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解》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图说》易经部分详解

《陈氏太极拳图说》易经部分详解

《陈氏太极拳图说》易经部分详解这几年随着太极拳的兴盛,许多人都加入了太极拳的大家庭,同时出于对太极拳的追求,许多人都买了陈鑫先生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但都反应《周易》部分以及每势的取象问题看不懂,我想可能还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所以我将所知道的《易经》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中华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经典著述。

它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阴阳相生相克”“无限循环发展的观点”,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周易》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美(you)里坐牢时研究《易经》的成果,我们习惯称之为《周易》。

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文化都是从《周易》发展而来的。

现代许多练太极拳的人一看到阴阳鱼、八卦图,一说到太极就以为是道家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周易》的解释《系传》是孔子写的。

当年孔子为了研究《周易》,三年不窥园,《周易》的书让他翻断了三次(古人的书是用牛皮绳穿竹子书写而成),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传说。

所以你可以像陈鑫一样用儒家的观点来研究解释太极拳,也可以像杜育万一样用道家的观点来研究解释太极拳,但不能笼统地说太极拳是哪一家的。

太极拳是用武术的形式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种《易经》在《周易》之前,还有两种《易经》。

一种是远古神农黄帝时代的《连山易》,从艮卦开始;一种是夏商时代的《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周易》是从乾卦开始的。

许多人以为自《周易》后,其他两种《易经》就失传了,其实没有,在民间江湖中的许多东西,如风水、民间医术等都用到此两种易。

理象数《易经》认为每一种事物、每一件事情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有它的道理、形状、长短、大小。

(一)理:每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发展的道理、灭亡的原因。

(二)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形状、轨迹、状态等。

(三)数:凡事都有定数,每种事物从无到有的时间,形状的大小、尺寸,质量的多少,灭亡的时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翻译注释与鉴赏摘要:《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太极图说 周敦颐⽆极⽽太极。

太极动⽽⽣阳,动极⽽静,静⽽⽣阴。

静极复动。

⼀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焉。

阳变阴合⽽⽣⽔⽕⽊⾦⼟,五⽓顺布,四时⾏焉。

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

五⾏之⽣也,各⼀其性。

⽆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

”⼆⽓交感,化⽣万物,万物⽣⽣⽽变化⽆穷焉。

唯⼈也得其秀⽽最灵。

形既⽣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极焉。

故圣⼈“与天地合其德,⽇⽉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合其吉凶”,君⼦修之吉,⼩⼈悖之凶。

故⽈:“⽴天之道,⽈阴与阳。

⽴地之道,⽈柔与刚。

⽴⼈之道,⽈仁与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

”⼤哉易也,斯其⾄矣!〔注释〕⽆极: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以其⽆形⽆象,⽆声⽆⾊,⽆始⽆终,⽆可指名,故⽈⽆极。

太极:最原始的混沌之⽓,是宇宙万物最⾼存在的范畴。

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根,根基。

两仪:指天地。

五⽓:五⾏之⽓。

布:流传、流布。

各⼀其性:各有其属性。

真:精诚、精粹的东西。

真与“⼆五之精”的精同义。

⼆五之精:阴阳⼆⽓和五⾏的精粹。

⼆,阴阳⼆⽓;五,五⾏。

交感:相互感应。

⼈极:指做⼈的最⾼标准。

悖:违背。

(张剑光)〔鉴赏〕说起北宋的周敦颐,⼈们很⾃然就会想到他的那篇中学语⽂必选的传世名作《爱莲说》。

但是,稍稍了解⼀点中国哲学史的⼈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的《爱莲说》,⽽是因为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物之⼀。

⽽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的开⼭⼈物,在很⼤程度上⼜是因为他写了《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周濂溪……………………………原文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极图说解无极而太极。

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运。

故《内经》中说:“阴阳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无极变化成太极是自然而然的,“而”字强调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物质与运动是一体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太极之中包含阴阳,阴阳相抱即是太极。

阳是动的一面,阴是静的一面.动静两个状态是相依相对的。

动则表现为阳,而内在变化是阳消阴长;静则表现为阴,而内在变化是阴极阳藏。

从物理“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来分析就再明白不过了:升的过程中,动能不断的转化为势能,“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降的过程中,势能不断的转化为动能,“静极而动”,“动而生阳”。

动能和势能、升与降,则看作是“阴阳”“两仪”。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五行是阴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所表现的形态或功能组合,五行又名五运,是元气的五种运动状态。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含义荐271郭顺红原创 | 2010-3-15 22:47 | 投票关键字:易经哲学文化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的含义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世传太极图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又名天地自然河图)、现代阴阳环互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等,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相互环抱交感的阴阳鱼图案。

一、周氏太极图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阐释,其含义大致如下:周氏太极图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生化制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

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太极图说》原文与注解(宇宙本源的传世佳作)

《太极图说》原文与注解(宇宙本源的传世佳作)

《太极图说》原文与注解(宇宙本源的传世佳作)12序言《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关于“太极图”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则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

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初始、宗源、无上。

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

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太极图说》原文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黄斡《太极图说》解

黄斡《太极图说》解
关键词:黄?;太极图说;太极;动静;五行次序
在朱熹编订的《近思录》当中,首卷的主题 词是“道体”,其中首要的内容即是周敦颐以太 极为本体概念的《太极图说》,但在《朱子语类》 当中的第一对主题词则是理气,理气也成为后 世学者解读朱子宇宙论思想的首要范畴,太极 的问题则常常是放在理气关系中来处理。由于 《近思录》与 《朱 子 语 类 》都 是 展 示 朱 子 学 思 想 体系的代表性文本,其对太极的处理似有逐渐 弱化而最 后 以 理 气 论 为 主 的 倾 向。 并 且,由 于 朱熹对太极问题的阐述主要与两个材料相关, 一是周敦颐《太 极 图 》与 《太 极 图 说 》,二 是 《系 辞》的“易 有 太 极,是 生 两 仪 ”,而 其 代 表 作 《四 书章句集注》却几乎未曾言及太极,故而日本学 者山井涌三十多年前就指出,太极一词在朱子 理论体系中并不重要。①
在黄?的 理 解 中,宇 宙 论 的 部 分 应 属 两 个 不同的论域,自“无极而太极”到“太极本无极” 是第一个部分,这里的太极、阴阳与五行是造化 自身展开的阶 段,属 于 宇 宙 本 体 论,而 此 后 “五 行之生也”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第二 部分,则是具体万物生成的过程,属于宇宙生成 论。在本体论 论 域 中,太 极、阴 阳、五 行 三 者 一 方面虽有逻辑上的次第,另一方面又是妙合,此 合并非时间上的昔开而今合,也非外力使之合, 而是本然的妙合,太极、阴阳与五行并非三个不 同的事物,三者乃一体。而发生论论域中,自五 行以下则有男女及万物,这是具体人物的生成 过程,是实有先后次第的。
译载吴震、吾妻重二主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陈荣捷先生 曾提出从太极即理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见,详见《太极果非重要乎?》(收入所著《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第 148-154页)。近年来也有专文讨论,参见方旭东的《朱熹太极思想发微》(《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 第 3期)。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作者:周氏·无元原文介绍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自学解第一节无极而太极。

无极:字义无穷无尽、没有边际;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无可指名,暂时叫无极;有性,而无定性,平衡而寂静。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还没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没有上下、没有左右、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道德经》本身就是以“无极”为核心思想建立辩证法的书;《易经》说无极是世界万物的来源。

无极太极本是一体同源,各具其性,实为造化之源流。

《易经》《周易·系辞上》都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排列简化顺序是“一二四八”。

《太极图说》是从无极开始说,一阳动后分阴阳,而水火木金土五气(实为“炁”见后文注解)顺布,简化顺序为“零一二五”。

很明显《易经》与《太极图说》不一样。

太极:太极是要解释世间万物的存在。

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

说太极运动而分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易经》更是以易述理,太极是宇宙万物之源,而整个宇宙万物存在是一个整体。

《太极图说》这里更着重以性述理,阐明宇宙如何造物,又如何回归本源的。

从无极而太极,无极太极五行静是一体,动是变体,《太极图说》详述性是如何变的性理说明,而生出的“三”(见图)更是本自具足蕴含无限潜能与生机的新象体(见后文注解),且具象性(见后文注解),以至说明了万物生化由性向引发的特征和影响,从不离飘忽不定的性理,更详述了人怎么来?如何首抓为人升华之修行德性(见后文《仁经》),抱守中正仁义之静定境界养性,玄牝超然死生之精要说明。

太极图说注解序

太极图说注解序

太极图说注解序太极图说注解序[清]赵抱真太极之理微矣哉、妙矣哉!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无象,先天而立其体,后天而发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拟之则失,议之则非,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

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

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

惜乎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顺其后天之阴气,迷失虚灵不昧之本宗,流荡忘返,深可慨也。

仆慕道久矣,乙未冬讬足汉皋,适闻汪东亭先生抱道在躬,缘执弟子礼,叩以先天后天之奥旨,蒙垂慈答曰:“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性也,即此物○也。

儒有黄中之中,释有空中之中,道有环中之中,是指天地交成一点灵光也。

神禹氏之洛书而实其中者后天也,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命也,即此物│也,儒有精一之一,释有归一之一,道有得一之一,是指父母交成一点真气也。

此先天性命自然配合○丨。

欲求双修亦复如是。

儒曰一贯者,贯此一于中也,释曰归一者,归此一于中也,道曰抱一者,抱此一于中也。

有中必有一,有一必有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即是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混化成此一物○丨。

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虽蚊虻蚤虱之微物,莫不相同。

邵子云‘一物一太极,物物各一太极’是也。

第一出母胎,一物即分为二,及至破体二又分为三矣。

于是先天蔽藏,后天坎水下漏,离火上炎,水火不济,渐至老死。

都为寻不著来时旧路耳。

权以造端夫妇之道合仙凡论之,(《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凡道外讬谋人说一女子,临期送入洞房,男子一见,后天心肾合一,外阳勃举,立成此一物丨也,却将此物投入女子此一物○之中,片刻妇人怀孕,此以女嫁男顺行之事也。

仙道内明本身姹女亦有此一物○也,时至婴儿出现,先天心肾合一,外阳即举,亦成此一物丨也,(吕祖师云:“说着丑,行着妙,惹得愚人笑破口。

刘立夫周敦颐《太极图说》今译

刘立夫周敦颐《太极图说》今译

刘立夫周敦颐《太极图说》今译周敦颐《太极图说》今译周敦颐30岁写出《太极图说》,249字;47岁写出《爱莲说》,119个字。

前者体现了他的哲学成就,后者体现了他的境界造就。

这应该是周敦颐成为道学开山的基本标志。

《爱莲说》属于文学作品,通俗易懂。

《太极图说》却是哲学著作,本名《太极图易说》,受《易经·系辞》启发而来,归宗于“主静立人极”,借道家发挥儒学大义。

虽然言简意赅,却艰涩难懂。

现略作白话翻译,尽量用现代人理解的词汇去表述。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天地万物由无极的状态演变为太极的状态。

太极通过运动产生阳性物质,运动到了极点就会静止;静止而产生阴性物质,静止到了极点又会运动。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托。

太极在运动和静止中分出阴阳,天地的大框架就确立了。

阴阳双方变化配合,从而产生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待到五种物质依次分布于天地之间,春夏秋冬四季就运行起来了。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由此之故,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五行)统一于阴阳两大类的物质中,阴阳又统一于太极的状态中,而太极却从无极的状态而来。

五行产生后,各自具备自身的特质。

无极是万物的本真,阴阳是万物的精华,它们奇妙结合而凝聚为各类具体的事物。

人类之中,男性属于乾道,女性属于坤道。

由于阴阳两种物质的相互感应,变化生成万物;万物不断地生成变化,无有穷尽。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在天地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获得了天地的精华而最具灵性。

人的形体一旦产生,精神就会发展出智力。

可是,人对外在事物的不同反应,会分别出善恶是非,衍生出复杂的社会关系。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二讲:“太极之圆”与“四象之变”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二讲:“太极之圆”与“四象之变”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二讲:“太极之圆”与“四象之变”太极拳名家康伟《中华武术》记者龚建新龚建新:练太极拳的人都说,太极拳是圆运动,动作非圆即弧,一环套一环,连绵不断,螺旋缠绕。

这种外形动作上的圆运动与内在的阴阳变化是什么关系呢?康伟:太极拳外形动作上的圆运动只是表象。

其实,很多拳种也有圆弧形的攻防动作,但它不是太极拳;另外,假如把长拳的动作变慢,也画弧走圆,那它就成太极拳了吗?显然不是,这只能是长拳慢练,算不上太极拳。

太极拳的圆运动其本质是“四象之变”。

龚建新:四象之变?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上次讲的是“太极生两仪”,下面应该是“两仪生四象”。

这“两仪”和“四象”与太极拳的圆运动有什么关系?康伟:“两仪”说的是阴阳两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表现于外的仪态和现象,古人把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按照它们所体现的共同特征进行了分类,归结为“阴”的现象和“阳”的现象,这些仪象都被分成了阴和阳的“两仪”。

虽然事物的外部“象”有“阴象”和“阳象”这两类现象的显现,但现象是由事物内部“阴阳”两种相反性质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最终结果所决定的。

当内部“阳”的因素大于阴的因素的作用时,最终就会显现出阳的“仪象”,而当内部阴的因素大于阳的因素作用时,外面的“仪象”就会体现出阴的“仪象”,这两种因素共存的状态就是“太极”状态。

“太极”就是“阴阳混一”的状态,两种因素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相互产生作用,就会产生“阴”或“阳”的现象体现,所以就有了“太极动则阴阳生”的说法。

“太极”就是产生阴阳两仪现象的内在作用因素,“两仪”就是太极中两种因素作用产生的外部表现。

龚建新:“太极生两仪”我们搞清楚了,那么“两仪”又怎么生出“四象”了呢?这些概念和我们打太极拳又有什么联系呢?康伟:从《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那个“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四象是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这里又出现了四个我们看不懂的概念。

少阳、太阳、少阴、太阴都代表什么意思,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它们和“两仪”又会产生怎么的关系呢?我们讲太极图的时候讲过,太极是一阴一阳两种相反性质的能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阳能的性质是发散、扩大,阴能的性质是收敛、凝聚,两种不同性质的能量因素相互作用变化,形成了事物现象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体现,也就是说,事物内部性质的变化和事物外部形态的体现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相互对应联系。

《太极图说》与太极拳

《太极图说》与太极拳

《太极图说》与太极拳《太極圖說》與太極拳莫朝邁北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曾在我國思想界統治八百年之久,並在學術史上引起寬代前反響,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

作爲中國文化重要組織部分的武術,亦不例外,特別是太極拳。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雖曰拳爲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陳氏太極拳圖說》),以至有“周氏圖,則所具之理甚深奧,其圖說一篇,幾盡可爲習太極者所取法焉”之說(《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圖說》對太極拳之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太極圖》與《太極圖說》是周敦頤的兩種可合而一、可分而二的緊密聯繫而又互相區別的著作。

“圖”指無極、太極的示意圖,是它的直觀表現,即朱熹所謂的“其可以象告者”;“說”共二百四十九字,是示意圖的文字說明,是它的理論概括。

“圖”離開了“說”,無以明其旨,“說”離開了“說”,無以明其旨,“說”離開了“圖”,無以立其象。

所以它們是緊密聯繫的。

《太極圖》共分五個層次:第一層以黑細線爲大白圓,表示宇宙萬物所自出。

上標五個字;“無極而太極”。

第二層爲“陽動陰靜圖”。

“圖中的小白圓是太極(即第一層大白圓的太極),然後分爲兩個半圓,左半圓爲陽、爲動,右半圓爲陰、爲靜。

兩半圓又各有黑白相間、左右相對的半圓三層,白者爲陽、爲動,黑者爲陰、爲靜。

左邊兩白一黑,說明陽中有陰,動中有靜;右邊兩黑一白,說明陰中有陽,靜中有動。

第三層由水火木金土五字、六個小圓、十一條長短不一的連接線組成。

第四層題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圖則用一大白圓表示。

第五層用一大白圓表示,下端題“萬物化生”四字。

周敦解釋宇宙、自然發展規律及其變化,因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從各方面分析,它對太極拳理論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921年出版的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以《太極圖》解釋太極拳理:太極圖分五層。

首層爲圓形,上標“無極而太極”,是指太極拳開始行動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機心,無朕兆,作虛空相,可謂無極矣。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师法自然,取象类比,以向世人揭示宇宙之中无处不在的“道”为已任。

而太极图就是师法自然过程中,为揭示“道”的内涵所设立的一种具象思维模型,在丰富和完善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太极图说》的要义解释在中国揭示太极图学说的各门各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推宋代思想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其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虽然不长,却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具有定调定格的作用。

原文开篇说,“自无极而为太极”,被朱熹改为“无极而太极”,显示了朱熹总是一知半解、喜欢篡改圣贤典籍的习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整篇文章充满了能量灵动的意象,表达了“天道”运行不衰的客观事实,也揭示了能量变化中的形态、层次和结构特性。

太极图作为一种思维模型与真实的世界密切契合,借以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即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发展都存在着运动的规律,其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旋转。

太极图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中具有二大特点和五大特性,即整体上以旋转和融合作为基本特质,内部以对称和平衡作为其基本价值。

衍生出五大特性:结构(阴阳分明,互寓互根)、融合(阴阳合体,互抱互参)、平衡(阴阳平衡,此消彼长)、旋转(阴阳转换,周而复始)、循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朱熹《太极图说解》综述

朱熹《太极图说解》综述

朱熹《太极图说解》综述
程鸣
【期刊名称】《中华武术》
【年(卷),期】2024()6
【摘要】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是何人绘制?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难有定论。

比较常见的说法有四种:一曰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研创的简易图,这种
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
纹等;三曰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曰由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
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程鸣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先秦子学到宋明国学的诠释理路——朱熹《太极图说解》的理学述略
2.《太极
图说解》的理学思想述略——兼论朱熹与周敦颐的思想渊源3.朱熹对周敦颐《太
极图说》版本与内容的修订4.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以朱熹、黄宗羲、伊藤仁斋为代表5.论朱熹《太极图说解》的两种五行次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极图说文本解读

太极图说文本解读

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休,这就是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春季万物复苏,故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夏属火。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

汪东亭祖师太极图说

汪东亭祖师太极图说

汪东亭祖师太极图说太极之理。

微矣哉。

妙矣哉。

至无而含至有。

至虚而含至实。

无形无象。

先天而立其体。

后天而发其用。

不可以知知。

不可以识识。

拟之则失。

议之则非。

古人强图之以○。

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

曰先天一气。

曰无极。

曰太极。

曰道者。

无名之名也。

曰虚无、无极者。

自未生物时言之。

曰太极、一气者。

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

非有二件。

在河图洛书。

即中五之中一点。

在先天后天。

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

惜乎为气禀所拘。

人欲所蔽。

顺其后天之阴气。

迷失虚灵不昧之本宗。

流荡忘返。

深可慨也。

仆慕道久矣。

乙未冬。

托足汉皋。

适闻汪东亭先生抱道在躬。

缘执弟子礼。

叩以先天后天之奥旨。

蒙垂慈答曰︰伏羲氏之河图。

而虚其中者。

先天也。

老子曰:无名。

天地之始。

性也。

即此物○也。

儒有黄中之中。

释有空中之中。

道有环中之中。

是指天地交成一点灵光也。

神禹氏之洛书。

而实其中者。

后天也。

老子曰:有名。

万物之母。

命也。

即此物|也。

儒有精一之一。

释有归一之一。

道有得一之一。

是指父母交成一点真气也。

此先天性命。

自然配合Ф。

欲求双修。

亦复如是。

儒曰一贯者。

贯此一于中也。

释曰归一者。

归此一于中也。

道曰抱一者。

抱此一于中也。

有中必有一。

有一必有中。

中包乎一。

一主乎中。

即是性不离命。

命不离性。

性命混化成此一物Ф。

人人具足。

个个圆成。

处圣不增。

处凡不减。

虽蚊虻蚤虱之微物。

莫不相同。

邵子云︰一物一太极。

物物各一太极。

是也。

第一出母胎。

一物即分为二。

及至破体。

二又分为三矣。

于是先天蔽藏。

后天坎水下漏。

离火上炎。

水火不济。

渐至老死。

都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权以造端夫妇之道。

此以男下女。

逆修之事也。

究之仙凡虽分两途,理路实无二致。

只争顺逆之分耳。

不观夫玄要篇之诗乎:却将姹女当时待。

勾引郎君自外来。

指玄集云:自家精血自交媾。

身里夫妻是妙哉。

大成集云:自家身里有夫妻。

说与世人真笑杀。

总之千圣一贯心传。

必须分清身内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之消息,方有下手处也。

朱熹的代表作

朱熹的代表作

朱熹的代表作朱熹的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通书解》《西铭解》、《参同契考异》等。

1、《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2、《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3、《四书或问》为宋朱熹撰,共三十九卷。

朱熹事见《四书章句集注》条。

朱熹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复以诸家之说纷纭,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

此书有《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于一时。

4、《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

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紧张,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一,发展了中国特异于西方的诠释传统。

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义理阐发的创新性哲学诠释而作为“宋学”的代表,受到追求经典本义的后代“汉学”诠释家的批评与指责。

5、《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

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说解》是朱熹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说解,借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而写成的古籍,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此文成于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弟子传授,并经过了反复修改。

《太极图说解》由【解】、【辩】及【注后记】三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原文分别如下:【解】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

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

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

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

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

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

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

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

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

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

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

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

「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

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

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

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

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

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

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

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

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

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

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

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

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

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

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

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

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

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

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

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

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闲而已矣。

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

道一而已,随事着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

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

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

此天地之闲,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

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

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

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

然卒未尝明以此图标人,是则必有微意焉。

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辩】愚既为此说,读者病其分裂已甚,辨诘纷然,苦于酬应之不给也,故总而论之。

大抵难者: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

又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后用行者;又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又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

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

然惜其于圣贤之意,皆得其一而遗其二也。

夫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有不可以毫厘差者。

此圣贤之言,所以或离或合,或异或同,而乃所以为道体之全也。

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为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粲然者之未始相离也。

是以信同疑异,喜合恶离,其论每陷于一偏,卒为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而已。

岂不误哉!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然继之者善,自其阴阳变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禀受而言也。

阴阳变化,流行而未始有穷,阳之动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阴之静也。

以此辨之,则亦安得无二者之分哉!然性善,形而上者也;阴阳,形而下者也。

周子之意,亦岂直指善为阳而性为阴哉。

但话其分,则以为当属之此耳。

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

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而无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为道器之别也。

故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

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

仁义中正,同乎一理者也。

而析为体用,诚若有未安者。

然仁者,善之长也;中者,嘉之会也;义者,利之宜也;正者,贞之体也。

而元亨者,诚之通也;利贞者,诚之复也。

是则安得为无体用之分哉!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者也。

而谓其各具,则亦有可疑者。

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

是则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极哉!若夫所谓体用一源者,程子之言盖已密矣。

其曰「体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昭然已具也。

其曰「显微无闲」者,以至着之象言之,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

言理则先体而后用,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为一源也。

言事则先显而后微,盖即事而理之体可见,是所以为无闲也。

然则所谓一源者,是岂漫无精粗先后之可言哉?况既曰体立而后用行,则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矣。

所谓仁为统体者,则程子所谓专言之而包四者是也。

然其言盖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则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固未尝离夫偏言之一事,亦未有不识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骤语夫专言之统体者也。

况此图以仁配义,而复以中正参焉。

又与阴阳刚柔为类,则亦不得为专言之矣,安得遽以夫统体者言之,而昧夫阴阳动静之别哉。

至于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而非指所谓未发之中也。

仁不为体,则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谓专言之仁也。

对此而言,则正者所以为中之干,而义者所以为仁之质,又可知矣。

其为体用,亦岂为无说哉?大抵周子之为是书,语意峻洁而混成,条理精密而疏畅。

读者诚能虚心一意,反复潜玩,而毋以先入之说乱焉,则庶几其有得乎周子之心,而无疑于纷纷之说矣。

【注后记】熹既为此说,尝录以寄广汉张敬夫。

敬夫以书来曰:「二先生所与门人讲论问答之言,见于书者详矣。

其于西铭,盖屡言之,至此图,则未尝一言及也,谓其必有微意,是则固然。

然所谓微意者,果何谓耶?」熹窃谓以为此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

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惟程子为能当之。

至程子而不言,则疑其未有能受之者尔。

夫既未能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驰心空妙,入耳出囗,其弊必有不胜言者。

近年已觉颇有此弊矣。

观其答张闳中论易传成书,深患无受之者,及东见录中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使人向别处走,不若且只道敬,则其意亦可见矣。

若西铭则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日用最为亲切,非若此书详于性命之原,而略于进为之目,有不可以骤而语者也。

孔子雅言诗、书、执礼,而于易则鲜及焉。

其意亦犹此耳。

韩子曰:「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熹于周子、程子亦云。

既以复于敬夫,因记其说于此。

干道癸巳四月既望,熹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