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号: 2013210253

姓名:康亚峰

指导教师:郭守靖

2014年05月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过来的,其中形成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古代阴阳学说,也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学说武术文化影响

1.阴阳学说的基本含义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讲的就是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法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2],讲的就是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阴阳一词,最早取源于秦汉时代的《青囊经》,《青囊经》的作者是黄石公,这部著作是最古老的阴阳学书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约4000余字,这是第一部可考查的有文字记载的讲述阴阳的经书,里面道出了阴阳学最秘密的说法,即阴阳内经炼气法,不过现在已经失传,无处可寻了。

阴阳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但是“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这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

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董仲舒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在于:他把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提炼成“三纲”,深化了宗法伦理关系,同时构建了“天人阴阳”观念,形成了三元化的阴阳学说。

3.阴阳学说的主要思想

阴阳是古人对于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抽象认识,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用“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3],《周易·系辞上》里面讲“一阴一阳为之道”[4]。《易

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3.1阴阳的相互对立

任何事物,其本身莫不存在着阴与阳的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矛盾关系。阴阳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到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小到人体也有阴阳之分,《吕氏春秋》讲,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马克思主义讲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着的双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和排斥的作用,而不是平稳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只有相对峙的阴阳双方不断排斥和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2阴阳的依存互根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讲,“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6]。阴阳双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内的阴是外在阳的内部动力,在外的阳是内在阴的运动形式。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那么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另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都是以他们之间的依存互根关系为基础,否则,也不能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3阴阳的互相消长

阴阳消长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并非一直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时时刻刻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当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消长与转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正像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引起新的质变一样。就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是推动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

3.4 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一个事物的阴阳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叫做“阴阳转化”。哲学上讲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情况下,主要矛盾有可能成为事物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会成为主要矛盾。

《管子》里面说道:“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邢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7]。讲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变化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四季的变化更迭,归根到底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则,国家的刑政和德政要与四季相结合。这是从治理国家方面跟阴阳理论结合起来。

4.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阴阳家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五行学说最早是夏启时代的《尚书·甘誓》提出的“威侮五行”,原话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8]。到后来《洪范》中提出的“初一五行”

[9],它最早解说了五行的特性以及相互关系,孕育了后来的“五行生克的奥义”,因此,“初一五行”实际成为阴阳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而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孕育时期还应包括春秋时期的“五行化百物说”,真正的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完善和确立,还有赖于墨家学派提出的交胜、相丽说、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提出的“五行相生”说等。

5.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武术文化不论从套路的风格、形式还是单招练习都完全符合老子的道家理论。众所周知,道家武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太极图的阴阳看似简单,实际是包罗万有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世间的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大到自然天体的运行,小到人体的运动,无所不包。中国的武术前辈们经过终年累月的实践,在动与静、功与守、养与用等方面充分运用阴阳互补、互存的道理,研究创造出了既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符合养生学。又表现自身特色的、独具个人魅力的武术套路。

5.1 阴阳学说的形神观对武术“形神兼备”思想的影响

中国武术虽然也是体育项目,但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武术区别与篮球、田径等运动技术项目的根本是,武术不但讲究动作规范标准,而且要求树立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10]。中国武术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及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形与神,内与外是分不开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