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讲解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汇体系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在词类、词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变化和运用。

本文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一、名词活用名词是古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称谓。

名词主要通过数量词、量词、代词等进行修饰和补充,产生不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古汉语中常用的数量词有“一、二、三”等,它们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表示数量关系;量词如“个、条、只”等,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代词如“他、你、我”等,可以代替特定的人或物。

名词还可以通过添加后缀来产生不同词义和语法功能。

加上“家”后缀可以表示职业或身份,如“书家、医家”;加上“子”后缀可以表示关系或称呼,如“父子、母子”。

动词是古汉语中表示动作、变化和状态的词类,具有时态、语气和语法功能。

动词的活用主要通过变换时态、变换语气和添加助词来实现。

古汉语的时态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通过动词的变形来表示。

“行”是古汉语中表示行走的动词,在过去时态中变为“行”;在现在时态中变为“行”;在将来时态中变为“行”。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时态形式,如补语“来、去、到”等的使用。

古汉语的语气包括肯定、否定、疑问、祈使等。

根据语气的不同,动词的形式也有所变化。

“不行”表示否定,而“行不行”则表示疑问。

古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通过添加助词来表示时程和语气。

“要”表示将来时态,而“得”表示语气的加强。

动词还可以通过词义的转化来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得”原本是动词,表示取得、获得的意思,但加上“得”的后缀后可以变为补语,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得了吧!”形容词是古汉语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类,具有描述事物特征、属性和状态的功能。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通过变换词义、比较级和最高级等形式来实现。

形容词可以通过添加“之”后缀来表示属性和特征。

“大”是古汉语中表示大小的形容词,加上“之”后缀变为“大之”,表示更大的程度。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文言文 词类活用 知识讲解

文言文   词类活用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例: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_登__记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匣子装__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名:命__名__④范增数目项王。

_目:使眼色__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__驻_军_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__说_出_③副词+名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满分必备攻略今年高考考什么不.蔓不.枝④能愿动词+名词例: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__下_雨_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方位名词做谓语)。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进军⑥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

例:是以,令吏人完(修缮)客所馆。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踢”。
副词+名词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 公移山》)中的“负”是名词,前 有副词“命”,活用作动词,意思 是“背”。
否定词+名词
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的 “军”是名词,前有否定词“不” ,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中的“活”是动词,后接宾语“之” ,活用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活下来”。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有时会采用词类活用的手
法。例如,“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中的“介入”原为名词,在此处活
用为动词,准确地表达了警方参与调查的动作。
03
广告语
广告语中常常使用词类活用的手法来吸引眼球、传递信息。例如,“一
饮解千愁”中的“解”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表达了酒能消
遇到不确定的词类活用情况时,及时查阅权 威的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
06 词类活用的实际应用与练习
词类活用的实际应用场景
01
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中,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
表现力。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后江岸的生机勃勃。
02
纠正方法与技巧
深入理解词义 学习语法规则 多读多练 注意语境 勤查工具书
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明确不同词类 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了解不同词类在句子 中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对词类活 用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根据上下 文判断正确的词类活用方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古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古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古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3)一狼洞其中。

(《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

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

(《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

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词类活用大全ppt课件

词类活用大全ppt课件

04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物。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均形容词用作名词,分 别译为“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均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 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意为衣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 着”。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意为绿色,活用为动词,意为 “使……变绿”。
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中的“无益之事”,原意为没 有益处的事情,活用为名词,意为“没有意义的事情”。
词类活用大全ppt 课件
目录
• 词类活用概述 • 名词的活用 • 动词的活用 • 形容词的活用 • 数词和量词的活用 • 代词和副词的活用 • 词类活用的辨识与运用
01
词类活用概述
定义与作用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在句子中,根据表达 的需要,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 使其具有新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作用
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生 动、形象、具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变 绿”。
表示使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例如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 急、逼迫”。形容词 Nhomakorabea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例如
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表示以……为师。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 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 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 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词类活用名词得特殊用法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就是:(1)后跟作宾语得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得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得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得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得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6)后跟(解释为“得人"得)“者”字得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瞧门”.(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得一个名词。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得前后,表示动作得,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得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得规律:(1)替代式,以相应得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得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得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得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得动词。

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最详细的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

最详细的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名词1、名词活用做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会直接带宾语,但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遇沛公军霸上。

驻军汉水又东。

向东流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范曾数目项王。

递眼色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衣锦还乡穿上2、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我称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使……长肉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灭族齐威王欲将孙膑。

让……做将臣不官无功之臣。

让……做官3、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表示“以宾语为……”的意思,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门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认为……聪明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4、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像人一样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着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像蛇一样(弯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对待奴隶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赞赏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用手吾义固不杀人。

按照道义动词1、动词活用做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

生产出来的粮食家里的收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伏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

【语法知识】(名词)(副词)(动词) ( 形容词 ) ( 名词 )(定语)主语[ 状语 ] 谓语< 补语 > (定语)宾语词类活用的现象包括哪些?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词/数(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种植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踢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吾师道也《师说》学习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驻军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名/代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使眼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形式。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音、形、义三个方面。

音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音韵环境下发生音变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名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引起声调的变化,例如“帝”读上声,“帝王”读去声(dì wáng)。

还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发生音变,例如“放”读上声,“放下”读去声(fàngxià)。

形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法环境下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名词在表示复数时会加上“们”的后缀,表示尊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云云”的前缀,表示小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儿”的后缀。

动词在表示过去时和将来时时会发生词形变化,例如“去”在过去时变为“去了”,在将来时变为“要去”。

形容词在表示程度时会加上“甚”的前缀,表示否定时会加上“不”的前缀。

义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例如“忧愁”可以表示“令人忧愁”或“变得忧愁”。

动词和名词之间也可以互转,例如“走”可以表示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行走的状态。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样性较大。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依靠上下文语境加以辨析,而不是依靠固定的语法规则。

学习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例如表示程度的副词“甚”和表示否定的前缀“不”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也在现代汉语中被重新解释和引申,例如“行”在古汉语中是动词,表示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办事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词类活用名词的特殊用法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的规律:(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示意)【注意点】(1)两个名词连用,究竟哪一个作动词,要看上下文的具体情况。

如:①令赵王为秦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上文有“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的内容,故此句必是“瑟”前的“鼓”作动词“弹奏”解,前后形成动宾结构。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此句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水波进入石穴罅,发出“如钟”的声音,以此来否定“敲击说”的,故是后面的“鼓”作动词“敲”解。

(2)是用“替代式”还是用“名+动”式,也要看上下文的文意来确定。

如:①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藏”还是“怀藏”?上文写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设计,要求再“斋戒五日”后“乃敢上璧”,蔺相如是“使其从者衣褐”,单身独人偷偷走的,当然不可能带用以藏璧的行李,故只能是“怀藏”。

②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是“杀”还是“用刀杀”?上文是秦王不肯按相如要求击缻,相如决定“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危急之时,秦王的左右急的是立即制服相如,当然是想立即上去杀死相如以保护秦王,怎么可能在心里盘算是用什么武器,故尽管“刃”是与刀相关的,但这里不必译成“用刀杀”。

(3)“名作动”中第四种“把……当作”(“介+名+动”式)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名作动”中“把……当作/看作”是“把自己(这名词)当作/看作”;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当作什么”。

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即为“把(之)当作老师”。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

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

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像……似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的”。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把……当作……”或“按照……”。

如“吾得[兄]事之”,译为“像对待哥哥一样”或“把他当作哥哥”。

(3)表示工具或方式,可译为“用(按照)……”。

如“[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应译作“用畚箕”;“失期,[法]当斩”,应译为“按照法令”;“好事者[船]载以入”,应译为“用船”。

(4)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上)”或“向……”或“从……”等。

如“童子[隅]坐而执烛”,应译为“在墙角”;“卒[廷]见相如”,应译为“在朝廷(上)”。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动词谓语前,通常译为“每……”,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

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地”。

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或“在……”,如“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译为“在外”、“在内”。

名词作状语解释的规律:(1)“介+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介词。

如:顺水东流而行。

(《秋水》)向东。

(2)“动+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乘船。

(3)“名+名”式,重复此名词。

如:小鸟时来啄食。

(《项脊轩志》)时时。

【注意点】(1)有时粗看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但实际后面的那个动词是作名词用的,前面的名词就不应视为“名作状”。

如: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缚”是“解”的宾语,是名词,故“棕”就是“缚”的定语,译为“解开那棕绳捆绑的束缚”。

(2)有时名词用在名词前,实际上后面的名词作动词了,那前面的名词就是名作状了。

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指南录>后序》)“歌”是“唱歌”,“楚”应是名作状“用楚语”。

(3)可以两个名词甚至三个名词作同一动词的状语。

如: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都作“钞录”的状语,译为“在路途中亲自动手抄录”。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

如:身死国灭。

(《屈原列传》)此句写楚怀王“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的用作动词的名词当作用如状语。

如《促织》中“笼归,举家庆贺”的“笼”是名词,“归”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结构相同。

但在这里“笼”、“归”都是作为谓语,是表示主语的两个连续的动态。

“笼”活用如动词,而不是修饰动词“归”作状语成分。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特殊用法1.活用为名词。

一般指,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态、特征有关的人物或事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如“圣益圣,愚益愚”,解释为“圣人”和“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的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解释为“轻锐的部队”;“避实击虚”,解释为“有实力的地方”、“虚弱的地方”。

(3)“其(之)+形容词”,如“不知其浅深”,应译为“深度”(“浅”不表意);)“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组成偏正结构,“其”是“贤”的定语,所以中心词“贤”用如名词,作“贤能的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

例如:四美俱,二难并(《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美事。

形容词作名词的解释规律:(1)“形+名”式,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

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德”;(2)替代式,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

如“旧”以“老交情”替代。

2.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后面带有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的形容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解释为“痛恨”;“尔安敢轻吴射”,解释为“轻视”;“京中有善口技者”,解释为“擅长”。

(2)放在“所”字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贵”、“尊”都是“看重”的意思;“贱”、“卑”的意思都是“轻视”。

②“将略平生非所长”,应译为“擅长”。

(3)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逼迫”的意思。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是“远离”的意思;“稍出近之”,解释为“靠近”。

(5)形容词用“而”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谓语,用作动词。

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原是表示惊怒声的象声形容词,这里用“而”与动词“视”连接,作连动谓语,“发出惊怒的声音”。

形容词作动词的解释规律:(1)“动+形”式,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2)替代式,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如“私臣”的“私”,译为“偏爱”。

【注意点】“令五人者得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老”带补语“于户牖之下”,用作动词,“老”解释为“老死”。

因为形容词作谓语时同样可带补语,所以不能肯定所有带补语的形容词都用作动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认真推敲文意,才能正确地解答。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动词的特殊用法1.活用为名词是指用某个动词去代替与该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或事物的活用现象。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动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应释为“射术”,即“射箭的技术”。

(2)处于句中宾语位置的动词(动词+动词//介词+动词),如“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食品”;“惧有伏焉”,解释为“伏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解释为“奔马”。

(3)“其(之)+动词”,“其(之)”起限定作用。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释为“到达那里的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解释为“收藏、经营的财宝”。

【注意点】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

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

例如:(1)两个同义的词联合组成并列结构。

如《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作名词“进谗言的小人”解。

(2)动词分别出现在几个相同的位置上,组成对偶、排比式的并列结构。

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其中的“出”、“入”都用如名词,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