾斜 线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线所指的岩层面
倾斜方向称倾向。 α
倾向与走向相互 垂直。倾向是射线, 只有一个方向,用 方位角表示,如倾 向为30°,可称岩层 的倾向为30 °。
走 向
倾 向
倾 角
星蓝海学习网
2. 褶曲 褶皱构造的一个弯曲叫褶曲,是褶皱的基本
单位。
星蓝海学习网
星蓝海学习网
(二)褶曲的基本类型
褶曲包括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类型: 1. 背斜 在形态上为一个弧顶向上的弯曲,中 心部分为老地层,两侧地层依次变新。 2. 向斜 在形态上为一个弧顶向下的弯曲,中 心部分为新地层,两侧地层依次变老。
一、断裂构造的概念
当长期作用在岩层上的构造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 的强度极限时将发生变形造成破裂和错动,使岩层的 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它们的产物总称为断裂构造。
02、0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2012-2
![02、0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2012-2](https://img.taocdn.com/s3/m/5bdc7c0c03d8ce2f00662366.png)
3.层理的基本类型
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平 行 层 理
平行层理
波状层理
斜 层 理
斜层理
波状层理
细层可与层面平行
交错层理(多向浅水流)
波状层理 特点:1)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 2)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4.层理的识别
如何识别岩层的层理?
成 分 结 构 颜 色
生层 构面 造原
系波痕、泥裂、雨痕、 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简表
类型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构造复杂区
倾斜岩层
中等复杂区
分布区 构造简单区
倾角
厚度h
0,或小于5
铅直厚度H
90
露头宽度L
0~90
h=H×cos
地质图 平行于等高线
直线
V字形法则
◆补充知识---与课程相关有关几个概念:
●露头:指地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覆盖的部分.
●地层露头线:地层露头与地理地表自然形态的交
线(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露头线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图上弯
曲形态.
●露头宽度: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
地表的水平投影宽度.
◆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的闭合曲线.
上层面
H
下层面
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
灰岩岩层
砂岩岩层
泥岩岩层
必须理解清楚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区分三者的关系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层面)所限制的岩性 基本一致的层状地质体叫作岩层。 地层:是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总和。 换言之,一系列的岩层组成了地层。 地层具有时代的概念(即指特定某一时代的地层)。 岩层是地层的最小单位。 层理:是岩石性质(包括颜色、成分、结构等)在剖面 上突变或渐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 造,在沉积过程中形成。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https://img.taocdn.com/s3/m/7c8f2702bed5b9f3f90f1c92.png)
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 的破裂面。
246-71
张节理特征
1.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 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2.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 镜面; 3.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 即行尖灭,尾端尖灭处常呈树枝分叉状; 4.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 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 或弯曲;
246-12
视倾角<真倾角
注意!
真倾角 —— 真倾斜线 HG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 OG的夹角 视倾角 —— 视倾斜线 HD、HC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 影线OD、OC的夹角。
246-13
246-1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法 象限角法
文字表示法
野外记录和文字 报告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件
246-15
文字表示法
246-23
倾向与坡向关系
露 头 线 口诀 与 等 高 线关系 相同
备注
相反 相 同
相 反 相 同 常见 宽图4.4 相同相反 图4.5 常见
倾角>坡角 相反
倾角<坡角 相同
相 同 相 同 少见 窄图4.6(a)
246-2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 —— 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A——穹窿构造 B——构造盆地
246-55
(四)根据褶皱的组合形式-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
复向斜
246-56
五、褶皱构造的辨认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46-57
(一)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1. 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追索法、穿越 法),找地层界线、化石等,观察岩层 是否有对称重复出现的现象; 2. 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 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 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c9e28d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0.png)
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地层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层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构造运动和地质发展历史的记录。
按照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特点,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一、整合接触当某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连续堆积而没有缺失,或古生物的演化没有明显间断。
这种产状和构造特征一致、时代连续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自然界的地层之中,常见到局部冲刷面、砾岩层或透镜体、岩性的突变等沉积间断现象。
这种由沉积环境变迁,或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及沉积物综合影响形成的、没有明显时代和古生物间断的现象仍属于整合接触。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的两套地层接触面处,上、下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古生物演化不连续,时代间断,地层明显缺失,这种产状一致、地层特征不连续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垂直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结果,形成过程的综合效应为:盆地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升降运动未发生明显褶皱运动的结果,如华北地台广泛分布的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平行不整合。
该不整合常形成山西式铁矿或铝土矿等沉积矿床。
平行不整合相当于邓巴和罗杰斯(1957)提出的假整合、似整合,尹赞勋等(1978)提出的嵌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面可以有明显的侵蚀面或暴露间断面(假整合、嵌合),或分辨不出侵蚀和暴露现象(似整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的分布是区域性的,面上可以发育古风化壳或侵蚀面、剥蚀面,但上下地层的岩性可以一致,也可以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识别时要充分注意。
平行不整合的识别标志为: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构造特征也基本一致;有沉积间断,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在古生物演化上具有一定的突变现象;岩性可以没有明显的差别;有较广泛的剥蚀面存在;可以存在古风化壳。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28b805eff9aef8941e0627.png)
(三)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壳缓慢下降,沉积区(盆地)接受沉积,然后地壳上升成陆,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断裂,并遭受风化剥蚀,接着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这样,先沉积的和后沉积的地层之间不是平行叠置,而是成一定角度相交,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因此,角度不整合代表着地壳均匀下降沉积,然后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断裂并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的过程。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 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特点:发育于盆地边缘,它是一种过渡现象。同一时代的地层与下覆层向盆地内变成整合,向盆地外变成不整合。在超覆区内,新地层总是直接盖在剥蚀面上,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
沉积岩大多数是在广阔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这些水平的岩层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层盖一层地分布于地壳之中。但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岩层大多数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发生了倾斜,有变的弯曲,有的形成了断裂,也有的产生了错动。这就是说沉积岩层的构造运动。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 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https://img.taocdn.com/s3/m/fea71fe2524de518964b7d78.png)
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即地层 记录缺失)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经常可见古风化壳、古土壤等
角度不整合
特点: 1)间断 2)产状 3)沉积物 SE Scotland
角 度 不 整 合 的 平 面 和 立 体 图 解
不整合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不整合的地质意义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不整合形成时间的厘定
地层缺失:注意“缺”与“失”?
不整合面上沉积物的定年研究。
注意结合区域地壳演化综合分析。
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 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 展顺序 – 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 – 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 – 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
实际意义
– 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 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
W(270)
E(90)
象限角法: N??W 走向+倾角+倾向 (N30°E, 45 ° SE) W
S??W
N
S(180)
N??E
E
S??E
S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倾伏 侧伏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倾伏:
倾伏向+倾伏角, 如:330 °∠ 20 °或 N30°W,20°
侧伏:
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 如: 20°S/N30°E,45 °SE
(二)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侵入接触关系具有下列特征:
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 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 象。 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 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 穿切围岩。
(完整版)地层接触关系基本知识
![(完整版)地层接触关系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f1045b3551810a6f5248672.png)
地层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1)平行整合接触(也称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一致,时间连续。
两个地层之间是连续接受沉积形成的沉积岩,中间未发生明显的构造运动。
(2)平行不整合接触(也称假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一致,但时间不连续。
两个地层之间沉积是不连续的,因中间发生了地壳的均匀抬升和均匀下降,虽然中间缺失了地层,但两次形成的沉积岩,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
(3)角度不整合接触(也称不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不一致,时间也不连续,中间不仅缺失地层,还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岩层产状发生变化。
(4)沉积接触:是沉积岩与岩浆岩或变质岩之间一种接触关系。
是在先期形成的岩浆岩或变质岩表面接受沉积形成了沉积岩。
(5)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与围岩(可以是岩浆岩、变质岩或沉积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岩浆侵入到先期形成的围岩中经冷凝结晶而形成岩浆岩。
例题、下图为某地区典型地质剖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期岩浆岩丫、3是什么接触关系?(2)两期岩浆岩丫、3各形成于什么时代?(3)岩浆岩丫与变质岩A是什么接触关系?丫和A哪个先形成(4)G与花岗岩丫之间是什么接触关系?(5)0与C是什么接触关系?(6)C与P是什么接触关系?((7)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发展简史答:(1)两期岩浆岩丫、3是侵入接触,丫侵入到S中。
(2)岩浆岩S形成于变质岩A之后、寒武纪之前,丫形成于奥陶纪之后、石炭纪之前。
(3)岩浆岩丫与变质岩A是侵入接触,A先形成。
(4)G■与花岗岩丫之间是沉积接触。
(5)0与C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
(6)C与P是整合接触干洗。
(7)该地区首先发生大规模变质作用,形成大范围的变质岩A;之后发生岩浆作用,花岗岩浆向上侵入到变质岩A中形成花岗岩之后该地区整体上升遭受剥蚀,然后到寒武纪时又整体下降接受沉积并持续到奥陶纪,期间形成寒武系和奥陶系沉积岩;然后该地区再次遭受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丫,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缺失泥盆系地层;到石炭纪时该地区又下降接受沉积并持续到二叠纪,形成石炭系、二叠系地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岩层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影响轻微, 仍保持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
(1) 新岩层盖在老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地层界线(即岩 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地形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 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 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线间的水平距离) 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 侵入接触:指沉积 层形成在先,后来 火成岩侵入其中。
• 沉积接触:指侵入 岩先形成,之后地 壳上升受风化剥蚀, 然后地壳又下降接 受新的沉积。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三、岩层露头线特征
岩层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它的形态取决于岩层的产 状和地面起伏即地形状况
4.1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
产状要素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 要素 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 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岩层的产状要素 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 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真倾角。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
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 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 岩层。
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 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岩层界线弯曲 程度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岩 层 产 状 的 测 量
表示方法:文字和符号两种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 (1)方位角表示法 一般只记倾向和倾角,如2050∠250。 (2)象限角表示法 一般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如 N650W∠250SW。 符号表示:
30° 岩层产状 水平岩层 岩层直立
30° 岩层倒转
二、地层接触关系
1)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2)当岩层 倾向与地面坡
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
面坡角时,岩
层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弯曲方 向相反。
(3)当岩层倾向
与地面坡向相 同,但岩层倾 角小于地面坡 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 线弯曲方向相
同,但弯曲程
度较等高线大。
•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地质 界线在空间是一条 沿走向延伸的直线, 不受地形影响。直
整合接触 假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 整合接触:指同一地区上下两套沉积地层在沉 积层序上是连续的,产状一致,在时间和空间 上无间断。
• 假整合接触:也称平行不整合接触,指两套地层 产状基本一致,但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 不整合接触:也称角度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 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上下地层产状不 同,以一定角度相交。
立岩层地质界线间
的水平距离就是岩 层的厚度
直立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