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选读厥阴病》课件
![《选读厥阴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1b7f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7.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厥阴病的治 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临床应用前景:厥阴病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厥阴病的诊断方法研究:开 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 高诊断准确性
厥阴病的病因研究:探讨厥 阴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特点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探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发
病率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厥阴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 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展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厥阴病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患者, 男,45岁,因 胸闷、心悸、 失眠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阴病。
案例二:患者, 女,32岁,因 月经不调、痛 经等症状就诊, 诊断为厥阴病。
案例三:患者, 男,58岁,因 头晕、头痛、 耳鸣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厥阴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四肢厥冷、腹痛、腹泻、 呕吐等
舌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寒邪入侵、气血不足、 肝肾亏虚等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补气养 血、滋补肝肾等
厥阴病的治疗
第三章
厥阴病的中药治疗
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柴胡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益气的功效
厥阴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厥阴病的概念 02 厥阴病的诊断 03 厥阴病的治疗 04 厥阴病的预防与调护 05 厥阴病案例分析
厥阴病
![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0087ae29ed630b1c59eeb574.png)
2、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 3、寒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 茱萸汤证 4、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
#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阴阳 正邪斗争 消长的外在表现。 消长的外在表现。即对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出 现的病机概括。 的病机概括。 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 热——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可以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 定参考价值。 定参考价值。
#
二、厥阴病的病理特点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三、厥阴病成因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四、厥阴病转归: 厥阴病转归: 阳无阴竭者死 阳复阴存者生 阳复转出少阳
#
五、厥阴病分类 蛔厥证──乌梅丸证 蛔厥证──乌梅丸证 ── 1、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
#
六、厥阴病治疗原则: 厥阴病治疗原则: 1、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 2、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 3、热证──凉肝解毒 热证──凉肝解毒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随 证治之为原则。 证治之为原则。
16厥阴病篇
![16厥阴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ec6e85cc22bcd126ff0c15.png)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脉微 厥 真阳虚极, 脏气垂绝。 此为脏厥 全身肤冷 躁无暂安时 ——纯阴无阳。
2. 蛔厥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静而复时烦 —呈发作性。 得食而呕又烦 蛔因食味而扰动,胃气上逆。 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 —有蛔虫病史。 厥逆 —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阳气不达四末。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阳气不达。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干呕 ——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 ——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痛 ——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三、厥阴热证 【原文】(371)(373)
热利下重①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 主之。 【词解】
【词
解】
①气上撞心:心,在这里指心胸部 位。 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 ②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 痛, 伴有 灼热感。
【提要】
厥阴病提纲。
【释义】
消渴 ——木火燔灼,津液受伤。 ①气上撞心:心,在这里指心胸部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木火上炎。 上热 位。 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 饥 ——胃热消谷。 不欲食②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 ——木横乘土,脾虚不运。 痛, 伴有 灼热感。 食则吐蛔 ——中寒蛔动,寻温走窜。 下寒 下之利不止——误下脾伤气陷。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知识拓展】
本方具有镇吐、抗炎、抑菌、 抗溃疡、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急慢性胃肠炎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三)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357)
三、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357)
《选读厥阴病》课件
![《选读厥阴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18eb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d.png)
《选读厥阴病》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厥阴病的概述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 •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 厥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厥阴病的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
厥阴病:中医六经病 之一,主要症状包括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等。
厥阴病涉及多个脏腑 ,尤其与肝、心包和 脾关系密切。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注 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 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调护要点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 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不随意更 改治疗方案或停药;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 息。
厥阴病多因体内阴阳 失调,特别是阳气衰 微所致。
厥阴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 阳失调。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 、惊等情绪波动影响脏腑 功能,进而引发厥阴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或 辛辣食物等,均可导致脾 胃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全 身气血。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厥阴病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针对厥阴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 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 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 育锻炼,增强体质。
contents
目录
• 厥阴病的概述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 •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 厥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厥阴病的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
厥阴病:中医六经病 之一,主要症状包括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等。
厥阴病涉及多个脏腑 ,尤其与肝、心包和 脾关系密切。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注 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 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调护要点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 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不随意更 改治疗方案或停药;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 息。
厥阴病多因体内阴阳 失调,特别是阳气衰 微所致。
厥阴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 阳失调。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 、惊等情绪波动影响脏腑 功能,进而引发厥阴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或 辛辣食物等,均可导致脾 胃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全 身气血。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厥阴病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针对厥阴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 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 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 育锻炼,增强体质。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8eaa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2.png)
特点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选读厥阴病PPT课件
![选读厥阴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4c4afca76e58fafbb00393.png)
呕---胃寒不能纳谷
得食 烦---蛔闻食臭而窜动 吐蛔---蛔虫上入膈,因呕而出
第2页/共35页
阳复不及 肠胃虚寒 蛔虫扰动
治法:温胃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苦酒----安蛔止痛 黄连、黄柏----安蛔除烦 米粉、白蜜、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细辛、干姜、蜀椒 辛温散寒 桂 枝、 附 子
临床应用: 1,本方对胆道蛔虫有效率很高。 2,亦常用于治疗肠道蛔虫症。 3,治疗慢性胃炎、肠炎下利等。
第1页/共35页
厥阴病提纲证的几种转归:
阴阳相对平衡
向愈
三种转归 阳复不及寒厥、蛔厥
阳复太过 少阳、阳明、喉痹、便脓血、热厥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338
脉微 而厥
脏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大虚,脏气垂绝
蛔厥
不上扰---静 静而时烦--蛔虫 上扰----烦
津伤燥结-----热厥(335条)
三、辨愈与不愈 336、341、342条
1,厥热相等-----阴阳相对平衡----自愈(336)
2,热多于厥-----阳能胜阴----其病当愈(341)
3,厥多于热-----阴盛阳衰(阳复不及)----恶化(342)
第13页/共35页
四、辨除中 332、333条(自学为主)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1、352条
第6页/共35页
351、352条
主证:
手足寒----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脉细欲绝---气血被寒邪郁阻 或腹痛呕吐----内有久寒 (当有头痛、恶寒、身痛、吐清涎等)
血虚感寒 正气被郁 气血运行 不畅
治法: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得食 烦---蛔闻食臭而窜动 吐蛔---蛔虫上入膈,因呕而出
第2页/共35页
阳复不及 肠胃虚寒 蛔虫扰动
治法:温胃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苦酒----安蛔止痛 黄连、黄柏----安蛔除烦 米粉、白蜜、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细辛、干姜、蜀椒 辛温散寒 桂 枝、 附 子
临床应用: 1,本方对胆道蛔虫有效率很高。 2,亦常用于治疗肠道蛔虫症。 3,治疗慢性胃炎、肠炎下利等。
第1页/共35页
厥阴病提纲证的几种转归:
阴阳相对平衡
向愈
三种转归 阳复不及寒厥、蛔厥
阳复太过 少阳、阳明、喉痹、便脓血、热厥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338
脉微 而厥
脏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大虚,脏气垂绝
蛔厥
不上扰---静 静而时烦--蛔虫 上扰----烦
津伤燥结-----热厥(335条)
三、辨愈与不愈 336、341、342条
1,厥热相等-----阴阳相对平衡----自愈(336)
2,热多于厥-----阳能胜阴----其病当愈(341)
3,厥多于热-----阴盛阳衰(阳复不及)----恶化(342)
第13页/共35页
四、辨除中 332、333条(自学为主)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1、352条
第6页/共35页
351、352条
主证:
手足寒----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脉细欲绝---气血被寒邪郁阻 或腹痛呕吐----内有久寒 (当有头痛、恶寒、身痛、吐清涎等)
血虚感寒 正气被郁 气血运行 不畅
治法: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厥阴病辨证论治课件
![厥阴病辨证论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14ed70011ca300a6c3903a.png)
芍药、当归:补血养血以行血 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以通阳 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血 方药:当归四逆汤 通草:入血分以通行血脉
(二)厥阴病:邪犯厥阴,出现以或热或寒,
二、厥阴病发病方式
1、厥阴自病
2、他病传来
三、厥阴病的证候分类
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
同时厥阴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
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
寒。 (如326提纲证)
因此,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提要]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1பைடு நூலகம்有吐蛔病史
2、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
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四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病本证 厥热胜复辨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四肢厥逆辨
呕哕下利辨 厥阴病预后 厥阴病欲解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二、厥阴病寒证 三、厥阴病热证(371、373)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
拒。
[原文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 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主之。
[提要] 论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 [讲析]
(二)厥阴病:邪犯厥阴,出现以或热或寒,
二、厥阴病发病方式
1、厥阴自病
2、他病传来
三、厥阴病的证候分类
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
同时厥阴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
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
寒。 (如326提纲证)
因此,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提要]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1பைடு நூலகம்有吐蛔病史
2、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
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四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病本证 厥热胜复辨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四肢厥逆辨
呕哕下利辨 厥阴病预后 厥阴病欲解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二、厥阴病寒证 三、厥阴病热证(371、373)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
拒。
[原文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 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主之。
[提要] 论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 [讲析]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2c78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0.png)
案例总结
厥阴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多因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所致。
辨症施治是治疗厥阴病的关键,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调和肝脾、益气养血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法,同时需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强身体的免疫力。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 触病人等,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 苗,以预防病毒感染。
日常调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01
厥阴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根据厥阴病的具体证候,选用 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
四逆散、乌梅丸等。
针灸治疗
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如太冲、曲泉等穴位,以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
饮食调理
适当调整饮食,避免过度寒凉 或温燥的食物,以保持阴阳平
衡。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02
它表现为寒热错杂、阴阳失调, 以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阴证为 主,但往往夹杂有烦躁不安、口 渴喜饮等阳证表现。
厥阴病的病因
外感六淫
厥阴病可由风寒、暑湿、燥火等 外邪侵袭引起,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内伤七情
情志失调、忧思愤怒等负面情绪 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逆乱 ,进而引发厥阴病。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3ad9de6c31126edb6e1a102a.png)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少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乌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 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 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蘖六兩
上十味,異擣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证治小结
基本病机:上热下寒 蛔扰气逆 病理特征:寒热夹杂 临床脉证:肢厥身温 时静时烦 食则呕烦
有吐利蛔虫史 伴腹痛阵作等 基本治法:滋阴泄热 温阳通降 安蛔止痛 基本方药:乌梅丸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9)
厥热胜复证
➢ 除中证辨
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 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四肢厥逆辨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四肢厥逆证
• 热厥 • 寒厥 • 痰水厥
阳郁不达 阳虚不温 痰水阻郁
四肢厥逆证—病机特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证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乌梅丸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 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 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372b5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7.png)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3页
注意:消渴不等于糖尿病。 区分:本证消渴与太阳蓄水证消渴?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4页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上热下寒证证治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
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
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9页
(二)厥阴病
1.含义 是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感受外邪后,引发厥
阴所属脏腑、经络生理功效紊乱所致较为复杂一 类病证。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0页
2.厥阴病病因
(1)从少阳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相互转化。 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伤肾阴,水不涵 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
“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治误治, 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里)。
木香; 大便滑利可加赤石脂、诃子。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小结
蛔厥发生病理基础是上热下寒证。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方药: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9页
临床应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蛔虫性肠 梗阻、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慢性 肠炎、顽固性湿疹、慢性附件炎、子宫脱 垂等,而有上述证机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死证
第26页
蛔厥(上热下寒证)
吐蛔—有蛔虫内扰。 脏寒—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时作时止,蛔虫内伏
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若病人进食,可引发蛔虫扰动,不但疼痛,又 生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 能随之吐出。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6d283ca45177232f60a29e.png)
2019/7/27
医学课件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7/27
医学课件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7/27
蛔厥—厥医不学课持件 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2019/7/27
医学课件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7/27
——下寒
医学课件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 此爲脏寒 且呈阵发性发作, 脾虚肠寒 蚘 发则气上撞心,心 膈胃有热 厥 中疼热,呕吐蛔虫 蚘上入膈 脉象沉伏不显
温脏袪寒,安蛔止痛
乌梅丸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共同点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厥
蛔厥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病机 不 证候 同 特点 点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 除刺激胰岛β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β2细胞有修 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 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 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温脏散寒驱蛔
袪
臣
川椒
辛温 蛔得辛则伏
寒 益
气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养
佐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血 安
使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蜂蜜 ── 调和诸药
蛔 止 痛
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
蛔厥证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并 见
久利证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 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 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 作用。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6.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生 理
脏腑: 心包和肝
概 况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 证治。
病因来路
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
病期病性 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
病 理 病机 概
邪犯厥阴,阴阳各趋其极,而见 寒极、热极、或者寒热错杂
况
上热下寒证
病证类型 厥证
厥热胜复证
下利呕哕证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
至七八日膚 冷,其人躁
四肢厥逆,程度较重 且持续加深,手足冷 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
真阳极衰 脏气垂绝
脏
心神涣散 厥
傷 脈微
無暫安時者
躁扰不宁,循衣摸床 残阳欲脱 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
寒 而厥
温脏散寒,急救回阳
四逆汤类方
其人當吐蚘 令病者靜而 復時煩須臾 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者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有呕吐蛔虫史
预后 病情重危,预后凶险
病重势不危,预后尚好
治疗 急救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散寒,四逆汤类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丸方义分析:
蛔得酸则静
君 乌梅 味酸制蛔 使蛔静而痛止
温 脏
细辛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 此爲脏寒 且呈阵发性发作, 脾虚肠寒 蚘 发则气上撞心,心 膈胃有热 厥 中疼热,呕吐蛔虫 蚘上入膈 脉象沉伏不显
温脏袪寒,安蛔止痛
乌梅丸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共同点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厥
蛔厥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病机 不 证候 同 特点 点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 除刺激胰岛β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β2细胞有修 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 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 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温脏散寒驱蛔
袪
臣
川椒
辛温 蛔得辛则伏
寒 益
气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养
佐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血 安
使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蜂蜜 ── 调和诸药
蛔 止 痛
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
蛔厥证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并 见
久利证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 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 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 作用。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6.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生 理
脏腑: 心包和肝
概 况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 证治。
病因来路
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
病期病性 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
病 理 病机 概
邪犯厥阴,阴阳各趋其极,而见 寒极、热极、或者寒热错杂
况
上热下寒证
病证类型 厥证
厥热胜复证
下利呕哕证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
至七八日膚 冷,其人躁
四肢厥逆,程度较重 且持续加深,手足冷 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
真阳极衰 脏气垂绝
脏
心神涣散 厥
傷 脈微
無暫安時者
躁扰不宁,循衣摸床 残阳欲脱 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
寒 而厥
温脏散寒,急救回阳
四逆汤类方
其人當吐蚘 令病者靜而 復時煩須臾 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者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有呕吐蛔虫史
预后 病情重危,预后凶险
病重势不危,预后尚好
治疗 急救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散寒,四逆汤类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丸方义分析:
蛔得酸则静
君 乌梅 味酸制蛔 使蛔静而痛止
温 脏
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