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符号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把关人指的是新闻传播选择过程中取舍传播内容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传媒组织、编辑和记者等。
4、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5、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读者、听众、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9、5W模式5W模式包括控制研究、文本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0、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p61)1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12、流言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1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5、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6、新闻价值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
17、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二、简答题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
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第九讲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较易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较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便于对空间的控制。
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d、注意传播技巧的运用
大众传播的界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①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②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期末复习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现象一、传播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二、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即传播。
第二章传播的分类传播可分为四大类1、内向传播 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一种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主我,即先天遗传加后天影响、教育后,通过长时间形成的诸如是非、价值、道德、审美、理想、宗教等观念性的东西。
●客我,即受外界刺激、影响后,在较短时间内由所形成的观念、行为冲动等。
一、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定义: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可以称为内向传播。
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二)内向传播的心理机制刺激源感觉器官神经大脑感觉器官及相应器官行为(三)内向传播的功能1、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也是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是人的内部进行平衡、协调、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式。
3、对存储于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处理以保证其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其他传播活动的效果更好。
4、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正常形式:感觉、理解、思维、记忆、想象、联想、情绪、情感等。
内向传播异常形式:浅睡和梦、催眠、酒精、毒品中毒体验、高峰体验、深思走神等。
(一)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1、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指大脑皮质中对当时正影响着人脑的周围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个别性的(片面的、片段的、局部的)反映。
(2)知觉是对人的分析器发生作用的对象和现象在大脑皮质的反映。
知觉是对周围世界的整体的(联系的)反映。
无感觉的知觉是无源之水,无知觉的感觉毫无意义。
2、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3、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
是人对周围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认识)过程。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第二版郭庆光著第四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者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织,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双向性/互动性)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微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宏观:大众传播第五章一、人内传播:也成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过程不是孤立的,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积极地能动反映,4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一、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媒介)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讯息)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反馈)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5、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受传者)第六章一、群体传播: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库利初级群体韦伯团体威瑟组织群体次级群体一般群体非组织群体二、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宣传,广告宣传第七章一、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判断题:5个,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1个,20分考试内容:☆1。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传播学诞生的条件:(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答: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a.主要内容: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b.贡献: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贡献: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择性接触媒体)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二级传播”)b.贡献:①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a.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1949)、《船舶与说服》(1953),学术主要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填空1、信息P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P31、提出了信息的概念;2、扩大传播学的视野。
3、传播的定义P4:即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符号的定义P34: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某事物等具体存在,也可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
5、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的三个特征P35:1、代表事物的形式;2、被符号涉及的对象;3、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6、意义P39:就是人和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7、符号的基本功能P38: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8、几种主要传播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9、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5210、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53。
1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P5512、自我表达的媒体(图)P7513、人内传播P61: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P62。
15、人际传播P71: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系统相互组成的心得信息传播系统。
16、集合行为P84: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的现象。
多以群体、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7、集合发生的条件P84: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的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传播学教程复习纲要
传播学教程复习纲要
《传播学教程》考试题型概论及分值
一、填空,解释术语并回答问题(30)
传播大众传播两级传播;信息信息社会信息沟;符号所指能指;媒介新媒介电子乌托邦;反馈把关人舆论领袖既有政治倾向选择性接触;耶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
容器人类媒体依赖和自愿主义;了解和接触媒体的权利;
休眠效果免疫效果上限效果;
二、简短问题(30)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2、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5.简要描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看法。
6.简要描述“社会责任”理
论
7、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及其三个基本命题。
8、简析传播学两大学派的区别9、
试析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10、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解释性问题(40)
1.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创始人是谁?试析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
2.“三论”对传播学
研究的有哪些影响?
3.传播批判学派的主要学派或理论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麦克卢汉媒体
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每种方法的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5.分析媒体组织在信息生产中
的“把关人”角色和本质
6.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
同特点。
7.简述“知沟”理论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8.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和效果观的变化9.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使用与满意度”理论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实践对研究进行了
评价。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填空)2.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写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讯息(填空)3.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人类社会传播基本特点:(简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填空)6.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填空)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1).气味(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填空)3.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填空)4.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填空)5.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填空)6。
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口语传播时代 ( 2) 文字传播时代 ( 3) 印刷传播时代 (4) 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7. 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8.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第一章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
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
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
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
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霍桑实验。
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该满足其成员感情、精神、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理论框架,促进了人们对组织中的非制度制约因素的研究。
它对组织传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人们重视对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研究。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前三点是定义的扩展(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活动);(4)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单向性很强,网络传播是个特例(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前三点与拉氏观点对应,增加一个“娱乐功能”3、施拉姆的功能观: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经济功能是重点】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
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的部分。
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把关人”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②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
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把关”的实质:①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并非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有目的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③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的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④媒体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媒体的立场和方针。
*媒介的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他那三个著名的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
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是人的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积极意义: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的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的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于偏激。
这三个观点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①第一个观点提醒人们注意媒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②第二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媒介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作用,宏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如何对人施加影响;③第三个观点暗示了媒介特性对人的媒介参与度的影响,微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对人施加影响的具体方式】化。
电子乌托邦: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把人类带入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
是一种技术主义的理想论;它而忽视了其他复杂的社会条件诸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的对象或受传者。
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的传播流研究相联系)。
②作为“市场”的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的社会效益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过程。
☆《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flow of communication)等。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的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受众的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
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的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的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的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耶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验心理法)二战期间由霍夫兰主持的对美国军队的士兵进行的(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目的是教育士兵,提高士兵的作战士气。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度:两个要素即传播者的信誉(诚信、公正、客观)与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霍夫兰等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媒体声誉与品牌的重要性)“休眠效果”:可信度低的信源最初发出的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的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可信性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
【这说明就长期的效果来说,讯息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前者适用于原来赞同者或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用于原来反对者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与贾尼斯):接受过“两面提示”的说服对象在遇到对立观点的说服时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
“两面提示”有助于增强人们已有的信念。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前者在材料中直接表明传者意图,后者的观点表达更为隐晦。
前者适于论题复杂或者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于论题简单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警钟效果”(50年代初,贾尼斯等人):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刺激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
此法通常有双重功效:刺激人们心理,引起人们对传播内容的注意和接触;造成人们的紧迫感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措施,不过把握不好分寸也可能对说服对象产生反作用。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见前文)自信心假说(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说服性间的关系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