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第十二章新潮小说
•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著名 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 说与散文创作。 • 代表性作品: •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 生石》、《我是谁》、《野葫芦引》《铁 萧人语》。; •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 • 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由形式技巧借鉴到观念性认同
• 80年代中期,小说艺术探索进入高潮期: • 寻根小说重返传统,发展自身美学和技巧上的特色; • 现代主义观念性认同:复制百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 新观念、新流派、新形式、新技巧层出不穷,竞相创新, 各领风骚。 • 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新时期‚第一部中国真 正的现代派小说‛(李泽厚语) • 其时最具探索性的是马原、莫言、洪峰和残雪的创作,他 们为新时期小说在80年代后期转向文学本体、纯艺术性探 索发挥重要作用,为后起的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 孙甘露、北村、吕新、叶曙明等作家开启了小说叙述实验 的大门。习称‚先锋小说‛派。
• 异化:是中国现代主 义文学之向西方学习 背离中国传统的倾向。 • 归化:是中国现代主 义文学的非西化而民 族化的特征,借鉴西 方现代主义的理念技 巧必须获得普遍的文 化认同才能实现成功 的移植。
• 4、新潮小说生成的文化语境 • ①、 80年代改革开放、文化交流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文化特征: • 去意识形态化:反思政治文化——疏离体 制文化 • ②、趋近西方文化:在现实主义名义下对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形式的借鉴,以现 代主义文化艺术观照表现中国人的物质生 活形态、精神文化心态和生存命运状态
• 张辛欣(1953 - ),女,汉族,当过知青、 战士、护士。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 演系。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美国 康乃尔大学、乔治亚大学访问学者等。1978 年开始发表作品。 • 小说集:《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 个年纪的梦》,纪实文学《在路上》、 《独步东西》、《流浪世界的方式》、 《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中国人的自叙》 (合作)、《天狱》,电影文学剧本及电 视剧剧本《棋王》、《珍邮迷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第十二章新潮小说介绍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指一个人在一个固定时期内所意识到的一 连串川流不息的感觉、思潮、记忆、联想 等,这一连串的意识被作家用文字记录下 来,就成了意识流写作技巧。 • 意识流写作技巧: • 内心独白(Inter monologue) • 内部分析 (Interval analysis) • 感性印象 (sensory impression) • 三个技巧融合最好:乔伊斯《尤利西斯》
• •
• •
• •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表现异化主题。现代主义批判文化,本质 上是探索人的精神与现实不相和谐的问题; 2、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 内倾性特征; 3、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 度模式; 4、以丑为美、反向诗学; 5、热衷于艺术形式技巧
• 的革新与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宿命:异化与归化
第十二章 新潮小说
• • • • 一、概念与定义 二、“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三、“先锋派小说” 四、新历史主义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新编》(教材) P194---P198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程代熙 吴义勤
一、 概念与定义
1、新潮 newtide 指时代潮流中新思想思潮或前卫思 想影响的现实态势或情状。 新潮小说的说法:新潮小说,中国 式现代派小说,拟现代派小说,先锋 小说,探索小说,形式主义小说。
• 王蒙小说的艺术追求 • 1、意识流表现手法。在小说中大量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 进入作品,它不通过传统的“全知”视角对人物进行单一 的心理描写,而是直接呈现人物自我意识,人物心理图景 以直观形式袒露于读者面前。这是当代小说脱离政治格局, 进入文学本位的突破。 • 2、结构方式。脱出传统戏剧性小说的结构方法。早期意 识流小说不重故事情节的完整,而采用散文化结构方式, 表达人物感受,人物由环境而触发的心理活动。较晚些的 作品则又开始注意情节的完整与叙事的连续性。各种生活 片段相互切入转换,结构仍是自由的放射性的,所有放射 性的中心往往是一个有独特经历、心态与生活逻辑的人物 的内心世界。 • 3、语言方式独特。突出自我、人物心理感受,真切具体 表现人物心理联想,叙述时少用叙述的说明的文字,而常 用超长的“王蒙式”的排名——一些用逗号隔开的词组并 排在一起的词组序列,以倾泻文思,增强语言节奏感,全 方位揭示人物情绪。
《当代文学50年》笔记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传统的历史主义在承认客观历史事实存在的前提下,认为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考察,最终完成对于历史真相的真实还原,即我们所阅读的历史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简答
与伤痕小说对比反思小说小说的反思性体现在哪里?
与“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反思小说”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主题上更加开阔;其次,“反思小说”具有更加明晰的理性色彩。
第一,“反思小说”反思的重点内容首先是建国以来发生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如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等。
1是具有江南柔和温暖气息和款款袅娜情调的小说。如江苏女作家பைடு நூலகம்小青的《栀子花开六瓣头》《文火炖肥羊》《还俗》《清唱》《顾氏传人》,陆文夫的《小贩世家》《美食家》等作品,以江南小镇常见的小桥、流水、人家作为叙事对象,在“同一扇大门里,合一方小天井”的市民生活的细细描述中,透露出丝丝缕缕的古文化气息,且俗且雅,使得他们的小说在民俗风情的描绘中生发出一种幽远的文化意味。
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
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一、填空题1、 90 年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点:、、。
2、 90 年代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三架马车”是、、。
3、新时期歌颂“张志新”的代表诗作有:雷抒雁的《》、公刘的《》。
4、刘心武的《》是“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是蒋子龙的《》。
5、新时期“人物专题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有:徐迟《》、黄宗英《》。
6、“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有:宗福先的《》、崔德志的《》。
7、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 _______ 《》、 _______ 《》。
8、“第三代诗歌”两个代表性群落是:、。
二、搭配题(用线条将作者和作品连起来)王朔《有关大雁塔》王安忆《虚构》贾平凹《顽主》马原《腊月正月》韩东《小鲍庄》三、名词解释1、朦胧诗:2、中国式现代派小说:3、探索剧4、京味剧四、简答题:1、简述余秋雨散文的特色2、简述马原小说的意义五、论述题1、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特色2、试析“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一、填空题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 ________ 的作品《》。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新时期歌颂“张志新”的代表诗作有:雷抒雁的《》、公刘的《》。
4、“伤痕小说”、“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分别是刘心武的《》、 _______ 的《乔厂长上任记》。
5、荒诞川剧《潘金莲》是 __________ 的代表作。
6、戏剧《茶馆》采用了 ________ 的结构手法。
7、戏剧《曹操与杨修》的深刻主题是。
8、 90 年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点:、、。
9、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 _______ 《》、 _______ 《》。
10 、巴金的《》选自散文集《》是一篇怀念亡妻的至情悼文。
二、搭配题(用线条将作者和作品连起来)马原《活着》刘恒《商州初录》贾平凹《青衣》毕飞宇《伏羲伏羲》余华《冈底斯的诱惑》三、名词解释1、阿城的《棋王》2、改革文学3、新写实小说4、新生代诗四、简答题1、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苏童的创作
苏童这个时期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充满极强的 形式主义色彩。在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叙 述空间里,通过展现发生在枫杨树这个神秘的乡村的 种种事件,回溯生命的源出形式,以此再现历史的另 一种真实状态,揭示人性面对历史、 面对灾难时的惶惑与无助。主要 有《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 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 等。
2.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
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主要有格非的 《敌人》、《边缘》,苏童的《米》、《城北地带》、 《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花影》、《1937年的 爱情》,以及由苏童、格非、北村、赵玫、须兰五人同 时创作的同题小说《武则天》等。 这些长篇小说以较大的规模和更加深入的视角,致力于 探究历史的“真相”和人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命运, 体现了作家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境遇的重新思考与进行 文本化归纳的倾向,即“将纵向历史共时化,把历史压 缩抽取为文化、人性与生存的内容”。 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表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性的丰富 内涵,这是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主义小说大体一致的 倾向。表现在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是小说家们某种“历史 想像”的产物,他们也在这种“想像历史”的活动中努 力表达着自己所理解的真实的历史。
3.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心态小说创作
他们延伸了心理小说的视线,更多地从成 长的层面和人物内心情绪变动的角度对年 轻一代的文化心理进行刻绘,不再将特定 的社会历史造成的人的性格畸变和人性扭 曲作为中心主题,而是转向了当下社会中 青年人在成长当中的困惑与苦恼,表现他 们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过程中的迷失与 皈依。
徐星同样把目光对准城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和 心理结构,力图反映他们在成长中的一些共 性问题。《无主题变奏》中第一次在新时期 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把社会生活 的荒谬性通过现代主义手法内化为人物自身 存在的主体荒谬性,主题表现为“一种对存 在、对人生、对青春以至对自身的整体荒谬 感”。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洪峰是这一时期“先锋派小说”的另一个重镇。 1986年发表的《奔丧》描写了面对死亡时人们 复杂的心理,从深层意识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细 致入微的体察,由此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全新 认识,其文化和哲学意味十分明显。其创作主 题为“借纸笔以悟死生,以看清人 的处境,以不断追问那个俗而又 俗却万古难灭的问题——生之意 义”。另有如《瀚海》和《极地之 侧》等。
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1989年前后,随着新时期文学的某种转变,先锋 小说的本体形态也随之转化,先锋小说阵营在此 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中,一些作家继续 把文本实验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兴趣和旨归,另 一些作家则对自己的创作观念进行了一定调整, 更多的注意文本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使得他们 的创作具有了更加开放的状态和开阔的视野。
余华的创作
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是当时先锋派小说 的高峰之一,至90年代,余华在长篇小说领域为先锋小 说的发展贡献尤巨。从《呼喊与细雨》、《活着》到 《许三观卖血记》,他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逐步深入与 推进,小说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 此时,余华的作品已经与此前的先 锋派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专 注于形式实验,而是将重心转向了 对现实人生的深沉与博大的思考。
2.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
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主要有格非的 《敌人》、《边缘》,苏童的《米》、《城北地带》、 《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花影》、《1937年的爱 情》,以及由苏童、格非、北村、赵玫、须兰五人同时 创作的同题小说《武则天》等。 这些长篇小说以较大的规模和更加深入的视角,致力于 探究历史的“真相”和人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命运, 体现了作家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境遇的重新思考与进行 文本化归纳的倾向,即“将纵向历史共时化,把历史压 缩抽取为文化、人性与生存的内容”。 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表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性的丰富 内涵,这是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主义小说大体一致的 倾向。表现在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是小说家们某种“历史 想像”的产物,他们也在这种“想像历史”的活动中努 力表达着自己所理解的真实的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是教育部规定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收录了一些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涉及到了广泛的主题和情感,不仅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历史背景,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下面对其中几篇知名作品的主要内容、形式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总结。
1. 《荷花淀》《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和抗争。
通过对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人性化刻画,以及对环境、生活和情感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革命时期农村人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无奈的处境。
《荷花淀》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洗练、情节紧凑和多重意象的运用上。
小说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思想共鸣,同时也展示出了作家精湛的文学功底和语言艺术魅力。
2. 《子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夜晚的寂静为背景,借助对自然、人物、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人类思考和内心世界的奥秘。
这篇散文虽然具有思想性和文学性,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晦涩和抽象的语言,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能力。
《子夜》的形式特点体现在思维跳跃、意象丰富和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通过对夜晚特定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作家创造了一种深刻的文学氛围,带领读者进入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心灵空间。
3. 《莫言的狗屎狗屎》《莫言的狗屎狗屎》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现代派小说,描述了一个小镇上一只疯狗的失控和暴虐行为,反映了人类的野性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场景设置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象征意味,全文流露出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和疑问,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状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莫言的狗屎狗屎》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艺术技巧的运用和多重象征的表现手法上。
小说语言简练且富有节奏感,通过对具体生命体的描写,展示了对人类矛盾心理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观察。
同时,小说也表现了一个以群体为单位的现代文学审美趋势,强调了现代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处境和命运。
14、第七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第四节--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PPT课件
.
5
《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当时影响最大 的“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
这篇小说写了一群音乐学院作曲系十多个骚动狂妄的大学生 荒诞不经的学习生活。通过他们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向往、对 学校所讲授的传统音乐美学和坚持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的老 师的不满,反映了在改革开放进行到关键时期的1980年代中 期,青年人的复杂的思想追求和灵魂畸变,展示了中西方文 化大碰撞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残雪自小热爱文学,追求精神自由。1985年开始发 表作品,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个太 阳天里的愁思》、《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 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黄泥街》、 《苍老的浮云》等,另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 多数作品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
.
14
残雪是新时期较有影响的具有现代性的女作家。她的作 品往往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社会的荒谬与人性的残酷。 小说多写丑陋污秽的故事,人物往往变态,行为诡异、 莫测,带有神秘色彩。作品追求心灵的真实。
说及其作家作品
.
1
一、“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伪现代派)
1、是指新时期出现的从内容到形式,尤其是形式上学习和 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作品。
最早的作品出现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如王蒙的意识 流小说,宗璞、谌容的荒诞小说,在1980年代中期形成气 候。当刘索拉、王朔、残雪、徐星、刘毅然、陈村等的小 说联袂出现的时候,“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 才成为令人 瞩目的文学现象。
.
11
王朔小说艺术的艺术特色:
最突出的特色是反讽手法和调侃语言,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因为反讽是一种语言方面的修辞格。
反讽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典型, 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 些傻话被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放 在语言环境中,作为一种修辞格,它指的是说出的话语表面 含有的意义与实际意思之间存在着风马牛不相及的鲜明反差。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推荐
李国文
1957年完成,是当时典型的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也因此得到了必然的命运。
来访者
方纪
1957年12月发表,是一篇令人惊异的爱情小说--它竟然会出现在那个年代!
红豆
宗璞
“很不健康”、“宣扬资产阶级的恋爱观”和“人情味”/“突破禁区……写出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不同的时代,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1957年
静静的产院
茹志娟
合作化时期作品,短篇。
新结识的伙伴
王汶石
短篇小说,大跃进时期作品。
禾 场 上
周立波
五十年代中期创作,短篇小说。
迎春花
冯德英
描写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
文革(1966-1976)
一只绣花鞋
张宝瑞
这是文革中流传极广的一个手抄本的改编,但该名作原作者到底是谁却颇费争议,据说另一部名为《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已经决定与之对薄公堂。
嫦娥
铁凝
小说以反讽的方式点出知识分子在市民生活中窘迫的异化必然。
后新时期(1989- )
尘埃落定
阿来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唯一众望所归的作品。
预约死亡
毕淑敏
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展现临终关怀医院中,人们面对死亡的心态。短篇
我是太阳
邓一光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足以证明,当代不是没有好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小说。长篇
张弦
新时期后反思人性存在的代表篇章,1980年1月。
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
张欣辛
新时期出现的第一部口述实录体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这是早期知青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与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有相似之处,但后者胜在深沉有力,前者则更清新悠远。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一。
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以王蒙的《海的梦》为例“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指的是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态,展示现代人的失落、迷惑、惶恐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这些小说类似于精神病患者的超想象力思考,他们放逐自己的思想,思维跳跃,放在今天,如果有人在现实中把这些内心的困惑表现出来,则被别人称之为“火星人”具有“火星思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意义小说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宗璞王蒙等进行了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
因此,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内核依然停留在“方法的借鉴”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派文学。
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思考,看似非理性异于常人,实际上是换种思维方式去解释人类,去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
这种小说还缺乏想象力,只是人的主体存在意识的觉醒。
而王蒙的《海的梦》突破了旧的传统模式,王蒙《海的梦》以现代写作手法反思了文革给那一代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他写“海之梦”实际上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梦。
《海之梦》中的男主人公缪可言是一个多年从事文学和翻译工作的知识分子,在他年轻时,他没爱情没什么事业也没见过大海,所以他有个向往大海的梦。
文革埋葬来了他美好的青春年华,他的棱角被一点点磨去,文革是他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他陷入了绝望的状态。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整理]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以王蒙的《海的梦》为例“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指的是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态,展示现代人的失落、迷惑、惶恐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这些小说类似于精神病患者的超想象力思考,他们放逐自己的思想,思维跳跃,放在今天,如果有人在现实中把这些内心的困惑表现出来,则被别人称之为“火星人”具有“火星思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意义小说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宗璞王蒙等进行了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
因此,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内核依然停留在“方法的借鉴”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派文学。
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思考,看似非理性异于常人,实际上是换种思维方式去解释人类,去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
这种小说还缺乏想象力,只是人的主体存在意识的觉醒。
而王蒙的《海的梦》突破了旧的传统模式,王蒙《海的梦》以现代写作手法反思了文革给那一代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他写“海之梦”实际上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梦。
《海之梦》中的男主人公缪可言是一个多年从事文学和翻译工作的知识分子,在他年轻时,他没爱情没什么事业也没见过大海,所以他有个向往大海的梦。
文革埋葬来了他美好的青春年华,他的棱角被一点点磨去,文革是他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他陷入了绝望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1、概念:“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况,展示现代人的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2、发展状况: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以王蒙、宗璞为代表的中年作家们出于表达现代中国人在新时代中所产生的社会情绪的需要,首先采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艺术手法,创作出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批具有非传统现实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王蒙在新时期重返文坛后,创作手法发生了较大变化。
自1979年《当代》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布礼》开始,他连续写了5部中、短篇小说(《夜的眼》、《蝴蝶》、《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等),集中对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手法进行了尝试。
除王蒙以外,与他同时或稍后有一大批中年作家都有意识地采用了一些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如李国文的短篇小说《月食》、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以及谌容的《人到中年》等,都大量采用了意识流动、时空跳宕、镜头组接等现代派手法。
但是,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
因此,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内核依然停留在“方法的借鉴”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派文学。
与这些中年作家们相对,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些青年作家的“现代主义创作”,则可称为是“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
代表作家首推刘索拉,还有徐星、刘毅然等。
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相继问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她们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内核,从现代哲学意义的层面对个体与世界的把握、自我的觉醒、存在的荒诞等问题进行了文学审美意义上的形而上思考。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被誉为“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
小说表现了音乐学院里的一群青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剧烈的心理冲撞,以及在躁动不
安的心灵状态下他们对自我角色所进行的种种思考与尝试。
刘索拉在小说创作融会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的滑稽感、荒诞感以及存在主义式的无可归依感,抒发现代青年人面对人生和社会时产生的种种精神症状。
用情绪的流动来贯穿文本的全程,这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接近于无框架式的结构形态:“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流动的现在。
这种现在不是流动在时间的轴线上,而是流动在内心的时空里。
”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叙述者是一位20出头的城市青年,对周围虚假的一切深恶痛绝,所以游手好闲,悲观厌世,以至于被女友认为生活态度是向下的。
可是,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情感方式,他的沉沦也有着社会层面的原因。
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堕落的,“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地下坠,可我的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升华了。
”有人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多余人”形象,是对青年人城市生活的某种写照,体现的现代主义精神是十分明显的。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社会生活的荒谬性通过现代主义手法内化为人物自身存在的主体荒谬性,因此,作品的主题表现为“一种对存在、对人生、对青春以至对自身的整体荒谬感”,“透彻点说,就是一种已成为本体的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