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a4d0417ff46527d3240ce042.png)
关键词: 松潘 甘孜 ; 西 前 陆 盆 地 ; 屑 锆石 ; 源 ; 造 演 化 和古 地 理 重 建 川 碎 物 构
位 于华 南陆块 西北缘龙 门 山两侧 的松潘 甘孜 和 四川 盆地是 印支期 中国大陆拼 贴 的关 键地 区。本文 将 首次利用 碎屑锆石 U— b定 年 的方法 对二 者 的物 P 源直 接进行对 比, 而 揭示 晚 三叠 世 松潘 甘孜 和与 进
在中一晚三叠世拉丁期一诺利期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沉积期间四川盆地西部主要沉积了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等浅海相的灰岩砂泥岩地层而龙门山古岛链问隔的海湾成为沟通松潘甘孜深海一半深海盆地和川西浅海的纽带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
维普资讯
4 7 地 质 论 评 0 曹
地 层 中的 碎 屑锆 石 年 龄 大 致 主 要集 中在 1 0 ~ 1 0 和 2 0 ~2 0 、2 ~8 0 Ma 9 0 2 0 Ma 4 0 5 8 0 9 0 Ma 4 0 5 0 Ma 7 0 5 、 5 ~1 0 、0 ~4 0
Ma 。该 统 计结 果 总 体 上继 承 了松 潘 甘 孜数 据 体 的特 征 , 示 出须 家河 组 物 源来 自西 部 —— 松 潘 甘 孜 褶 皱 带 的再 旋 揭
20 ; 0 6 苏本勋 等 ,0 6 E k l n t 1,0 7 。在 2 0 ; n ema ne a. 2 0 ) 与松潘 甘孜 以龙 门 山相 隔 的川 西前 陆 盆地 , I 上三 叠 统须家河组 的砂岩组 分分析 和古 流向等资料 显示 其 沉 积物源 主要来 自西部 古龙 门山 ( 良彪 等 ,0 6 林 20 ; 谢 继容等 ,0 6 , 是盆 地 内的 物 源研究 仍 缺 少必 2 0 )但 要 的数据支 撑 。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9932dc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f.png)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3579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0.png)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包莹莹【摘要】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褶皱带以北,主体为哈萨克地块,局部为土兰地块,南部边缘属板块缝合带山系,又以三条缝合带划分5个板块,分别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欧板块、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青藏—中伊朗板块。
其中,石炭系煤层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吉克地块(阿姆河地块)等古生界地质单元上,侏罗系煤层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目前,中亚五国均发现煤炭资源,预测资源量836.704亿t。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Kazakhstan, Uzbekistan, Kirghizstan, Turkmenistan and Tadzhikistan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Alps-Himalayan orogenic folded belt. The principal part is Kazakh massif, locally Turan massif, south margin belongs to plate suture zones mountain system. Taking the three suture zones has divided the area into five plates:Siberian plate,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east European plate, Tarim-Karakum plate and Qinghai-Tibet-middle Iran plate. In which, 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distrib⁃uted in Paleozoic geological units such as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and Tadzhiki massif (Amu River massif);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Mesozoic basins. At present, all the five countries have found coal resources, predicted resources 83.67 billion tons.【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6(028)008【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中亚;沉积盆地;煤炭资源;分布;资源量【作者】包莹莹【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6.21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它们形成了一个政治文化大体相同的中亚五国地区。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802c2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5.png)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7f6a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7.png)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芮苏明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
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
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那么,形成这一断陷型盆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燕山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隆起,并且其构造受基底构造的影响极大,经过多次剧烈变动,才造成现代地貌的基本特征。
但是,本人经过对该地区之地形、地貌及相关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后发现,在距今约6千5百万年€€€€1亿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从东北方向以极小的角度斜着撞向地球,也就是说其运行轨迹与地球以近乎相切的形式相撞,并且其陨落方向还正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
它撞地后形成的巨大陨坑才是四川盆地形成的原因,而且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所造成的那个核当量比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还大数万倍乃至更大的大爆炸,更是给中国西南部地质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生成、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生物种群演变和地球自身的发展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将在以下诸方面加以论述:一、地形中国大陆的地形走势是西高东低,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至东经112°附近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其高度基本上都是均匀地逐渐降低的,但只有四川盆地这一小部分却在东经103°附近将高原突兀地剪切了下去(见图1€€€€中国地势图)。
同时盆地还呈现出从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由浅到深的变化,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的遥感卫星影像上清晰地反映出来(见图2€€€€中国卫星影像图)。
可是,盆地所属的构造区域正处在形成于晋宁运动时期的扬子地台之上,在这一相对稳定类型的沉积盖层之上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断陷型盆地,就象是把一颗钢珠扔向一个刚做好的蛋糕上一样,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非外力而所不能。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fe48d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55.png)
精品资料
三、四川盆地油气(yóuqì)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 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 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震旦系一 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hǎi xiàng chén jī)地层,以碳酸 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 四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套 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 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 蚀面标志着扬子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gòuzào)动力学 环境
精品资料
D.燕山晚期(wǎnqī)—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jǐ yā) 隆升构造动力学环境。
精品资料
B.澄江(chénɡ jiānɡ)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 壳升降运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 岩沉积,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 降运动,显示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伸展构造动力学环 境。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37a94ee80eb6294dd886ca3.png)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7f1a4f99e31433239689395.png)
四川盆地的地带阵因素都受到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 素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四川盆地的气侯属于湿润 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貌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浓厚 的地域性特色,而有异于长江中下游。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 冷月均温5~8℃,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 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 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 高温往往超过4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 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 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盆地气温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变
杨宗干
thanks
四川盆地位于北纬2810和3225之间指盆底部分下同中外地理学者一向都称四川盆地为典型盆典型盆地地质构造从地质构造看它为扬子准地台的重要部分即比较稳定的四川台坳它沉积有厚达3000米以上的中生代红层
自然地理概论
王吉 2012141241064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于北纬28“10`和32.25`之间(指盆底部 分,下同),中外地理学者一向都称四川盆地为“典型盆 地”。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应该是黄壤,但仅见于周围低 山和盆地内部部分低山。大而积分布的却是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是在温湿气候和特殊的地质条件(中生代紫色砂页 岩)下发育形成的。由于质地疏松,易受冲刷,母质则易于风 化,故常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强烈反映出母质的特性和鲜艳的 紫红或紫红棕色,成为它的显著特点,也是四川盆地自然景观 的一个特殊标志.紫色土尚不失为较肥沃的土类但紫色土区 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地区之一,植被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 “推光头”式的滥垦滥伐,有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几乎等于零, 连草坡都被铲字。本来士层就较薄,又易受侵蚀。如今水土 流失就更为严重了,以南部、遂宁、安岳、乐至、简阳、中 江、三台、盐亭等丘陵地为中心,形成一个强度片蚀沟蚀区。 土层愈来愈薄,肥力下降,抗御旱涝能力也愈弱,连晴数天就 可能出现旱情,群众都说旱情愈来愈频,大有十年九旱之势。 水土流失严重又使径流含沙量增大,据观察五十年代修建的 中小型水利工程,有不少已被淤毁,即或幸存其效益也不大了, 一遇暴雨易成涝灾、破坏了生态系统,已受到自然的惩罚,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注意.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ee082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5.png)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1. 引言
本章节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背景,以及对四川盆地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2. 地理概况
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四川盆地所在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大小等基础信息,并附上相关图表和数据。
3. 古生代时期
a) 前寒武纪:解释前寒武纪时期四川盆地形成原因,包括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b) 寒武纪至奥陶纪:讨论这一时期岩相特征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
4. 中生代时期
a)志留系到泥盂系: 描述中生代早晚两个阶段发育过程, 包括海侵-陆退与湖泊扩张.
b)二迭世末至三叠世初: 论述该时间段内断裂构造影响下新型深水环境出现.
5.第三紀時候
與其它區域導致不同於之前內外力結合引起階坡垮塌與沉積物運移的特殊環境.
6. 第四紀時候
a) 更新世:解释更新世时期冰川活动对盆地演化的影响,包括冰蚀和堆积作用。
b)全新世至今: 讨论现代湿润气候条件下水系发育以及人类活动对盆地环境带来的变化。
7.结论
本章节总结了四川盆地演化历史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过程,并提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之处。
附件:
1. 相关图表、数据或模型结果等支持文档内容说明与分析部分;
2. 研究报告、学术文章或其他相关资料引用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构造运动:指由于板块构造力量而导致岩层产生断裂错位、隆升下陷等形态改变。
2. 湿润气候条件:指相对较高年平均温度并有适宜雨量供给保证植被覆盖率较高情况下存在着充足土壤含水状态。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3b9a58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a.png)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显生宙以来,亚洲构造演化表现为南部冈瓦纳大陆逐渐解体和北部劳亚大陆的逐渐增生。
中-新生代,欧亚大陆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南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双重影响。
1、晚古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1000-700Ma),东欧、西伯利亚、中朝、塔里木、印度各陆块曾经聚结在一起,组成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震旦纪,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形成了分散在古亚洲洋内的西伯利亚、东欧、华北等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一系列小陆块,它们是未来亚洲大陆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生代早期,诸陆块在南半球连成一个整体的巨型冈瓦纳大陆,从冈瓦纳分裂出来的北美、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朝等陆块,在南半球赤道附近漂浮、增长,北半球以海洋为主。
晚古生代,组成亚洲的主要陆块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并逐渐汇聚,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
(1)寒武纪晚元古代-早寒武世,晚元古代的超级大陆解体,古亚洲洋张开。
西伯利亚和东欧(波罗的,Baltic)大陆从东冈瓦纳分离,分布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普遍发育了蒸发盐沉积。
中寒武世,西伯利亚东侧打开形成了宽阔的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界为南北向,扩张脊在东部、消减带在西部。
(2)奥陶纪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缘、东部的扩张中心和西部的消减带位置与前一时期大致相同。
奥陶纪,东欧北缘裂解,形成乌拉尔裂谷带。
奥陶纪大陆分布与寒武纪类似。
东侧冈瓦纳向东运动,西伯利亚向北运动,古亚洲洋变宽。
古亚洲洋东部有一个长扩张脊,古亚洲洋岛弧与小陆块的碰撞使哈萨克斯坦微大陆增生。
奥陶纪时,古特提斯洋开始张开。
(3)志留纪志留纪,东侧冈瓦纳继续向东运动,与东欧和西伯利亚大陆间的距离不断增长,在志留纪最终达到5000km。
乌拉尔裂谷带被打开形成乌拉尔古大洋。
塔里木-卡拉库姆微大陆与东冈瓦纳大陆之间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4)泥盆纪早泥盆纪(400Ma),东欧、西伯利亚和冈瓦纳各大陆之间仍为大洋相隔,存在有三个洋盆,即位于西伯利亚与华北大陆之间的古亚洲洋、位于东欧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东-西乌拉尔古大洋和位于哈萨克斯坦大陆与卡拉库姆-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支。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38811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5.png)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09a020e2bd960590c677f6.png)
Ev o l u t i o n o f t e c t o n i c — d e po s i t i o na l e nv i r o n me nt a n d p r o t o t y p e b a s i n s o f t he
E a r l y J u r a s s i c i n S i c h u a n B a s i n a n d a d j a c e n t a r e a s
第 3 5卷
第 2 期
石
油
学
报
Vo 1 . 35 No . 2
Ma r . 201 4
2 0 1 4年 3月
A CTA PET RO LEI SI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2 6 9 7 ( 2 0 1 4 ) 0 2 — 2 1 9 — 1 4 D OI : 1 0 . 7 6 2 3 / s y x b 2 0 1 4 0 2 0 ¨ 0 2
屑的堆积速率 , 导 致 了四 川 盆地 早 侏 罗 世 最 大 湖 盆 的形 成 。早 侏 罗 世 四 川 盆地 及 邻 区主体 为 陆 内弱 拉 张环 境 下 的 大 型 克 拉 通 内 坳
陷 盆地 , 周缘 造山、 造 陆 的 间歇 性 活 动 , 湖 盆 或 快 或 慢 的沉 降 以 及 局 部 的 古 隆 起 、 古 坳 陷 控 制 着 沉 积 中 心 整 体 向 盆 地 北 部 及 NE 方 向迁 移 , 其 演 化 过 程 对 油 气 聚 集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构造一 沉 积环 境 ; 原 型盆 地 ; 盆一 山耦 合 ; 早侏罗世 ; 自流 井 组 ; 四川 盆 地 中图分类号 : TE 1 1 1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bc4aab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3.png)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晋宁运动
时期:澄江运动
洋壳俯冲
江南古陆形成
扬子古板块形成
时期:加里东期
浅海陆棚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01
03
02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滇青藏洋板块北东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秦岭海槽收缩
时期:海西运动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7547480d0d233d4b14e69cc.png)
年 代 剑 阁分 区 梓 潼一 巴 成 都 一 雅 宜 宾一 习 地 层 中分 区 安 分 区 水 分 区
E E 1 缺 失 缺失 芦 山组 名 山组 柳 嘉 组
1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K 2 缺 失 缺 失
灌 口组 高 坎 坝 组
三 合 组 夹 关 组 打 儿 凼 组 窝 头 山组
Ta l S r tg a h cd v so n o r l t n o h be1 ta i r p i i iin a d c re a i ft e o Cr t c ou — r ir n Sihu n Ba i e a e s Te ta y i c a sn
【 上
【 善 l -: _ 一 I 1 】 I 三0 j )
[ 稿 日期 ]2 1—62 收 0 00 —4
缺 失 古 店 组 剑 阁组 七 曲 寺 组 Kl 汉 阳 铺 组 白龙 组
缺 失 缺 失
剑 门 关 组 苍 溪 组 天 马 山 组
[ 金 项 目] 中 国石 化 科技 攻 关 项 目( J —0 0 5T 1 基 Y Y P 4 3一 O ) [ 者 简 介 ]耿 旗 (9 4 ) 女 , 作 1 6 一 , 工程 师 , 事 层 序 地 层 和 油 气 藏 描 述 研 究 , - i malq 1 3 cm。 从 E ma : i @ 6.o l g
成 都理 工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N L FC E G UU IE S YO E H O O Y(cne e nly di ) O R A H N D NV R I FT C N L G sic &Tc o g Ei n O T e h o t o
Vo . 8 No 4 13 .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975d56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1.png)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耿旗【摘要】Using the data of drilling and seismic prospecting, outcropping sedimentary facies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authors recognize 4 unconformities and erosion hiatus surfaces, 2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within the Cretaceous-Tertiary in Sichuan Basin of China. Further more, they divide the Cretaceous-Tertiary into 4 tectonic sequences and 6 sequen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are studied by tectonic sequence units. The study shows that from the earlier Early Cretaceous, Sichuan Basin has been effected by multi-times thrust nappes and tectonic emplacements of the periphery structure mountain system. Especially, the strongly squeezing action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fault-fold belt of the southeast of Sichuan Basin has made the basin recession towards northwest and shrink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sedimentary basin gradually to atrophy and die out, and finally the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Sichuan foreland basin e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Early Cretaceous), the basin was opening and the southwest of Sichuan Basin was connected to the Xichang basin by channels. Later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Tertiary period), the channels closed gradually, the basin sedimentary of an inland, dry and enclosed saline lakes appeared, and this ha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ramontane basin.%利用石油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露头沉积相研究,在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中识别出4个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2个最大洪泛面.以此为基础,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以构造层序为单元,对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的沉积格局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早白垩世开始,四川盆地因受到周缘构造山系的多次逆冲推覆和构造侵位影响,特别是川东南断褶带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作用,使盆地向北西方向后退和由北向南收缩,沉积盆地逐渐萎缩衰亡,最终结束了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历史,在这一过程的早期(早白垩世),在盆地西南角还有水道与西昌盆地相通,盆地处于开放状态;晚期(晚白垩世—第三纪),水道逐渐关闭,出现内陆干旱封闭盆地的盐湖沉积,具有一定的山间盆地沉积特征.【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8)004【总页数】8页(P394-401)【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萎缩衰亡;半开放盆地;内陆盆地;四川盆地【作者】耿旗【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燕山中晚期是四川盆地陆相地层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键时期。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9363c086c85ec3a87c2c508.png)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成都平原简介
![成都平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55131b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2.png)
● 沱江水系:主要由绵远河、石亭江、湔江组成(一说为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四条上游支 流) [39-42],三大河流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并接纳山前发育的马尾河、射水河等于金堂流出 区外。
● 晚更新世时,龙泉山西坡断裂复活并向北西逆冲,使之成为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界。虽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覆盖了成都 平原,但自西向东厚度减小,粒径变细以及沉积物年龄逐渐变新的现象表明,晚更新世以后四川盆地的沉降作用仍然是由 北西向南东推进的,再度表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成都平原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控制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分布的断 裂活动时代表明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的基本规律,成都平原的形成过程则是平原中心断陷向两侧扩大的过程。成都平 原形成、演化的历史反映了成都平原断裂的活动史,这些断裂的近代活动水平不但影响成都平原的地文特征。
● 渠系密集是成都平原水系分布的重要特点。区内主要干渠多自然河道略加改善而成。在干渠的基 础上,支、斗、农、毛渠密如蛛网,从而构成了平原区水网化的态势。
涵盖区域
形成演变
● 成都平原是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纪断陷盆地,但范围明显缩小在龙门山中南段的山前地带,而且盆地 的沉降中心也发生迁移,三叠纪时沉降中心在江油一带,侏罗纪时沉降中心迁往大邑、灌县地区,第四纪沉降中心已迁往 郸县竹瓦铺一带。
● 早更新世时,龙门山山前推覆构造带中南段首先活动,沿绵竹一彭县一大邑一线发生逆冲运动,导致南东侧相对沉降,形 成向北西倾斜的单侧断陷。该种现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竹瓦铺断陷最早,其二是同时断陷但竹瓦铺断陷最深。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16742859b89680202d82565.png)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晚三叠世(Late Triassic,237~201Ma)是深时地球历史上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环境气候条件剧烈变化。
而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则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为基准剖面,并辅以合川炭坝和秭归罗家沟等4条邻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分析、沉积模式与盆地演化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5类沉积体系10余种沉积亚相。
其中以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分布最为广泛;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分布局限在近物源区的广元等地区;海相三角洲沉积仅在须家河组一段地层中可以见到。
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变化与沉积体系转换的主导因素是印支运动,此外还受到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升降的影响。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四川盆地内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古植被面貌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但须家河组植物群的衰退与属种多样性的锐减发生在晚三叠世瑞替期中、后期,而非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此外,在晚三叠世瑞替期最末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植物群。
基于沉积分析与环境背景重建,对宣汉七里峡剖面进行逐层逐段的古植物生态群落重建,将其划分为滨海环境下的发育的水生植物生态群落(MAEC:marine aquatic plant eco-community),河流边滩及泛滥平原沼泽环境的水生植物群落(FAEC:fluvial aquatic eco-community),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的湿地植物生态群落(DWEC:delta wetlands plants eco-community),沼泽湿生植物生态群落(SWEC:swamp wetlands plant eco-community),由滨湖沼泽湿地向岸边高地过渡的植物生态群落(TEC:transitional planteco-community)和岸边高地植物生态群落(HEC:highland plant eco-community)等6个生态功能群落,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衰及其向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的演替过程建立起可对比的标尺与区域对比框架。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6ab2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0.png)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何江;胡欣;张本健;尹宏;马华灵;聂舟;冯春强;陈超;陈博【摘要】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表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奠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沉积早期“西陡北缓”的古构造格局的基础,东北侧米仓山前缘为向盆内形变强度逐减的紧密阶梯状冲断褶皱带,有利于沉积物长距离搬运,为盆内的主要物源。
西北侧龙门山表现为挤压造山运动,地势较陡,季节性山区河流在山前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体,为次要物源。
山前-盆内依次发育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Glutenite reservoirs are widespread in the Baitianba Formation of the Lower Jurassic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howing a new field for expanding exploration of intrabasinal clastic rock gas pools.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profile observation, tracking contrast of strata and glutenite, and fine description of typical phase sequence, systematic studies of geologic background, source distributi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evolution mode have been carried out.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laid the palaeostructure pattern of “steep west and gentle north” in early deposits of the Lower Jurassic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the front of the Micang Mountain in the northeast, there was a closed stair-step thrust fold belt and the deformation intensity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to the basin,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 of deposits and served as the main sources. In theLongmen Mountain in the northwest, compressive orogenic activities took place, leading to steep terrain. Different sizes of alluvial fans formed from seasonal mountain stream before mountain, serving as the secondary sources. From mountain front to basin center, a depositional system from alluvial fan, fan delta to lacustrine developed.【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515-522)【关键词】演化模式;沉积体系;白田坝组;下侏罗统;四川盆地西北部【作者】何江;胡欣;张本健;尹宏;马华灵;聂舟;冯春强;陈超;陈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10059;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绵阳、广元市境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
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
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
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并将四川盆地与东部江汉盆地进构造演化进行对比,得出晚白垩世东西差异构造变形的古地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