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

高一历史第三次周测一、选择题: (共25题, 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 “在……的指导下,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 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 与此同时, 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A.2.1952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 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B.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 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 .义务劳动制4.1921年, 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 来到了苏俄, 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 主要得益于()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计划经济体制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 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 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的形式”。

布哈林的这种认识()A.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B.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D.客观地评价了新经济体制6.从1929年到1933年, 苏联政府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压低, 同时出口的粮食却从1300万公担提高到5.18亿公担, 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机器的资金, 使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 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B【解析】“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B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内容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D错误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送上工业化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说明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在达到工业化道路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A正确材料评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不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故BCD错误故选A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答案】B【解析】6.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7.“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8.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 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错误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加剧了农民的经济困难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苏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D正确故选D9.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归结于()A. 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与实施C.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发展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表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故选B10.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等可知D正确ABC项均没有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11.(2)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机遇的表现及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解析】所谓“机遇” 应该指非常好的机会对于苏、美、中三国而言材料中提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探索坚持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出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中国改革开放【答案】观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影响加以论证从苏俄(苏联)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等【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重视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如果违背经济常识就会早到惩罚因此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论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优秀经济政策也要去找违背经济常识的经济政策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论证时要坚持史论结合!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答案】(1)退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存在是指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经济的“制高点”【解析】(1)根据材料“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答案】(2)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解析】(2)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共同点背景都是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局面都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都是对传统做法的创新影响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13.(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3.(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可知“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解析】(3)根据材料三“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创斯大林模式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

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显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正确;AC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故排除;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故排除;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故C正确;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C.4、如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2、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4、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6、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到1,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7、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2.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C.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D.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3.“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A.余粮收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5.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6.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7.“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4.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并存2.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一一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4.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5.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6.一位苏联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某一经济措施发言时谈至r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

这一措施应是()A.余粮征集制B.推行农业集体化C.征收粮食税D.补贴减耕减产农民7.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在苏联没有通过审查,原因是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为什么电影中最贫穷的一家人会拥有一辆卡车,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这反映当时()A. 美国综合国力远超苏联B. 苏联工业化的结构性局限C. 美国电影缺乏现实基础D. 苏联遭到西方全方位封锁【答案】B【解析】苏联工业化在1937年已基本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40年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大力推进。

苏联的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应该拥有相当实力,美国综合国力并非远超苏联,故A错误。

苏联工业化结构中,重工业突出,消费品生产滞后,所以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电影中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故选B。

当时的美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普通家庭,所以C错误。

D项缺乏相关历史依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苏政策已经调整,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与苏联对立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2.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

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 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2.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1930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下列哪一项与上述情况不是因果关系?()A.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B.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C.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5.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2.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这种做法()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5.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6.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3.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应填写的是()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4.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6.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即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符合题意;而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故C不正确;“十月革命”是成功的,故A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时,列宁已经逝世,故B不正确。

答案:D2.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引起农民的不满,故选D项;A、B两项和材料要求不符,C项错误。

答案:D3.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是() 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故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列宁()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D.意识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关于苏联的工业化,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政治上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

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这表明苏联()A.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B.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激烈C.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其国情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斯大林1931年曾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但这段距离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

这一主张()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D.推动了高度集中体制的形成3.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

其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C.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D.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4.美国史学家指出:"1921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

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将俄国经济拖出混乱不堪的状况。

”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5.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

这反映的实质是()A.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6.“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这反映的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国有工业D.新经济体制7.“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如图是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A. 此时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C. 国家的经济重心已转向农业建设D. 苏联农业生产已摆脱落后的状况【答案】A【解析】图片反映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故选A B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当时苏联的经济重心在工业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前苏联建国初期的技术引进》一书中写道“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 这()A. 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 使全球劳务与技术实现了自由流动C. 形成了苏联严重依赖于西方技术的局面D. 表明经济危机消除了意识形态矛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欧洲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的外国专家到苏联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其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严重依赖”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3.下图所示是创作于1932年关于加快电气化建设的苏联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 说明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B. 表达对高标准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C. 推动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D. 讴歌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2年即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宣传画中描绘的工农协作加快电气化建设的场景意在弘扬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项正确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画中并未体现排除A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与1932年创作的宣传画不符 B项错误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时新经济政策已经终结 C项错误故选D4.1949年1月苏、罗、捷、保、匈、波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苏联和东欧之间的经济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A. 打破外部经济封锁B. 加强东欧国家联系C. 遏制美国称霸世界D. 对抗西欧联合威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打破外部经济封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初衷排除故选A5.1935年苏联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发布决议在零售贸易网点向公民销售商品时只能使用现金结算零售商品的信贷业务被禁止这一措施意在()A. 解决消费品短缺问题B. 增加对重工业投入C. 启动经济体制的改革D. 满足民众消费需要【答案】B【解析】6.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界集中质疑的问题之一是 1917年俄国是不是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一年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场无产阶级革命?这些质疑()A. 实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B. 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C. 推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D. 旨在阐明二月革命意义重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到苏联否认自己的革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企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出所述观点是否属于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因此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因此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因此D项错误故选A7.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实行军事化管理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答案】B【解析】A.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认为土地属于他们但劳动成果却不属于他们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有与没有获得劳动成果不具备对劳动成果的分配权所以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农民和农村实行的军事化管理政策D.材料不涉及到贸易制度看不出自由贸易但能够看出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8.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 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 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 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 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A.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B.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 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C.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D.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故D选项正确9.20世纪90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天计划” 即从1990年11月1日到1992年3月14日的500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 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B. 都使国有企业恢复活力C. 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D. 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500天计划”、“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国企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部分恢复私有制由此可知说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苏联的国企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故B项错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中国的国企改革故C项错误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中国的国企改革故D项错误10.“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基于此苏俄政府()A. 实施新经济政策B. 开始工业化建设C. 恢复和发展农业D. 强化了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苏俄政府此时意识到恢复市场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11.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 苏联政局的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等使改革走进了误区这与题干“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相吻合故D正确ABC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12.1922年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调整经济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1918~1921 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的时期是1930~1934年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推行是在苏联时期题干反映的是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13.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A. 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B. 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C. 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D. 探索出过渡时期的正确道路【答案】A【解析】14.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A.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B.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C. 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D. 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过程其实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了科技的竞争因此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自传中这样写到“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就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这说明斯大林时代()A. 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B. 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C. 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D. 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答案】C【解析】16.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布哈林的观点()A.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B.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C.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有利于短期内实现苏联工业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可知布哈林的观点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7.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A. 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B. 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 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D.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排除A项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这些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上的小修小补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当时什么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18.(2)依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析其弊端【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妥善的解决了农业问题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为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做了准备【答案】(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2)根据“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可得单一公有制根据“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可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等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特点及成果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戈洛文一家在苏俄(联)建国后到斯大林时期的经历【答案】(1)特点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充分结合并出现重大成果建立了一批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发生变化成果工人阶级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推动了工人运动国际化建立了一大批工人阶级政党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各国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革命组织”“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成果根据材料“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出席大会的有22个国家的工人代表大会宣告了第二国际成立”进行概括即可【答案】(2)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戈洛文一家为捍卫苏维埃政权为他们带来的土地制度和权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集中力量支援前线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戈洛文一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积累财富成为富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斯大林模式时期戈洛文一家的私人财产被国家强行征收个体农户逐渐被集体农庄所取代【解析】(2)根据材料“内战中戈洛文帮助组织北方的红军……移交所有生产资料建立集体农庄”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进行概括即可20.(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0.(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归纳出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从国际局势、国内阶级矛盾以及自由主义政策失灵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解析】(2)依据材料“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1930年 , 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归纳苏联特点即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依据材料“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从举办公共工程以及扩大就业等角度归纳美国特点依据材料“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推行法币政策”从政府政策、政府投资以及币制改革等角度思考中国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

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

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

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A. 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B. 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C. 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D. 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为此,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中()A.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B.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 大力引进外资D. 实施余粮收集制4.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列宁时期)……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赫鲁晓夫所说的“政策”系指A. 《土地法令》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统购统销政策5.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说明()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6.有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以上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是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的。

”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在经济、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②把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③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④采用一系列法规调整经济政策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4.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5.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6.“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7.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

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农村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减小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9.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10.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1.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2.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3.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从本质上揭示了()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1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对市场机制的排斥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政局不稳,社会动荡15.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16.“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7.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18.“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20.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应当从党开始”。

——《苏联国事风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

(2)根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效。

(3)根据材料三,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了哪里,结果怎样?(4)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2.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

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二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经济发展失衡,没有体现部门失衡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弊端,不是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B项错误;从材料“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故C项正确;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与材料“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①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②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提高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③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法规进行经济改革,罗斯福新政颁布了许多法规以促进经济的恢复,④正确。

正确答案为C项。

3.【答案】C【解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商品买卖是被取消了的。

故选C。

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

5.【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D项表达有误,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

6.【答案】C【解析】A选项牵强绝对;D选项“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在时间上不符合;B选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选项所表达的意思。

所以选C。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集体农庄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远大于私人土地;而集体农庄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虽然也大于私人土地,但与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协调,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选D。

8.【答案】C【解析】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的;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项。

9.【答案】B【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0.【答案】D【解析】漫画的寓意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A明显不对;B是外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直接后果;改革的原因及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故D正确。

11.【答案】A【解析】“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项是其表现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