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近代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 身,西学应世事”,如何治心身、应世 事呢?他指出:“今日学者,必先通经 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 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 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 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 起吾疾者取之姓之人,无辔之骑,无舵 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 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安得而用之 哉?”
(1)“中学优于西学”说:“中学”的核心 是尊王贱霸、贵义贱利、重本抑末等“圣人之 道”。“西学”是崇暴好战、重商谋利、百工 技艺之类不足以言学的东西。
(2)“西学有害”说。承认西学有长,但专 攻彼之短。论据:西器“多民之利”。“夫农 田之以机器,可为人节劳,亦可使人习逸者也。 可为富民省雇耕之费,亦可使贫民失衣食之 资”。在政治上的结果是引发社会的动荡,危 及政府的统治。机,不辗转于沟壑,必啸聚于 山林”。“小民谋生之路,今大半为轮船侵占,
第六讲
近代民本思想
讨论
假设你是反方,会从何种角度 来反对正方的赞成西方文化传
入的观点?
结 论
一、近代的攘夷论
1、与传统的攘夷论或“华夷之辨” 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比较而确立 的“华夏中心主义思想”(第二讲 已经讲述)不同,近代的攘夷论主 要是一种中西文化之争或中西文明 之争。
2、洋务时期的攘夷论主要的内容:
(4)“西学中源”说的评价:文化交流 初期的观念——文化起源上的“多源趋 向”说和“一源辐射”说。“中国天下 之总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 之制,无不由此而流传及外”;传播西 学的对策——“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 古事以证西事,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 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不能自 免”。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 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 患”;“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 末”,西学乃“偏端”异学,唯有中学能“培
郑观应:“中体也,本也,所谓不易者 圣之经也;时中用也,末也,所谓变易 者圣之权也。无体何以立,无用何以行, 无经何以安常,无权何以应变?”“中 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 以西学,知其缓急,审其变通,操纵刚 柔,洞达政体,教学之效,其在兹乎?”
2、“西学中源”论形成的过程
(1)“西学中源”说的发轫:明末清初的徐 光启、王锡阐。 传教士传入的西学“补缀唐虞 三代阙典遗义”
(2)“西学中源”说在近代的发展
60年代至中法战争。代表人物:冯桂芬、张自 牧、曾纪泽
冯桂芬:“诸夷晚出,何尝不窃我绪余”
张自牧:“泰西文字”是“佉庐”(仓颉的次 兄)传入的。
曾纪泽:首创用《周易》论证西学的起源。
中法战争后至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宋育 仁、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唐才 长等。
(3)“西学中源”论中的政治内涵。
《周礼》与西方政治的比较。近代以西学比附 《周礼》,强调二者暗合。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西政治制度的暗合,二是中西社会习俗 的暗合。西政暗合《周礼》说主要是指西方的 议院与《周礼》之制暗合。所谓西俗暗合《周 礼》,是指西方社会风俗、习尚与《周礼》有 相会之意。饮食习惯尤其如此。“西人饮食最 不苟,常以养身为主,与中国《周礼》食医之 制暗合焉。”“中国近人饮酒多温热,惟西人 饮冷酒,且饮澄清之水亦冷者,颇合古意。”
2、“中体西用”提出的过程。
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冯桂芬。1861年,他在 《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一篇中,“中国之 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 之善者哉?”这种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辅以 西国富强之术的论点,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思想的最初表述。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后来被 洋务论者所接受并加以发挥。摘录如下:
(3)西学乃“仇人之学”说。仇视西学 的思想与仇恨西人的思想开始形成。 “如以天文数学必须讲求,博采旁求, 必由精其术者,何必师事夷人?且夷人, 吾仇也。咸丰十年,称兵犯顺,陵我畿 甸,震惊我宗社,焚毁我园囿,戕害我 臣民。此我朝二百年未有之辱。学士大 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朝廷亦 不得已与之和耳。能一日忘此仇耻哉?”
3、洋务运动失败后的攘夷论主 要的内容
(1)“洋务之害”说:中日战争的 失败为正统士大夫重新倡导闭关自 守提供了利用。“制造时偷工减料, 购买时侵渔中饱”“将不选择,兵 不训练”。“一船之价,倾中人万 家之产,一炮之费,损士卒百口之 粮。器则日新,财则日匮”。洋务 “剜肉补疮,无裨于自强之计”。
4、“中体西用”说的含义。
第一,所谓中学或旧学,主要是指中国 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经济制度, 以及为它服务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这 不仅首先包括三纲、四维、五伦等所谓 “孔孟之常经”或“尧舜禹汤文武周孔 之道”,以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典 章制度、名物考古等传统文化,同时也 包括封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所谓“文武制度”。
三、“中体西用”论
1、“中体西用”的基本涵义 “体”与“用”本来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
畴,它们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 来表述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中国近代,体用、 道器、本末等常常被洋务思想家以及其他思想 家借用来表述对中学与西学关系的一种认识, 成为一个政治概念。虽然各种人物对体、用分 别有唯心或唯物的不同理解,对中学和西学的 内容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都强调要以“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
(3)天津教案和义和团时期的灭洋行为
二、“西学中源”论
1、“西学中源”论形成的背景。
近代意义上的中西之别,主要是指中学与西学 的差异。这种区别,是近代乃至现代文化建设 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面对近代 社会的急剧变革,如何处理传统思想与现代社 会的关系,如何发掘传统政治文化资源中的价 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知识分子无法 回避的问题。近代中国复杂的救亡背景下的中 国政治文化,在西学的强势语言面前,却赢得 了一种优越学术地位。这种学理的比附和解释, 既是文化重构的必然现象,也是知识分子试图 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化的一种努力。从政 治话语的角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已经有 了新的质素。
无计自权,冻馁之余,谁能安分?”
(3)“中西国情不同”论。A、自然条 件的不同。西方“地矿而人少”。“惟 地矿,一国所出不止供一国之用”, “得旁渔他国之利以致富。”“惟人少, 则国用无所出,故必助成富商大贾之势, 使权一资厚,而一切军国经费皆与此取 赢”。B、中西文化上的区别。“英人无 事不与中国相反,论国政则由民及君; 论家政则尊妻而卑夫;论生育则重女而 轻男;论宴会则贵主而贱宾;论文字则 自右而之左;论书卷则始底而终面,论 饮食则先饭而后酒。盖其国居于地轴下, 所戴者地下之天,故风俗制度颠而倒之 也”。
第四,“中体西用”论就个人而言,则 是培养新式人才的修身立命的根本要求, 所谓“中学”是“治心身”即培养、决 定一个人的立场观点、修养道德的“内 学”,所谓“西学”则是用以“应世事” 即适应世道变化、培养工作能力的“外 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以中学, 辅以西学”,“无体不立,无用不行, 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2)“西器无用”说:正统士大夫以清 流自居,重新评价他们眼中的“夷务”。 “火轮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 之器也。船以轻捷为能,械以轻便为利。 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行使;炮需人运, 则重不可举。若敢决之士,奄忽临之, 骤无所恃,束手待毙而已。又况陆地行 战,船炮无施,海口遥攻,登岸则困。 蹙而击之,我众敌寡,以百攻一,何患 不可?机器船局,效而愈拙”。
四、思考题
1、近代农民的政治意识。 2、近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与“中学”问
题上的思考。(作业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西学中源”中导入的西方政治思想。
五、参考书目
《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
(4)“痛诋和局,轻言战争”。 “天下之治 乱,存乎人心,……今纪刚败坏,礼仪扫地, 廉耻消亡,四维不张。势岌岌矣!忠臣之士, 叹息扼腕于下,而莫可奈何。臣独以为,拨乱 反治,措天下于唐虞三代之隆,有捷于反掌而 无难者,在皇上正圣学以为天下倡耳。” 靠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 人心不在技艺”。湘军和淮军由于士气振奋, “昔可以荡十数省之积寇,今独不能制四五国 之强夷乎?”“无论是非曲直、强弱、胜负、 存亡,但一不主战,天下共罪之。”一讲议和、 外交,则“攘臂诟骂,涕唾交颐。”
(5)“文饰”与假象。:同治时期的洋人禽 兽论和外交中的虚假传说。
4、近代攘夷论的影响
助长了民间的盲目反对西学、反洋教的 情绪和行为。义和团时期的盲目排外主 义与正统士大夫的攘夷论构成统一体。 表现为:
(1) 对“洋”认识上的盲目性。
(2) 灭“洋”行为上的盲目性:灭一 切与洋有关系的人;符合天意;神秘的 组织方式;神术和法力。
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六、背景资料2
背景资料2刘师培与中国民约精义.doc
5、“中体西用”说的评价。
洋务思想家代表了当时首先在器物上承认中国 不如西方而勇于舍己从人的进步思想倾向,从 而正式揭开了以向西学学习为内容的近代化历 程,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积极意义是无庸 置疑的。洋务思想的根本错误其实并不在于它 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而在于它奉 之为“体”的所谓“中学”,是指已经衰败腐 朽了的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它引 以为“用”的所谓“西学”,又仅仅局限于坚 船利炮之类。当洋务派从捍卫中国传统出发, 用“体用”调合的方式解决两种文化冲突时, 又恰恰背离了中国“体用一源”的文化精神。
薛福成:“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 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 中华。”
王韬:“夫孔子之道,人道也,不类不 尽,其道不变。三纲五伦,生人之初已 具,能尽乎人之分所当为,乃可无憾; 圣贤之学,需自此基”,“故治民,本 也,仿效西法,其末也。”
邵作舟:“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 德学问、制度文章,则迥然出万国之 上”;“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注 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所怀畏,而师 资者必中国也。”
“中体西用”思想主张给以理论概括和 系统阐明的是张之洞。
3、张之洞与《劝学篇》。
1898年,他著《劝学篇》,其中说:“今欲强 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 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其祸更烈于不通西 学者矣”;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道者所以立体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 三纲四维是也”,“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 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 也。”他在《设学》一篇中说:“学堂之法约 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第二,所谓西学或新学,主要指西方资 本主义的百工技艺(所谓“西艺”)等物 质性的东西;有时也指西方国家的工商 制度以及自然科学(“器数之学”)与社 会学说,即所谓“西政”。
第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就国 家而言,首先包含着利用西方国家的物 质文明(主要是坚船利炮之类)来维护和 加强中国封建专制政体的稳固和纲常名 教的统治地位的内容。其次,也包含有 吸取西方学术、政教中能够补中国学术 之缺和起中国政教之疾的有益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