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彩礼婚俗存在之合理杨一纯-山东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彩礼婚俗存在之合理性

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班级:社会学2班

姓名:***

学号:************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彩礼这一婚俗长久以来一直在我国农村存在的原因。着重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默顿)视角和“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对彩礼的具体功能(正功能、负功能)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变迁作一考察。并结合农村这一场域的特殊状况对彩礼之存在的原因作出补充解释。在此基础上,还针对近年来农村彩礼居高不下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彩礼婚俗正功能负功能结构功能主义过程——事件分析场域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一)“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 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出发,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了有关社会系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 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其组成部分虽然会发生变化,但经过自我调节整合,仍会趋于新的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之间具有某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彩礼这一非正式制度可以说适应了时代的变迁而一直存在,其作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礼俗,对于社会自有其特殊的功能。同时,笔者引入了默顿的正功能和负功能。默顿认为,功能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客观结果”,这种后果依照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正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功能”(消极功能)。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即有利于社会整合的功能;而负功能指的是推助群体破裂的功能,会导致社会协调性和适应性下降,或者导致功能紊乱的后果。彩礼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则是视其对社会系统和家庭的维持作用而定。

(二)“过程——事件分析”研究方法:

谢立中参照孙立平等人的描述,认为所谓的“过程——事件分析”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分析方法,它试图摆脱传统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社会的正式结构、组织和制度框架之外,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孙立平自己在对这种分析方法进行简要说明时提到,在进入一个农村社区以后,由于村内人之间(不管是同姓、还是异性,关系的近或者远)基本都是以“叔叔”、“爷爷”、“嫂子”、“大娘”等互相称呼着,从表面的称呼上很难看出人们之间真正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只有当“有事情”时,真正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展示出来。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就应当放到这种“有事情的时候”。这种“有事情的时候”就是一种可以展示事物逻辑的事件性过程(俗语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当中的‘打虎’和‘上阵’就是可以展示真正父子兄弟关系的事件性过程) 。“关注、描述、分析这样的事件与过程,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和叙事方式。”

笔者认为,所谓的“过程——事件”分析法,以比较通俗简单的表达方式来

说,就是指在宏观的当前既定的结构——制度的框架之下,考察微观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具体事件中的种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以此来说明一个事件最终结果形成的背后原因;一种习俗或制度的最终变迁状态后的各种作用因素;总体来说,就是从更微观的具体事件中,从一种动态的变迁过程中,考察种种微观因素对于最终结果(不管是事件、习俗还是制度)的影响过程。

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生活过程,是为了克服以往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所固有的一些局限。可以说,引入“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可发现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它超出了因果关系的传统视野(即微观动态情境的视野) 。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拟将两种研究视角结合使用,以更全面的考察彩礼习俗在我国农村婚姻制度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结构功能主义注重的是宏观的结构、制度所发挥的功能,而过程——事件分析注重的是微观方面的种种因素。本文在分析彩礼的功能时,不仅注重从宏观视角进行分析,即分析其在整个宏观背景下的功能,也注重从微观视角分析其在嫁娶这一事件中彩礼对于一个家庭、对于结婚的双方当事人和父母的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注重区分其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具体的分析框架如下:

二、文献综述:

(一)彩礼功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聂其慧在其硕士论文《农村场域中婚姻支付行为的传承与变化》中主要考察了在农村中婚姻支付现象存在的原因,期间认为彩礼和嫁妆是构成婚姻支付的主要部分,其中又以彩礼为主要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费孝通早就对彩礼的功能做出了阐释。他指出,婚姻支付最主要的功能是物质支持功能,不论是彩礼、嫁妆、还是结婚物品、房屋等它们最主要的一个功能是为新家提供物质基础。

孙善侠,史清华(2009)认为,基于中国“从夫居”的传统,彩礼一方面是社会生成的一种补偿机制,用来补偿女方家庭劳动力的丧失,同时缓解女方家庭因女儿出嫁亲人分离的精神痛苦;另一方面,彩礼也是一种财产保障,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展示其经济实力以慰其心的一种形式,是女儿出嫁后可以得到富足生活的一种保障;最后,彩礼还具有类似“定金”的意义,以维持婚姻的正常缔结;在绝大多数习俗中,若男方悔婚,彩礼无需返还;而女方悔婚,则需返还甚至加倍返还。刘华芹,王修彦(2010)指出,传统意义上(近代)聘礼(彩礼)是女性权力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传送,它“以聘礼的完纳而生效”,也即它标志着女性在一个家庭的权利地位向另一个新家(夫家)的转移;同时,根据婚姻资助论,他们认为,彩礼是代价传递中父母对于新家庭的资助方式。这与费孝通先生的理解相似。黄荣(2010)在分析彩礼的功能时,注意到了彩礼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在正功能方面,指出彩礼①是女方为减少风险而得到的事先补偿;农村中媒人有时候为了给男方寻求更好的对象,往往夸大男方优势,而男女双方定亲后女方常常发现自己受到欺骗,因此,彩礼是对女方利益的一种保证;②加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与上相似,不赘述)③男方诚意和信用的一种保证;在负功能方面,指出高昂的彩礼一方面影响男方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往往成为家庭纠纷的源头。此外,张静、吴莹(2012)在分析彩礼功能时指出,彩礼除去上述的这些功能外,在其性质上还是代际财产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即男方父母提前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转移到儿子成立的新家中的方式。另外,对于彩礼的功能分析中,王亚丽(2014)中还指出,目前,中国农村的一些地区中,出现以女方嫁妆的方式返还彩礼的方式,也即男方向女方家庭中支付一定的彩礼后,女方取一部分购置嫁妆(被褥,床铺用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另一部分作为“压箱钱”由女方带入新家。

除出这些,刁同菊(2007)还提出一种假说,即认为嫁妆是女人之间的(争夺男性)的竞争手段;相应的,聘礼(彩礼)是男人之间的竞争方式——价高者得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对于解释当前农村彩礼一路攀升居高不下的现状也有一定的解释力。农村中自然性别结构的失衡导致的婚姻挤压使得男方家庭为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不惜出高价。

(二)对策建议:

另有一些学者针对农村彩礼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如葛雅兰(2010)提出要通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认识,以此遏制农村彩礼的不良风气;张铭(2009)提出要刹住农村彩礼风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等。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术界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场域中彩礼现象的存在和近年来一直攀升居高不下的状况,并且也进行了很多的学术分析,但是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分析的综合性不足。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确实也注重从多个功能角度来分析彩礼这一婚俗现象,但是在学科意义上,往往只注重其的一方面分析,如只对其的经济功能、精神功能分析,或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而鲜少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意义上,统筹全局,在彩礼的实质性质上把握住彩礼的功能;其次,即便是立足社会学意义上,其的理论价值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